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最新赤壁怀古教案 赤壁教学反思(优质10篇)

最新赤壁怀古教案 赤壁教学反思(优质10篇)

时间:2023-09-07 22:44:43 作者:灵魂曲最新赤壁怀古教案 赤壁教学反思(优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赤壁怀古教案篇一

《赤壁之战》记叙了周瑜以3万军队战胜了曹操80万大军,打得曹军丢盔弃甲,落花流水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学生对这样的故事非常喜欢,读起来也很有趣。

1、是在教学中,我觉得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由《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入,是个很好的办法,一下子将学生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充分。本课的多媒体课件主要为ppt和flash课件。教学资源类型主要有课文范读录音mp3、《赤壁之战》情景朗读、《三国演义》主题曲、《赤壁之战》视频剪辑、《赤壁之战》实战游戏等。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核心问题:“为什么火攻与东南风关系密切?”和“曹操为什么会轻易相信黄盖?”时,准备了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几个问题,供学生调用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老师还准备了一个flash动画操作,引导学生布阵火攻局面,再现当时的赤壁之战。操作中,理解了战争方位和战争过程。另外,课前的情境性环境的渲染片段和课外拓展中(借助互联网)的“三国演义”书目也列入课堂中,方便学生有方向的阅读拓展。整节课在探究主线的穿索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赤壁大战的过程。

3、学习资源与师生的关系融合密切。本节课从学生形成问题开始到提出假设、分析材料、形成解释,小结结果、展示交流、反思过程等环节中,师生都能对学习资源灵活使用。

(1)是没有出现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的情况,而是有机地实现了语文与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充分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2)是学生了解欣赏了《赤壁之战》视频资源、情景朗读等学习资源后,没有长篇大段,照本宣科地读课本,而是围绕问题,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加工后,表达信息。这是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

(3)是学生在运用课件资源的同时,没有忘记课本资源和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这是网络环境下的成攻学习的体现。

有一点值得探讨的是,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的同时,也是可以利用语文学习信息技术的。比如利用flash动画解释东南风与火攻的关系时,学生可以借助语言的帮助,学习鼠标的拖拽战船等操作,这也是整合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赤壁怀古教案篇二

我自己比较喜欢苏轼,也看过一些苏轼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介绍评论文章,欣赏他的旷达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让我更能坚强的面对困难。我想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也有许多收获,所以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课上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自学阶段的基础文言现象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能掌握。这要靠检测巩固,还得是反复训练。

二、诵读遍数不够,学生只满足会读课文。韩博士要求读六遍课文,学生达不到。即使读也只是为默写,只读不思。

三、苏轼思想本来就是难点,学生对三、四段内容理解不到位。主客问答,苏子思想矛盾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辨证关系,苏轼是如何解脱的这些问题学生不好把握。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所以在学完之后,从大师身上没学到多少精神。

从我自身谈起也有不足之处,我还是放不开手对学生估计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导不到位,学生讨论不出来,有时直接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

这节课的收获:写作素材的积累,参看高考优秀作文,引用苏轼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一事多用,灵活多变。

《赤壁赋》教学反思8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赤壁怀古教案篇三

上完课后,有一份释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这句话的含义;亦有一份沉重,经肖老师等专家的指点,发现自己课堂之浅薄。

“一堂好课应该呈现从徘徊到突围的精彩,有挣扎、有冲突、有交锋,然后从缝隙间突围,师生均能从文本和课堂获得突围的快感。”肖老师的话语让我感到很温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设计中的潜意识里的我。是啊,远方的风比远方更遥远,距离让我更坚定的成长。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写“月”的句子,并就你最有体会的一句阐述自己的理解。”提问过于机械和呆板,进而使整堂课略显呆滞,缺少灵动,课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却一直生成在教师的言语里。教师自己仿佛已沉醉于课中,却无法引领学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没有,勉强确实是没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整堂课都在赶场,频率快,节奏快,看似行云流水,实则走马观花。缺少“点”上的细化,徘徊一词虽已让学生感悟了,但联系诗境不够,矛盾场的渲染不够,学生的生成就不够,学生其实是成长在自己的思考之中。当然,师生的互动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层面,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自己也没有随文本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课堂模式显然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堂上意识到了却没有很好的落实。没有言的积累,何来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许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针。注重人文味的同时却极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书卷味,淡化了学生的文言感悟和文化熏陶,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只字未提。

反思,则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堂课也多少让我找到了一点自信,这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宽慰。是命运把我们抛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习且思。

这堂课尝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古板模式,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

1、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诵、自诵、范诵、脱稿朗诵、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

2、教师的诵读指导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诵读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

3、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诵读课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不容易,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是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大忌,所以,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设置了层进式教学指导,问题设置也极为明确,让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在一堂课中逐步加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符合教学规律。

(2)、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的诵读予以指导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指点下真正有提高;允许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肯定学生看法或诵读的合理之处——诵读是有个性化的,绝对不允许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运用某种腔调来诵读,那样做就违反了教学规律。

1、优点

这堂课学生总体表现良好,具体表现在:

(1)齐诵声音响亮,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学生。

(2)敢于质疑,敢于谈出自己的诵读看法。

2、问题

(1)回答问题的学生仍然偏少,据老师们统计,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两次,但一些学生仍然有畏惧心理,只能做到认真地听讲、思考,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心存顾虑。

解决方法:

(1)继续推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勤思,多表现。

(2)多创设课堂的发言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

(3)解决学生畏惧心理,让他们从内心“放下”顾虑,培养心理素质,展现自我。

(4)教师以身作则,善于表现,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赤壁怀古教案篇四

这节公开课我主要围绕全文的情感变化来展开,抓住直接描写情感变化的字词,按照其演变推进来梳理全文脉络。

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字词,即“乐——愀然——喜”,再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悲、喜在何处”,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讨论导致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基本把握住了全文脉络,使整堂课能够围绕教学重点“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条主线来展开,重点较为突出,故而思路会相对清晰。

此外,在各个板块的衔接上,比较注重衔接语的设计,使课堂整体上能够连贯自然地进行。

但是,这堂课也存在了很多不足,首先是对学生的信心不足,遇到自己认为相对较难的问题,会不自觉地就开始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相对不足。以后在课堂上要学会适当放手,有些问题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使其能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并且,课堂中学生回答之后,给予的点评力度不够,要适时予以回应,和学生真正互动起来。

另外,语速过快,大大加快了课堂节奏,使得学生想要跟上会有点累;并且问题设置过于碎片化,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使人应接不暇,加重学生上课负担,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囿于教师思路,缺乏自主性。而问题的过于碎片化,容易使得课堂内容分析显得零散,对重点的情感“乐、悲、喜”点得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改进!

赤壁怀古教案篇五

由于现在的高中教材选用了大量苏轼的作品,当然,学生对他也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了,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赤壁赋》的学习。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学习,发现异同点,应该说,就课堂效果而言,效果还算不错的。

首先,我让学生来背诵前赤壁赋,勾起对赤壁的回忆,加深对苏轼的认知,从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其次,我让学生动起手来,扫清本文阅读障碍,让每位学生都有事,都能做成事。

再次,让学生进行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大家一起来探究本文的思想主旨。

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下一阶段,要想办法调动这些人的学习积极性。

赤壁怀古教案篇六

1、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诵、自诵、范诵、脱稿朗诵、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

2、教师的诵读指导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诵读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

3、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诵读课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不容易,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是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大忌,所以,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设置了层进式教学指导,问题设置也极为明确,让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在一堂课中逐步加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符合教学规律。

允许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肯定学生看法或诵读的合理之处——诵读是有个性化的,绝对不允许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运用某种腔调来诵读,那样做就违反了教学规律。

1、优点

这堂课学生总体表现良好,具体表现在:

(1)齐诵声音响亮,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学生。

(2)敢于质疑,敢于谈出自己的诵读看法。

2、问题

(1)回答问题的学生仍然偏少,据老师们统计,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两次,但一些学生仍然有畏惧心理,只能做到认真地听讲、思考,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心存顾虑。

解决方法:

(1)继续推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勤思,多表现。

(2)多创设课堂的发言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

(3)解决学生畏惧心理,让他们从内心“放下”顾虑,培养心理素质,展现自我。

(4)教师以身作则,善于表现,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赤壁怀古教案篇七

在上赤壁赋之前有点忐忑,文言文历来是最难上的,没上好的话就会学生上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因此准备功夫一定要做足,备了很长时间的课,由字到词,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细细琢磨,准备了四个课时,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终于上完了,在计划内完成教学。再回过头来反思这几天的教学,收获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绍,但是对背景却没有作过多的解释,感觉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强。

“教师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打个比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应不是《焦点访谈》式的独白,用一个个材料证明主持人一个个观点,让你接受;而是《实话实说》式的对话,话题选定以确立目标,问题引动以产生体悟,对话交流来呈现思想,点拨梳理来渗透观点!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时点拨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时,点拨学习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学生学习出现疑难时,点拨学习疑难,帮助跨越障碍;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时,点拨学习方法,交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时,点拨知识运用,体会收获乐趣。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键句子上我的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有无力之感,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存在缺憾。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几点反思,多多积累,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充足准备,加油!

赤壁怀古教案篇八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赤壁怀古教案篇九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赤壁赋》教学反思3

我自己比较喜欢苏轼,也看过一些苏轼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介绍评论文章,欣赏他的旷达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让我更能坚强的面对困难。我想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也有许多收获,所以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课上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自学阶段的基础文言现象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能掌握。这要靠检测巩固,还得是反复训练。

二、诵读遍数不够,学生只满足会读课文。韩博士要求读六遍课文,学生达不到。即使读也只是为默写,只读不思。

三、苏轼思想本来就是难点,学生对三、四段内容理解不到位。主客问答,苏子思想矛盾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辨证关系,苏轼是如何解脱的这些问题学生不好把握。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所以在学完之后,从大师身上没学到多少精神。

从我自身谈起也有不足之处,我还是放不开手对学生估计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导不到位,学生讨论不出来,有时直接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

这节课的收获:写作素材的积累,参看高考优秀作文,引用苏轼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一事多用,灵活多变。

赤壁怀古教案篇十

这次选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

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词,然后再讲解内容。我的依据是,学生对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词之后,文言文就变成现代文了,理解起来就会顺利许多。

一是像前赤壁赋这种文章篇幅较长,一个个字翻译过来,杀伤课时太厉害,至少要花去两节课,一个学期四、五篇古文下来,必定造成课时紧张。

二是这样的上法实在太无聊,课堂气氛极为沉闷,自己上的又没劲了,学生也倒下一大片。

三是市面上的翻译书连篇累牍,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后来我试着在上课之前便让学生翻译课文,他们照样可以借助参考书一字不落地翻译出来。四是我以为他们通过翻译,可以把古文当成现代文来读,但实际上,即使疏通了文字之后,学生对于课文照样隔膜,甚至能够背诵了,也未见得亲切。这一点,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显露无疑。

后来试着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说,发觉不仅推进速度快很多,而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概他们终于觉得老师在讲一些翻译书上没有的东西了。此外,“会翻译”和“能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之前上古文,有点天然降低了古文的难度,就是觉得翻译过关,古文搞定大半,其实并非如此。现在看来,在课堂上,把关键的字词点出来,进而带动内容的理解,可能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结合趁热打铁,最少疏离感。至于翻译的作业,大可提前至课前完成,在课上只要点出一些翻译的难点即可。

还有一点反思就是上课的节奏把控,有时候上课很急,就比如第一次试讲,感觉学生怎么什么也不知道,于是便急于代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是听到学生嘴里奔出一个自己想要的词句,便急忙接口,唯恐学生再旁逸斜出。后来第二次试讲,这样的情况便少了很多,第三次则几乎没有了。

二是教师心里没底,没有足够的自信来接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更别说进行适当的引导了。这样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实则回避了实质性的问题,很难让学生沉浸到课堂中去。

最后,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而不是流于形式。高效的预习作业会大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也是了解学生知情结构的最好途径。我甚至觉得,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定,要看学生预习作业的境况而定。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