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 中藏经心得体会(模板8篇)

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 中藏经心得体会(模板8篇)

时间:2023-09-21 16:27:01 作者:影墨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 中藏经心得体会(模板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篇一

作为一部极为重要的佛教经典,中藏经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灵性的启示。我在研读这部经典时,不仅对佛教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从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下面我将从《中藏经》的体裁、内容、学习方法、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自己的体会等方面,阐述我对这部经典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藏经作为佛教经典,其体裁十分丰富。其中包括论述佛法的经典、讲述佛陀故事的经典、阐述佛教修行方法的经典等等。这些经典既可以满足学习者对佛教理论的探索,也可以提供实际生活实践的指导。对于有一定佛学基础的人来说,研究这些经典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思想体系和核心思想。

其次,中藏经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教导人们如何面对生死、疾病、贫困等人生困境,还是传授人们如何培养慈悲、智慧等品德,中藏经都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例如《佛说观无量寿经》教导我们要以恒常的智慧和慈悲心去面对生死,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智慧去超越我们的人生。这样的教诲对我们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三,对于学习《中藏经》来说,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中藏经的知识十分繁杂,需要我们用仔细阅读和细致思考的方式来学习。首先,我们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其次,我们需要准备好相关的研究工具,例如辞典、注释等,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文中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毫不妥协地准确理解经文的意义。

《中藏经》对于现实生活影响深远。经典中强调的慈悲、智慧、忍辱等品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经典中的慈悲教导我们对待他人要以宽容和善意,无论对待身边的人还是不认识的陌生人。这样的教诲使我时刻保持着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使我与人交往更加和谐。

最后,通过学习《中藏经》,我深刻地体会到佛教的智慧和修行的力量。佛教教你心如止水,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我也因此学会了保持内心宁静,随时随地都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的纯净和源泉。在困难面前,我学会了勇敢地面对,寻找内心的坚持和力量。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中藏经》,我不仅在佛教的世界中获得灵性的满足,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综上所述,《中藏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佛教经典,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现实生活的指导和启发。我们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持久的耐心,去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智慧。通过应用其中的思想和实践指导,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内心的满足和人生的指引。这部经典对于佛教信徒和对佛教思想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之作。

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篇二

以《地藏经》为念佛的助行,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决定再拜一部〈地藏经〉。一年多以来对《地藏经》生起的大信心,闷在心中,不说不快。

佛曾经嘱托坚牢地神------但依《地藏本愿经》一事修行者,汝以本神力而拥护之,不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于耳,何况令受。

曾经有一次去给某癌症患者助念,去了,那女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以为死了,后来家属说还没有死,于是决定念《地藏经》,大约不到10个人,一起打木鱼念了一遍,就回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想起来,又去看看,那个女人已经起床接待我们,谈笑风声。癌已经消失了。

还有一次,某大护法得了乳腺癌,大家感恩,为其连续念《地藏经》几十部,后来护法来到,说癌已经小了一半。现在身体很好。

某次珠海同修助念,已经24个小时了,死者还是僵硬的,珠海领头的快哭了,于是打电话问,被师父告之“已经被阎王抓去了。”要阎王放人的话,先念一遍《地藏经》。于是大家集体念经一遍,而后马上集体再念佛8小时,身体开始柔软,头顶开始温热。问“为什么如此殊胜”,说这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这么做,地下的鬼王已经把人抓去了,念经后,因为鬼王都是地藏菩萨的臣子,于是大手一挥“无罪,放人。”放回来再念佛,马上往生。大家哈哈大笑。

去年观音诞放生,放了11000元,回来当天晚上睡觉,梦到念地藏菩萨得轻安,念得飘飘如飞,次日又梦到念佛,醒后才知道,原来放生也是念《地藏经》也是念佛。

修《地藏经》就是修五戒十善,修《地藏经》一年后,开始出现每逢十斋日就出现神奇感应的现象,开始是一到十斋日,就一点做坏事的想法也没有,真的要做一些小坏事,也无法做,缘不够,你做不成。我想过,从07年以后,每次放生都要至少念佛600声,以后都如此做了。后来有一天十斋日,放生一些鱼,数量不大,但是出现极其强的感应,念佛念念求生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妄想,妄想是什么,还不是这个世间的东西,如果你真有愿望求生极乐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妄想了。《要解》说过------可以将名号持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我一直想,这是何等功夫,现在才知道,如果你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欲望恳切就可以作到。

某十斋日,拜《地藏经》,身体非常热。想凉快一点,念头一起,就觉得一股清凉沁入心中,这种清凉并非世间清凉,无论他多么凉,你都不会觉得冷的那种凉爽,而且让你顿脱尘念,法喜无限的凉爽。原来极乐世界的清凉是这么美妙啊。从此无论再看到这个世间的任何东西,都知道有缺陷,不完美,不够好,不如极乐世界的好。

为什么莲花生大士把这个世界的飞机叫做铁鸟,汽车叫做铁盒子。在极乐世界的.菩萨自在飞行,他们看这个世界的汽车再好,也是把人闷在里面,并且还会撞车,还要加油,还只能在路上跑,非常可怜。

修《地藏经》你要注意十斋日,地藏菩萨一定会把你看得严严的。你真修,地藏菩萨真管。我每个十斋日都相信会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也确实都会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

看《地藏经》就是修菩提心,修出菩提心,念一声佛就不可思议。我有个同修,他的菩提心经过一年的放生和利益众生,终于有了眉目,他告诉我,以前一天念佛几万还是心里没底,现在一天不念佛做事情(如果有缘分给众生做事情,就要做,有缘不做是罪过。放生等利益众生的事情,遇到缘分就要做,这是大乘菩萨分内的事。给众生做事情,不要怕烦恼,有了菩提心以后烦恼就是菩提。),到晚上念几声,就已经非常充实。

净土宗发菩提心非常自然,且无比奥妙。久念佛人自然知道。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念佛自然舍弃这个世界,自然不争且利益众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拓展阅读:《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

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

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孝亲的扩大。

学习《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佛法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这个对于孝道的解释,就非常透彻了。

这部《地藏经》说,地藏菩萨示现婆罗门女、光目女,孝亲度亲的事迹,地藏菩萨正是以一念孝亲之心,而发展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给我们修行的人作出了典范。

父母是堂上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庙里去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独生子女,这真是非常荒唐。

曾经有一些青年的知识分子、博士生,他说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全部精力都关注到子女的成长上。别人说要保险,最好初一、十五到寺院去烧炷香,捐点功德钱,就最保险。

佛陀讲的是自种因、自受果。教导我们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反而虐待父母,种的这个因,就该得相应的果报。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明确的开示,他说你现在当别人的子女,再过几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现在如何对你的父母,就是种因,等于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向后来,就跟来了。今天对于年青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学修《地藏经》就会让我们很好的体会孝道。

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篇三

释迦正法中,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弥勒表大慈,观音表大悲,唯一藏表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度尽六道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者”。此种大愿,是融会大智大行大慈大悲大愿,是当裟婆世界六道众生之机之大愿,即是世尊之理想遗愿,又是诸佛菩萨之共同心愿,是以释尊以六道众生再三殷勤嘱托之地藏也。唯斯地藏菩萨大愿,是以特殊行愿境以表诸佛菩萨之别愿,正如普贤以特殊大行以诸佛菩萨之通愿一样,故同称为大愿王也。缘起性空为佛法之根本教义,地藏菩萨经法以度六道众生为行愿境,从业感缘起上证明般若之空不空;上供下施为佛法之根本行持,地藏菩萨经法以度七世父母兴供施,从根本上教孝、教施、教愿、教信,教人脚踏实地、现前起修。所以地藏经法是一部圆融大小、显密、世出世法之大法也。

地藏菩萨本愿经,从唐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不绝传。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发后,地藏信仰愈来愈广,地藏经法影响也愈来愈大。但过去弘扬,或判为小乘,或收之密部,唯清灵?判为法华后涅槃前而为之科注,堪称允当。近代疑古,又疑为伪经,信者不了以焉。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为度亡母亡弟,发愿弘扬地藏经法,因而着有《地藏菩萨本愿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对地藏本愿经法,阐幽发微,多明学人所应注,发前人所未发,实修学地藏经法之根本法本也。余对先师经法,亦曾侍讲侍修,感应现前,真实不虚。一九九五年夏,应净慧法师之请,大河北赵县柏林寺讲地藏经法,赖肖梅女士根据录音整理,李家振、徐荪铭、胡给新、岳小丁、蔺湘东诸先生为之校排,梦一法师、罗国添居士等赞助,终使《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定稿,可用缘师《略释》之补充。余因是将《略释》、《讲记》合而为此本《地藏经法研究》,用申供养,报诸恩处,志其缘起,藉谢各方,如有功德,普皆回向。

地藏菩萨本愿略释

虽然空藏地藏,相须相成,故地藏本愿经最后当机者乃虚空藏,前来非有轩轾,盖欲人礼虚空藏于地藏六道中,庶几空不断灭,观六道生于虚空无边之际,自然地狱皆空。推而广之,会地藏于佛佛,佛佛皆有一地藏;融佛佛于地藏,地藏将悉成佛佛。试就今机融会阿弥,阿弥引生西方,是为得乐;地藏化度六道,是为离苦。未有不离苦而能得乐者,若会地藏于阿弥,则一声阿弥,带业往生,故净土经中自有地藏。然亦未有既得乐而仍存苦者,若融阿阿弥于地藏,则欲出六道,必愿净土,故本愿经内盛弘念佛。惟终不可谓自生净土,不关地藏,但念阿弥,无惧地狱也。观于释迦报恩,升忉利天,亦但称赞地藏;摩耶兴慈,说地狱苦,亦但启请地藏,是知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劫来,诸葛亮佛世尊咸不违越地藏之本愿。地藏大孝,则诸佛报恩,皆尝如释迦佛赞叹于胜会;地藏法施,则佛母兴慈,亦皆尝请地藏说法于忉利矣。诸佛尚不违地藏之愿,众生岂可缺地藏之修。本愿经曰: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若昧却眼前业苦,妄冀虚渺安乐,西方纵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但恐障恶牵缠,念心不得纯净,万一业重情迷,临机难免差误,何如脚踏实地,早皈地藏,护持根本,身心清净,自契佛果,莲品上生也。融会阿弥若是,融会佛佛皆然,地藏自入佛佛,,佛佛不离地藏,非有差别,相为涉入如此。

依经地藏往因为大长者子,于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所。因见佛相反而发愿。夫法身无相,大长者子所见,为千福庄严之实报,然则地藏者,化度实报之菩萨也。佛化小机,先令观空,剥落一身,自见本来,果能四处不着,此身依然自在。原是应病与药,不意药复为病,禅门极唱,单标心性,末流虚矫,横多抹杀,一言四大,便斥幻妄;一言修福,便訾有漏,大似如来于身取断灭相,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无真实。嗟夫!波斯入印,五天仅余小乘,支那禅敝,大乘皆无捉摸,辜负佛母恩慈,虚劳地藏化度。晚近善信,多半上根,而身残福薄,又比比然。前修不臧,谬持犹深,伊谁之咎,能无悲叹。闻此经南印犹传,恐不免朦胧密意,徒增迷信,即中国利幽法在,亦只付应赴者流,说资冥福,皆原开经不契地藏之本愿,居心惟囿断灭这说空,自暴自弃,可哀可悯。虽然,此又不容拘泥色身者,持一法勤一体,借口吾修地藏也,吾证实报也。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大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于是地藏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以来,常为菩萨;因度母而弘法,教孝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之世,哀罪苦以博施,分身于阿僧祗世界地狱处之中。是故但求自之,决非地藏之道,若不孝施,终难实报之圆。盖自了至极,至于阿罗汉入灭尽定,而菩萨用心,宁入地狱,不堕二乘,地狱正可行,愿,二乘则菩萨死。至于一孝,则自一身圆融于七世父母,圆融于历劫种亲,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一施则自一身摄入于罪苦众生,摄入于六道含灵,摄入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夫以一身而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摄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正所谓千福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着相云乎哉!小乘云乎哉!本愿经开宗明义,即说地藏菩萨本起清净因地愿行,而或判为神通品,实则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出不可说不可说种种微妙之音,乃至娑婆世界及他方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海神、江神、山神、树神、昼夜神、饮食神、无量数神,皆来集会,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恶目、啖血、行病、摄毒等诸鬼王,皆来信会,此皆是表地在藏之法,不仅显如来之通。故佛告文殊,吾以佛眼,观犹不尽,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也。此第一品,正明行愿。惟此深秘,文殊早云,小果声闻,末世众生,虽闻如来诚说,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故文殊当机,即请当机,即请问地藏菩萨,因地作何愿,立何行。于是如来为说地藏菩萨发愿于观见相好,行愿于度尽道也。地藏本愿。我闻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

稽首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我为四事,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者,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愿有总有别:总愿者,如四弘誓五大愿是;别愿者,如释迦五百愿、药师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千手六愿、普贤十愿是。除二乘人生尽故不须愿外,凡发大乘心者,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今人学佛,辄云发大乘心,其愿生西方愿生兜率者,尝或闻之;而于释迦法中,誓调伏刚强众生誓度脱极苦恶趣如我大愿地藏菩萨者,每经忽之。我以诸大菩萨中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惟地藏菩萨正表释迦法中之大愿故。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者,五恶浊世,从生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之语: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身邪行报,是口邪行口邪报,是意邪行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义语报,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报。譬如象马,??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际兹末法,人愈险恶,不信因果,惟肆残贼。亦有志士,倡佛以救,然而法相繁,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莫入。我欲藉是经苦切之言,发人深省,显地藏劳谦之愿,启人信仰。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隋唐间有三阶教者,创者信行禅师,实尊地藏,然偏抑阿弥,旋遭禁断。本经自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传于绝,或判同小乘,或收入密部;至清灵?法师,始作科注,判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说,“行愿为宗,味等醍醐”,可称自有些经千余年来之非常述作,惜少流通。今俗惟知斯为释门孝经,亦不辨其为出世大孝。在昔疑经善说业感误以为小乘者;今之僧蛊,或且利经狱名鬼神威力,以糊口食。遂致科学者徒,责难繁兴。我窃恐大经醍醐,至流俗反为毒药;我又欲显扬地藏悲愿,与诸菩萨悲愿,如光光摄入。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者,愿意于悲,悲大愿亦大。悲者同体,常人知父母兄弟之同体,必不愿其有老病死苦,而愿其安东。其所悲者狭,则其所愿者小。菩萨知三世宛然,轮回不虚;视秦越之人,敌对之怨,安知本非我父母兄弟,乃至蠕动蜎飞、草木土石,一切有情无情,莫不与我同体,亦莫不愿其离苦而得乐;是则所以为大悲,是则所以为大愿。以言乎孝,菩萨惟常人听以孝父母者孝六道含灵,是亦所以为大孝。我母去世时,我哀痛号哭,不知所为,惟日诵《地藏经》,若有感焉;我二弟亡时,我凄惨愁绝,不知所为,亦推日诵《地藏经》而苦有感焉。我皆发愿,愿弘地藏。或云:弘《地藏经》,天此乱世,说诸地狱罪报,可以慑诸葛亮强梁。我不敢如是说,我知人皆有父母兄弟,亦必皆有不忍于其父母兄弟之时。我愿人皆于斯经,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推其不忍于人人,则必为家之和、国之福、世界亲善;再进而推其不忍于六道含灵,则是同受世尊付嘱,同入地藏悲愿,而后可同见地狱虚空,本自无迷,地藏大悲,诚不思议,我母我弟,亦必同于是而得度。我如是发愿故,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称地藏菩萨大愿威神:“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狱不尽数。”夫以世尊佛眼、文殊大智,观测且云不尽,况我凡夫,敢复有云。今所解释不过略述十年诵赞之一所得,不假科判,不惊高远,但求通俗,聊写私情;明业感真实,则地狱自不虚,而信非迷妄;谈孝为戒本,则悲愿自广大,而行不唐捐;略提义纲,粗述概要,于经大义,知不及百分乃至千万亿分,况复于菩萨不思议神通之境,是以名略释。

初释地藏

地藏,梵名“乞洒二合诃罗惹”,或云“乞叉底?沙”,或云“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今地藏是义译。《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又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心地为大。是约心以明地也。藏者蕴覆,谓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知地藏者谓心地宝藏,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证而不着也。

释地藏菩萨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云:

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在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

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止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

又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乃至如本经所说:受付嘱于忉利天宫,广教化于弥勒佛世。故知地藏菩萨者,于诸菩萨中,以六道为其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者也。《大集经》云:“日藏月藏,虚空藏地藏,来各不同”。惟我地藏,悲深愿重,是以经称:过诸菩萨。

释地藏菩萨本愿

经云:“文殊问佛: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事。”又“菩萨因地,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问彼佛作何生愿。”故知斯经所说,皆地藏菩萨本愿。所谓本愿者,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今地藏菩萨,见诸众生,积集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又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是地藏菩萨之本愿故。

释经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名:地藏是人,本愿是法。佛自结经名有三: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生今世以愿以有行,行必有与拔之力,遂独标本愿一名,任运摄得余一故。译主实叉难陀,于阗国人,唐则天朝来中国,重译《华严》,并译是经。

释经

佛告文殊: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乃至闻名赞叹供像,功德亦不可思议。是略赞地藏功德,印可文殊所谓“地藏能成不思议事”也。而后乃为文殊说地藏菩萨因地之行、因地之愿。

佛告文殊,地藏菩萨因地,于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前,发誓愿曰:“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曰:“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是即地藏菩萨本愿。今大乘人,每谓“众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盖地藏之本愿,实亦大乘之通愿也。

佛告文殊: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又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愿大福亦大,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彼二乘人无愿,故二乘人灰身。今大乘人偏着于空者,亦每轻修福报,遂亦轻忽本经而不识地藏之行,试分辨之。

凡夫:贪着其身

二乘:知身虚幻厌弃其身

菩萨:修无量佛法功德庄严其身

凡夫虽或修福,而望报人天。以经多斥言人天为有漏之果故,于是大乘着空者,又转而轻修福报,几同二乘之厌弃,而不知菩萨庄严其身者庄严身也。夫善学大乘者之于其身,固不当如夫之贪着与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斥人天,当如地藏菩萨发大愿而获大果。关于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俱足万行如来亦谓欲证此身当须久远修福,是知地藏菩萨因地之行,为在庄严法身圆显千福。故于今日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佛告文殊:地藏因地,又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罪重堕苦。婆罗门女见觉佛定自在王如来形象,瞻礼哀慕,遂感威神,罪母生天。是亦地藏因地之行,度生之实。劝亲生信。

(一)劝母生信。信为道本,信邪者即一阐提。未有发愿度生而先忘报本者。世人发愿如地藏,即录广设方便,劝亲生信。

(二)卖宅兴供。父母前生,未必修因,其或命终,神识何依?惟孝顺之子,大愿之士,当学地藏,为母卖宅,供佛兴福。

(三)见像哀慕。无母何怙?惟佛大慈,为众生怙。佛果何在?尺木之雕,团泥之塑,即皆佛在。何经故?法身圆满,无不在故。是以婆罗门女见佛恋母,亦所以教末众生瞻像如在。

(四)神游业海。佛无不在,惟诚可感。孝女哀号,感空告语。其所以告语自空者,空无迷妄,义尤玄微。而恶因所召,地狱实有。孝女假威神以亲游,罪人为业力所缠缚,于此可以明因果之不虚,可以明地藏之观境。

(五)发弘誓愿。端坐念佛,可得加被。七七日中,可度新亡。婆罗门女,既度亡母,复念众罪,遂发弘愿。观于“众罪俱同生讫”,当益信经忏度亡之真实;观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威神,当益信世尊赞叹地藏闻名供像之功德。

以上地藏因地之愿,在度尽众生;因地之行,为存亡造福。众生无尽,地藏之愿亦无尽。造福无边,地藏因地之行,亦不可量不可说矣。

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篇四

《地藏经》是佛学经文的重要典籍,净空法师又是如何讲解地藏经的呢?

《地藏经》消除业障病

【久处床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有好几种。有一种是他的冤家债主,这时候在阎罗王那里告状,他到那里去辩论,这事情还没定案,所以他这个病没有起色,这是一种,确实有。第二种“或难舍寿”,就是我刚才讲,他还有福报没有享尽,他福报不肯舍,他要肯舍,那问题解决,他不肯舍。还继续要享福,那只有躺在床上享,他不肯舍,放不下,这是一种。“或不得愈”这是第三种,第三种这里面必定有一些差别原因,他这病不会好,但是他也死不掉。我们世间人看到这现象,不了解他真正的原因,这都是业报跟冤家债主讨债、还债,招得这些冤业,才有这些事情发生。世间人没有天眼、没有宿命通,不晓得事实真相,可是有一个原则,只要修福就行。所有这些种种的病因虽然不同,你修福决定有好处。底下这是教给我们: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

这是教给我们方法,科里面讲修福脱罪。这是说读经,读经能有效吗?我们遇到这事情,他的`家亲眷属在佛菩萨面前,高声把经读一遍看看有没有效?结果是没效。别说读一遍,读十遍、读一百遍、读一千遍都没有效。关键在哪里?关键在读经怎么个读法,真诚恭敬心去读,读经里头打妄想不行,那就没效。上一次我跟你们讲戚继光的故事,不就很明显。读《金刚经》,《金刚经》很短,只有五千多字,读经里面稍稍有一点夹杂就没效。这么长的经,读一部下来,当中打一个妄念就没效。念咒也如是。大悲咒念的时候能治一切病,为什么?念咒的时候一念不生。读经也如此,这部经读下来没有一个妄念,经念得就灵、就管用。一面念经、一面打妄想,那怎么行?那就不灵,关键在这地方。

你要问为什么别人给他读这部经,他就得利益?你想前面婆罗门女、光目女的事情,你就明白。他所得的好处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读经人自己得,如果不因为他生病,你就不会去读经,不会这么专心去读,道理在此地。因为他生病的因缘,成就你读经的功德,他享受一分,你要读两遍,他就享受两分。所以遇到孝顺的儿女,孝顺的家亲眷属,能够依这个方法来修行,得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这是最殊胜的功德利益,下面讲的是其次。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有几次这样专心去读经,希有难逢,这样的读经是自性光明的显露。譬如我们在无明黑暗当中,时间太久太久,念一遍经像一个闪电闪一次光,百千年当中难得闪一次光,这次居然闪一次光。这一次的光明就很希有,有这一次,他就会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会有第三次。(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篇五

地藏经作为佛教中重要的经典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修行的指南,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地藏经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与价值。从我的角度出发,本文将从“慈悲心”、“真实感”、“智慧与启迪”、“责任与奉献”和“修身养德”五个方面来探讨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慈悲心。慈悲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地藏经中提到的救度一切众生的精神,正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有的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体察学生的需求和困扰,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进步,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只有通过真诚的关怀和激励,我们才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潜能,并成为有意义的人。

其次,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真实感。地藏经所强调的忠信之心,是指教师应该坦诚真实地对待学生。这种真实感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为和态度上。我们要以身作则,以真实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我们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友谊,让学生真正认同我们的观点和价值。

第三,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智慧与启迪。地藏经中强调的智慧之心,要求教师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获得知识。通过启发式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第四,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责任与奉献。地藏经中所强调的无染业德,正是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德。教育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的责任。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去帮助他们发展潜能,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修身养德。地藏经所倡导的正直之心,要求教师在做人做事中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我们要坚守教育的底线和原则,远离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只有以真诚和善良的心态面对学生,我们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从而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总之,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在激励着教育者为了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不断努力。慈悲心、真实感、智慧与启迪、责任与奉献以及修身养德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追求。通过对地藏经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我相信我将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教师,纵使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也会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篇六

第一段:引言(200字)

《中藏经》作为佛教经典之一,在宗教界备受推崇。我有幸读到了这部经典,从中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佛教的智慧和教义,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生活和精神成长。在阅读《中藏经》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它的深奥与超越,同时对我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我将简要地总结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佛教智慧的展现(200字)

《中藏经》以智慧著称,其中的诸多佛理佛义为人们提供了尊贵的指导。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忍辱和不二法门的论述。忍辱,不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大度和高尚,而是为了自己心灵的修养。忍辱能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和谐,解除心灵的负担。而不二法门,则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的本质都是一体的,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差异和矛盾,去体验到万物之间的共通性和整体性。

第三段:人类生活与精神成长(200字)

尽管《中藏经》是佛教经典,但它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生活和精神成长。通过阅读,《中藏经》让我意识到不同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其实都是相通的,我们都经历着痛苦和追求幸福的循环。它提醒着我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尊重和善待他人的同时,也能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此外,它还告诉我,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认真对待每一个现在,以去发现和发展我们内心的善良和慈悲。

第四段:超越与内心平静(200字)

《中藏经》提倡的禅修和冥想可以帮助我们超越尘世的喧嚣和纷扰,进入内心的平静。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外界的纷扰和压力所困扰,容易迷失自我。通过冥想,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寻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智慧。冥想不仅有助于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能促进身心的健康,提供更加明确的目标和人生意义。

第五段: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200字)

在阅读《中藏经》的过程中,我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传统的观念和物质追求常常使我们陷入追逐不停的循环,而佛教的智慧则教导了我如何超越这些追求。通过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短暂,我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开始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以慈悲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同时,我也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和和谐,通过修炼来发掘内心深处的智慧。

结论(100字)

《中藏经》不仅是一部佛教经典,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和精神成长的指南。它以佛教智慧的方式,教导我们如何忍辱、超越,以及寻找内心的平静。通过阅读《中藏经》,我得到了深入思考和灵性提升的机会。我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佛教经典,以及将其中的教义落实到我的生活中,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灵成长。

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篇七

有念《地藏经》的,要坚持念。家里有供养地藏菩萨,不管是金银铜铁的,那坚牢地神都会护持。下面是地藏经见闻利益品的讲记。

地藏经十三品,此第十二品。佛、法二宝已讲完,且地神发愿拥护学佛修法者。

此品是僧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佛、法二宝和合,出生无量功德,是名僧宝。此品谈僧宝具无量功德,利益众生,若见若闻,皆得利益。僧宝指地藏菩萨,故名见闻利益品。

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佛宝属觉,觉则诸法现前;法宝属理,解理生智便是佛。非佛无以觉法;非得法无以成佛。佛、法不能相离,所以佛、法和合,出生无量功德,名曰僧宝。

当尔之时,世尊从顶门上——佛顶最上,更无有上;表佛、法和合,出生功德,此功德最上,更无有上。‘放’者,出生也。百千万亿大毫相光,表佛、法和合,出生无量功德,一一功德,皆具法身德,故名大;一一功德具解脱德,故名毫相;一一功德,皆具般若德,故名光。如是大亳相光,即三德秘藏。佛、法和合,出生无量三德秘藏,以赞扬地藏菩萨僧宝功德,见者闻者,获大利益。

所谓。

指法之辞。

白毫相光。

指布施。白是诸色之本,布施是诸法之本,内舍悭贪,外利众生,能到彼岸,具解脱、般若二德,故名白毫相光。

大白毫相光。

三檀等施,三轮体空,见布施实相,具三德秘藏,故名大白毫。

瑞毫相光。

瑞者,吉祥也。持戒清净,恶止善生,一切吉祥。

大瑞毫相光。

指见尸罗实相,具三聚净戒,故名大。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是故具足持净戒。”

玉毫相光。

指忍辱。忍则诸恶不生,烦恼不起,如白玉无瑕。

大玉毫相光。

指无生法忍。见忍辱实相,具无量功德。

紫毫相光。

指精进勇猛,修行一切善法。精而不杂恶法,进而不退善法。

大紫毫相光。

指身心两忘,不见有精进相。离妄名精,悟理名进,故名大。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然心不起,精进无有涯。”

青毫相光。

指禅定。青属东,东方是群动之首,动中有不动,是定亦然。对境心不动,是名定。

大青毫相光。

指佛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即首楞严定。

碧毫相光。

指般若——能空一切相,破一切执,成一切智,到涅槃之彼岸;如碧玉,一切玉中,最贵者。

大碧毫相光。

指出世般若。般若为前导,导一切法到彼岸,周遍法界,无一法不是佛法。

红毫相光。

指方便。能令众生祛黏解缚、断惑证真,如红光照大千。

大红毫相光。

指一乘方便。能令三乘人,开权显实;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绿毫相光。

指愿。发愿入生死,度苦厄,是艰难之事;如绿叶荫覆群生。

大绿毫相光。

大愿度生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而付难。

金毫相光。

指力。以神力度人,离苦得乐,如金宝。

大金毫相光。

指佛十力。具足度众生之力。

庆云毫相光。

指智度。佛法大海,惟智能度;如庆法云,覆生死海。

大庆云毫相光。

指一切种智。庆法界云,荫涅槃海。

千轮毫光。

指慈。能与世间种种之乐。

大千轮毫光。

指无缘大慈。与法界众生出世之乐。

宝轮毫光

指悲。能拔世间种种之苦。

大宝轮毫光。

指同体大悲。能拔分段、变易二生死苦。

日轮毫光。

指喜。随喜别人种种功德,如日光照大地——万物温暖。

大日轮毫光。

指大喜。众生先成佛,我则大喜矣!如地藏,“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如阿难,“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如大日轮,普照万物,悉皆果熟。

月轮毫光。

指舍。怨亲俱舍,心月清凉。

大月轮毫光。

指大舍。所有一切功德,舍与一切有情。如大月轮,普照大地,皆得清凉。

宫殿毫光。

指三乘菩提,如登法王之殿。

大宫殿毫光。

指一乘菩提——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海云毫光。

指三乘涅槃,覆生死海。

大海云毫光。

指大般涅槃,覆法界海。

于顶门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诸大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吾今日于忉利天宫。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于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议事。超圣因事。证十地事。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

世尊在天宫上,最初含笑、放种种光明云、出微妙音,赞叹众生本具之性德。

现在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出微妙音,是赞叹众生的修德。菩萨从性起修,修德有功,性德显现,自性出生无量功德,能利益无量众生。

前者性德,众生本具不假修成。

后者修德,须仗佛力、法力,见佛闻法,佛、法和合,事理圆融,方能出生无量称性功德,充满法界,利益有情。

所以如来,从顶门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又出微妙音,告诸在会大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吾今日于忉利天宫,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修成如是等功德,利益人天之事;乃‘不思议事’——指地藏菩萨具不思议神力,分身十方,拔三途苦,与人天乐事。

‘超圣因事’,指地藏菩萨具不思议智力,说种种法,能度三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事。

‘证十地事’,指地藏菩萨,自证十地,又能化他证十地事。‘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指地藏菩萨愿力,能助众生不退转无上菩提,毕竟成佛事。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

天宫法会,唯观世音菩萨与地藏菩萨德业相齐,所以观世音菩萨出来问法。

‘观音’是南海普陀观世音,是大悲救苦观世音,与地藏愿力相同。

世尊。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怜愍罪苦众生。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议威神之力。

世尊,地藏大菩萨,具大慈悲心、大愿力,怜愍造罪受苦众生。在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度生利他功德,及不思议神力,救苦之事。

我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赞叹地藏菩萨云。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赞莫能穷之文。

观音菩萨在忉利天宫,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同时赞叹地藏菩萨。佛佛道同,一佛赞时,佛佛同赞。如阿弥陀经:“十方诸佛,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无异。

观音又言:正使过去佛、现在十方佛、未来诸佛,尽说地藏利生功德,犹不能尽。利生功德,犹如涌泉,滔滔不绝,如何能用言语说得尽!可知地藏从性起修,行山高逾须弥,愿海深过溟壑;况智慧神通,皆不思议,周遍法界,妙用无方,奚能以言说称量哉!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众。欲称扬地藏利益等事。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事。令天龙八部。瞻礼获福。

刚才又见世尊,从顶门上放种种大毫相光,预备又称扬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等事。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神力,如何利益人天之事。对众宣扬,令天龙八部,瞻礼地藏,皆获福利。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

赞观音利生之文。

汝今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及天龙八部。听吾宣说。地藏菩萨。不思议利益之事。汝当谛听。吾今说之。观世音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许说之文。

佛告观世音菩萨。未来现在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于恶道之者。

先救天苦之文。

佛告观世音:‘未来现在,所有世界中,有天人享受天福,不知不觉天福享尽,当时五衰相现——一者头上花萎,二者不乐本座,三腋下汗出,四衣服蒙垢,五天女舍离——不久命终,随业受报,应堕三恶道者。’若不求救,决堕无疑。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当现相时。或见地藏菩萨形像。或闻地藏菩萨名。一瞻一礼。是诸天人。转增天福。受大快乐。永不堕三恶道报。

获救之文。

如是天人,若男(天子)、若女(天女)——指欲界六天,皆有男女——当五衰相现时,还可以救。怎么救呢?只要见地藏菩萨像,至诚归依地藏菩萨;或闻地藏名号,一心称名忏悔宿世罪业;仰仗地藏神力,宿业消除,霎时罪灭福增——增加天福、再续天寿、复享天乐。罪业消除,故永不堕三恶道受报。娑婆百亿帝释,有一帝释,五衰相现,寻诣佛所,求哀请救,佛为说法,便得见谛;衰相一时皆灭,重获天福,欢喜踊跃,以爱语伽陀赞佛:“大仙应当知,我即于此座,还得天寿命,唯愿尊忆持。”

何况见闻菩萨。以诸香华。衣服饮食。宝贝璎珞。布施供养。所获功德福利。无量无边。

上来归依称名,尚增天福永不堕恶道,何况见闻菩萨以后,日日香花供养、衣服饮食奉献、宝贝璎珞布施,至诚供养;物供养、身供养、心供养、如法修行供养。仗菩萨神力、愿力,及自供养力,所获功德福利,现在未来无量无边了。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

复以救天苦之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一切世界中,所有六道众生,其临命终时,若得闻地藏菩萨功德洪名,一声功德洪名,历历然入其人耳根。耳闻心知,心知方能耳闻,其人心内有菩萨名号,便有菩萨功德神力;仗菩萨功德神力,将其心内,所有业障种子,如汤销冰、如明破暗,破尽无余。此人永生不造业,不再历三恶道受苦。

此乃地藏僧宝神力,从佛、法两宝和合而生。

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

上以闻名,尚有如是功德,何况塑像功德呢!

临命终时,最好父母眷属,将命终人的`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尽行布施;舍与塑画地藏形像,留存世间,受人供养,其功德更大。

更使病人未终之时,其眼能见、其耳能闻,知道眷属,将自己舍宅、宝贝等物,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则病人心内,八识田中,自然有塑画菩萨善根种子,此种子渐渐增长时,其威力不可思议。

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

是人未合即死,而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塑画地藏僧宝功德之力,寻即病障消除,速得痊愈,而且增益寿命,长寿在世,修诸善法。

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障。合堕恶趣者。承斯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悉皆消灭。

是人若是业报,今生福尽命尽,不可再住世间,应该舍寿。即承斯塑画地藏功德力,所有一切罪障、十恶业障,合堕三恶趣者,一律消除,剩尽无余。命终之后,又承斯塑画功德,即生人天二道,善根增长,常修善业,受人间、天道胜妙之乐。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或三岁五岁十岁以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长大。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复以病苦之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婴儿在襁褓时,须饮母乳,有的饮三年。所谓“三年哺乳,十月怀胎,母恩也。”能不回忆。三岁、五岁、十岁以下,亡失父母或祖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同胞之亲,是人年既长大,念此身之所从来,无不忆念生身父母,及忆想同胞兄弟姊妹。如是亲眷别后,到底其识神落在何趣?(指六趣。)生何世界?(近指各国,远指十方世界。)生何天中?(指六欲天。)

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

欲知亡眷,落在何趣,令自心安,唯一办法,塑地藏像,一瞻一礼;念地藏名,七日不退初心。如是闻名、见形、瞻礼、供养,七日一心、一心七日,打成一片,至诚所至,玉石为开,无不感应。故以七日为期,如是七日又七日,直到感应为止。

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

此乃眷属蒙益之文。

若能七日闻名、见形、瞻礼、供养不退初心,亡者眷属,假如因宿业而堕恶趣者,计劫受报,仰承阳间男女为父母、兄为弟、姊为妹,塑画地藏形像,及瞻礼功德,寻即解脱恶趣之报,生人天中,受殊胜微妙之乐。

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所谓‘福不唐捐’。是眷属自己已有福力,生人天受殊胜妙乐者,即承此间男女代其塑地藏像,瞻礼功德,从人天胜福转增为三乘圣因,乃至毕生死苦,其福不尽,故云‘受无量乐’。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

上来冥益,未能亲见亡眷生处,欲得显益,须要更进一步。三七日中,一心恭敬、瞻礼地藏,至诚念菩萨名号,念到万罪消除,万福骈集,此时感应道交,见菩萨现无边身,遍满虚空——虚空即法身,法身无相,能现一切相;法身无声,出大音声,具告是人眷属生界。

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

凡夫有漏不能入三摩地,亲见眷属生趣,唯有在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行人神识,到诸世界,与亡者眷属会面相见。

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此乃菩萨度生成佛之文。

上来礼念功德回向先人,未尝为己事打算。除利亡者之外,更应为自己生死设想,求今生见谛。每日至诚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实行修称念法门,念念相续、念念无间,念成一片,念到一心不乱。又仰仗菩萨神力外助,己力、他力和合,菩提种子容易萌芽,善根容易增长。堪称佛子,成就法器。

此时菩萨观汝善根成熟,有进无退,是佛门的栋梁,即遣所在土地神、宅神、地方势力鬼终身卫护,令汝一生衣服丰足,无诸疾苦。乃至世间横祸、灾难,亦不入汝门,何况及身。既无外患,又得菩萨护念,自己精进,终有一日,蒙菩萨摩顶,授当来圣果之记。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

地藏菩萨是大愿王能满一切愿。因能满众生之愿,所以名大愿王。复以礼念之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修行者’。修行全凭愿力,所以发愿要紧。

(一)欲发广大慈心。以无缘慈,遍缘法界有情,发愿救度一切众生离种种苦。众生苦尽哪时休?四弘誓愿,属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

(二)欲修无上菩提,则一切不管,万缘放下,不著有无,凡圣情忘,勇猛精进,直趣菩提。如古人云:“修行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一切是非不管,直趣无上菩提。”四弘誓愿,属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

(三)欲度自己出离三界,早日解脱生死,破除九十八使见思二惑。四弘誓愿中,属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

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

上来三愿皆美,但做事要有步骤。欲得成就,须假外缘,如万物生长,必假日光之缘;欲度大海,必仗舟航之力。佛种从缘起,但因无缘,难得成就。今日很好,得遇地藏愿王,愿力最大,能满众生之愿,为我助缘。所以我们要至心归依地藏菩萨,三宝中属归依僧宝。归依之后,时时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表我敬意。还要一瞻一礼,如菩萨在我目前,我在菩萨前,彼此言行不远,炙手可亲,感菩萨神力功德流入我心。仰仗菩萨功德神力,自然所愿速成,永无一切业障阻碍。

宋空观寺,释定法同僧俊归依地藏菩萨。每月十斋日,模画地藏像,礼拜供养,祈请菩萨应现。满三年,有小沙门投宿寺廊间,定法闻之,出敬问讯。说一两言,忽然不见。人异之,问定法曰:“沙门何言?”沙门言:“妙愿已圆,意气何短?”闻者皆云:“汝求见地藏,不念出要,故菩萨言,意气何短。”定即发菩提心,欣求无上道果。感梦云:“前沙门者,是地藏菩萨也。汝求见我,不发菩提心,是故觉悟汝。汝模画我像多,永不堕三恶道,舍寿生兜率天,慈尊下生日,得授佛记。我随顺汝,如影随形,如水随器。”寤后感泪如雨。

观此文,地藏菩萨随逐修行人,如影随形,我们岂可不仰仗菩萨力,而单靠自力与生死魔军作战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地藏经及回向文顺序篇八

地藏经是一部佛教经典,被认为是菩萨地藏王的教诲总结和传世之作。这部经典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智慧和指导,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们需要具备的素质不仅限于纯粹的教学技能,更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关爱学生的心。地藏经给予了教师们一种宽容、慈悲和奉献的心态,成为他们教书育人事业中的重要指南。

第二段:教师应具备的地藏经精神

地藏经强调了教师们应该具备的精神。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宽容的心态。地藏经中提到,佛菩萨地藏王从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待众生一视同仁,时刻保持宽容之心。教师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学生的过错和不足,以理解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其次,教师应该具备慈悲的心态。佛菩萨地藏王深悲众生的苦难,愿以自己的身体代替众生受苦。教师们应该以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需求。最后,教师应该具备奉献的精神。地藏经中提到,佛菩萨地藏王终日保护众生,为众生消除一切不利。教师们应该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奉献的精神做好教育事业。

第三段: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地藏经的智慧。首先,宽容的心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乖戾行为,而我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其次,慈悲的心态让我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需求。每个学生的背景和经历都不同,我应该用爱和关怀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潜力。最后,奉献的精神让我更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我看来,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

第四段:地藏经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在学校中,教师应该营造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用宽容和理解对待学生的差异,让他们在尊重和接纳中学习成长。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培养。地藏经中提到的慈悲精神,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感素质。最后,教师应该奉献自己,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地藏经强调了牺牲自我,关注众生的精神,教师们应该以奉献精神在教育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总结地藏经对教师的指导作用

地藏经赋予了教师们宽容、慈悲和奉献的精神,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指导。教师们应该具备在地藏经中强调的品质,用宽容和理解对待学生的不足,用慈悲之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奉献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和引导。通过地藏经的智慧,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成就自己,成就学生,成就教育事业。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