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水乡一课教学反思 水乡歌教学反思(大全7篇)

水乡一课教学反思 水乡歌教学反思(大全7篇)

时间:2023-09-15 12:13:38 作者:文轩水乡一课教学反思 水乡歌教学反思(大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水乡一课教学反思篇一

教完课文再读课文又对课文有了新的体会:

第二、看“船多”这个词语。首先,这个词语是自然而然地承上说——水多自然船就多;再者是“ 船多”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水乡人民的勤劳、忙碌,以及勤劳忙碌所带来的水乡的经济繁荣。“千只船,万只驳”“象云朵”一般的白帆穿梭于渠、河、池塘、湖面是 为了什么?为了水乡的繁荣和富强,为了水乡的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另外,“船多”不但写出了水乡人民的忙碌和经济的繁荣,也为下一节尽写水乡的“歌多” 做好了铺垫。

第三、最后我们来说说“歌多”。首先它是前因发展的必然。前面所说的“船多”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水乡人民的勤劳、富庶,也正是因为水乡人民的勤劳与富庶,必然会到处响起此起彼伏的水乡的丰收歌。显然,下文中的“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以箩又一箩”是 说水乡歌的数量多,而“唱咱幸福新生活”,既是所唱的内容,也是对勤劳富庶幸福生活的回应和写照。

《水乡歌》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优美的诗歌。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诗歌赞颂了水乡秀丽的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三节,字数相等,匀匀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 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是一篇训练朗诵的好材料。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反思: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事为新知识的构建引路搭桥,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接触过描写水乡识字词串,对水乡有一定了解,已经形成一定感知。在教学中,学生初读前,就要求让学生读了课文后就联系之前学过的《识字1》来说说你对江南的印象,这一步通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文配有描绘水乡风貌的插图,在教学中我就以此突破学生难理解的疑点,对于“白帆片片像云朵”的指导,我就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进行想象,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使学生再现表象,形成新表现,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还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地方。如读的不够充分,不到位,精读部分能读懂了,但离读美还有一些距离。还有就是练习续写、仿写诗歌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叶圣陶曾说过:“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读是阅读的基础,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要使学生真正将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必须设计迁移运用的练习,让学生在说写中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上好一节课是要千锤百炼的,再给我一些时间,我会上得更好!

水乡一课教学反思篇二

上周我校举行了课堂教学比赛,水乡歌教学反思。我选了《水乡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1课的第二课时上。本课是一首诗歌,歌咏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三小节,分别写了水多、船多、歌多。每一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诗人以活泼清晰的语言,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使人如闻劳动者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教学反思《水乡歌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我让学生自由读,并让学生间互相评价,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评价。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导”的工作,采用加动作进行朗读、学生赛读、小组读、师生对答读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感受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阅读,愿意阅读。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孩子读进文中,走进画一样的诗中,放手让孩子去品味、欣赏、诵读。

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找出这首诗的特点,然后进行仿写。先让学生说说我们家乡什么多?再模仿课文说说“古砦什么多?”并动手写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由于自己课堂上激励语言还不够丰富,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气氛不是很活跃,因此导致学生品悟得不是很到位,本来第三节我是想让学生先说一说:为什么说把歌说是装满一箩又一箩。先体会水乡人们打捞鱼得了一箩箩的喜悦心情。我没有让学生品味就读,所以学生读不出喜悦之情。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要善于驾驭教学方法,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使今后的教学更能得心应手。

水乡一课教学反思篇三

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我在《水乡歌》这篇课文的处理上就是采用了这种自主性原则。

首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懂的生字词,同学之间互相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在解决生字词的时候,我又运用画一画、演一演、换一换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之后,在朗读时也采用了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己评自己,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还有欠缺,然后再互评。这样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我认为诗歌的教学中,朗读非常重要,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学生的很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积淀语感的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等等,同时,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加强朗读。首先,听读,即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内容,确定朗读标准。其次,自读,加强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再次,在全班范读,然后自评。最后,同桌之间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组合朗读、问答读,再齐读等。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同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水乡歌》是一篇篇幅短小,但语言优美的小诗歌,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于是,我就抓住了这篇课文的优势,在读书、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编类似的小诗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也热闹起来了,经过思考、组织材料,学生编出了《家乡歌》、《花乡歌》、《草原赞歌》……一首首、一篇篇,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学生的激情在燃烧,这样的安排,既巩固了课文的语言形式,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续编能力、组织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展现的舞台。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把这种方法继续下去,也会继续探索,让教学更加完美。

水乡一课教学反思篇四

这是一首新诗。从内容来看,课文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水乡特点,勾画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小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为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诗歌充分借鉴了江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诵的好材料。

在上这堂课时,首先要解决生字词,之后才能进行朗读的训练。本课共4个小节,除第二小节外,其余3节生字词较多,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把重点的生字词单独提出来学习,然后再回到文章中学习,第二节则是随文识字。第一课时里,重点是前三小节的学习,在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后,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到水乡能见到的“三多”,即“水多、桥多、船多”,在此基础上,为下一课时理解水乡的“歌多”做好铺垫。在第一课时学习写了两个字“乡、片”剩下的字在第二课时按结构类型来学习书写。由于课文开头采用的问答方式引入,因此,我在教学中多次使用引读的手法,使孩子有兴趣读,更有利于背诵,只是在机制和时机上还有待研究和调整。

本文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色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的水乡风光图。

在讲课时,我和同学们边学课文边作画,学到哪一小节就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相关内容,比赛看谁画得像,画得快,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的调动了起来,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让学生兴奋起来了,为全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还为精读部分以画促读作了很好铺垫。

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的调动了起来,我又设计了以画促读环节。想要把画一步步完善,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小节画的内容各不相同,第一节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节在自由读后,请一位学生画一只船,教给方法,再请小朋友在黑板上画多只帆船,有感情读第二节。第三节以画设问、促读,歌可以画吗?先自读第三节,小组交流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师小结,水乡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么多的帆船你能听到他们在唱歌吗?画一些音乐符号代表歌声。三个小节学习完了,同学们也认识到了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真正做到以画促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在教学完整首儿歌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水乡的美景。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水乡还有什么多?学生的思维非常踊跃,一下想到了水乡的树多、水乡的鱼多、水乡的云多等等。在此基础上,联系句式,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进行写诗训练,并举行了全班诗歌创作大赛。学生兴趣盎然。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结合文本作了适当的拓展,尊重了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同时在一种美的意境中适当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水乡一课教学反思篇五

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外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授课伊始,通过《江南水乡》影音资料的播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在如诗如画的水乡的风光中,学生直观感受到水乡风光的秀丽多姿。这样不仅较好地弥补了学生对不乡感性上的不足,同时激发学生形成急欲探究新知识、想通过课文内容来佐证影象形象的内驱力。正是带着这样情趣与内驱力,当对学生说对“欣赏了水乡的秀美风光,如果同学们能在读一读水乡歌,一定会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时,学生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再如:在三段的精读教学中,设计以画促读,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教师作画,通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船的多,再画多些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在小组充分交流后,有感情读第二段。先自读第三段,师小结,水乡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么多的帆船你能听到他们在唱歌吗?这一段虽未画歌,但通过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画促读,未关笔墨却体悟深情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资源的途径很多,其间有一条取之有效,行之便捷的渠道,这便是文本的二度开发。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层,触摸到文本内最深、最广、最鲜活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逼仄空间里解放出来,自由驰骋,自主翱翔,而且能有效填补教材的空白,加深学生的感受。在片段二的精读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他发现船不仅多而美时,我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之后。启发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什么”、“这么多船在干什么?”“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被激活,有的说“我看到了渔民们在船上捕鱼”、有的说“水乡的人们坐在帆船上采莲”、还有的说“我看见船只正载着一箩又一箩的虾、蟹”等,学生丰富的想象及时填补了本小节的空白,从而较好地领会了文本所要表达“水乡人民为创造幸福生活而辛勤劳作着”这一内涵,同时也为领会第三小节“歌唱美好新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

语文教学不能过度囿与教材本身,要有适时、适度依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勇气和意识,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加以检验、盘活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催化创新。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学习理念。片段三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水乡美的基础上,我适时点拨:水乡美,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进而播放太姥山风光、丰富的物产图。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模仿文中的诗句夸一夸自己的家乡。有了文本学习的“厚积”,加之原汁原味生活素材的感官刺激,此时学生便“情动而辞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随之迸发。于是就有了,“家乡什么多?柚子多。柚林一片连一片,世界名果美名扬。”的妙语佳句……这些都是学生自主读书后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的知识迁移,虽经教师提出,但接下来全由学生“主体”完成。超越教材,沟通生活的过程,实则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本知识的过程、催化知识创新的过程。由于这过程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感兴趣、愿学、乐学,收到“课尽情亦浓”的效果。

水乡一课教学反思篇六

《巨人的花园》一课讲完了,感觉比较成功的也有几点。

一、注重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想象中陶冶情操。

我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人物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孩子们见到美丽花园时的反应,巨人训斥孩子时的凶恶态度,训斥孩子后花园的荒凉,拆除围墙后花园的和谐,我都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到童话优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学生的思维、情感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语、适时的教学点拨和反复的朗读、品味、互相启发中逐渐清晰、丰富,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整个过程,把情感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想象研读,拾级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使学生在读、思、想、说、写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做人要宽容,不要太自私的熏陶与感染。

二、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在训练中增强学力。

我有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整堂课都在一种自然,舒畅的情境中无痕地进行着语言训练。在感受花园的“美丽”,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读中感悟,以读见悟;感悟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抓住“唤来寒冷的,是你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让学生在引读点拨中,在细细的品味语言中,在对比朗读、想象说话中,理解童话的内涵。课末的说话训练,更是深化对寓意的心领神会。这里,我凭借教材进行恰当、巧妙的语言实践,既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增强了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同时又在训练的过程中升华了人文内涵。

三、抓住教学的生长点,在读悟中领会寓意。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让感悟充盈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将知识和感深深地植入内心深处。

在设计中,我非常注重“读”,不是放任自流、毫无目的的读,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零距离读,使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引导他们通过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从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是还舍不得放手,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孩子们能自主完成的,教师舍不得放手,整节课还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更高水平的应该是教师随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开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今后要在这方面多多努力。

水乡一课教学反思篇七

《新课程标准》十分看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重视朗读的基本原因之一,既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十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感悟”。那么,如何将朗读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理解、鉴赏,能使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以形成良好的语感呢?下面就《水乡歌》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具体的做法。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必定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首先得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这样的调动也必须是合理地、有效地,所以在导入新课阶段,笔者利用多媒体能使音响画面结合的优势,让动听相融,配以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水乡那独特的意境中。学生的求知欲不知不觉地被激发了,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初读课文阶段采用多种形式促使学生读课文。首先,教师充满感情地配乐范读,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美。接着,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并进行同桌互读,相互评价、纠正。第三步,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扫除障碍,学生基本已能做到正确。

每一次朗读都应有不同的要求,要能让学生有不同的甚至进一步的理解和发现。接下来的两次读课文,笔者均提了具体的要求。

自读自悟阶段,让学生思考:水乡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这样一来,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水多、船多、歌多。并以此抓重点字词指导读好课文,使学生能流利地朗读。

鼓励质疑阶段,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三个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后,给其自由选择问题的权利,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课堂形成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讨论激烈,说得也很有道理。教师则在一旁扶持指导,简单的问题当堂解决,而有难度的就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引出了道儿,埋下了伏笔。这样的教学设计唤起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课文的内在深意。

最后,师生采用问答形式合作朗读,在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提升了对水乡景美、人欢的情感体验。到此处,朗读也会带上一些发自内心的情感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