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感悟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读书感悟篇一
《浮生六记》是由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该书描述了一幅作者与妻子陈芸两情相悦,夫唱妇随地追求质朴爱情的理想图画。然而囿于当时的封建礼教,作者与妻子至终未能白头到老,不免让人感慨唏嘘。
在本书中作者把细微的平凡小事,以行云流水般的文风诉诸笔端。细读此书,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对话,或是短途游历,亦或是插花品茶,总能从中寻味出人间的恬淡美好,且心向往之。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沈复先生与芸娘纯粹的爱情,本书闺房记乐中有云:“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也许这就是钟爱一人到达的极致表现,即使他丑也不会嫌弃。而闺房乐记中另一处的描写也让我颇为感动:“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漫漫岁月,若得一人厮守,又何惧外物简陋?夫妻双双日沐人间烟火,夜品一盏素茗;日看窎远云升,暮观明烛华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总有不预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后经历了妻与子相继离世的悲伤。与挚爱别离,无论是亲见还是耳闻,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难得的是,他没有颓丧不振,而是登山痛饮、乘艇游河,哪怕孤单也选择继续余生。这也许就是沈复先生想告诉我们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终!
史记读书感悟篇二
1|诸葛亮的士族绞杀行动
天下三分,终归于晋,这背后其实是士族与寒族的漫长较量,而最终,士族大获全胜。刘备入蜀,一边需要任用李严为代表的蜀中旧贵族从而稳定人心,一边要任用诸葛亮为代表的自家兄弟从而制衡蜀中贵族,李严和诸葛亮之间的主客矛盾,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借用司马懿之手干掉了原属李严阵营的孟达,造就了“孟达反叛”这一历史奇案。曹操的魏国,士族与寒门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世家大族虽然自东汉以来,就垄断官僚系统和宣传舆论,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发展出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但是乱世之中,光有知识,能以德服人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能够做实事的人,于是很多有才能有抱负的寒族人士脱颖而出,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曹操本人,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是举,部下不仅囊括了荀彧为代表的颍川贵族,李典为代表的地方豪强,还包括郭嘉、程昱、满宠等寒门子弟,他的用人观即帮助他战胜了四世三公的袁绍,也威胁到了树大根深的士族。所以,他杀杨修、逼荀彧、诛孔融,但是,最终也没能逆转潮流,曹丕为了称帝,采用“九品中正制”向士族让步,寒族终究还是没落。历史很有意思,曹丕背叛了曹操,向士族妥协,反而是诸葛亮在政治上继承了曹操的传统。
2|彩蛋:司马懿时代的冤冤相报
司马家族、曹氏家族、桓氏家族和诸葛家族之间上百年的恩怨,让人不禁感叹,人世无常,命运轮回,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曹丕称帝后,没过几年就病故了,军政大权交到了曹氏宗亲、司马懿、陈群等托孤重臣的手中,新皇帝曹睿英明神武,却也年纪轻轻,英年早逝,长寿的司马懿,熬死了所有的能压制他的对手。曹氏家族最后与司马懿对决的是远不如父辈的曹爽,曹爽愚蠢得把所有人都推向了司马懿的阵营,于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结果了曹爽等人,从此司马家大权独揽,最终篡位称帝。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曹爽的谋臣桓范一族虽然被诛,但是却有一人逃脱法网,桓氏家族后来又东山再起,在八王之乱后,终结了司马家族的天下。最有意思的是,诸葛家族,他们在魏蜀吴三国都埋下火种,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东吴,诸葛诞在曹魏,却最终助力司马氏问鼎天下。诸葛亮北伐成就了司马懿的军功,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攻打曹魏,成就了司马师的军功,诸葛诞反叛曹魏,诸葛瞻和诸葛尚死守蜀汉成就了司马昭的军功。这真的应了那句话,敌人不是来灭你的,而是来成就你的。
3|司马家族事业的断崖式下跌
司马氏上台的不正当性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使司马家族的事业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之气候的变化,胡人的入侵,社会经济的凋零,士族的堕落,终于天下大乱。衰落的司马氏与士族一同南迁,建立了君权与豪族并立的东晋。穷途陌路的东晋王朝,没有撑过多长时间,就被低层士族推翻,历史又进入皇权走马灯般变换的南朝,南朝的君权正统性不断受到挑战,于是,统治者开始扶持佛教对抗儒教。当然,历史不会只呈现悲观的一面,蛮族入侵,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鲜血不会白流,历史总在牺牲和反思中,缓慢进步。
4|五胡乱华的血泪和梦想
记忆中的五胡乱华是汉族人的历史浩劫,看完这一章,才发现,其实历史潮流中的人们根本就没有必要用种族姓氏来区分,每个种族都有苦难中追求幸福生活的原始欲望,也都有着繁华中自甘堕落的`丑陋本质。汉族豪族之间的血腥内斗和颓废虚伪,引来外族入侵,入侵的外族为了能够建立稳定的统治,不停得尝试着各种政治建制,无数次的成功失败的努力融合中,域外民族带来的鲜活和勇气,让本土的汉族终于摆脱颓废之风,找到新的努力方向。这确实是一个浸透着血泪和苦难的时代,这当然也是一个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时代。
5|鲜卑人如何为隋唐打下基础
隋唐的开国皇帝,杨坚和李渊,都是北周的臣子,而北周又是鲜卑人创建的北魏分化来的。如此,鲜卑人为隋唐打下基础这个说法就毫无问题了。唐朝推翻隋朝,不过是南北朝纷争的延续和终结。而隋唐帝国的统治者原本就是姻亲关系。历史真是太有意思了。魏孝文帝迁都导致北魏灭亡的故事,说明权利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一劳永逸,各方势力的彼此均衡是最好状态,任何一方打破这种均衡,都会引进新的危机,甚至招致灭亡。
史记读书感悟篇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由外国作家克莱恩写的《蜜蜂》。读了之后感触颇深。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到山间去砍灌木,中午吃午餐中,一只小蜜蜂,它一直在“我”耳边嗡嗡飞。“我”多次试图把它赶走,可它毫不甘休,一直搔扰着我。“我”不耐烦地一巴掌把它拍到地上,用靴子把它狠狠地踏进沙子里,可是这只小蜜蜂从沙了里挣扎地爬了出来,“我”怕它再来骚扰“我”,又一次将它踏进了沙子里。它仍然从沙子里爬了出来,艰难地摩平自己折伤的左翅,每摩一次都要试飞一回,经过多次的努力,最后飞了起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这只小蜜蜂顽强的生命力。更敬佩它这种这只小蜜蜂永不放弃的精神。在生活中拥有小蜜蜂这种精神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路边的小草,看起来它们是这样娇嫩,很容易受到伤害,可它们任风吹,雨打;任人流践踏,车轮碾压,依然生存了下来并且茁壮成长。
这篇文章给予了我深刻的教育:只在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能做好一切我们想做的事。
史记读书感悟篇四
读完《围城》后,心中有种沉重的感觉,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种虚伪、软弱、优柔寡断的气氛之下;另一方面有太多的人都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终日碌碌无为,消耗家中的钱财,浪费他人的机会,欺骗家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们本人却活的恬不知耻。当时太多的人活在自己封闭的区间中,躲在一边不问世事,他们只知道为了自己的饭碗而努力,却对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而无动于衷,身为读书人,作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开放、接受最先进的理论学习的一部分人,他们还如此,那其他思想还处于封建中的更广大人民还有出头之日吗?连出国留学的这些人都麻木成这样,那整个中国社会就被外国的殖民统治思想所包围一样,他们都是那个社会中悲哀的人。作为国家优秀的人,不应躲在那坚固围城下做一群麻木的人,就应该负担起自身的责任,引领时代的潮流,为周围、为社会带来一股清流。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们的工作来说吧,在网上时常看见这样的一些文章,有的人当初考编制时觉得这工作挺有面子,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会认为来的钱不快,看着一些同学、好友进了党政权力机关,权利带来了实惠;一些人下海经商成功,经济富裕。看着这些人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得十分难过,恨不得立马辞职跳槽去捞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权力政机关并不是那么好混;下海经商也没那么轻易,风险大,竞争激烈,压得心里崩溃时才想起普通岗位工作的种种好处,有双休日,又不加班,工作压力不大,心理也变的轻松快乐多了,也让自己变的年轻了许多了。回头再想想有这样让你愉快的工作,还为什么要去羡慕人家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自己工作呢?看着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说:同仁们,让我们好好爱自己的工作,爱我们的岗位,爱我们的事业吧。
最后借用一句话,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要学会给自己减负,给自己鼓劲,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脱离心灵的围墙,才能幸福,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史记读书感悟篇五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在四岁的时候,能够主动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和弟弟,而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吃。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什么都想要最好的,很少想到别人,有的时候也不愿意分享,这是不对的。特别是我现在有了小妹妹,应该把好的留给她。妈妈说,我应该向孔融学习,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礼貌让人,学会分享和谦让,做一个有美德、懂礼貌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