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最新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学反思(大全5篇)

最新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09 04:48:18 作者:文轩最新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学反思(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篇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在高中六册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册教材选入了一个说明文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

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学会从哪些方面来阅读此类作品,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浙教版教材”中相继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一是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核舟记》《松鼠》;一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统筹方法》《晋祠》《乌贼趣谈》。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说明文的主要特征是“它有一个具体可感的说明对象”,与其它文体的文章相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本篇的说明对象是“荔枝”,学生不仅看过,也吃过,但很少阅读过对其详细介绍的文字资料,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更浓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1、明确学习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设计思想:1、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学前指导:说明文的学习要点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科学性(正确、准确)

说明语言

文学性(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题解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nb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篇二

当天其实上了两个班:高一(16)班和高一(18)班。两个班的课,我都是用数码录音机录下来的。比较之后,只录用了高一(18)班学生的活动情况。高一(16)班情况差不多,没有显著差异。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全班集体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干,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童杰举手要发表意见。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于是,课堂通过评价丁铭铭的描写而直接转入了关于说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组讨论。而把作者介绍、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同时,荔枝干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让学生以情去理解说明文等使用类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学生接受?很难说。抽空需要作个调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夸张流口水声的。

【师】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叫――(学生齐答:荔枝)。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

【学生】大笑: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荔枝!(特别是几个男生)

把荔枝分给几个比较活跃和几个不太活跃的同学。

【丁铭铭】不用给我了,其实我是吃过荔枝的。我来说吧!

【师】我们丁铭铭突然想起吃过荔枝,那么就由他来介绍一下,大家仔细听了!(全班笑)

【丁铭铭】荔枝有一层外壳,是红色的,壳上面有突起物,壳上有一层膜,里面的肉很白,然后里面有一个核,荔枝上面有很多水!

【师】什么上面有很多水?

【丁铭铭】壳上啊,买来的时候就有很多水。就这样,没有了。

(全班笑)

【童杰】方老师,我有意见。

【师】示意其发表。

【童杰】首先我觉得丁铭铭说的不够准确。他说荔枝壳师红色的,其实还有绿色的。第二,他说的时候一点味道也没有。荔枝的图片那么美,我觉得课文中讲的比较好。里面有一句:“瓤肉莹白如白雪”那才叫一语中的。

(全班鼓掌)

二、课文分析

【学生】科学小品。

【胡泽东】说明文就是说明文,有什么好评价的。

【师】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还有同学记得么?

【沈海波】《中国石拱桥》

【叶能】《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方老师,我觉得说明文说理性很强,又具有科学性。还是很有味道的。

【胡泽东】可是我就觉得说明文很单调,干巴巴的,枯燥乏味。没什么好上的。

【许燕萍】我觉得一般的说明文就像丁铭铭介绍荔枝那样的无趣,让人一点食欲也没有了。但今天要上的课文却还是很不错的。

【许燕萍】如童杰说的那样,课文介绍的时候用了很多诗句。什么“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什么“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等。

【学生】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

【朱明敏】方老师,打比方和比喻是不是一样的?

【师】朱明敏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谁能帮他解决么?

【高鑫枫】这个我知道的。打比方是说明方法,而比喻是修辞方法。

【师】很好。那么多是说明方法在我们这篇课文当中大放异彩的是那一种?

【学生】引用喽。

【师】对。就是引用。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讨论其作用。(约4分钟)

小组(1)金祥、方佳恩、金锋华、许燕萍

【金锋华】方老师,我们全部找了一遍。需要说一下么?

【师】很好,你可以把找到的说出来。

【金锋华】

1、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2、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3、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5、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6、荔枝十花一子。

7、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8、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9、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10、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金祥】还有一句。“南州六月荔枝丹”。

【金锋华】我们组最喜欢第一句。因为刚才丁铭铭介绍荔枝的时候很单调,但白居易《荔枝图序》说的,却让人馋涎欲滴。而且非常的形象。放在文中,不仅贯穿全文的介绍,让人情不自禁往下看。

小组(2)金灵杰、卫梦昭、陈玲、张佳丹

【陈玲】我们组最喜欢标题。一句诗七个字,但是却讲了很多东西:时间、地点、事物、颜色。简洁明了,符合议论文的特色。而且用诗句作标题,让原来枯燥的议论文显出一丝幽雅感。

【师】多了一丝文学意味,所以感觉幽雅,分析的相当合适。

小组(3)陈飞丹、朱燕华、郑金波、沈海波

【郑金波】我们组觉得“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运用的很好,因为这不仅补充说明了白居易诗句中提及的荔枝不耐贮藏,还说明了古代封建君主穷奢极欲,民不聊生。

【师】非常好,你们其实已经很好理解了两个诗句的作用。

小组(4)朱伟刚、熊燕、施润、谢超锋

【朱伟刚】我们认为最后苏轼的诗句运用的也很不错。不仅说明了人们对荔枝的喜爱,也表达了我们应该更好的因地制宜,发展荔枝生产。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吃到荔枝了。

【师】很好。我发觉大家讨论的都很深入。由于时间关系,接下去的诗句就请同学们结合幻灯片一起来分析。

幻灯片一:丰收季节的荔枝林,并配以字幕:“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学生】说明荔枝多、颜色非常的艳丽。

幻灯片二:荔枝的壳和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学生】这说明荔枝膜的颜色非常的柔美,非常轻盈。

【师】那么宋徽宗和和文征明的诗句及《三山志》引文呢?

【葛秋娇】我觉得这只是为了说明荔枝移植很困难而已。如果作者直接说,荔枝移植很困难,或许我看过也就算了,可他引用了古诗文,我就觉得看上去有意思多了。

【师】大家的回答,实在出乎我的意料,非常棒!我现在可以很轻松地对引用的作用作一个小结:这些引用确凿可信,并且极富有韵味,给原本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三、信息筛选

【师】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最先举手的三名:张岳东、叶能、楼佳杰

【师】好,陈汀、叶能、楼佳杰三位同学脱颖而出(学生笑)。我呢,首先奉上荔枝若干(学生笑),那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位同学的更好一点。或者我们从比较中得出最佳答案。

【师】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概括(幻灯片)

形态、外壳

颜色

荔枝的生态、形体

大小

果实、贮运

产地

品种

荔枝的生产、移植

发展

【郭炯杰】这个很简单,比如说明荔枝的生态的时候是由表到里。现说果实的外部形态,再说果实的内部构造的。在说明果实的内部构造的时候,又是由外到内的。

【师】很好,我补充一点:从全文来看本文的说明顺序又是先主后次的。先讲荔枝的生态,再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核建议。阅读说明文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把握其说明顺序。

(下课铃声响起。)

【师】已经下课了。给大家布置三个作业。

1、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2、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3、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好,下课!

四、【课后补记】(学生的缩写)

下面摘录了几位同学的缩写,较有代表性。

【陈玲】荔枝是我国中药的蜜源植物。花期再二到四月,成熟期以七月为盛。

荔枝的形状多变,直径约三四厘米,重量在十到二十克左右,不耐贮藏,属亚热带果树,北限低。

荔枝壳表面有一层龟裂片,上有片峰,呈深红徽紫色。内有白色薄膜,肉呈白色半透明。味甜宜生食,种子长圆形,面光棕褐色。

【方佳恩】荔枝壳粗糙,肉滑、雪白。外壳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大笑约直径三思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呈心脏形、软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小。荔枝不耐贮藏,核就是种子。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特产。属于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应因地制宜,努力发展荔枝生产。

【楼佳杰】荔枝壳是粗糙的,上面有许多的龟裂片。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红色或紫色。七月是荔枝的盛期。荔枝是心脏形、软形或圆形的。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其壳内有一层膜。荔枝的肉大多数是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荔枝不耐贮藏,在1℃―5℃可贮藏30天左右。荔枝的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有许多种荔枝。荔枝性喜温暖,在我国荔枝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

【金锋华】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荔枝呈心脏形、软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荔枝大笑,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克。荔枝壳内有紧贴内壁的白色薄膜。它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而且它不耐贮藏。它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荔枝品种为绿色。荔枝的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荔枝原产于我国。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讲荔枝的书籍和文章。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建是它生长的北限。但随着科学发展,荔枝北移也许是可能的。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篇四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大量运用了引用、列数据、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教参指出“在教学中应该指出,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在处理教材上,很多老师也喜欢把这首诗作为一个切入口,让学生借此信息抓出一些关于荔枝的一般知识,并以判断这首诗是否正确来确立学生对荔枝的感性认识。结构图一般如下:

壳如红缯——错。

膜如紫绡——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正确。

浆液甘酸如醴酪——对。

这些信息都是从作者贾祖璋老先生的文段里得出的。但这样的解读是否正确?

我在广西教书,广西是荔枝的重要产地之一,所以,学生对荔枝自然也熟悉得很。但分析到“壳如红缯——错”时,学生开始议论起来。学生提出,白居易是以诗人感性的眼光来看荔枝的,白居易的“壳如红缯”应该是把壳的颜色比做“红缯”,而不是作者贾祖璋所说的“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学生的解读让我开始重新审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

翻阅白居易的《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文中关于《荔枝图序》的写作目的“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文中的“一二三日”是概数,表示时间很短,即人对荔枝的认识不多。第一个“识”意为“认识”,引申为“见过”,第二个“识”可引申为“了解”。“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就理解为:没见过以及见过却了解不多的人。《荔枝图序》的写作目的就是: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了解不多的人。另一种理解,“识”都取“见过”之意,“一二三日”是确数,“及”取其引申义“涉及、牵扯”,“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直译即为“没见过荔枝和见过荔枝但不涉及(荔枝摘下后)一二三天(内见过)的人”。意译即为: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见到它三天以内变化情况的人。

该取何种解释?荔枝在古代非常难求。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唐玄宗不惜冒用加急文件,快马加鞭赶运荔枝,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绝讽和骂名。可见,荔枝的保鲜和运输能够在当时仍是一大难以解决的问题。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结合当时的保鲜水平和运输能力,我们可以知道,当时见过荔枝的寻常百姓,大部分也是见到或吃过“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的荔枝,是已经变了质的荔枝。因此,第二种解释更为贴切现实,贴切说明性文章“用词精确”的特点,作者写作《荔枝图序》的目的即是: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见到它三天以内变化情况的人。

既然写作目的是为了向人们介绍离本枝不超过三天的荔枝,那画面中的荔枝也应为最鲜活形态的荔枝。说明事物的文字,多为直观上对画面进行修整。《荔枝图序》这篇画中序文,文字应是说明或补充画面内容。依此,“实如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应是作者从视觉感受上对图画中荔枝颜色的补充说明,即“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壳像红绸,膜像紫绸”,这是荔枝的特有颜色。再者,红缯手感滑润,荔枝粗糙凹凸起伏,见过荔枝的人都不会把二者从形态上进行比较。白居易的本意是向人们介绍荔枝的一些知识,他本人也见过荔枝吃过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因此,他不可能向别人传达“荔枝的形态和红缯相类似”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贾祖璋老先生说的“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当为错误的理解。且荔枝和红缯的共同之处只在于颜色上的接近,白居易诗序中的“壳如红缯”并未“错”,诗人是用了老百姓熟悉的“红缯”来做一个比喻,便于没见过荔枝的人能直观而准确地把握荔枝的颜色。错的是贾老,他断章取义的误解了白居易的序文。而同样的,“膜如紫绡”也同样是诗人用诗性的眼光来写荔枝。反观荔枝壳内壁,映入我们眼帘的确是这如紫绡般美妙的颜色。“壳如红缯,膜如紫绡”完全符合荔枝的真实状态,且体现了诗人对荔枝的诗意解读,解说通俗易懂且富有浪漫的想象力。所以,在讲解《南州六月荔枝丹》时,若完全从贾祖璋老先生的文字来看荔枝,则违背了白居易创作《荔枝图序》的本意,也违背了《荔枝图序》的原文信息。

那这段文字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即为,先让学生看看贾祖璋老先生对荔枝的说明,学生再结合自身对荔枝已有的了解来审视贾老先生的表述,批判接受文章信息,这样,才不违背科技说明文“传播科学知识”的本来意义。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篇五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思维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有部分学生的回答却是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有小部分甚至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荔枝由此可见荔枝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优点: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不足: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课后练习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