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民俗的调查报告 民俗调查报告(大全6篇)

民俗的调查报告 民俗调查报告(大全6篇)

时间:2023-09-20 18:49:48 作者:书香墨民俗的调查报告 民俗调查报告(大全6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民俗的调查报告篇一

1、城市概况

宿州是安徽的北门,与苏鲁豫3省接壤。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1999年建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埇桥区,人口600万人,面积9800平方千米。

2、区域特征

宿州市的商圈集中在汴河中路与淮海中路以及胜利路与淮海中路的周边地带,这一带主要以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为主,零星分布有休闲场所,如茶餐厅、ktv、美容院等。就目前宿州市的商业市场来看,是有发展潜力的。

从我们的市场调查来看,宿州市的人地域观念很强,主要购物地点集中在老城区附近,也就是华夏、金贸商城与城隍庙的周边地带,此地段人流量大,人口集中,称为黄金地带。我们对此区域的主要商铺及楼盘进行了调查研究,金贸商城务必是此商区的黄金地带,里面包括有个商业步行街及小吃街,以及周边有环宇·银河绿苑等楼盘更为此地段带来了客流量。城隍庙的`周边交通方便,环境好,在此地带有水明月及纪念日等连锁饰品店,以后加上麦当劳的加盟,更加为城隍庙带来了客流量。

3、项目情况

现在将要在汴河路与人民路以及宿蒙路的三角地带建一个大型的世贸广场,其目标地带的周边有百货店、小区及学校,而且是一个三角地带,四面环路,所以说此地带还是占有优势的。我们针对此地带的策划对周边及老城区一带进行调查,90%的人都只在老城区附近的商铺投资,10%的人有意向往外投资经营,前提是此商业中心的人流量多,经济发展的前景好。

此地带的周边均以饭店、百货为主,人流量少,如果在此地带新建一个大型的商场,照现状看来并不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加上宿州人的地域观念强,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一带,这样看来更加不能为此带来效益。

但是如果此大型商场建成后,能对当前市场做出具体的分析,并对自身做出分析,找准切入点,加大广告的宣传力度,势必能使其带来一定的客流量,加大经济效益。

宿州市民的地域观念强,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往老城区外的商铺进行投资,政府应当采取策略,。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当前的市场形式,加强自身的定位分析,找准切入点,加大广告的宣传力度,设计适合的商业规划,定位明确。综上所述,商业市场是有发展潜力的,我们要规划明确,加大宣传,以此吸引。

民俗的调查报告篇二

糯黑村,原名“藤子哨”,彝语,“糯”意为“猿猴”,“黑”为“水塘”,“糯黑”则为,“猿猴嬉水的水塘”之意。位于石林县东南部,属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勤劳和智慧的糯黑彝族撒尼人创造了丰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造了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阿诗玛、撒尼桃花、彝族大三弦舞的重要流传地区。20xx年糯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彝族(撒尼)传统文化保护区。

20xx年2月8日,从昆明出发,一路上,有说有笑,看着窗外别具特色的风景,从平坦的高速公路到弯曲慢爬的山路,傍晚,终于抵达了石林圭山镇大糯黑村。居住在了事先预定好的农家乐里,主人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第二天,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调查,实地考察学习。在大糯黑村里我们走家窜巷,参观博物馆,和村民进行交流,让我了解和学习了传说中的大糯黑和彝族撒尼的传统宗教节日。而这次调查,我特别对,在大糯黑彝族撒尼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两种节日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大糯黑村位于石林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撒尼村寨。20xx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文化旅游特色村镇”。

大糯黑村海拔1900米,地处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地带,喀斯特地貌特征十分显著。它依山傍水,石头成林,是一座典型的“石头寨”。

石头是大糯黑村最突出的特征,村子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一个清澈见底的圆形大水塘,倒映着水塘周边石板房和远处山石。一栋栋石板垒砌而成的房屋,顺着山势一排排展开,显得错落有致,别具特色。而大糯黑撒尼人的风俗、节日都是他们淳朴和热情的展现。

大糯黑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撒尼文化,全村人都会说彝话,庆祝彝族的传统节日,遵守彝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据调查,居住在大糯黑村的彝族撒尼人们主要过的传统宗教节日除春节、清明节外,有密枝节、火把节等,其中这两个节日是大糯黑村彝族撒尼人们最具特色,最为隆重的传统宗教节日。

密枝节又称祭密枝,是撒尼人最古老的传统宗教节日,是撒尼人祈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祭祀日。大糯黑村密枝节于每年冬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历时7天,祭祀活动严禁妇女参加,因此,密枝节又形象的称为“男人节”。通过毕摩讲解,密枝节祭神的前一天,密枝翁和全体神职人员要前往密枝林,把祭祀地点打扫干净,请毕摩念经驱赶不吉之物,然后在一棵高大的神树下布置神坛。祭祀仪式开始时,毕摩(巫师)摇响铜铃,其他的几个主事人牵着绵羊,带着炊具,抬着祭品跟随在身后向密枝林走去。到了密枝林前,当羊角号再一次吹响的同时,毕摩在入口处点燃了一小堆柴草,让祭祀的人们从上面跨过去,意思是用烟火驱除人们身上不干净的东西,给密枝林一个圣洁之地。进人密枝林来到祭祀的地方后,在布置的神坛顶上插一块拴着彩绸的鹅卵石、一个小石虎、一束松枝、一束栗叶,象征祖灵、地神和林神,毕摩(巫师)便开始祭祀。密枝林里有一块专用的石板,密枝节当天,就在这块石板上宰杀绵羊,用于祭祀密枝神。男人们在密枝林内做完祭祀仪式后,一起野欢,嬉戏打闹,平时忌讳的语言在密枝林内都可以无所顾忌的讲出来。

在参观大糯黑村博物馆后,了解到了密枝节的来历,据说在古时候,撒尼人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冰雹,有一个叫密枝斯玛的牧羊人把饲养的羊群及时赶紧了树林,避开了灾难,护住了羊群,而村里其他的羊群都被雷电击毙死了。传说现在人们放牧的羊都是从密枝玛斯那里房展而来的,撒尼人为了纪念她,就一年一度的过起了密枝节。

大糯黑村又一个最具特色的节日就数火把节了,火把节也是撒尼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举行,重要活动有摔跤、斗牛、入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准备佳肴、煮熟鸡蛋,老人给家庭成员“叫魂”。饭后,青年男女会聚在一起,点燃火把,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嬉戏,唱歌跳舞,条大三弦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

从博物馆中,我了解到了火把节的来历,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残暴凶狠的魔王草菅人命,鱼肉人民,人们多次反抗,但因魔王会使用法术,每一次的斗争都惨遭失败。后来,有一个机智聪明的人把火把捆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向魔王冲击,魔王的法术对付不了羊,被羊角上的火把烧死了,而这一天真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从此,撒尼人民为了纪念战胜魔王的胜利,每年到这一天都要举行欢度胜利的火把节。火把节的来历在撒尼民间有很多传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传说。

在调查时,我又从一些村民口中知道了,关于火把节的另一个传说,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

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阿提拉巴知道大力神力大无穷,不可硬拼,只可智取。一天,他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时,才率众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则气极败坏地跑回大庭报信。天神大怒,立即取出一个小盒向人间抛去。原来这个盒里装的尽是蝗虫,盒子一打开,蝗虫便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坝到处燃起,把蝗虫通通烧死了。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撒尼人民在每年的这天,或从这天开始用三天的时间,以点燃火把作为纪念。

这就大糯黑村撒尼人民独具特色的两个宗教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总结,在大糯黑村,经过三天的调查学习,我了解了大糯黑村的点点滴滴,进一步明白了彝族撒尼文化的现状及变化。而对这次田野调查报告进行整理时,尽量保存了从毕摩(巫师)那里了解到的原始传统节日和对调查笔录的主要事件和的内容。

民俗的调查报告篇三

摘要:东山瑶是全州县当地民俗文化色彩最强烈的一个少数民族,基于此,笔者去到东山乡清水村,对当地居民进行了一次关于当地瑶族居民对东山瑶文化了解情况的采访调查。经调查得知,当地汉化情况相当严重,许多村民对东山瑶的民俗一知半解,甚至有部分村民处于“一问三不知”的状态中;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学生在当地民俗文化的普及方面下得功夫不够,这很容易造成当地文化的流失。

东山瑶的崇拜分为两类: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宗教信仰为道教,表现形式是祖师崇拜。

东山瑶以前盛行的自然崇拜对象包括:雷神、树神、石神、水神、火神等等,其中对它们崇拜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不能够科学的认识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与结果,只盼风调雨顺,能有好收成。因此,村民对“天神”的依赖与寄托比较严重。比如,东山瑶在天象崇拜中,最为崇拜雷神。东山瑶先民认为雷神主宰上天,称为雷公。雷公可布云行雨,可主宰旱涝,喜则赐益人们,怒则降祸危害人间;下雨前先有雷声后有雨点,是雷公从天河取水喷洒凡间;洪水滔天,大地涝灾是因为雷公怪罪人间。当地有如下说法:偶有伤风败俗之举,村民相信雷公会惩罚他们;有纠纷难断之事,村民往往跪对青天,向雷公起誓,谁要是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就遭雷劈??村民对天象的认识浅薄,对“天上的神灵”特别敬畏。又如,东山瑶树神崇拜源于采集经济时代对果实的祈求及对生命的渴望。古树尤其是数百年的古树在东山瑶心中为神树,认为它或为神之居所,或为灵之依附,对古树很崇拜。旧时东山瑶村大都有古树,绝对禁止砍伐,不准在古树下捡枝,更不准在树旁说亵渎的话,违禁者,须杀猪请巫师向树神谢罪。后来,村民在除夕之夜祭拜古树。

根据附件一中崇拜一项,所有的采访对象都不知道东山瑶的自然崇拜内容。这体现出,现在,自然崇拜逐渐被人们遗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关于生产技术知识的推广与普及,村民对“神”的敬畏逐渐减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相信科技的力量,而不是依赖“神灵”给的“风调雨顺”。

东山瑶道巫崇拜与汉族古代宗教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具体说来,它起源于殷周时代的巫术和战国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东山瑶先民信仰道教,是从古代神道而来。东山瑶道巫崇拜实质上是道教的内容,也就是道教信仰问题。

师公的角色延续至今,但其功能弱化了,地位也随之降低。目前,师公的出现不是为去世的老人做道场,念悼词,就是在盘王节上做法。

从采访记录结果来看,只有年纪较长的人才知道师公这一说法和作用,但他们并不知道师公是属于道教的。东山瑶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而这一宗教信仰是要保留还是大力发展呢,交给时间来决定吧。

一般,村民都会在春节、清明节时祭坟,即到坟墓前进行祭拜。除夕前几天,全族人约定时间,一起去祖上祭祀,当地叫“封岁”。清明节时去祖上祭坟叫“挂山”。在鬼节(当地叫“七月半”),村民会在家附近选一块空地,用石灰粉画一个圈,吃完晚饭后,在圈里烧“红盒子”(把纸钱按一定格式卷好,放进一种特殊制作的盒子里面。因为该盒子的盖是红色的,所以称之为“红盒子”)。据第五号采访对象的访谈记录可知,祭祀时间有很多,而一般人主要在春节前夕、清明节、鬼节进行祭祀活动,可见祭祀活动已简化了。

祭祀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祖先,只要把先辈放在心里,尊敬他们。其实不用每年进行很多次特别复杂、繁琐的祭祀活动,有春节“封岁”、清明“挂山“和七月半就够了。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快速的中国,青年都在外谋生,发展,很难抽出时间回到故乡进行祭拜活动。

崇拜、信仰意识的淡化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的影响,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社会不需要的.,自然会被淘汰。祭祀活动的减少与简化,是建立在生产力与科技发展而实现的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古代的一些文化不得已的被社会淘汰了。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将东山瑶的崇拜、信仰的起源、发展与影响详细的记载在册,流传下去。这是文化的传递的需要。

东山乡地处石山区,大部分地区只适宜种植玉米、红薯、高粱、粟米等农作物。当地人主要将玉米、红薯、铲仔、高粱等杂粮精粗搭配而食。炒麦、炒米、炒荞麦、炒玉米,炒作简单,携带方便,省时间,省柴,省水,为居家起行必带食物。随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与外部社会接触增多,虽然东山地理位置偏僻,居住在东山的人们因地制宜,在食品的制作方法上下功夫,也有很多不错的美食。

甜红薯:将红薯在霜期到来前收回,晒干或风干,半月后,置于灶边或是地窖里,自然糖化,便得甜红薯干。

冷头公:将成浆聚粒未老化前的玉米浸于适量清水,用石磨磨成浆液倒入锅中煮熟,佐以瓜叶苗或是其他蔬菜,是仲夏食品。

五家和饭:每年三月花开,叶香袭人,瑶民采摘回家,放入水中煮沸,水呈黄、红多色,将渣捞出,取水浸染糯米,蒸熟五色合成“五家和饭”。

当地人饮酒特别厉害,不仅是经常喝,甚至一日三餐都喝,而且每次都能喝很多。这是生活环境造成的。东山海拔高,山高寒气重,人们要依靠酒来驱寒;雨多,喝酒发热,防止风湿。

东山瑶会吃酒(因为当地喝酒都是大碗的喝,喝很多,所以叫“吃酒”),更会喝酒。米是自家产,酒药自家做。方圆百里传为佳话:“东山糟酒天下好,走遍四方难得找。一碗两碗不够瘾,四碗五碗还想要。”

当地酒的品种分为:糟酒、水酒、烧酒、生酒、熟酒、冬酒、年酒、老酒等。

按酒俗文化分类有婚礼酒,生日酒,节日酒,红喜酒,白喜酒等。当地酒习文化堪称一绝。

生产水平越来越高,农作物的生产更多样化;交通越发便利,东山瑶民与外部沟通更为方便与频繁。这使得瑶民们的食材选取与制作方法的选择更为多样化。此次,笔者去到清水村,也见证了这一点。

在“特色食物是什么”这一问题上,被采访者难以说出有什么特别的食物,大致相同的答案就是酒。对比上文介绍到的一些特色饮食,可以看出,除了自家酿造的酒比较特别,其他食物与外界总体上一致。也就是说,当地饮食文化多样化,逐渐与外界同步。

在市场经济发展了多年后,物品交流频繁,在本地市场上可以轻松买到各色各样的商品。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商品的交流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频繁。外部的文化时刻影响着东山瑶的文化,外部的商品也充斥着东山市场。而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更愿意接受外部较先进的文化与更丰富的商品。在传统与先进的比较中,大部分东山瑶民都选择了后者。这也是许多东山瑶文化已经流失和逐渐流失的主要原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说,人们首先追求更好物质生活,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责怪当地瑶民选择更好的物质生活,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

由地方政府组织建设东山瑶文化生态园。地方政府与国家共同投资,同时可以筹措社会资金,在历史建筑保存较好的地带建设一个宣传当地传统文化的园区。这里可以向人们展示特色的建筑、服装、食物等民族文化。工作人员是当地居民,他们白天在园区上班,晚上回家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样一来,文化既得到宣传与保留,也不冲突当地人们对更发达的物质生活的追求。

文化得不到传承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在教育上较强宣传。根据采访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更少。笔者认为,教育部门非常有必要在课程安排上做出改变。譬如,当地教育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自编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教材,从小学到中学不断加大难度,丰富内容。如此一来,不但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这些学生也会因为丰富的文化而更加热爱家乡。

其实,能够实现共赢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愿意做,肯做,一定能成功。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铺路石,我们要不断拾起后面的石子铺到前面,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附件一:当地部分瑶族居民对东山瑶文化了解情况调查表

民俗的调查报告篇四

通过调查家乡的民风民俗,使自己开阔视野,更加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寒假回老家期间

1.询问爷爷奶奶、姑姑姑父以及当地居民。

2.上网查找一定的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与实地调查到的资料相结合来分析。

从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春节。周口属于豫南地区,和我们这儿的过年习俗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是二十八才到老家,之前几天的民俗是通过向奶奶他们询问得知的。

民俗的调查报告篇五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民俗的调查报告篇六

家乡人民主要是村里人

采访式调查,查资料,亲身实践

1、围绕风俗习惯、民间建筑、方言土语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收集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3、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强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下面是有关春节时候的习俗,虽说小打小闹,但也是地方的风俗吧。大年初二上午,各村民在村领导的带领下,打开祠堂的大门,把里面供奉的观音寿星公公等神仙抬出来,用新毛巾,新汲的井水,由村里辈分较大的前辈们将其擦洗干净,再给他们一番仔细装帧。神门便被打扮的光彩夺目。随着他们便在鞭炮唢呐声中被请入到专制的木架上,将木架放入一顶装饰的十分漂亮的木轿里,由村里的青年人或中年人扛抬围绕游走。后面通常跟着浩浩荡荡的观看队伍,尤其是孩子们喜欢跟随木轿追打嬉戏,场面甚为热闹!木轿过处,人皆欢喜!当然你还可以请他们到你家停放一会儿,但你必须不停地放鞭炮,还得包红包,图的一个吉利。这些财务便充当村费 ,供以后一些农节开支,为各种村里活动提供保障。

农事安排在农村很讲究的。我们村要过农历正月十五才能下田劳作。发试下田之日叫起春早稻插秧时,各家各户先要开秧门,下田栽禾苗时秧不够。不能互相用手递秧,栽不赢后面的人抛在田中间叫吃田螺。我们这有种特产红桔,红桔产区采摘红桔时,摘桔人不能喝酒,还得剪指甲,并要用木制马梯来摘。

我们还有饮茶风俗,以擂茶最为显著。擂茶是我们新干一枝独秀的奇葩。过去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但现在已被新干大多数人接受,尤其是七琴和谭丘。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我一根半米长的擂棍将茶捣碎,边擂边不断的给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也可以。直到钵中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同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即可食用也可药用。

除此以外,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新干莲花落又称为落离莲或者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内容多为劝世人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效。

新干宝塔山七级状元塔位于105国道旁,是为了纪念何昌言的。他直言不讳,敢疏小人,为当朝做出了丰功伟绩。也是为了激励广大新干学子端正态度,积极教育每一代人要多学知识为国家做贡献。青铜文化公园和大洋洲青铜博物馆都展示了商朝时候的文物。极大地深化和推动了江西对殷商文明的认识与研究,还有利于考古工作的进行。

1、关于风俗习惯结果的调查分析 通过上网查资料、向父母请教等方法了解了家乡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可以收集到了很多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关于方言土语结果的调查分析 通过平日收集的一些较为典型的家乡话,了解到我们家乡方言的独具特色,吉普话也可以说是赣方言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如今的小孩都很少讲家乡方言。因此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若干年后,地方方言可能就会消失。

3、关于民居建筑结果的调查分析 在活动中,我们参观的建筑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家乡的建筑特色,而且了解到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们也发现这里的文物急需要保护,希望我们的政府和群众积极加以保护。

这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活动可以加强我们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深学生与社会的了解,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接受更多的锻炼。并更深的了解了家乡传统文化且对我们学生也优秀教育指导作用,希望广大学子积极行动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