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三年级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5篇)

三年级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09 08:53:29 作者:文锋三年级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模式进行。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是“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年级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1.通过分类、观察、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再结合除法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逐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的各种量的倍数关系,感受几何直观的价值,并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同时渗透正比例、反比例的思想。还应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掌握倍的概念及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模型和方法之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单元首先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再通过比较圆片、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其次,在“求倍数”和“求比较量”的问题中,设计了丰富的实际问题,便于学生在比较和抽象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而且,紧扣倍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读图、理解图中蕴含的信息。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借助图示表示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思路的方法。例2呈现的是形象图,例3呈现的是线段图,但两种图示都展示了倍比关系的基本结构:两个量比较,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注重展示丰富的问题情境,以便建构数学模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线段图,表达出倍概念的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教材先讲“求倍数”,再讲“求比较量”,借助线段图,并运用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例1中,通过“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活动。在“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几个不同层次的活动中,由旧知转化为新知,经历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看一看”观察红萝卜与胡萝卜根数的关系,初步感知“倍”。“摆一摆”利用学具摆一摆。充分积累感性经验。“圈一圈”把白萝卜每2根为一组圈起来,在通过语言表征与同伴说一说两种数量间的倍数关系,逐渐加深学生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例2、例3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主题图,理解例2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例3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来运用倍的知识,加深对概念理解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数量关系的同时,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阅读与理解”是让学生发现主题图中呈现丰富的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理解图中蕴含的信息;“分析与解答”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乘、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实物操作、画示意图等)、算式表征等多种表征之间进行转化,借助图形直观地把握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思考;“回顾与反思”环节,把所求结果当作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对检验方法进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切实将培养“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练习设计分析:

例1中的“做一做”1、2两题,第1题是通过3种不同颜色的圆片,找准“标准量”,直观地反映出比较量与标准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第2题是让学生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建构求比较量是多少的思维模式。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比较量”和“标准量”的数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标准量、比较量,再找出倍数关系,同时渗透正、反比例的思想。

练习十一中的练习中有许多图文结合的题目,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让学生从图中找到信息解决问题。在练习中要注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倍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还应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应根据学情对开放题的处理,尊重学生认知经验,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感教育。

三年级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年级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一、基础填空。

1、8个5相加的和也可以说成()的()倍。

2、6的9倍表示()个()相加的和。

二、列式计算。

1、7的8倍是多少?

2、63是9的几倍?

3、6个8是多少?

4、26与16的和是6的几倍?

5、215与207的差的9倍是多少?

6、6与4的乘积是8的几倍?

三、解决问题。

1、蝴蝶有5只,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4倍,蜻蜓有多少只?

2、动物园有兔子24只,小猴有6只,兔子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3、梨有48千克,是苹果的6倍,苹果有多少千克?

4、1灰兔有24只,白兔8只,把这些兔子平均装在8个笼子里,每个笼子装多少只?

5、2幼儿园买来4箱小皮球,每箱9个,把这些小皮球平均分给6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三年级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学生每天学习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因为有些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的。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我从读教参和教材的理解中,感知到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元、米“为单位的小数作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又如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量彩带、找身边的小数、猜谜语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特别在教学学生较难理解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厘米的含义环节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内化知识过程,便匆忙收场。

2.调整板书,运用多种感官,弥补教学不足

板书的目的是为促进更有效的教学,在板书上再进行一些修改,并在教学时注重教师语言与板书同步进行,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板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3.巧用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原先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因没有及时的利用生成资源来纠正读法,所以干扰一部分没有深刻了解小数读法的学生,在后面的课堂中经常出现错误的读法。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相关范文推荐
  • 09-09 最新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实用5篇)
    总结的内容必须要完全忠于自身的客观实践,其材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东拼西凑,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
  • 09-09 最新乡镇城建办个人工作总结(通用5篇)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写总结的时候需
  • 09-09 安监部年度工作总结(优质10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
  • 09-09 在老师身边教学反思 著名老师教学反思心得体会(汇总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 09-09 反诈宣传检察工作总结报告(模板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
  • 09-09 2023年体育系个人学年计划书 大三学年个人学习计划书(精选5篇)
    计划是一种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有条理的行动方案。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计划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体育系
  • 09-09 二年级语文初冬教学反思(实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
  • 09-09 最新钢琴汇报演出活动方案(通用5篇)
    “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我们应该重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提升方案制定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
  • 09-09 乡镇疫苗接种工作总结(模板5篇)
    围绕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性总结,总结某一方面的成绩、经验。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
  • 09-09 钉钉周报心得(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