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模板9篇)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模板9篇)

时间:2023-09-22 12:26:15 作者:薇儿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模板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篇一

摘要中国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使艺术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从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几方面剖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层面的、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艺术化教育之路与社会化教育等改革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问题

随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的改革兴起相比西方来说起步较晚。新式的艺术教育最早出现在1906年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该校首次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请外籍教师讲授素描、水彩、油画、透视等课程,引入粘土、石膏、竹、木、漆、金等材料。辛亥革命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公立或私立的艺术院校: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高师图画手工科、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大学、武昌艺专、南京美专、新华艺专等等。新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出现,源于民国早期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否定、反叛和思考。民国初年,维新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宋代院画代表了中国写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峰,而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则是每况愈下,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万木草堂藏画目序》)的主张,梁启超也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美术与科学》)。xxx更是激进地提出“改良中国画,但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号召进行“美术革命”。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更是从人文精神,人本主义的角度赋予美术以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完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从清末一直到建国以前,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分崩离析,民不聊生的状态,而传统的中国画传统无论是从内容的表现还是从精神的内涵都无能力去反映真正的大众社会生活。因此,对西方学院派艺术教育的模仿,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反思、批判以后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所以,尽管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正处于学院主义势微,而现代派艺术大行其道的时期,但他还是选择了师从c·柯罗的学生达仰学习,专意研究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回国后,又不遗余力地推行写实绘画的主张。1949年建国以后,学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革命传统、徐悲鸿学派的写实主义,合成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国家支持并代表官方立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无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有一些调整,但大的体制和模式并无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现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以一匹老马来拉动一辆百年后的新车。纵观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百年历史,很多现在的问题早在创办之初就已埋下伏笔。19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取得大发展,社会财富疯狂增长的时期,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观点,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困惑和精神问题,所以才有现代派艺术对工业社会强有力的批判。在这种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艺术选择了以技术训练见长的西方学院派写实主义而抛弃了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传统模式(中国古典艺术的琴、棋、书、画;诗、书、画、印;词、歌、赋等综合艺术培养模式)。随着引进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各类专业越分越细,各种艺术学科由于各自技巧的差异性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互间毫无联系的专业,艺术本身的综合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专业化越来越来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高考当中。艺术考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普通考生分数线低1/2或1/3以下,起点本身就很低,再加上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的问题,一批又一批生产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贯彻到底。在这种体制、这种模式下,怎么能培养出大师呢?其次,现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一方面,当代艺术中最新鲜的艺术元素无法进入高校。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进入教育体系的学科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即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在教育中以伟大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价值观代代相传的载体,这种源于美国的艺术教育理论是具有保守主义特征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当代艺术缺乏一个评价体系,其新鲜、活跃的因素无法进入高校当中,而进入高校的这些艺术作品,在挑选的过程中标准的把握却是一个问题。所以,当专业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有很长一段时期的茫然和不适应,他会发现在学院中学习的实际上有很多是用不上的,稳定、成熟的学科模式在给学生传授着已经老去的东西。重视当代艺术,就是要求重视当代艺术批评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院校艺术教育,又被称为“纯艺术”,以培养纯艺术家为目标,目前在专业院校中还涵盖有专业设计类艺术教育;二是普通艺术教育,这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院校所有非专业艺术教育;三是师范艺术教育,这在艺术教育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什么人来教授艺术,行会时期是以工匠师傅来教授,有一段时间是以艺术家来担任,现在由谁来担任呢?在现代中国这三种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不清晰的;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师范类艺术教育是雷同的,都以教授素描、色彩、创作等技法课为主,用培养专业艺术底子的专业艺术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培养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化课程比重不足,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中小学艺术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将师范类型办成“小美院”、“小音院”,而没有体现其教育科学的特点;其次,由于忽视普通艺术教育使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质量下降。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挑选人才是以高考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压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各类附中、培训班成为了艺术教育的主要模式,而普通生的艺术课在进入初中二、三年级就已基本停止。艺术高考由于文化课要求低,成为大部分学校为文化课差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出路,相互之间已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现在,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确立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范类艺术教育就应体现其师范性,课程设置以艺术史、艺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缩小技法课的比例,中央美术学院在进行大规模的二级院校调整中,依然保留教育学院是具有前瞻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提倡普通艺术教育,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开设艺术课,而不是只开几个附中、培训班,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加强职业技术类艺术制作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其制作技术,体现短周期、快速培养的特点,职业技术类学校不必要向高等专业院校看齐,但可以考虑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术型训练,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双赢”的目标。二是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整个学校教育的艺术化教育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内涵,各种技术(诸如声、光、电、多媒体),各种材料媒介,各种观念,使艺术越来越紧密的与现代生活相接合,接受艺术化教育是提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因素,而不仅仅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也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人文的全面结合,将艺术教育最终扩展为文化的教育。三是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仍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看到的是许多社会机构具有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机构追求经济利益削弱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现在,许多美术馆定期开办艺术讲座,请名家、教授讲解艺术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批文化学者、专家长年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服务。社会化的艺术教育虽还未形成主流,但也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革的设想和建议,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的中国艺术教育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阿瑟·艾夫兰.西文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篇二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实行合并办学,有些原来单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合并组成了新的综合性大学。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合并型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发展问题上,应进行以下战略选择: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状况,深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发扬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师德教育的特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实行合并办学,以学科群为主体建立新的院校,有些原来单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合并组成了新的综合性大学。原师范专业学生按照新的校院体制格局,归并入各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院中,使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在同一机制下运行。这给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教师教育可以依托综合性大学中多学科、高层次的学术和师资优势,使教师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知识、学术、信息等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又给教师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和矛盾,即教师教育如何在综合性大学的背景下保持自己的专业特色,营造教师教育的独特环境和文化,使教师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本文拟从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形势和需要出发,结合湖南科技大学教师教育工作实践,探讨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一、合并型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面临的形势

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外部环境方面:其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都给合并后的大学举办高师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把“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作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提出了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新思路。

其二,我国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高质量教育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师资,提高师资素质的关键是搞好教师教育。

其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非常需要一大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水平师资。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依托综合性、多科性大学举办高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内部发展方面,合并办学后,传统高等师范学院的封闭性被打破,在全新的、宽广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教育具有了扩大专业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改善学术氛围、拓宽学生视野的客观优势依托。但同时,合并型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是教师教育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要受到大学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制约;二是原来长期形成的教师教育氛围和文化精神要受到合并后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三是由于工、管、师等各科人才的培养成本不一样,新生入学时的收费标准不一致而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差异,都不利于在合并大学内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合并后的大学加强并发展教师教育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困境。

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需要也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学科独立,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整体优化;各类课时比例失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师范性不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不足;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我们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规格不高,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导致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教师教育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需要专门的行业内培养;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与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合并后的湖南科技大学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学校一方面要提升学科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因而要追求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另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和发扬教师教育的传统,依托优势的学科资源,使教师教育办出新的特色。这样,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好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如何发展等战略问题就现实地摆在了学校面前。

二、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对策

1.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合并后的大学内高师教育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种种变化,但是,“师范教育在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变,他们为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信念不变。”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的增大,必然引起中小学教育规模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教师需求量增加。合并办学的综合性大学应把握现阶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尚需依托教育人才市场的时机,加深认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要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教师教育的战略位置。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努力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需求,把师范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师德、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创建学校品牌。

湖南科技大学自合并之始就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专门出台了《湖南科技大学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顾问,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任组长,另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师教育工作相关的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教师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艺术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由教务处处长和人文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和研究小组组长。

注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校教研经费中拔专款积极支持教育类课题的立项与申报工作,使教师教育研究常规化并提高针对性,以课题研究带动和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同时,每年从教学经费拔款中安排专项经费,逐步建设好教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的物质平台。所有这些,为学校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正确处理好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师教育在封闭的体系内完成,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较单一,往往只有教师教育一类专业。随着师范院校的合并,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开放,师范院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的界限,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专业设置多元化,拓宽专业门类,同时注重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贴近社会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样,教师教育培养途径宽广、基础深厚,除了能不断扩大高师院校的服务范围,增强师范院校的社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般来说,我国现阶段师范院校的合并一共有三种类型:一是相近规模的非师范院校和师范院校合并为新的综合大学,如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合并为湖南科技大学;二是小型师范院校并入相对较大型综合院校,如宁波师范学院并入宁波大学;三是小型非师范院校并入相对较大型师范院校,保留师范大学的校名,如浙江财政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其中,前两种类型的合并为师范院校创造了较大的学科融合的空间,在第三种类型中,由于合并进来的院校的学科水平层次较低,很难和师范院校原来的专业进行合作,师范院校合并后的学科融合困难较大。湖南科技大学开展“大学加师范”的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使教师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注重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同时,加强了学科的融合和优化重组,打通专业限制,由相关专业、学科组成18个学院,所有教师教育专业分置于相关学院之中。这样就利于消除传统教师教育中过于封闭的弊端、实现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教师资源和学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水平。一是在学科门类多、办学规模大、学术层次高的综合性大学中进行教师教育,可以依托综合性大学中占优势的学术资源和师资条件,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师教育的力量和条件,从而扩大教师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促进教师教育专业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教师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二是将原来教师教育中比较单纯的教育性专业融入到现在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空间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科群之中,师范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学习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打破了传统教师教育中封闭性的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师教育的教学层次。特别是学术性发展目标能够开阔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他们研究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水平。三是由于学校具有多学科、高水平、强师资的优势和长处,因而综合性大学中的教师教育,容易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学科互补、交叉影响和有机融合,既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性知识结构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为宽阔的基础和知识条件。四是由于学校比单纯的师范院校办学规模大、学术层次高,能够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许多适应社会要求的课程和专业,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许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帮助教师教育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为教师教育专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机会和空间。

同时,为了突出教师教育的管理和特色,防止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弱化和湮灭,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学院。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业务单位,教育学院负责了学校课程教学论硕士点(涵盖了若干教学论方向)和专业教育硕士的管理,并承担教师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学生培养标准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学校重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特点,将师范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区别地对待,按照相应的不同标准、水平和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和管理,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使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特点得到凸显和发扬。

3.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状况,深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首先,拓宽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拓宽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知识结构比一般专业人员更加宽广,蓬勃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大学有齐全的学科门类,有利于在广阔的学科背景下培养师范生,但必须找到多学科优势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结合点,运用这些优势有效地拓宽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口径,实现学科渗透、文理交融,努力增强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

其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快课程建设步伐。课程体系改革是加强教师教育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快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步伐。其着力点主要是:第一,进行课程结构改革,更新充实课程内容。第二,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与科学管理,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第三,要以评促教,变革教师评价模式。再次,改革培养模式,逐步构建新的培养模式。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提出分段培养模式,如“3+l”、“2+2”、“4+1”等,特别是有过合并办学经历的国内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在总结和探索教师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时,纷纷把视点落在分段培养模式上,并认为,从现阶段我国高师本科学制的实际出发,以在四年制的前提下考虑不同的分段组合比较适宜。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形成规律及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借鉴国外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现阶段实行合并办学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是否可选择“3+1”的分段制培养模式。

湖南科技大学注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凸显综合性大学下教师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创新培养模式,适应不同人才的发展需要。根据教师的双专业性质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方案的“3+l”模式及部分非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模块化,努力提高教师质量规格和专业化水准。“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各院系进行专业养成,后一年进行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培养方案模块化即非师范类专业在第四年都安排一个教师培养模块和专业深化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挥非定向型师范的学科优势,并培养各种类型的师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篇三

论文摘要:我国的教师教育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其成因以及所引发的教育问题影响了教师教育机构及其运作机制的发展,只有立足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建构有效的防范机制,才能实现教师教育的和谐发展。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莱文教授认为属于下列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称作“教育过度”: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经济地位下降了;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的期望;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这种考量不仅考虑了社会层面上的教育供求,还考虑了受教育者个体的感受。根据莱文教授判断教育过度的标准,可以看到,近几年,我国的教师教育产生了“教育过度”危机,其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迷茫,专业学习缺乏信心,专业素质缺失;二是基层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困惑,其专业能力不能适应13新月异的教育变革,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失落感;三是教师教育机构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育机构完全受制于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教育的干预,缺乏应有的力度,导致教师教育市场无序。

一、“教育过度”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师教育过度现象的出现,除因为教师教育内部体制的问题,以及在目前教师教育市场还未成熟的情况下,教育宏观调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原因,具体而言:

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我国教师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行政定向、封闭运行”体制。这种体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虽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只是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当我国的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这种教师教育体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随着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的办学机制也逐步趋向开放化,但这是一种割裂式管理体制:首先,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之间产生了割裂。师范院校只关注师范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却忽视了职后教育的需要;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指导。其次,院校各自为阵,其教师教育的标准参差不齐。教育机构之间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上没有一个系统的观念,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专业设置重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各院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教师教育的入门条件过于简单,未作一定的人职教育期限和实践期限要求。第三,由于现代教师教育的市场化发展以及综合院校对师范院校的冲击,使得师范院校处境尴尬,能否保持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是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重视师范生的学科结构,还是突出教师专业的教育特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对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必须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渐进式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

教师教育法制环境不佳。在一些发达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这方面,171前我们还存在一些缺欠:首先,有关教师教育的规定仅是在一些法规中有一些条文性的规定,主要依赖于行业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教师教育没有形成刚性的规范文件,缺乏应有的管理力度和约束机制。其次,对于教师入职要求和考核标准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没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只是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标准,没有硬性、统一的标准,对教师资格管理不够严肃,随意性较大。第三,教师教育的相关法规、条例仍然不明确、不全面、不系统。_3教师教育法律规章的建立是推进教师教育进程的重要保障,有了法律依据,可以根据目前的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建设,制定规范、可行的教师教育标准。

教师教育在教育市场中不能正确定位。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师资市场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首先,办学机构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然而质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大批师范生的学历提高了,而实际专业水平在下降,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不能正确定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其次,对于教师教育的内容选择完全依赖于市场对教师教育的引导,虽然强调了教师教育的实用性,但却忽视了教师教育内容内在的系统性。第三,市场分析缺乏前瞻性。由于教师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依据于教育市场的需要,有时会因为市场的错误导向使得教育专业在设置上产生一定的错觉,教师教育机构不能对教师市场进行有效的教育分析,对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及招生规模不能进行科学调研,致使市场和实际相脱节。

一线教师的专业素质缺失。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师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教师评价缺乏力度和导向机制。首先,教师相对过剩。教师数量的过剩与教师质量的下降一直困扰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而退出课堂。其次,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的实际状况,过分依赖固定的教材、理念,不仅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相脱节,还与教师们的丰富的个体实践与个人需要相悖。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小学教师无暇顾及新的教育信息,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时间、精力主要投放在繁琐的教学工作上,导致教师成了教学的机器,继续教育则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二是教师教育的信息渠道不畅,部分中小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漠不关心,同时,教研部门与一线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教育联系机制。

教师教育主体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教师教育的日趋规模化发展的社会因素是由于受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导致的。首先,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直接动因就是受办学的经济利益驱动。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设置,教师教育专业投入小,风险低,同样产生高经济效益;扩大招生也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对于院校来说,生源就意味着经济效益,甚至有的学生以赞助的方式给学校提供办学资金来弥补考分的差距,学校从经济上得到了好处,但这样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教育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缺失。其次,教师教育的个人高收益率导致个人对教师教育的需求过于旺盛,这是教师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对于教育投资,其个人收益率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因教育而发生的所有成本(显性的直接成本和隐性的机会成本)与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未来预期收益在与现在支出的成本进行比较时,要进行贴现)的比例。对于目前相当一部分报考教师教育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文化成绩不理想,上师范专业既享受到教师教育的优惠条件,又能够获得到与其他大学学生一样的身份。教师教育中个人投资的高收益而低成本,教师的社会地位、成就感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就构成了个人投资教师教育的社会及心理驱动。

二、预防教师“教育过度”的基本策略

尽管在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中存在着教育过度的现象,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应该限制教师教育发展规模的结论。因为这种教育过度并不是教师总量上的过度,而是因结构不均衡造成的过度,具体表现在教师教育的投资结构、层次结构、院校布局、区域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因此,只有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出发,建构科学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才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

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是针对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提出的相对概念,主要指建立一个面向市场、面向终身教育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综合性教育与专业化培训相结合的、适应时代专业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教育。首先,突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生来说,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但不可忽视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即专业实践性,必须根据教师教育培养的基本要求,把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到一定的高度,关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次,终身教育体系应考虑从教者的职业发展要求,建构大教师教育的概念,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各行各业的教育培训者纳入到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来,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培养和培训各方面的专业化师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狭隘的学历化的师范教育领域。第三,鼓励教师教育机构的个性化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教师教育机构所显现出来的办学目标、方向,以及服务对象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在师范院校与综合院校之间,无论在办学的方向上,还是资源上,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横向上要强化同等层次学校办学目标的个性化发展,在纵向上必须强化连续性和递增性,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行联合办学,如实行本、硕连读学制,调整教育硕士的招生考试制度等,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

优化教师教育的资源配置。教师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是推进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有条件的综合性院校等教育机构应参与教师教育工作,以推进开放而规范的教师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因为,综合院校的办学资源在学科建设上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无论在学术研究的深度、广度上,都有自己的优势,这对于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是非常有益的,鼓励这些具备师资培养条件的院校参与到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则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其次,学科建设是教师教育资源的关键因素。学科建设必须突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在教师教育模式中,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有机融为一体,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在学科知识的建设上,与综合院校接轨,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精学科的建设模式,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状况,推进学科建设的发展,使其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第三,注重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师范院校要把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和师范生的教学工作放在同等的地位,这有利于在师资、设备、图书、场地、科研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在工作环境与协调联动上有效融合,扭转目前二者相互脱离、相互封闭、各成体系的状况。第四,加强职业需求预测,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教育投资。自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招生并轨”、学生实现缴费上学以来,尽管教师教育能带来非货币性的满足,但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未来预期收益相比,仍会成为个人选择是否当教师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引导个人正确地进行教育投资,降低个人教育投资的风险。

政府应加大对教师教育的管理。“政府是主体,政策是关键”,政府不应将教师教育完全推向市场,过度关注市场对教育的调节功能。因为市场不完全适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师教育。所以,政府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教师教育的改革进行宏观的管理予以正确的导向和强有力的支持。首先,对教师教育的管理不是直接干预,而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吸引力,吸引非教师系统力量的介人,打破单一的教师教育体系。政府还应解决那些教师教育机构因自身没有办法解决而严重制约其运行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采取有力的调控手段,求得教师教育的综合平衡,如基层学校对教师人才供求的总量平衡、优化教师结构、教师教育规模与可能提供的办学条件之间的平衡、教师教育生源的供需平衡等。其次,在物质条件上不断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教师教育工作应该是社会的公共事业,直接对地方的基础教育负责。因此政府必须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落实教师教育经费,形成良性的教师培训成本补偿机制和投入机制,特别要针对农村教师的实际,送培训到基层,为农村教师质量的提高直接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教育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目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定和继续教育的环节上还处于一种人为管理的状态。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同时随着现代教师教育的开放化发展,必须规范教师的人职考核制度,这一点可以借鉴英国实行的一种“教育助理”制度。强化教育见、实习期间的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制定一套详细而且更为规范的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良性发展。第四,缩小教师教育的差距。教师教育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地域差异和层次的差异上。在地域差异上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上有着明显的距离。在办学层次上,由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教育体制的过渡,不但要在层次上提高,更要关注教学模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建构有效的教师教育评估监督机制。教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评价,这有利于教师教育系统内部自省,推进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首先,应建立认定教师教育机构资格机制。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是规范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确保质量的基本保证,认证标准应包括办学条件、课程计划、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在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教师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对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实施评价,只有达到标准的办学机构,才准许开展教师教育工作,未达到标准的机构,要加以改进,通过认定后才能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国家应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认定机构作为全国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其他专业人员的鉴定机构。第三,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目前对教师实施的发展性评价,克服了奖惩性评价的功利性,倡导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但这种评价机制对于教师个体没有约束力,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体的素质,从评价机制建设监督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制是不够完善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在内涵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机制上对教师职业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估,提高教师评价的实效,从而完善教师教育的评价机制。

总之,教师教育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所形成的教育过度现象会表现得更为复杂,而且这种现象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统一协调开放化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篇四

心理教育作为新办专业,其制定怎样的培养目标才能符合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要求,其课程如何设置,才能实现培养目标,这类问题尚处于探索之中,有待实践检验。目前可以确定该专业有如下发展趋势:

1.心理教育专业实践性不断加强

心理教育来源于实践及政策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需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今后的发展中,针对国家急需心理教育实践人才这一现状,各高校应将专业实践性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地位,实现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沟通合作,建立心理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养成提供职前环境。

2.心理教育学科逐渐凸显特色

心理教育专业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尚未形成该专业独特的分析视角与方法。今后心理教育将从众多的心理学、教育学分支学科中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自己的特殊模式。同时,我国心理教育发展应结合本国实际,在吸取各国优点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3.心理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现今,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不断扩充,不少人通过考研、出国深造等方式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技能。今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加上高校心理教师在国外不断深造学习,必将为心理教育提供更雄厚的师资力量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4.心理教育专业就业政策不断完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心理学家提出了三项要求:具有教学文凭或教师资格证书,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我国需要借鉴、明确心理教师的任职资格,确定心理教育教师在录用、聘任、晋级、评定职称等问题上享受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和权利,以保障受过正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恰如其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教育部门应自上而下地加强对学校配备心理教师的监管,完善监督机制;定期对学校工作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勒令整改。

四总结

心理教育专业是一门适应教育实际需要的新兴专业,该专业起步晚、发展慢需要更多的学者研究与探讨。高校心理教育专业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如今各大中小学校急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似乎相矛盾。怎样提高心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需要高校顺应教育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实践安排等方方面面;同样,各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需要做好政策规定,为心理教育专业学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篇五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农村小学教育论文,请参考!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直走老路,无法适应教育新环境,为了转变这个现状,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深入教学实际

1.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进课堂。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深入教学实际,从教学实际之中发现具体的管理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讲要做到:第一,从课堂教学之中发现农村小学管理工作存在的制度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能够发现教师是否做好了教学准备,备课效果是否理想,能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出主动性。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领导推门进去听课,发现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等数学概念关系的讲解”,通过这个内容的发现就能够明白当前学校对于“教案”的检查过于简单,要加强监督。让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时,按课时提前两天备课,教案节数达到课标规定,书写规范、详细,既要背出教师活动,也要背出学生活动,还要有设计意图。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方向。学校的特点就是学校的窗口,如果一个学校在外面世界上似乎没有特色和明确的方向,那么学校不是一个成功的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要使自己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很难的。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找到校长问题。

2.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研究业务。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教育教学管理要重视对教学业务的研究。首先,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做一个教学的行家里手。好校长首先应该是教育家,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了解教育和教学规律,并了解教学业务,并熟悉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总是把自己当教师,始终保持教师的身份,经常深入教学的一线班,讲座,评估,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和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问题,教育,参与教学和研究工作,使教师在实践和竞争中不断增长的人才,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好校长还应该是优秀的管理者,治学治校,既要带好班子,管好教师队伍,还要管理好学生。引导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的教学质量愿景,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期望的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其次,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带头搞教研,以此带动教风。始终坚持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督导,领导要经常亲临课堂听课,及时与老师沟通与探讨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关注成长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很多教师因此丧失工作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积极性的培养更需要进一步的受到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首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师队伍进行整体塑造。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每个教师工作的“点”,明确责任,准确把握权利,让每个教师都明白“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学活动工作的“线”的发展与塑造,规范加工,科学管理,做好“线”。把岗位分成四个层次的领导、团队成员、部门、重要岗位,按规定,上级和发展岗位、独立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图、各岗位规范、分层工作流程、职能更加明确、操作风险进一步下降、相互制衡、相互制衡。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入教师的心灵,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看到每一名教师的闪光点,然后重点培养教师的个人能力。

三、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敢于创建名校

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受重视、家长不认可,更多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城市里去念书。这样的现实问题,要求农村小学能够勇于面对问题,敢于创建名校。农村小学名校不同于城市的明星小学,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想家长之所想,想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更多的人信任农村学校、感激农村学校。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善于宣传自己的教学优势。其次,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展示,要在农闲时节召开家长,让家长看到我们农村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探索,看到自己的孩子多方面展现出来的才华,进而放心地让孩子在农村学习。综上所述,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如果农村学校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我们将无法履行机会均等的国家承诺。正因为如此,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篇六

1、调查的目的: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那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为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对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条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关心情况、家庭教育的方式等。我们想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根据调查情况做出结论和工作设想,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2、调查的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有效率约94%。调查对象中,离婚、丧偶、再婚家庭占1%。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有固定工作的约占1%,从事个体经营及工人的约占25%,剩余为农民。

3、调查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家长问卷以封闭式问答为主,在关于对学校教育有的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一)家庭的一般情况:

1、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家庭收入仍然不容乐观。以接受调查的338个核心家庭为例,家庭月每人平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者占其总数的3%;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15%;在500~1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65%;在300~5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7%;在500元以下者占其总数的10%。总体来看,从事个体经营和有固定工作的家庭收入稳定且高,在家务农人员收入低,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其子女的教育,以便将来能“飞上枝头”“鱼跃龙门”,调查中99%的家长认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家长开展家教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1%;中专约占2%,绝大多数父母亲是初中文化学历,约占其总数97%。

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是工人、农民或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95%;其次是一般职员,是其父母亲总数的2%;机关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微乎其微。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由于家长一般都在本镇范围内上班,不用花费很多上下班的时间,且有97%的孩子以同父母居住为主,因此说: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

(二)家庭教育观念:

从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子女将来做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的占40%, “当国家公务员”的占20%,“参军或当警察”的占15%, “当工人或做当代农民”的0%,“听其自然”的占8%,其他17%。

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多数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是对于智力投资并没有手软。调查表明,约8%左右的家庭每月为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智力投资100元以上,每月50~100元的占27%,每月20~50元的占20%,这些数字表明,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已经在尽自己的所能。家庭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语、数、英及绘画和乐器类)、还有购置书籍磁带,以及家庭电脑等等。

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在家庭教育内容上,85%的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学习上,而只有5%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培养,2%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法制教育,也只有7%的家长平时能注意与孩子一起玩。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在家里44%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是被动的,有62%的家务劳动是被动的。

调查中发现,在家庭教育类型中,90%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表扬鼓励、耐心说理”。在这些家庭中,家长虽然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但却有20%的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有效方法是“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罚站、关在家里不许出去、增加作业量”等。这说明,有部分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

此外,虽有99%的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他们的表现却是: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家长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参加娱乐等活动上,占80%,对孩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比较严重。

(三)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

我们已经知道,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然而,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妈妈,约占其家庭总数的85%,其次才是孩子的爸爸,约占13%,其他2%。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生活的关系,孩子在家里与妈妈的关系较为亲密,且参加家长会或学校要求家长参加的活动,也都是母亲是主要参加者。作为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家庭业余生活内容有待丰富:

在紧张忙碌的节奏中,丰富活跃家庭业余文化生活,是提高家庭现代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调查中, 90%的家庭通过看电视、做家务来打发业余生活,仅有10%的家庭选择参加文体、娱乐活动。调查结果还反映了家长投资让孩子课余时间学习的占绝大多数,并且一个孩子课余学二种及二种以上的也有。这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特长非常重视,但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被动学习的占大多数。

(五)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增:

孩子除了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最长外,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因此,老师也是比较了解孩子的人。但是,调查显示,有82%的父母亲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10%的父母亲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进行了解,经常主动与老师联系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仅5%,有3%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表明: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承担;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只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不够,效果还不够理想。

(六)家长的建议:

1、学校和家长应加强联系;2、愿意经常参加家庭教育讲座或培训工作;3、希望家庭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相处。由此可见,家长还是非常愿意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积极配合开展学生家庭教育工作。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对当前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做出下面的判断:

1、经济基础为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保障,然而家长整体素质不高,难以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

2、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条件方面力度不够,难以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高质量的自主学习、教育。

3、过高的学业期望值与当地社会教育大环境差、家长素质较低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承担了过重的学习压力,而在兴趣、特长、智力等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4、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但是溺爱型、权威型和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学生在极端教育方式的影响下,道德价值观、个性心理等方面极易受的扭曲。

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2、建立典型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3、针对家教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 “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中的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等。

4、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和协助家庭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我们拟采取的形式有:进行家庭教育辅导、引导教育消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学习型家庭创建、家庭教育调查等等。

5、家长应是儿童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篇七

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美国的中小学生最轻松,中国的中小学生最累;美国的中小学生很“弱智”,中国的中小学生基础很扎实.经过思考,很多人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初等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最佳结合[1].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中美教育模式好比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应试教育及美国式的自由开放则不利于孩子学习知识、不利于儿童的成长.真正的教育不是训练孩子会画画、会弹钢琴、会英语等专业技能,如果把培养孩子专业技术作为提高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手段,可以说是丢了西瓜拣芝麻.素质教育应着重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是最难的.非智力因素(也称情感智力、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智力是天生的,非智力因素却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的潜移默化,而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

作者:薛晶李士玲作者单位:薛晶(100088,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

李士玲(北京医药器械学校)

刊名:健康心理学杂志istic英文刊名:healthpsychologyjournal年,卷(期):8(5)分类号:b84关键词: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篇八

一、塔斯海垦区经济状况

近几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实施,农民的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少,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因此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仅占1%,由此推出对体育投入更微不足道。经济增长平较低,是塔斯海垦区体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二、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带领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家庭收入;国家应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特别是文体方面的补贴,应在每个连队建设阳光健身路径;农场财政支出应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加大体育健身重要性宣传使农民增加体育用品的投入资金。

三、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据调查,塔斯海垦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滞后,目前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场地建设不健全是影响芳草湖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连队投入的健身路径都已落实但是出现了篮球场上停车、打晒谷物等占用场地还有一些健身器材遭到破坏等现象。

四、建议

每个连队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应该列入年初计划,并保证落实到位;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大型体育活动的需要;努力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

五、服务体系情况

调查显示46。3%的连队没有体育指导站,有的村农业机构主管体育的人员中没有一位专职的农民体育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对农民体育的组织,多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93。4%的农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所调查的村民小组没有一名体育社会指导员由于缺乏相关服务管理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得出塔斯海垦区农村农民每年举行的大型体育项目多是自发组织的。

六、建议

塔斯海垦区政府应以建设各基层体育指导站为重点,线、面结合、覆盖各个的连队,形成体育组织网络。培养一批有较强体育专业知识的社区体育引导员,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建设管理规范、队伍整齐有序、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定点定时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或活动,能够吸引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七、农场农民锻炼时间锻炼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由于塔斯海垦区农民大多数进行的是体力劳动且锻炼方式单一,只是简单地跑步锻炼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运动项目相对较少严重打击了爱好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八、建议

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冬季结冰期保证每个连队浇出一块200米的冰场并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教学;开展秧歌队并进行表演等;夏天可以开展篮球赛但一定要严格参赛队员的出场条件;适当开展小型运动会提高农民竞争意识;并且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组织开展具有本连队特色的活动。

九、结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尽管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当地农村体育还比较落后,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地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应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体育三下乡”经常化、制度化,继续从农村体育基层的组织制度建设、体育活动指导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对塔斯海垦区农民的体育理论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村的健身舆论氛围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培养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建全农村体育村约,促进农村体育良性发展加强农村体育指导使农场职工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篇九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社会变迁等方面影响,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首先阐述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引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