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最新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实用9篇)

最新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实用9篇)

时间:2023-09-20 23:52:26 作者:笔尘最新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实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篇一

教育篇: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成长篇:

1.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3.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伙伴、朋友。

4.让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烧水煮饭等,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

6.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7.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8.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和他平等相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9.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0.记得对孩子说: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

11.记得经常的亲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头,让他(她)知道你的爱!

12.随时关注他(她)的进步,并也让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进步!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3.多与孩子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孩子同行。

14.不要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15.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

16.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而不是像对宠物一样说句“你真聪明”。

17.让孩子经常有机会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9.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一个健全的人。

20.在生活中创设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过。

21.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22.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这很重要。

生活篇:

1.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学会理财。

2.没有得到孩子的许可,不要看孩子的日记与信件。

3.经常和孩子郊游。

4.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笑着入睡!

5.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6.如果有条件,每天晚饭过后和孩子到户外散散步。

7.快乐与孩子一起分享!

8.对小家伙开心的笑,并希望他(她)也常笑!

9.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0.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11.给孩子留出真正的“玩”的时间和空间。

12.教会孩子骑自行车,游泳,这都是进入社会的一种基本技能。

13.每天早上与孩子相互问候,让他感受到美好的一天的到来。

14.夫妻实在要吵架,请一定要记住:避开孩子。

15.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首先微笑着问他一遍: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16.不给他留有太多的物质遗产,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给他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快乐的人生。

17.着重进行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8.只要与创作尘埃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19.父母对自己的双亲要孝敬有加,让孩子觉得家中充满了爱,同时父母也是他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20.父母之际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21.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22.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23.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的关系。以免孩子羞成好逸恶劳的性格。

24.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时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

25.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一会儿晴,一会儿阴。

学习篇:

1.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看看报,一个好的学习伙伴很重要。

2.孩子在家学习,家长切莫搞一些娱乐活动,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很重要。

3.不要逼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4.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而责骂孩子。

5.不要因为孩子试卷上的低分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

6.教他(她)足以带来成就感的知识:古诗、数字、故事、家务、玩耍、交朋友···

7.教育孩子读好书、好读书

8.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示太大的关注,那样会造成孩子学习紧张,压力增大。

9.不要把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孩子相比,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反思一下有没有自己的责任。

10.孩子的房间要有自己的书桌,书桌上要有几本自己爱看的书籍,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

娱乐篇:

1.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一起听他爱听的故事等。

2.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锻炼身体。

3.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做市场最难莫过于如何正确认识消费者,当今的“消费者”究竟是个什么样呢?一两句话可能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消费者是由一个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而驱动的现实和潜在群体构成”。市场之所以启动是因为产品或服务迎合了消费者需求并满足了他们的欲望。

多年前我在给一家化妆品企业做市场分析评估时就发现,有关调查公司做得调查认为各类女士美容化妆品目标消费者普遍都是:收入丰厚、时间充裕、知识丰富、头脑聪明的职业女性或家境丰裕、天真可爱、无忧无虑、追求完美的青春少女等等,显然这样的调查对企业来说营销意义是有限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原因就是市场调查人员从主观愿望出发,忽视对市场的分析与研究,没有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消费者,洞察消费者需求。

记住:洞察消费者需求就是要了解消费者所想的(认知),他们所体验的,他们乐意去做的(行为)以及能影响这一切的事情和地方(环境)。

譬如,汽车是什么?从代步的角度来看,汽车当然是价格越便宜越好,假如汽车价格贵到大多数人都无法购买,汽车代步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但是如果我们从消费者的眼睛来看,汽车可能就变成了形状或颜色的同义词,形状越是符合当下的特色,汽车产品越畅销,同样颜色越是当下的流行色,汽车越是受到消费者青睐。可见小汽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外形设计如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再如,餐饮是什么?许多餐饮老板常常将推出新菜肴当作餐饮企业的创新,但是,有一家中国餐饮企业,却在没有新菜肴推出的情况下,生意忽然间变得兴旺热闹起来!其实它的做法也很简单,将原本封闭的食客们看不见的厨房,装上了一面透明的大玻璃,食客只要一进大门,立即被红火的炒菜场面所感染!这就是“眼睛”角度的力量!”大大增强了消费者的感受。

也就是说,问题或提问,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消费者层面的微角度观察。只有选对了消费者层面的微角度,才有可能正确地定义企业产品,从而将产品镶嵌在消费者心理上一起去运行。

角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国外营销学书中有这样一个流传故事,说明了角度不同,结论大相径庭:一个人看到“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这里没有市场”,另一个人则惊呼道:天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市场实在太庞大了!这其中,事物本身没有变化,唯一改变的就是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即角度。事实上,由于缺乏角度意识,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技术发明仅仅只是典型的产品范畴,不少人将新发明与新需求之间划等号,而实际上,技术发明与技术应用是两回事。如同工业社会之于蒸汽技术发明一样,创造需求并且赚得盆满钵满的人,并非蒸汽机技术的发明人而是使用蒸汽技术的铁路公司。事实上,当知识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常识时,所谓的创新,90%以上都是来自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不足10%来自纯粹意义上的科技发明。

再比如苹果为什么能战胜移动通讯的几个强大对手,就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假如移动通讯仅仅为了生活质量改善(如通话功能),那么,我们会选择诺基亚而不是iphone。虽然我们几乎说不清楚,究竟是移动互联网成就了iphone,还是iphone迎合了移动互联网?但有一点是事实就是:iphone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通过手机上网。满足需求与创造需求之间的区别之一:在已经发现需求的前提下,满足需求很简单,只要质量好或价格便宜,产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卖出去;但是,创造需求却是另外一回事,它表现为现有产品与消费者所期望生活方式的不匹配,该怎么办的问题。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篇三

每到秋天来临之际,都是城市的环卫工人最忙碌的时候,有的城市为了加强城市管理,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根据北京青年报的记者所知,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而且还打造出20出最美落英缤纷景点,让市民赞不绝口,同样是处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收获,就像一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莱特一样,所以我认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也有类似的经历。

在小学挺认真读书的我升到初中时变得贪玩了起来,在上课时,不是睡觉就是和同桌玩,没有一点儿想读书的样子,之后成绩下滑的非常厉害,这时父亲就发觉不对劲,找我谈话,但是当时处于叛逆期的我更加的心烦,我变本加厉的玩,偷偷的`玩,直到班主任发现了我没有在学习,而是在玩,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谈话,问我为什么不去学习,而是要玩,我说:“我讨厌那个数学老师成天给我们布置铺天盖地的作业,每天都累得跟狗一样,作业都没有完成过的一天,而且做不完还不可以睡觉,我讨厌他的做法,所以不想上他的课,只想着玩休息。”班主任沉默了一会儿说:“其实你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作业的问题,你看老师布置这么多作业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你们的学业,你以为老师不辛苦吗?这是老师自己出的题目,还要老师自己改,你应该好好体谅老师,老师也是为了你以后的路更好走一点。”我仔细的想了想,老师确实也是为我们的学业考虑着,不做大量的题怎么会有提升呢?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就不会让自己那么冲动。

那一次之后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可以给同学不同的意见,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想法,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的弯路,其实一个问题有许多的看法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自己要学的其实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要用哪一种方法可以让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值得我们锻炼的地方。

我们要解决问题,完美的解决问题,就要学习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你才能够找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才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让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所有的困难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篇四

在给四年级上《从不同角度画物体》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准确把握圆柱体的透视画法,我特意加强不同角度下笔筒呈现的形状讲解。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在平视与俯视下圆拄形的不同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角度看物体的`透视变化。很多学生都能感受到越接近的平视,圆柱体上面的圆面越小,俯视角度越大,看到的圆柱体上面的圆面越大。看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我也以为他们都掌握了。

结果在学生课堂练习作品中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学生把圆柱体下面的圆面画成了平角。这说明学生还没掌握圆柱体透视,于是我把圆柱体透视画法示范了一次,并特别强调下圆的画法,突出讲圆柱体下面看到的圆是前半圆,还有后半圆挡住了,看不到,但不是不存在。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篇五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但凡教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老师都知道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篇六

通过《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材学习,我对此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

在组织活动之前,我提出问题“如何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后,在小组合作解决,最后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表达于怎样倾听。

(2) 在实际应用方面,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他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 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作练习,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挑战性和数学结果的确定性。

整个教学过程某些环节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于思考。如:

(1)让学生在自主计算、亲身比较的过程中,感受锐角三角形两遍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环节我下的力度有一点大,使课堂有一点延时。

(2) 有的学生对给出的小棒没能充分运用,说明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思考是不灵活的。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规定固定的模式。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我用了两次,却都能切实体现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新授课中的小组合作“摆三角形”,学生分工明确,参与性强,而练习中的小组合作却能集众人智慧,全面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篇七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基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猜想、验证,在操作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探究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上课伊始,我以做风筝为饵,抛出疑问,用两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不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在原有的两根小棒的基础上创造出第三根小棒,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需要一根多长的小棒?从而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己去主动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思索欲望更加强烈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游戏中学习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孩子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我设计了用游戏验证猜想,小组合作投色子,一人投一次,把数据记录在学习单中。看看记录数据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了解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回归开始的猜想,你觉得做风筝可以用这两根竹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吗?是不是只要剪了长的那一根,有了三根竹条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此时,学生已经可以轻松回答刚才的问题。接下来,通过“寻找好朋友”、“猜猜他是谁两个游戏,进一步升华学生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认识。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练习:

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小灰兔盖房子。

3、小兔子退木料。

4、在公路上修建一个公共汽车站,让这两个村子的人都能最省时、最方便。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一节课结束了,但留给我们教者的思考却很多: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如何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早上在教学评估活动中,我讲授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我对这一节课有以下点反思:

数学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能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明确知道的拐弯要比走直路远,利用这一生活经验,我在这一课的开始借鉴了课本中把学生从家到学校多路选择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更亲切自然。但是在这儿我有意识的对课本原图作了一些改变,取消了原图中经过商店的一条道路,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把三点之间的道路抽象成三角形,跟本节内容更容易过渡衔接,跟以前教学本节内容时相比,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加以理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自信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讨论、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共同的讨论交流,从而得出结论。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给予学生动手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有序性,从而实现活动的有效性。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在这节课数学活动的设计中,注意了教师引导,在活动中从“有什么发现”到“为什么这样”逐层提出问题,让学生始终明确方向,有动手的强烈欲望,从而避免了以往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甚至直接去课本中寻找结论的现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每次活动过程中及结束后,必然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这其中包括小组内的交流和在全班汇报交流。汇报不是小组交流的重复,在汇报过程中要看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存疑处适时引发下一次的实验活动及讨论过程。本课在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后,我先选择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组织学生讨论,并在大屏幕上动态演示,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导到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组织小组讨论,研究其他几组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长度有什么共同点。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还可以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强化巩固设计的一般练习题,还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综合性题目和开放型题目,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中,我围绕“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设计了较为简单的“练一练”,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应用知识;又通过设计“算一算”,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会求已知两条边,第三条边最小可以是几;又设计了“挑战自己”题目,此题为后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奠定了基础(a+bca+cbb+ca);最后一题设计了“做一做”,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学会有序思考、发展逻辑思维等多方面作用。总归,环环相扣的练习能使学生熟练正确的掌握知识。总得来说,这节课也留下了许多缺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不够充分,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没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2、让学生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学生尽管能说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但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说的机会不多,没能让更多的学生尝试说一说;3、在分小组探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性质时,由于担心耗时过多,怕完成不了后面的练习题目,没能放手让学生大胆、自主地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4、本节课我的数学语言不够精准,说得有点儿多,显得啰嗦。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篇九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3÷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来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来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来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3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3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方法(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3次,就得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

方法(二):把三个圆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得到3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3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3÷4用分数四分之三来表示结果。

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三):3除以4得0.75,0.75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 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来的重要的多!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