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优质9篇)

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优质9篇)

时间:2023-09-07 16:10:02 作者:曼珠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优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篇一

在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学习了2和5的乘法口诀,已有了前面编口诀的经验,但是在3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3的乘法口诀,会编写3的乘法口诀,并熟记、会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但是由于时间掌握的不是很合理,本节课只简单的完成了3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对于口诀间的关系以及口诀的记忆和练习都未能完成。

2、在本节课的课前复习时,对2和5的乘法口诀通过口算的形式进行了复习,在此处所用的时间略微偏长,主要是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完整。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有条理的回答问题。

3、在学习编写3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但是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教学3的乘法口诀的整体思路基本正确,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对课堂整体的把握以及在教学数学的过程中,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是很规范,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5、学习乘法口诀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但是要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有些环节可以适当的省略或变换一种形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不断地积累与学习。

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篇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读分析:

这首诗是在李白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辞别去往广陵,所以说“西辞”。“烟花三月下扬州”出现了送行的时节和孟浩然此行的目的地。“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用来形容仲春三月的繁花似锦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自隋炀帝为赏琼花举天下之力开凿运河以来,就是中国繁华富庶的文化与商业名城。盛唐时期的扬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景象。俗谚中说人生的乐事,莫过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了,可见那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老朋友孟浩然在这个春光明媚、花团锦簇最宜出游的时节,看着一路的旖旎风光舟行长江,前往那个东南名胜的繁华之地。对此李白是赞赏的,甚至可以说是羡慕的,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他发自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之情。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情景。诗人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一直目睹着老朋友乘坐的船启碇,挂上风帆,渐行渐远,越来越小,直至帆影最后终于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在风中伫立良久,眺望着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似乎渴望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满载他的深情和祝福,伴随着友人直达广陵。诗中没有一字提及离别的痛苦和伤感,但我们读者仍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不舍与惆怅。黄鹤楼所在的武昌是九省通衢之处,长江上舟来船往,上溯下行,日夜不息。孟浩然乘坐的是宽阔的长江上众多帆船中的一艘,“孤帆”并不是说当时长江上只有这一艘船,而是写出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在迎来送往的机场、车站、码头等人头攒动的地方,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要寻找的人,也是因为注意力特别集中的缘故。诗人将深厚的友情融汇在笔下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色之中,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诗中每句都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这些充满动感的词语不但带来了时空上的转换,更使诗歌本身具有一种气势磅礴、空灵翩然的势态,营造出幽深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正是对这首诗创作特点的最好评价。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这首诗,明里写景,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学生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来。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并且要将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与之对接。这样,就能让学生走近古人,甚至走进古人的心灵,就能让他们体会到,古人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我们相同、相通。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古诗教学中的情感熏陶的目标。

片断设计:

一、猜测感受

这是一首送别诗。根据我们的经验,送别友人亲人的时候,人们的情绪通常会是什么状态的?组织学生交流,调动其生活经历。

二、揭示情感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告诉大家,这首诗和一般伤感的送别诗有些不同。

1、请大家按照平仄规律来朗读这首诗。及时指导,初步从音韵上猜测作者当时的情绪。

2、出示已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请大家比较一下。说说它们的不同。通过讨论,逐步揭示作者当时并不伤感。

三、体味验证

1、从诗中找出关于景物的关键词。

古人写诗,常常要借景抒情。景语即情语。既然作者送别友人时没有什么悲伤,那么他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我们研究一下诗中关于景物的关键词,就能找到答案。组织学生轻读诗句,勾划关于景色的关键词。

(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分析关键词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2)孤帆:孤零零的一只船

远影:很远的影子

碧空:晴朗的天空。

(3)长江天际流:水天相接,长江好像流到了天边。

他不回去,而是伫立江边,在想什么呢?

通过对景物的感悟琢磨,我们“破解了一个谜团”。我们发现李白当时的心情。李白在长江边送走友人,心里除了恋恋不舍,还有羡慕之情,他内心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细心感受一下。

请大家再读一次《送元二使安西》,比较一下。

知识链接: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有超世之心”。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有《李太白集》存世。其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豪放超迈,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极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篇三

近日,我参加了市现场优质课西片竞赛活动,“幸运”的抽到了古诗。尽管之前研读了几遍该教材以备“中奖”,但顶真起来一时慌了神,手忙脚乱的忙活了一个小时,就匆匆地进了课堂。

四十分钟的时间一滑而过,课一结束整个人顿时轻松了许多,坐下来不由地就反思起刚才的那一堂课来。我自己感觉自己整堂课如“蜻蜓点水”般,引导学生对诗的意境体会得很肤浅,这是主要的问题,具体说来有这几方面不足:

首先在知诗人一环节向学生介绍诗人时还不够到位。讲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想象力丰富,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作品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学生学过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赠汪伦》中的第二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然我在课堂中只是很直白的提了一下,对李白的“故人”孟浩然介绍的也不够详细,简简单单一两句话了事。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相关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走进文本。

其次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会应建立在熟知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在了解诗意时,我请学生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写了什么,并划出不解的字词,这样安排应属合理。但随后我却未交流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而直接差不多是由我说出全诗的大意。或许是因为当时心急,满脑子只想着自己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该干什么,完成什么教学内容”,至于学生“学情”根本就没意识到,说来还是专业水平不足导致的。总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不先交流交流孩子们不理解的字词,再结合诗文的注释让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诗意了解是教师硬灌的,所以在入诗境中当我发问“为什么诗人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难道是因为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吗?”课堂一下子冷了场,过了好一会儿一两个学生才站起来回答,可答案都不靠边。孩子们说什么当时江上有雾,只看得见一条船,又说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孩子们这么一答,可把我吓懵了。支支吾吾,慌里慌张,最后没法,我给出了答案。梯子没摆正,怎可往上攀!不妨语境还原,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好朋友离别之际彼此会说些什么,神情、挥手告别的动作等方面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即兴表演。这样一来,势必会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表演、感悟,再现当时诗人可能的离别场景。教师再结合文中插图作拱手抱拳状顺势点拨:一直十分欣赏的好友孟兄即将远行,心中真是万分不舍。此时诗人眼中只有好友,只有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哪还会顾及其它的船只。你看,纵然好友乘坐的船只消失在天边,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诗境,领悟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上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想说的就是以上这些。尽管文笔拙嫩得很,可能有些思想意识还比较狭窄,但我只是把它当成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反省,不为别的。实实在在的行事,认认真真的工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课题: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写6,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并能掌握6、7的乘法口诀。

2、熟记6、7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的运用。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经历编6、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三十六五七()

()四十四七()

2、算一算。

64=

56=

75=

47=

3、质疑定标。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6、7的乘法口诀。

师:也就是哪些是6、7的乘法口诀。

生:我想知道可以用编学习前面口诀的方法来编6和7的乘法口诀吗。

师:你说的就是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知识,非常好。

生:我想知道6、7的乘法口诀怎么运用。

师:6、7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习6、7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6、7的乘法口诀呢?你能告诉我吗?

生: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看来你们已经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6、7的口诀了。而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同学们真能干。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今天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例一

1、学习6的乘法口诀(出示主题图)

生1:每本台历6元钱。

生2:一个星期有7天。

生:4个6,46=24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1:因为一本台立式6元,4本就是4个6相加,所以我用6+6+6+6=24

师:他是用的加法,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2:我是用的口诀计算的,四六二十四,4本台历是24元。

师:同学们真能干,想一想,哪种方法计算方便呢?

生:用口诀。

师: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口诀的原因。那如果买6本、7本、8本、9本台历,分别需要多少元?应该怎么列算式呢?同学们拿出数学书,试着写一写算式。

师:6本台历怎么列算式?积是什么?

生1:66=36,我是这样想的.,56=30,66就是在30上加一个6,所以是36。

师:孩子你真棒,会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未知的知识。还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的吗?

生2:我是用口诀计算的,六六三十六。

师:你很好的预习了今天的新科,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还有用其他方法吗?

生3:6本台历就是6个6,我用的6+6+6+6+6+6=36

师:你用的是加法。

生:67=36+6=42

生:68=42+6=48

生:69=48+6=54

师:孩子们非常棒,把掌声送给自己。现在你们能根据算式试着编6的乘法口诀吗?

生:66=36口诀是六六三十六。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它的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6,积是36,所以口诀是六六三十六。

师:真聪明,口诀就是这么来的,其他的口诀应该怎么编呢?

生:67=42,口诀是六七四十二。

生:68=48,口诀是六八四十八。

生:69=54,口诀是六九五十四。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口诀)

2、学习7的乘法口诀。

生:2个星期是多少天?9个星期是多少天?

师:同桌之间讨论先试着算一算这几个星期有多少天,然后试着编7的乘法口诀。

生:2个星期有多少天的算式是27=14口诀是二七十四。

生:7个星期有多少天的算式是77=49,口诀是七七四十九。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我用的编6的口诀的的方法来编的7的口诀。

师:就是因数因数积的排列方式,孩子们真聪明。我们一起读一读7的乘法口决。(齐读7的乘法口诀)

3、找规律,记口诀。

师:观察一下6和7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生:6的乘法口诀的第一个因素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在一个一个的增加,积是6个6个地在增加。

生:7的乘法口诀的第一个因素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因素在一个一个的增加,积是7个7个的在增加。

生:我发现六六三十六和七七四十九都只能写一个算式。

师:你观察得很有方向,我们可以从左向右观察,还可以从上向下观察。现在我们带着这些规律来记一记6、7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新知,讲解例二

学生自己先做一做,请学生来展示。

生:我用的口诀是六八四十八,积是四十八。(师规范学生的语言)

四、巩固练习

1、对口令

师:通过计算我们学会了运用6和7的乘法口诀,现在来试一试你们的反应有多快。(以开火车的方式)

2、摆一摆

师:拿出小棒,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摆,6根小棒一堆,1个6怎么摆?7个6怎么摆呢?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6和7的乘法口诀。

师:哪些是6和7的乘法口诀?

生:六六三十六,,七九六十三。

这些就是6和7的乘法口诀。

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生:6、7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

师: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

生:根据6、7的乘法算式来的。

师:我们再来背一遍。

六、作业

1、背6和7的乘法口诀。

2、完成练习9第一题。

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篇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二、设计思路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语文是读出来的,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读,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点评:1、不难发现,老师的着眼点是通过一定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中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促进整体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为主线,这是教学的独担之任,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显性标志。“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是这次学习的关键,是隐性的,但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是这次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全过程,在体验感悟、实践反思中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并伴随着学习活动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主动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2、关于教学目标表述问题。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并不意味着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要有“清晰”的、“版块”似地体现,即教学中为体现“三维目标”而割裂地处理三维目标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理解为三个部分,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机械地去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从而出现为目标而目标的形式主义的却是无效的环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将“三维”融为一体,删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如果像本教学设计将“三维目标”清晰地列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那么,教学中,务必要注意“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五、重点、难点

重点: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诗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六、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展开教学。

学法: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七、教学过程:

本课一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分五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

(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作品前,首先感性的进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播放《高山流水》)

1、师:同学们,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黄鹤楼的李白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板题)

2、解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之”是到的意思,广陵就是扬州)

(设计理念:课始以“激情”为切入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点评: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此时,老师利用音乐的渲染,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让学生心入其境,为学习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让学生透过课题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本环节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将诗读正确、读通顺,初步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诗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学习生字、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环节我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看注释学生理解了“唯、天际,烟花三月”的意思。通过板书学生体会了“西辞、下”的用词的准确,通过想象画面,学生理解了诗意。

(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环节就是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教学重点“迎韧而解。”)

(点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同时表面看整个教学过程波澜不惊,实际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诗词是凝练的艺术,有时候是无法言传的,说透了,说穿了,就没有了“味道”,所以我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像,用心品味,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抓住“烟花三月”这个词,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这场送别发生在烟花三月的春季。

生: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繁花似锦?……

(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难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景吧!

(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是呀三月扬州是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师:你们能用以前积累的古诗,形容一下三月的扬州吗?

出示句子:烟花三月的扬州,

师:烟花三月的扬州,春色满园关不住。

(学生也许会说:)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古诗教学的关键,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在课堂上设计了用“诗句描绘三月扬州的美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古诗积累的兴趣。)

(点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古诗句来理解诗中的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而且还为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2)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你的好友孟浩然要去这么美的扬州城,如果你是李白你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学生也许会说:)

生:我真的为他高兴,在这么美的季节去扬州。

生:我真的很羡慕他,真想和他一起去。

生:……

(3)指导朗读

师:那么就让我们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生:……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下的教学环节我从‘关键词’入文,为情感的切入口,让学生通过展开想像,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是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让我们读读诗的后两句。

生: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你从诗的哪些词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生:“孤帆、远影、碧空、唯见……”

师:是呀,古时候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在心中只有孟浩然。

(2)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学生也许会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相见。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孟浩然一路平安。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我会对他无比的思念。

师:同学们把你们感受到的祝福、思念、想随他而去的独特感受读出来吧。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师:而此时的李白,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到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让多愁善感的李白想了很多很多,他想起了和孟浩然相处的美好的日子。(播放课件)

(想起在湖北襄阳鹿门山的一见如故,想起了他们皓月当空的饮诗作对,想起了他们一起游山玩水,无话不谈。)

(点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老师在这里“画龙点睛”式的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和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而此时只有李白一个人伫立在江边,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

生:悲伤、离愁、不舍、……。

师:让我们带这种情感再读读这句诗……

3、回归整体,体验诗情

师:“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但李白想到故人要去的是“烟花三月”的扬州,又使这离愁中带着一丝的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古诗。

生:朗读全诗

(设计理念: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让学生再三品读!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老师围绕抓住了一个“孤帆、唯见、碧空尽、天际流”,以情感的支点,把挖掘教材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情景,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让学生全面感悟了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

(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

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我以这样的形式结束本课:

师:李白的笔下不仅仅有送别的诗词,他还写了许多雄奇豪放、飘逸若仙的诗词。被喻为“诗仙”的李白,他给后人留下九百多首诗篇。课后请同学们追随李白的足迹,去品味他诗歌的意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吧。

(设计理念:这样课内外有机结合,学生就会乐意去读,自觉去读,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点评:老师做到了,“课结思不断”,让学生通过这节课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下继续学习古诗,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阅读诗歌,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传统诗歌的热爱。)

八、说板书

(这一板书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背诵古诗,情未尽是理解诗人写作的目的的关键,也提升了学生情感的支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篇六

今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难忘而又收获的日子,非常荣幸我执教的“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数学课,得到了周莓老师的点评和指导,使我受益非常大。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掌握得不错。

根据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注重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活”起来。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易冲动,因此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对口令的游戏练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

2、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学生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作为认知前奏,把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数学信息,进而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从而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这样巧妙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小猴、小兔解决问题,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当然本课的教学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特别感谢的是周老师的精彩点评和宝贵的意见,给了我更多的帮助和思考。比如在例题的处理上,是我在教学中最不满意的地方,当学生提出第二组数学问题时,我没有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强调,应该是“平均”每个小组分几个?这时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有没有平均意义一样吗!所以这也是在教学中的一个疏漏,应及时地发现课堂中的问题。重点的一定要加以强调。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平均分的含义上没有更好地理解,应该让学生明白除法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如果,当时课堂上在例1的处理上再追问孩子们一些为什么我们要用除法来计算,这样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针对这方面的内容,今后还要加大力度进行巩固、夯实,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一定让学生吃透。

在教学中,还要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的计算不准确,还要加强训练,在训练的同时体现出形式的多样化,有待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上,就是我一点粗浅的想法,一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周老师给予多多宝贵意见!

第一节课我在二年级一班上了一节数学同课异构课,课题是《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活”起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完课后,我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相关细节进行了仔细反思。

在教学时,我先是采用言语激趣法让学生背诵口诀,引导帮助学生复习7、8的乘法口诀;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说说图中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画面中,通过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发现,找出图中的三个有效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很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巩固练习中,我没有让同学直接翻开课本,而是将课后习题用课件形式以动态画面展现出来,有所增减,并有更改,如吹泡泡: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智慧泡泡,看谁会吹并吹的高。我提前在黑板上画了高低不同的泡泡,每个泡泡里都有一道算式,谁会做泡泡里的题谁就会吹,谁会做最高泡泡里的题谁就吹的最高。这样的故事情节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了课后习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存在的不足:1.引导技巧需加强。问学生怎么算出56÷8=7,学生回答7×8=56,我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到我想要的答案“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而是另请一个孩子回答。2.点评及鼓励应到位。对于孩子的回答评价也不及时,孩子可能见有那么多老师听课而紧张,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也没有引导孩子大声回答,应给与更多的鼓励。3.课堂提问回答应有针对性。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尽可能不要集体回答,可以根据情况适时鼓励孩子举手大胆发言,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4.课堂言语表达还需锻炼。在课堂上语言还有不精炼的地方,尤其是语速有点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有些许不适应。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努力改变的,面部表情的丰富性还是不够。对于这些细节,我会谦虚向同行学习,同时自己平时多揣摩,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争取每节课都有不同的进步,有不同的新的收获与体会。

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篇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让四年级学生在原有学习古诗知识的基础上,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通过充分的自学预习,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初步理解古诗内容,通过朗读和交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同时注意了对个别学生方言的纠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篇八

一直没下定决心选哪一课作为自己的汇报课,直到上周六听了戴建荣老师上的《古诗二首》,以读之、歌之、吟之、舞之四环节将学生带入奇妙的古诗学习中,而不再是以前那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整堂课轻松愉悦,一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课堂中意犹未尽,而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回味无穷。听完后我便在思考,何不尝试着把这样的方式运用到我的古诗教学中?于是我下决心以这首古诗教学作为我的汇报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教学设置上,我先让学生读,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同时在我手势的引导下反复读,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被激发。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进而理解诗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依依不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在感悟诗中的情感后,我让学生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诵读一番,有几个孩子还情不自禁的跟着摇头晃脑起来。课堂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这份依依不舍和着音乐唱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孩子们的心境达到了沸点。

教学中,我注重拓展课堂的容量,通过对古诗相关资料的渗透让简单的古诗变得更加的充实。如:介绍黄鹤楼、黄鹤楼和广陵的位置、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以及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那首《赠孟浩然》。

短短的四十分钟,相信孩子们有所收获了,知道用平长仄短的规律吟诵古诗,知道学习古诗的方法。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课堂设计还是遵循以前的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只是加了后面的吟唱。另外教学中还是缺乏一定的教育机智,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学生的影响。今后自己还得多加钻研业务,博取众人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西师版五年级分数教学反思篇九

在阳光灿烂,草长莺飞的三月,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各色鲜艳的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柔和的阳光中,两个人在小路上默默地走着。他们是李白和孟浩然。孟浩然就要到杨州去了,两人依依不舍。

来到黄鹤楼上,李白叹了一口气说:“仁兄,你就要到杨州去了,我们俩不知何时再见,我送你一支毛笔,希望你写出更好的诗来。”孟浩然也从胸前拿也一副画,画上画的是一棵青松,他说:“贤弟,这副画送给你,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万古长青。”他们各自收好礼物,紧握在手中。

最后,李白倒了一杯酒,递给孟浩然,说:“最后,祝你一路顺风。”孟浩然接过酒,一饮而尽。

在船夫的再三催促下,孟浩然上了船。小船越走越远,两人各自挥手远望。直到看不见了,李白还站在江边。

[改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相关范文推荐
  • 09-07 2023年酒店应收的年终总结 酒店前台主管个人工作计划(汇总6篇)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
  • 09-07 最新个案工作计划实施过程包括哪些(大全5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我们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
  • 09-07 2023年医院安保经理工作计划(优质8篇)
    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步骤和时间安排。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时间、资源和任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
  • 09-07 2023年边防政策法规宣传总结(实用7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
  • 09-07 个人工作总结教学方面(大全5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 09-07 最新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历史教育教
  • 09-07 2023年社区打造特色亮点工作计划(精选7篇)
    计划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任务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资源和能力而制定的一种指导性工具。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
  • 09-07 村三年工作计划(优秀9篇)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并为之制定相应的计划。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时间、资源和任务。
  • 09-07 最新日安排 内科护士长工作总结(优秀10篇)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
  • 09-07 认识序数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以内的序数反思性说课稿(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