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2023年孔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大全5篇)

2023年孔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大全5篇)

时间:2023-09-04 20:33:57 作者:灵魂曲2023年孔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孔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篇一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私人开坛讲学的第一人,被尊称为“万世师表”,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影响至深,堪称“大圣人”。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孔子在世,提出有教无类,广收学生,把教育对象扩大到社会每一阶层,把文化知识传播到社会每个角落,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纵观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学作风对当今的高校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其很多教育理念值得高校教育借鉴。

孔子办学,提倡有教无类,每个人不论身份和社会地位高低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在当时还处于奴隶社会的时代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相传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此外,孔子还有众多的编外学生,而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些社会地位是极其卑微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与我国普及高校教育、推行大学大众化教育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孔子是不收女学生的,孔子歧视女性的思想是要批判的。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时至今日,在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让女儿读书的情况依然存在。但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至深,让更多的平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对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为当代教育思想提供了指导方针。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属于人文学科,他并不是什么都教。孔子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教育学生,学问、行为、忠恕、信义。以诗、书、礼、乐作为教材教授学生,并严格要求学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不要揣测,不要武断,不要固执,不要自以为是。孔子教学,反对学商、学农,这是孔子教学的局限性。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对孔子说自己想学农,孔子大怒道:小人哉,樊须也。但孔子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是应当受到我们当今高校教育的重视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人们的道德理念正在被悄然侵蚀,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冷漠、自私、自负。拯救人类的灵魂已是迫在眉睫,重塑国人的道德观念任重而道远。有人说,未来能拯救人类的思想武器唯有儒家思想,这虽有危言耸听之嫌,但也有一定的道理。首先,孔子的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教学教材中,从小学抓起,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国人的道德观。正所谓,观其行,听其言,信其道,这种道德规范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孔子对学生的要求,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今天依然是不变的真理,是为人处世之本。作为今天的教育部门也应该重视和发展孔子重德育德的教育理念,儒家精华不可抛弃而要继承和大力发展。

孔子教育之“文”,作为大学教育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国学教育,掌握必要的国学精华,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是当今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一个大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孔子教育之“行”,当今高校教育应该推行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基本道德素质的教育。而“忠”、“信”不仅是道德素质的教育,更是职业道德教育,是当今大学生急需培养的优良品质,对于社会和学生的终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倡导国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优秀的中国传统美德。

孔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篇二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文化思想领域的大解放、大变革运动,后来被称为“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处于大分裂、大变革之中,各种势力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争相发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这就涌现出很多学术以及思想学派。

他们都各自发表自己的主张,极力宣传自己,并且不断到各国游说,希望得到君主的赏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一时期的学说非常复杂,各自的观点有很大分歧,学术观点学者层出不穷,所以被称为“百家争鸣”。

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与墨子开创的墨家学派的争论被看做是百家争鸣的开端。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政治上要求实施“仁政”,宽仁为本,反对滥用酷刑,教育上讲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代表了当时已经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社会上礼乐崩坏,孔子看到后愤怒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他要求恢复昔日周公所设立的礼乐的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周天子的权威,但是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的。孔子曾经周游历国来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但是没有成功,没有人愿意回到以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去了,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们都纷纷想称霸天下,做天下的霸主,所以孔子的郁郁不得志是必然的,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猜你喜欢:

孔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篇三

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复习早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他广收学生,据说门下弟子有三千。他通过跟学生聊天以及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施行教育。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供学生学习。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篇四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章)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章)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章)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4章)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4章)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第4章)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4章)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章)

(10)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第十四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篇五

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也是因为这种历史影响和社会渊源才得以发展成型。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政治目标之中,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人们亲近自己的家庭友人,关爱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种社会会产生不同阶层,有贫富差异,但是有着稳定的秩序,讲究礼义仁信,虽是私有制,人分等级,但也各司其职,相安和睦。

大同社会则主张天下为公,是完美的社会,人人无私,人人平等,是公有制的社会,每个人不管出身,不论健康,都是同样的快乐幸福,受到人们的关爱。这是理想中的世界。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对之后的政治家、改革家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张影响深远,诸如洪秀全、孙中山等人都有受到孔子政治思想的熏陶影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