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创新人才培养心得(模板5篇)

创新人才培养心得(模板5篇)

时间:2023-09-16 00:42:56 作者:GZ才子创新人才培养心得(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创新人才培养心得汇总篇一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分析高职院校的外部环境是发现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步骤。通过对高职院校所处外部环境的研究,可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思路。

关键词:pest;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面临宏观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

所谓的宏观环境,即一般的社会环境。指的是对所有组织与行业有影响的各种宏观的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环境: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与文化以及技术,取其英文的首字母,即pest。

第一,关于政治和法律环境[1]。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国家政治法律环境的影响。如:1993年颁布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规定不再包分配高职毕业生、学费根据教育成本收取、派遣报到证不再以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名义发放等,在一定时期内对高职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教育部出台了一份与高职院校相关的文件――《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该文件就当时高职学校的日常管理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第二,有关经济因素[2]。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行业、产业部门,其技术结构的变化,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在技术方面,特别是对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高职毕业生需求增加。因此,高职院校在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与设置专业时,应该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并对设计的课程与人才培养的计划进行不断的更新;强化校企合作,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增加就业机会。

第三,有关社会文化因素[3]。从开始,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加大。但公众对高职认识的偏见仍存在,比如:机构调整与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下岗或者待业的以一线工人为主;许多企业招聘也逐步以本科学历为主。这一现象不仅由于高职生不符合招聘条件所致,同时也受到中国目前毕业生的待遇、用工的制度以及人事管理的体制等影响。总之,由于受到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几方面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目前仍面临着由于经费不足造成的办学资源不足问题,或是由于转型或中职升格造成的办学理念落后、办学特色不突出、“双师型”教师短缺、专业设置不对路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不同层面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第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实现专业开发、设置的市场化。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以市场、以社会为导向,积极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因此,在专业设置之前,需要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包括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并经过专家论证,从而进行新专业的设置与开发、已有专业的调整,真正实现按需培养人才。没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就没有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

第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岗位化。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因此,高职院校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活动,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高职院校教育特点为依据,选择与学校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基础上,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的了解,对其职业岗位在能力与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其人格与能力培养的规格指标进行分解,以岗位的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等为依据,对岗位在能力内涵及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进行分化,从而使其产生的能力与素养培养规格指标可以用于检测,最终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岗位化、定量化、检测指标定性化的规格要求得以实现。

第三,引进优质的办学资源。办学资源的质量可以通过软件与硬件两方面来提高。就软件而言,第一要确保的是高职教师的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逐步提高高职教师企业化,教师类型“双师化”。在加大力度对师资力量进行优化的同时,要深化教学改革,确保学制安排、课程教材、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都能与社会需求及企业需求相适应,重点关注于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加以重视,建立各类课程互补、互融、互渗的培养体系,并以培养体系为依照对各类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设置,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并改革。就硬件而言,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济投入,尤其是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较为稳定的基地用于学生的实习,从而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第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高职院校需要通过相关的课程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可通过适当开展第二课堂与人文社科类课程教育等活动来实现,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思维方式得到提升与改进,在对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锻炼予以加强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进行逐步的加深,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培养,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从技术劳动者提升为技术人文者,进而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使学校教学特色与师生之间凝聚力得到增强。

三、结束语。

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但是,人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与不足,需要进行理性的探索和实践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崔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11)。

[2]杜晓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01)。

[3]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09―15。

2023年创新人才培养心得汇总篇二

引言:在现代的信息是会里,知识的更新,开拓是极其迅速的,人的社会职业也在不断的变化。人所扮演的角色也出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它所要求的人才,必须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的人才在今天的校园里,然而,我们现行下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不能创新甚至是不敢创新。这就与社会的要求严重的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做出相应的改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与社会接轨的大学教育。近年来我国针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案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虽然这些措施也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然而效果却不慎明显,始终不能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从6各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以求对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招生是大学教育的源头,新生质量的好歹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良好的招生政策才能将学生的特长鉴别出来,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以利于人才的培养。

在现行条件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可是面临高校扩张的严重性,也不可避免的使得招生方案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的质量不能很好的保证。针对这一现象,我想我们的高校应当严把招生这一环节,要严格的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而不能盲目的扩招。同时我们的高校也可以采取以高考为主,多种招生方式相结合的策略。比如可跟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一些合理的自主招生方案。

2 硬件设施

由于中学教育的一些弊端,比如过早的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等。使得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一些是只见树木不见森里的理科生,一些是只见森淋不见数目的文科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不能全面系统的考虑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在课程设臵上做出一些努力。例如在前两年的基础教育中注意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一些必修的人文学科课程,为文史哲类等提供必修的一些数学,物理学等课程。当然要给学生留够必须的课余时间,以使得他们能够学会如何自主安排时间,更好的抽空认识自己等。同时也可仿效一些学校推行的三学期制,即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生活感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在后两年的专业课设臵上,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而不是多少年更古不变的教材,同时也可适当的加深的深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能更好的在实际实践中发挥出来。

4 师资力量

所谓名师出高徒,可见老师的重要性。对于大学,这里的教师教授的是祖国的饿栋梁之才,他们的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祖国的未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当然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下面针对从事教学这一环节的老师提出一些要求。首先,学校应当严格控制教师的质量,在教师的聘请方面,要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严格要求。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提供一些很好的思考方式比如:发散,收敛,反向,系统等。最后,教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度的调研项目等,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考试方式

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外界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环境,我们不去运用也是枉然。知识不是灌输进来的,是我们主动接受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首先,我们应当全面的自我剖析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针对于自己的不足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严格的执行下去以求去全面的提高自己。其次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追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发展策略。最后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书本同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总结:大学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败关系重大。大学教育应当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把握好大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只有使得每一个环节达到相对最优才能使得整体有值得飞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e#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也是创新教育大展宏图的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中华民族能否崛起,决定了国家前进的步伐。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创新机制,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创新人才的概念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探究

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人才,这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1、经济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创新的概念本身就从经济学中移植而来。一切创新的目标或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切创新行为都必须进入社会经济领域才能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创新的要求。

2、教育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显现

知识经济的浪潮,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将高等院校逐步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位置,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院校除了肩负传播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的传统使命外,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生产基地。高等院校拥有大批高智能人才、现代化设备和最密集的信息机构,在这里引发新思想、创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是成功率最高的选点之一。所以,高等院校应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时代对它提出的新课题。

3、心理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大脑发育规律

在高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根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创造性是人的智力发展和创新心理的集中体现,而创造性人人皆有。对于大学生而言,几乎都经历了中小学的“寒窗苦读”,特别是经历了系统的理科或文科教育从而脱颖而出。其身心发育基本成熟,具有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思维敏捷、乐于探索、可塑性强等优点,在知识、智力、情感等方面基本上具备了成为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和可能素质。

三、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

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上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但是目前我国跟世界创新型国家有比较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理念不同

先进国家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把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对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注重具体的个人素质和培养模式,其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而我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主要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理论内涵,并且由于受领导人讲话和政府文件的影响,对其内涵的阐述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因而制定的具体措施显得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

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任何教育体制下,加强实践教学是所有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中国和先进国家关注的重点截然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只要教师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说明问题的,就不会仅用语言讲述,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各项实践、实验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中国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在学时分配和考核上理论教学具有刚性,而实践教学则更多侧重过程管理,轻视目标管理,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观看教师的演示。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其智慧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系统理论,不仅对工、理、文、管理等学科的200多门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修改,并且还开设了“创造力开发”和“创造学”课程。美国高校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通常会先简要地介绍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尚存的分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再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度很高、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鼓励学生提出对权威理论的批评性意见,并就此意见与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继承与创新的方式,既有传统的讲授、讨论、辅导、案例研究、实验、独立学习等,也十分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影、计算机、访问教学等。而我国很多高校目前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很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

4、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理念不同

先进国家的许多大学特别是一流的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每所大学都有多种本科生科研项目,科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探究性课程、实验室研究、独立学习、研讨、学期与学年论文、实习等。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大学还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都很少提及本科生科研,更不用说制定详尽的本科生科研计划了,即使有开展的高校,一般也只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行确定的项目比较少。

5、创新环境不同

先进国家的高校和社会、企业联系非常密切,为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要不和国家宪法相冲突,不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学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团体。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形成了各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局面。我国的高校办学相对独立,传统的观念是学校办学求静,尤其近年,高校的新校区大部分选择在离城区较远的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和社会、企业联系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1、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渠道单一,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尖子人才的脱颖而出,扼杀了创新型人才。

2、教学方法死板

高等院校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沿用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单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制约和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会产生创新型人才。

3、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型人才。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回答问题、考试都有标准答案,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

4、考试制度的影响

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来评价学生,由于考试目的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方式单一化,评分标准精量化,造成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正是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在人才培养中,要自觉地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1、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

要创新,思想是先导。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实现,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人才创新的思想以及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不屈服于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现成的思路。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2、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教师。加强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努力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己本身要有创造力;第二,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型的班集体;第四,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第五,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第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首先主动接受创新教育,使自己的能力水平符合创新教育的需要。

3、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追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

置往往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两大块,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拘泥于教材,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教材往往有其相对的滞后性。而大学阶段的学生, 正是处于思想敏锐、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年龄,若在此阶段的教育只是采取“填鸭”式,学生只是注意死记硬背, 只是拼命忙于应付考试,纵然门门课程考100分,也很可能是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必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必须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以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保证办学方向的政治理论课程要开全、开足,对公共基础课程,也要给予足够的保证,要适当减少专业课,扩大选修课,使人文学科的学生能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农医等学科的学生能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从长远来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还要考虑到国际化,以使培养的人才能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只有当学生基础学得扎实,知识领域得到扩展,而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时,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增加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比重、提高其科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尽快制定本科生科研的方针政策,完善本科生科研的管理体制,促进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资金保障、交流平台等方面的进一步的完善。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掌握创新的钥匙,从而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讲,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

(2)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让大学生定期在企业及有关单位的见习、实习中接受严格的磨炼,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3)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国内外有的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各种学术沙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委托这些创新团体完成一些科研项目。

(4)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完善自己。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多种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科技论文大赛、数学模型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手工制作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肯动脑筋、勤动手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充满欢乐的活动中,使大学生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素养都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山东师范大学,2015(4)

[2]王子猷,程结晶.《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江西教育科研,2015(8)

[3]虞丽娟.《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及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佳木斯市2015年度重点科研课题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3090)

2023年创新人才培养心得汇总篇三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2023年创新人才培养心得汇总篇四

一、指导思想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复合,强化能力”的原则,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

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特征,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

(一)原则

按照“专业复合,强化能力”的总体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夯实经济管理或工程基础理论,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规格

1.系统坚实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3.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工程教改班以强化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等知识,加强创业创新训练为主的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经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式

1.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学院,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方案制定与实施。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经管教改班和工程教改班,分别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面向三年级学生招生。

3. 教改班培养方案共设50学分,其中25学分为课堂教学,25学分实践实训环节,课堂教学除本校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外,鼓励聘任外校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授课。教改班具体培养方案另行制定。

4.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不转专业,但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双学位。经管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程管理或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工程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实施导师制, 导师由学院聘任。学生入学后,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学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训练、实践实训等指导。导师工作量纳入教学基本工作量考核,报酬由创新人才学校核发。

6.“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学生实行“创新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每学期均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7.“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学生在国际和地区交流方面享受更加优越的政策。学校资助“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8.“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在奖学金评定和其他各类评优等活动中,单独划定名额进行评选,并设立多种单项奖学金。

9.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专项预算经费,专门用于教改班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四、招生方式

-2-

1.“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兼顾学科门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管教改班招收文法经管医类专业学生,以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主,工程教改班面向工科类各专业招生。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依据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要求列专业前30%,并采用面试选拔的方式。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每年的招生计划、类别和方式由学校根据当年情况确定。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五、管理方式

1. 由教务处和学院负责学校政策制定和部门间协调工作。创新学院院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教务处负责人及主要学院教学副院长组成,下设教改班项目实施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工作。

2.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教务处、学院和相关学院共同负责。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培养方案由教务处组织,学院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选拔工作由创新人才培养学院负责。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由学院正常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

六、其他

本实施方案自2015级学生开始实行,由教务处协调各学院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落实,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3-

2015年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实施方案#e#

一、招生学院及专业

二、申请条件

1.《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申请表》2份;

2.《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思想政治考核表》;

3. 本科成绩单2份,须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并密封;

6. 申请人如获校级以上奖励或有公开发表论文可提供相关材料的复印件。

注:以上材料由考生来我校复试报到时现场提交,不须提前邮寄。申请人必须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如果提交的信息经查不符合事实,我校将取消其申请资格。上述材料不作退还,请自留备份并予谅解。

四、日程安排

5. 11月中旬,拟录取考生本人到所在学校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

五、录取

通过考核者,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初试成绩达到国家一区复试分数线后可优先录取。

六、其它

初试科目和复试内容详见报考专业所属学院的招生目录。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15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1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网络的混合式等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性自主学习。

2

学分制。创新实验班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可跨学院自由选课。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证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意向选择更高层次和要求的课程。

学业导师制。学院为每个创新实验班配备理念先进、管理一流到位的班主任。并为每个学生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一流、科研实力雄厚、热爱本科教学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专业或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

集中资源优势。学院集中选派最好的教师为实验班学生授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专用教室等,对创新实验班学生进行全面开放。

滚动淘汰机制。创新实验班实施滚动竞争机制,学校将组织专家指导小组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学生的中期考核报告、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素质、意志品质等综合表现等,部分不适应创新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将分流到相关专业继续学习;创新实验班之外的同年级学生可在学生自愿并经专家指导小组考核同意后补充到创新实验班学习。

六、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学院成立“创新实验班工作组”,负责实施对创新实验班建设的指导、实施、协调与管理。

3

的顺利实施。

经费保障。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学校一次性给予8-12万元的专项经费资助,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奖助学金、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自主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学生国内外交流补助、教改项目资助、聘请外籍教师、资料、印刷、调研差旅费等支出。

4

根据国家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183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决定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英语等五个学科专业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发挥我校学科建设的优势,支持和引导具备条件的学院集合优质教育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二、目标任务

2015至2015年,从我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英语专业中遴选建设五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在学生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条件氛围、管理制度等方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相关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三、实施原则

(一)择优遴选。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应具备思维活跃、基础扎实、学有专长和富有潜力的特点和优势。

(二)改革创新。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学院要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定期进行工作评价,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开放教学。要广泛借鉴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充分利用各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行开放式培养。

四、实施内容

(一)学生遴选:实验班的学生从在校优秀本科生中遴选,可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或一学年后遴选。学生遴选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确保将特长显著、素质全面、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每个实验班年度招生规模原则上为20人。

(二)教师配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行首席教授(导师)负责制,全面负责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工作。安排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实验班导师和授课教师,聘请海外知名学者指导、主持或参与实验班的教学。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要热心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三)培养模式:以学科专业为平台,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实行个性化培养。要推进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国际化要求设计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积极引进和选用优秀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创新教学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按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学术精神。坚持学以致用,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增长才干。

(四)氛围营造:通过访问讲学、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学校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国家和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资源要向实验班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经费等支持。

(五)制度创新: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制度。对学生的考核突出创新目标和能力要求,努力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验班的学生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建立灵活的进出机制。对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创新考核方式。

(六)交流学习:通过联合培养、短期学习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实验班的学生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校外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接受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的指导,使之尽快融入学科的前沿领域。

五、工作保障

认真制定具体的改革实验方案。要成立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小组,落实工作职责,认真组织、实施改革实验计划。

建立政策保障和工作激励机制。实验班所属学科专业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要达到20%;同等条件下,对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申请的本科课外科技计划项目优先资助。切实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理工科每个专业每年级每学年资助5万元,文科每个专业每年级每学年资助3.75万元,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按照《福建师范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费管理办法》闽师财(2011)27号执行。学校每学年组织工作总结和交流,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六、本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23年创新人才培养心得汇总篇五

一、指导思想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复合,强化能力”的原则,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

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特征,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

(一)原则

按照“专业复合,强化能力”的总体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夯实经济管理或工程基础理论,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规格

1.系统坚实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3.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工程教改班以强化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等知识,加强创业创新训练为主的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经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式

1.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学院,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方案制定与实施。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经管教改班和工程教改班,分别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面向三年级学生招生。

3. 教改班培养方案共设50学分,其中25学分为课堂教学,25学分实践实训环节,课堂教学除本校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外,鼓励聘任外校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授课。教改班具体培养方案另行制定。

4.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不转专业,但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双学位。经管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程管理或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工程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实施导师制, 导师由学院聘任。学生入学后,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学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训练、实践实训等指导。导师工作量纳入教学基本工作量考核,报酬由创新人才学校核发。

6.“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学生实行“创新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每学期均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7.“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学生在国际和地区交流方面享受更加优越的政策。学校资助“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8.“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在奖学金评定和其他各类评优等活动中,单独划定名额进行评选,并设立多种单项奖学金。

9.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专项预算经费,专门用于教改班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四、招生方式

-2-

1.“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兼顾学科门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管教改班招收文法经管医类专业学生,以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主,工程教改班面向工科类各专业招生。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依据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要求列专业前30%,并采用面试选拔的方式。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每年的招生计划、类别和方式由学校根据当年情况确定。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五、管理方式

1. 由教务处和学院负责学校政策制定和部门间协调工作。创新学院院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教务处负责人及主要学院教学副院长组成,下设教改班项目实施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工作。

2.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教务处、学院和相关学院共同负责。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培养方案由教务处组织,学院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选拔工作由创新人才培养学院负责。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由学院正常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

六、其他

本实施方案自2015级学生开始实行,由教务处协调各学院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落实,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3-

相关范文推荐
  • 09-16 2023年成长思想汇报结束语 成长的经历(优秀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
  • 09-16 最新在园林处实践报告(大全5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在园林
  • 09-16 2023年十个坚持思想汇报(优秀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 09-16 最新奖学金发放新闻稿 大学国家奖学金申请书(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 09-16 2023年团的思想汇报不少于八百字(通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
  • 09-16 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优质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
  • 09-16 最新小班教案穿鞋(大全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
  • 09-16 计生专干思想和工作业绩报告(实用7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 09-16 最新大学生创业就业报告(优秀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
  • 09-16 2023年六年级英语冀教版电子书 六年级英语教学反思(实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