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听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实用6篇)

2023年听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实用6篇)

时间:2023-09-22 17:35:01 作者:LZ文人2023年听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实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听大禹治水篇一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听大禹治水篇二

篇一: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篇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并通过了解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篇三:《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篇四:《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习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 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____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______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习“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以上就是《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五:《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听大禹治水篇三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上午好。

我今天执教的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大禹治水》。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练,结构清晰。我们知道,部编版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人”,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随单元安排的语文学习要素是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先贤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也要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和孩子们正在学的第三单元中老师已经初步有所训练,本篇课文中出现的“小泡泡”,提示用“联系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又建议采用“先根据生字构字特点及语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验证”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基于此,我本节课的教学首先竭力想紧扣语文要素:以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对词语的学习我想不仅引导孩子能够理解,更希望能帮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课的“泛滥”、“灾难”、“挡水”、“到处奔走”、“疏导”、“安居乐业”等是关键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这些词语,我鼓励学生观察字形、结合语境、大胆猜测,再尝试通过联系上文、联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义词、拆分词语再合并等方法让孩子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其次,在领悟人文主题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去朗读故事、讲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以及“到处奔走”等词,引导学生先提取具体信息,再展开想象,接着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借助提示讲述故事。在语言实践中逐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朗读教学中,我适当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尽量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朗读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过多过满,这一点没有能落实到位,非常遗憾。

此外,结合本册教材出现的“快乐读书吧”栏目,联系到本课故事选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本《山海经》,我在课前课后都进行了推荐阅读,课前通过谈话,提示学生读一本书要关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尝试根据书名去猜测故事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课后结合本课训练重点,提醒孩子阅读不忘理解词语的方法。以期让孩子初步形成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掌握读书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听大禹治水篇四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敬。

1、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

2、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

3、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1、语言文字训练不足

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没有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我一带而过。同学们解释为“吹牛”“做不到,就匆匆过去了,没有进行扎实理解。

2、时间分配不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的情况下,生字和书写练习时间不够达标。

改进措施:

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并在上课的时候,随时看时间,紧凑的掌握上课的节奏。同时要能够把课备得更精练一些,对学生的放手更有操控一些。

听大禹治水篇五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首先,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其次,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让大家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人情怀。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通过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听大禹治水篇六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的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缺乏生活实际经验,课文一开始就已经有了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内容,我采用了媒体展示,在第一课时伊始,就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奈,在这种情感的渲染之下,课堂上学生感悟起来就容易许多。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材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

在知道禹为了治理洪水是“下定了决心”之后,我问到:禹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做了什么呢?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禹爬过了许多座山,趟过了许多条河,课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千山外水”,指导读好这个词。这其中的每座山他都爬过,每条河都趟过,就叫做“走遍”。

面对这样的困难,他是怎么做呢?山高路滑,摔倒了,他……脚被石头、树枝划破了,他……走的路多了,脚上起了一个又一个血疱,他……大河里水流很急,找不到船,他……冬天里水冰冷刺骨,他……肚子饿了,他就……口渴了,就……一路上太苦了,但他什么苦都能吃,这就叫“吃尽”了“千辛万苦”,他吃尽这千辛万苦,走遍这千山万水,为的就是——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多不容易啊!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指导读好这句话,注意及时评价。

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之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妥帖的方法。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很好地展开实施。在引导学生想象时,我的思路仍然不够开阔,对于学生的回答,预设得不够到位,在学生的讲诉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这样一来,老师的“牵”就显得很勉强,学生的回答面也就被框住了,不能很充分地展开。另外,老师的评价还很单一,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完全的激发,本应很出彩的一个环节,就显得像是在“牵强附会”了。

在感知了禹所经历的辛苦之后,便是感知禹的“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禹的做法,我适时地进行了拓展,讲诉了禹的父亲鲧当年治理洪水的方法。鲧用“堵”失败,禹用“引”成功,这一对比很容易体现禹的智慧。另外,我继续使用“想象”这一法宝,让学生将“现代化设备”和“四千多年前的工具”做对比,让学生再次体会禹带领老百姓治水的不易。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比较流畅的,不管是简笔画理解“挖通”“劈开”,还是“九”字的含义,包括资料的拓展,都很好地为理解文本做了服务,让学生多方位地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唯一不足,还是我的语言,不够精炼简洁,我想,这是我以后要经常注意联系的地方。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老师就是妈妈,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利用老师的回答,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比如说: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

或者引入具体的故事,“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走遍了九州。豫州是九州的中心,大禹的老家就在豫州的中岳嵩山,大禹无论南来北往,还是东奔西走,都要经过嵩山。但由于治水工程时间紧急,刻不容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禹虽然牵挂老母亲和妻子,但没有时间,主要是没有心思回去看望她们。别说路过嵩山了,就是从家门口经过,他也没有进门。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是他在治理淮河之前。当时他凿开了雍州的龙门口后,西北一带的洪水流进了黄河,这一带稍为安宁,他就奔走东南去治理淮河。从嵩山经过时,正好路过家门口,大门敞开着,涂山氏正在院里推磨。大禹觉得妻子发胖了,再一瞅,不对,她挺着大肚子,肯定是怀孕了。大禹百感交集,一方面高兴要当爹了,一方面心酸妻子挺着大肚子还要干活儿,一方面愧疚自己不能尽到丈夫的责任。大禹真想下马去帮助她,但转念一想,不能,东南边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还深受洪水之苦呢,于是就扬鞭策马向东南飞驰而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是在一年之后,当他疏通淮河之后,听说三门峡又有水怪兴风作浪,他急忙掉头向西北飞奔。这次他又经过嵩山自己的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涂山氏坐在门口,正给怀里的孩子喂奶。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真想大喊:“我当爹了!我当爹了!”他也真想走上前去抱抱儿子,亲他一口,问问给孩子起名字了没有。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他想起三门峡荒山野岭里孤儿们哭爹喊娘的声音,他想自己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也是儿子,应该先救他们才是。于是,他一扭脸,又策马向西北跑去。

第三次路过家门是在治理好三门峡后。他在三门岛上劈开三门,在黄河中心凿下了中流砥柱,降服了黄河水怪,使洪水沿着黄河归入大海。他刚刚舒了一口气,突然又听到南方荆水暴涨的消息。他又骑马跃上嵩山,观看远方的水情,正好又路过家门。他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张望,似乎在等待他的归来,看到小夏启在地上爬着玩儿。大禹心里一抽搐,两行热泪滚落到马鬃毛上,白龙马摇了摇头,甩了甩鬃毛。这时,大禹眼前又出现了荆州地区许多老百姓在哭喊亲人的景象。大禹为让那里的老百姓早享天伦之乐,只好紧闭双眼,弯腰伏在马背上,白龙马腾起四蹄又跃过了禹的家门。”

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禹为了治理洪水的无私忘我,只是由于篇幅较长,所以是在课堂上直接引用,还是课前拓展阅读,还是在课后加以延伸,还需要多加思考。

十三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这时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出示一组图片,展示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学生说出可爱的孩童在池边玩耍,无忧无虑;懂事的孩子开始回到学堂,学习有用的知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吹笛歌唱,有的品茶谈心;农民们又种上了庄稼,从此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安定的日子”,并对禹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此情此景之下,让学生来理解“禹”为何被称作“大禹”,就显得比较顺利自然了——是人们对这位治水英雄的尊称。

整个教学在对大禹的呼唤中告一段落,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之中。

课文教完了,比赛也结束了,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

第二,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体现一些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但是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毕竟,我们的教学时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四,要注重朗读形式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间。

第五,规范老师的语言。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六,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相关范文推荐
  • 09-22 2023年幼儿园大班毕业教师代表发言稿(模板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
  • 09-22 最新打工记心得体会 打工心得体会(优质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
  • 09-22 最新秋季家长会主持人开场白(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 09-22 最新毕业就业协议(优质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
  • 09-22 2023年补充协议房屋租赁合同(精选7篇)
    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越发重视合同,关于合同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多,在达成意见一致时,制定合同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那么合同书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
  • 09-22 保险调解协议书(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 09-22 2023年新课标感悟心得体会 自学新课标感悟心得体会(优质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09-22 企业转型发言稿 企业转型升级发言稿(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 09-22 产品品质协议(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 09-22 2023年委托出租房屋协议 出租房屋协议书(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