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

时间:2023-07-12 12:49:42 作者:WJ王杰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篇一

千佛寨石刻不但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与安岳其他石刻区相比还有其显著的特点和风格。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安岳石刻千佛寨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重庆直辖后,安岳成为四川省的"第一石刻大县",以"古、多、精、美"而著称的安岳石刻,有"上承敦煌,下启大足"之美誉。然而,有着千百年历史至今更加绚烂多姿的"国之瑰宝",却无法像敦煌一般气势磅礴,声名远播;也远不如大足石刻那样观者云集,人气兴旺。数十年来,她竟如藏在深闺的少女,羞涩而甘于寂寞……。20xx年9月18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将安岳县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之乡"。20xx年5月18日,国家旅游局又对安岳石刻申报国家aaa级旅游区进行了评审。安岳石刻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和旅游价值开始闪耀熠熠光辉。

安岳石刻,盛于唐、五代和北宋、明、清,民间时期为数较少。现存最早造像题记为唐开元十一年(723),最多的是唐代的"开元"(713至741)、"天宝"(742-756)、"咸通"(860-874)、"天复"(901-904)和五代的"天成"(926- 930)、"天福"(936-942即敬瑭天福年间)、"广政"(938-960)及北宋的"端拱"(988-989)、"绍圣"(1094-1098)、"崇宁"(1120-1106)、"大观"(1107-1110)等。

县境内有摩岩造像140余处,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且保存较好的69处,造像10万躯左右,另有盛唐石刻佛经40万字,被誉为"我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

安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也有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多数是摩岩造像,也有单个圆雕造像。龛窟中除雕刻佛、菩萨、罗汉、金仙、供养人、力士、伎乐、飞天、珍禽和各种护-法神外,还雕刻有"经变图"和古建筑图像,从不同角度反映古代社会和世俗生活风貌。各文物点碑刻题记甚多。这些都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地方史和宗教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证。

安岳石刻大量雕造于我国石窟艺术由北向南发展的高峰时期,其艺术风格,或显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或展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或有雕工精细、璎珞缀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造型多依山依岩取式,布局严谨巧妙;造像大胆突破宗教仪轨,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的通过宗教的事迹具体刻画出人民群众的爱憎和生活情趣,展现人体和人性美。

安岳石刻艺术的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为盛唐至五代时期。从卧佛院的卧佛和石刻佛经、玄庙观的道教造像以及菩提寺、圆觉洞后山的造像等,体现出盛唐至五代的雄伟造像风格。第二为两宋时期。圆觉洞前山、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净慧岩等,都是这一时期精雕细琢的雕塑。上述一、二期为安岳石刻创造、发展时期,它不仅逐渐摆脱了犍陀罗式的影响,独立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继承了我国北方石窟艺术并为之发展,是安岳石刻的全盛时期,就其内容来说,也是安岳石刻艺术的主要部分。第三是南宋以后,包括明、清、民-国各代等,为逐渐衰落时期。三仙洞、狮子岩、老君岩、朝阳洞、朱家经堂、佛洞岩等。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其数量不多,摹仿品多,也有不少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但远不及唐、宋雕塑的雄伟、精湛。

离县城25公里的八庙乡卧佛沟,在长约一华里的两边崖壁上,凿有139个龛窟,造像1600尊。以释迦牟尼涅磐图最为壮观:这座卧佛长25米,刻在离地面约5米的岩腰,比大足卧佛早成400多年。卧佛头东脚西,为全国所仅有(卧佛一般都是头西脚东),这可能是依山取形,既大体符合佛经,又不落窠臼。卧佛颈枕花石枕,大耳垂挂一双绽花耳环,双目微闭,脸庞慈祥端庄,显出坦然神情,令参观者对佛的美喟然浩叹!卧佛旁有21尊弟-子、菩萨、护-法天神,形象地反映出释迦牟尼讲经涅磐的全过程和当时的氛围。

离城只3公里的大云山千佛寨,是一天然崖寨,有105处佛龛,3016尊刻像。经营长达420xx年。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数56号窟的菩萨造像,头戴镂空花冠,面部丰腴,腹部微挺,腰肢微扭,胸腹盖璎珞,气质高雅,极富动势和曲线美,流泻着情爱的双眼,微微努嘴所流露的微笑,有人把这种神秘的美称为“东方蒙娜丽莎”。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五华里的大云山上,是安岳石刻的重要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环山怪石凌空,古木参天,藤萝挂壁,古为县城官绅纳凉之所,文人读书之地,被称为“千佛寨森林公园”。这里是一个由西向东呈狭长形的天然岩寨,整个造像区长达705米。它得名不完全是因石刻造像多之故,而与所刻的“千佛龛”特别多有关。据统计,在现存105龛3061尊雕像中,刻有千佛的就有8处,其尊数在20xx左右。

千佛寨摩岩造像是安岳200多处石刻中开创最早的一处,也是造像时代延续最长的一处,从隋朝开皇年间直到民国20xx年的1300多年中,各时代都有不同规模的代表性作品,而以唐开元至南宋的庆元的640多年为该处石刻营建的鼎盛时期。

千佛寨的摩崖造像充分展示了我国石刻艺术各时代的风格和特征,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研究价值:一是“西方三圣”、“三世佛”等雕塑有明显的隋代遗风,面部略呈长方形,额部广阔,高鼻深目,鼻梁隆起通入额部,眼大唇薄,下腭宽大突出,头部螺结小而矮,衣纹深而稀疏,无华丽缨络装饰,线条粗犷,总体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实为明显的隋代遗风,隐约包含着西方犍陀罗雕刻艺术痕迹。二是此处盛唐雕塑所占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丰富。从地理位置看又大部集中在南岩。如现在保存完好的21个“释迦说法龛”,不但龛窟大小形状基本相同,而且内容也完全一致。正中结跏趺座释迦牟尼佛,两边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排列有序,龛的左右及后壁上部均雕刻着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摩喉罗迦、八紧那罗等“天龙八部神将”。这些造像面部都圆润丰满,肌肤润腴,肉感十分强烈,佛头多着高发髻,穿袒肩袈裟,菩萨头戴宝冠,有少量缨络装饰,衣摺飘逸,线条柔和流畅,佛头上均饰以华蓋流梳,两侧有菩提树衬托,显得十分庄重华丽,具有典型唐代龛窟造像特征。三是北岩造像多着通肩袈裟,身体修长,挺肚束腰,臂部微向右扭。装饰华丽,缨络满身,线条细腻,衣摺浑重,充分表现出五代和北宋艺术风格。至于明清民国时期的造像相比艺术质量就较差了。

千佛寨石刻不但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与安岳其他石刻区相比还有其显著的特点和风格。

千佛寨造像龛以小型、平顶、桃型唐龛为主。龛高、宽一般在1.5米至2米之间,深1米左右,龛楣为桃型、龛沿以六瓣莲花装饰,这种龛窟造形明显不同于安岳其他石刻区。莲花,在中国开始作为一种观赏花卉为人们所喜爱,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被赋予圣洁美的属性。印度更崇尚莲花,据说,拯救世界的大神毗显奴,以肚脐中生出梵天,梵天是坐在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佛教更与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佛陀出身时就伴有莲花。在早期的佛教雕刻中,常用一朵莲花来代表佛陀本人,通常借助莲花来形象地唤醒大地苍生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才能达到至高无尚的解脱境界,所以该处龛窟外沿以莲花图案为饰,与宣传佛教教义引诱众生归依佛法有着密切关系。

千佛寨雕刻内容南岩以“释迦说法图”为主,占21龛,北岩多造站立的佛、菩萨群像,这一方面可能与时代有关系;唐多造“说法图”,而五代、宋以至明清多刻站立的五佛、七佛或千手千眼观音、明王经变故事相等题材。另一方面可能与佛教的宗教有关,唐代禅宗盛行而安岳西北方面的石窟寺如卧佛院、青竹寺、云峰寺、寂光寺等多为禅宗著名道场。五代和宋特别是从北宋开始佛教密宗也逐渐影响县城以北,因而千佛寨五代以后的雕刻内容就不是那么规范统一了,单是“千手千眼”观音像就有四处,二佛四菩萨或五菩萨站在一起的也不少。

千佛寨力士雕塑特别多,而且十分精美。据统计现存的各类型力士就有42尊,特别是唐和五代的造像龛外,左右都雕刻有不同风格的力士。力士作为佛教的护法神祇,起着拱卫护法摄服邪念的特殊作用,在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中有着明显的艺术特征。千佛寨唐龛外的力士,高一般不超过1米,头顶着高发髻,脸部为椭圆形,唇薄、鼻翘目深,横眉怒目平视前方,上身祼露,发达的胸部肌肉分成大小不等的数块,腹部略突,十分合符人体胸大肌理的解剖原理。腰部以绳作带紧束腰间,下身着短裙,那有力的双腿隐约可见,这系我国盛唐时期流行的所谓“褒衣博带”服饰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的反映。用力的小腿青筋突出,双脚赤踝作斜八字站立,大有虎视眈眈,跃跃欲试的雄风。显示出力大无穷,征服一切邪恶的神威。这些精美的力士雕像具有很强的力度感和艺术感,无疑是千佛寨数千雕塑中的珍品。

千佛寨北岩的“药师佛经变”龛,具有独特的造像风格和雕刻手法:药师佛结伽趺坐正中金刚坐上,左右雕有药师八大菩萨站像。龛后壁上方华盖飘逸、菩提辉映,两侧二男性飞天对衬,显得十分庄严华丽。药师佛本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称号,为东方净土琉璃国之教主,据《药师经》载:“以此善根,顾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时,有八菩萨来示其道路。”这就是药师佛左右八菩萨的来由。佛座下并排站立药师十二神将,又称十二药叉,为药师如来的守护神。像高80公分,手执各种法器,摆着不同的姿势、攥拳怒目,情态十分森严,雕刻也颇为精美。更值得注意是此龛的左右二壁上,分别刻有12组浅浮雕小像,高不盈寸,以生动形像的组合画来展示“九横死”和“药师十二誓愿”的经变故事内容。这些画面,形象地勾画出千百年前的社会风貌和世态人情,是一幅刻在石壁上的历史画卷,从雕刻艺术上来看别具一格,全用圆刀作浅浮雕精工细琢而成,造型生动,设计精美,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石窟艺术中又一风格之珍品,这样完整的“药师经变”摩崖造像,不但在四川其他石窟中未有,而且在中国石窟雕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郊2.5公里的大云山上,因山顶四周天然形成的岩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余尊而得名。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公布千佛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寨,唐代名“栖岩寺”,清代康熙年间更名“千佛寺”。千佛寺原有殿宇5重,千百年沧桑,几经兴废,至1974年,一精神病患者又将仅存的大雄宝殿付之一炬。现在这里没有了寺庙,只留下了寨崖上那几千尊造像,故群众又称它为千佛寨。

千佛寨的石刻造像,规模恢宏壮观,共有造像105龛,大小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两岩,整个造像区竟长达705米。据《安岳县志》记载,千佛寨摩崖造像始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从石刻题记看,有“开元”、“天宝”,最晚题记为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历时600余载。现在的主要造像多为盛唐时期作品,也尚存有少量的明清时代作品。南北两岩除佛像外,还有摩崖浮图7座,唐碑3块,历代题记26处。浮图最高的达4.6米,最小的0.8米;最大的龛窟宽6.4米,高6米,深3.3米。

摩崖造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有250尊,其中最大的释迦牟尼佛高达6.2米。南岩多为唐代造像,其面部丰盈,高鼻垂耳,袒胸露肌,衣纹疏深,线条流畅,简洁明快,古朴典雅。尤以56号龛的净瓶观音更具典型的盛唐石刻风韵。另外,盛唐密宗造像药师琉璃佛也属少见的石刻艺术珍品。北岩有一龛保存完好的《药师经变相》,药师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题材。药师佛端坐于束腰圆莲宝座,头部上端刻有华盖,身侧有菩提树,左右分刻八大菩萨和九横死,十二大愿,还雕刻有病死、受王法死和被虎、豹、蛇咬死等场面,是其它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千佛寨还刻有众多的菩萨、罗汉、金刚、力士、护法神、飞天、供养人以及各种“经变”故事造像,充分表现出天上、人间、地狱的苦乐悲欢,内容十分丰富,雕刻技艺精美。

千佛寨山崖陡峻,林木苍翠,藤蔓盘绕,路随山转。两峰之间新建的寺庙中,传出的绵长钟声,在大云山悠悠荡漾;一声声经忏的吟唱,在游人们耳际萦回。寺庙的四周,长满了奇花异卉,蓓蕾满枝,争妍斗艳,芳菲醉人。这自然的旖旎风光与古老的石刻艺术相映成趣,使游人意兴盎然,乐而忘归。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篇二

很高兴您能来我美丽的家乡新疆来做客,我们正行走在库车----------这个古代著名佛国龟兹的大地上。此时我们正追随玄奘大师的足迹,直抵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克孜尔千佛洞,来品味石窟艺术的佛国古韵。

关于库车石窟的历史,想必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库车一带古称龟兹,她是当年西域36国之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池。20xx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来访过这儿。汉宣帝时,龟兹国王绛宾就实行了与汉友好的政策,数次前往长安朝贺,那时的龟兹国“一如汉朝礼仪”。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龟兹归汉。

东汉末年,汉朝势力不再角逐在西域政治舞台,龟兹作为一个独立王国进入佛教文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龟兹吸收印度文化、健陀罗佛教文化形成本地灿烂的民族文化时期,今天我们看到的库车、拜城等古龟兹地域内的千佛洞和其他佛教寺院遗址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开凿营造留存下来的。中国古代杰出的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也是那个时代的著名高僧。到了唐朝,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于公元659年,移安西大都护府于此,龟兹重回大中华。那时,龟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龟兹乐舞,在中原大地上非常盛行,中原乐曲及唐诗宋词都从中借鉴不少。与此同时,龟兹佛教文化也进入了与唐王朝佛教文化相融并存的安西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佛教石窟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后龟兹几经历史变迁,佛教文化也逐渐被伊斯兰文化所取代。14世纪后,库车王朝变更频乃,一直到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库车才渐趋安定。回顾库车的历史,可以看到古龟兹与中原大地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古代的龟兹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市,各国商人云集其间,从事在龟兹过境的东西方土特产品的买卖,这样,在龟兹就出现了一种中介型经济,在这种型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龟兹的开放型文化,而佛教文化最具代表性。龟兹是以小乘佛教为主,她的小乘佛教是吸收了克什米尔、(牛建)陀罗等地的佛教文化而成长起来的。龟兹佛教艺术中出现得更多的则是(牛建)陀罗文化的内容,例如骷髅仙、脱皮白骨等典型的(牛建)陀罗文化形象在龟兹壁画中随处可见。在谈到龟兹文化中兼容并包含着印度文化、伊朗文化、中亚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古代中原地区汉文化在龟兹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如龟兹石窟壁画中“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出现,是古代中原地区盛行净土宗以后,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在佛教艺术上的反映。龟兹以中介型经济产生的开放性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9公里的戈壁悬崖下。石窟背靠明屋达格山,前面有渭干河蜿蜒流过,隔河屹立着乔尔达格山。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大地开凿最早的石窟,她的开凿年代,大概从公元三、四世纪开始,到公元九世纪结束,先后持续长达五、六百年之久。作为龟兹石窟的代表,克孜尔石窟可以说是开中国西北石窟艺术之先河。龟兹在西域各国中最早派僧人来中原传播佛教的。随着佛教的流行,龟兹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中原西北地区,为中原西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开凿提供了模版。而且龟兹艺术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西北地区古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使之从世俗艺术逐步走上了宗教艺术的道路。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个地区开始出现佛教石窟。

根据专家考证分析,龟兹石窟的建造原因有三点:一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宣传来麻痹人民,以维护其阶级利益;二是佛教徒为了进行礼拜、供养等宗教仪式的需要;三是僧尼的的苦修必须要有洁净的环境。因此克孜尔石窟的形制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佛殿,是佛教徒礼拜的地方。一种是僧房,是僧尼修行的所在。在克孜尔千佛洞已编号的236个石窟中,有64个僧房,172个佛殿,由于年代的久远,外国列强的掠夺破坏,大部分塑像已荡然无存,壁画也残破不全,现在只有75个窟形较完整,壁画比较完好。一些石窟存有汉文、龟兹文题记,个别还有塑像残躯。

下面我们绕过铜像进入鸠摩罗什等古代高僧曾经修行、诵经的佛窟区了。从现在236个石窟的建造设置上,我们可以看出克孜尔石窟的宏大规模。石窟群呈儿字形分布于苏勒特泉水沟内外的山崖上,以峡谷为界,分谷西、谷东、谷内及后山四大区域。谷西区从1号到80号,保存着比较多的早期石窟。谷内区从81号到123号集中了一批中期石窟。谷东区从136号到201号到227号则保存着大部分汉文、龟兹文题记。整个石窟排列在东西约两公里的沙石山壁上,如层楼叠阁、错落有致,甚为壮观。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东方佛教艺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克孜尔石窟类型主要有支提窟和毗珂罗窟两种。

支提在印度梵文中的意思大致是陈列圣物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神殿或塔庙,所以克孜尔千佛洞中支提窟是僧侣巡视观像和讲经说法的地方,有大像窟、中心柱和方形窟等多种类型。大像窟是佛徒的膜拜中心,主室宽大,正壁塑有高数米或十多米的大立佛像,左右侧壁也塑有数尊佛像。后室及侧壁绘有彩画,后壁下方凿有巨大的涅pan台,台上塑有涅pan像。中心柱窟主室为长方形,纵券顶,后设方柱,柱前开龛塑有佛像,有左右甬道通后室,窟顶和窟壁都绘有彩画。中心柱窟是(牛建jian)陀罗风格的佛教艺术向典型的龟(qiu)兹地方风格迈进的最佳载体,其形制简明清晰,体现了龟(qiu)兹建筑的民族特征。方形窟是僧人讲经之所,所塑佛像是中型立佛,主室为方形,窟顶有覆斗形、弯斗形窟窿形和横券形等,绘满彩画,华丽无比。毗珂罗窟是僧人生活起居和面壁入禅的地方。主室为长方形或方形,横券顶,前壁凿明窗,侧壁凿有壁炉和灶坑。毗珂罗窟往往凿于支提窟旁,组合成一个单元。

现在我们进入47号窟,这是克孜尔石窟中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大像窟。大像窟始创于阿富汗的巴米羊,龟兹石窟中的大像窟就是以阿富汗巴米羊大像窟为模特儿开凿而成的。石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高16.8米,左右两窟各凿有五行方孔,这是木建筑窟檐的遗迹。壁面底部凿出一条高约50厘米的石台,台上壁面凿出嵌有木橛的小孔。根据壁面上残留的这些方孔、石台,可以相见当年的两壁是何等的富丽堂皇!如果我们把已经塌坏了的47号窟的前室复原一下,可以看到:前室正壁是一座15余米高的大立佛像,巍峨壮丽,高大雄伟。左右两壁各有五行雕饰华丽的木建筑窟檐。中间是一座座饰金敷彩的浮雕佛像,最下部分是一躯躯小立佛。这样,整个前室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佛的形象,加上雕梁画栋式的木结构建筑,这里成为一处既庄严神圣,又富丽华绮的佛的世界,成了一个极富于宗教神秘感和感召力的地方。47号的后室高8米,长8.2米,宽10米,靠后壁的这个宽2.2米,高1.2米,长10米的石台,就是涅pan台,台上原塑有一躯涅pan佛。

大家注意到这些异彩纷呈的壁画了吧。克孜尔石窟艺术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壁画内容包括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和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占有突出地位。本生故事是指释迦诞生在净饭王家为太子之前的许多行善积德的故事。佛传故事,是描绘释迦降生印度净饭王家为悉达太子到出家成道的故事。在克孜尔千佛洞,佛传故事画面最多的是“妙转fa轮”、“降魔成道”、“精进苦修”等三个场面。在敦煌,本生故事采取连环画的形式,即把本生故事的每一个情节用画面连续不断的表现出来。与之不同的是,克孜尔石窟画面所表现的只是本生故事中的一个关键性情节,因此一副画面就代表着一个故事。这样,在一处壁面上,有时可以出现十几个以至几十个本生故事。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中,这种杰出的处理方法独树一帜,在其它石窟难以见到。

龟兹石窟壁画中以人物形象居多,而对自然景观以及花卉鸟兽表现较少,这是受了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还有大量反映当时龟兹人生活情况的作品,如商旅负贩、二牛犁地等。千佛洞壁画中男供养人不剪发,且戴有巾帽的是当时龟兹国王的画像。在有关波斯人习俗的文书记载波斯人留剪发、齐发,可见,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剪发垂项”的龟兹人形象可能是受伊朗文化的影响。龟兹石窟壁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许多裸体人像,其数量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特别是随处可见的男性裸体人像,在所有裸体人像的80%。存在这么多裸体人像与佛教是从热带和亚热带的印度传来有关。

我的个人见解:在这里,关于男性裸体人像,我认为是受了希腊人的影响,因为希腊文化中向来用男体来表现力与美。当时有一个中亚古国名大夏(又名巴克特利亚bactria)。是由一些希腊贵族的后裔建立的,他们侵入印度河流域,占领(牛建)陀罗,为了缓解和被侵略者的矛盾,他们改信佛教,从而创造出(牛建)陀罗佛教艺术。我个人认为,龟兹石窟中的大量男性裸体人像与此有关。

现在大家看在这47号窟的壁画,在前室纵券顶窟顶上画着的是大飞天,后室横券顶窟顶上也是大飞天。她们上身赤裸,披挂璎珞、宝带,下身着裙,在腰间有两个衣结。她们的身体伸得比较直,只是以双脚分开,一屈一伸来表示飞的姿态。在涅pan台西头紧靠着涅pan佛头部的西壁底部,这里面有一副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本生。在这副画面上,萨陲那太子不像在其他龟兹石窟里表现的那样,一动不动的仰躺在地上,听任着饥饿的老虎来吃他。在这里,萨陲那太子却是用一手撑着地,使上半身离地稍微仰起,另一只手则伸向天空,似乎他正在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和作出极大的牺牲。因此,这副画与其他画相比较,有动感,富于生气,产生出更巨大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从壁画的风格和技巧来看,克孜尔石窟虽然不像敦煌石窟,一个时代的壁画和另一个时代的这么泾渭分明,但也是可以看出一个大概的发展过程的。早期壁画依风格而论,整个比较粗糙。人物是用极粗的线条画出轮廓,在用手涂的笔法表现人身和衣纹细部。慢慢地人物画的轮廓线变细了,出现了“屈铁盘丝”式的细线条。人物的肌体运用了深浅不一的晕染,产生了质感,这种表示物体阴阳明暗的晕染,使画像充满了立体感,特别是把人体的肌肉显示出来,使画中任务呼之欲出,这种绘画技法明显受了jian陀罗文化的影响。到后来,壁画风格有了更大的进步。如任务的轮廓线有了粗细相间的线条。在轮廓线内又加以晕染,特别值得提的是在用色方面,克孜尔石窟的壁画多以土红、大绿为主,相当接近于莫高窟中晚唐壁画的颜色。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80号,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心柱行支提窟。是克孜尔石窟群里的主体石窟。在龟兹的所有支提窟中只有中心柱形支提窟最接近与印度支提窟的原形,但是在印度支提窟出入本地后,龟兹的工匠根据本地的自然特点和传统习俗是她趋向与本土化了,建筑了以印度支提窟为范本,又具有本地民族特征的支提窟----中心柱形支提窟。中心柱形支提窟中的中心方柱就是由印度支提窟中的舍利塔演变而来成的,所以,在石窟建筑艺术中又把中心柱形支提窟称作“龟兹窟”。随着佛教的东传,“龟兹窟”也传入中原西北地区,如莫高窟19号窟,即有中心方柱,四面开龛,东西北三壁均画有佛,并四躯飞天;如西千佛洞4号窟也为中心方形柱,四面开龛,龛内各画有菩萨、飞天、金刚、比丘等;再如榆林窟也有少量的中心柱形支提窟。从支提窟的演变我们更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龟兹石窟在佛教艺术东川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看到的窟内侧壁上的壁画,称为极乐图,图中所绘的“舞练”、“击掌”等是现在已知最早的龟兹舞蹈的形象记载。新疆地区的音乐,在我国古代流传已久,影响深远,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有这样的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根据历史记载,横笛、琵琶和筚篥等乐器都起源于新疆。那边壁画上的使乐图和使乐天图等画面形象描绘了各种乐器演奏龟兹乐时的动人情景。龟兹乐时的动人情景。龟兹乐早在汉代以后,就在全国流行,隋文帝时被定为宫廷九部乐之一,也是唐代宫廷乐中重要的一部。据传杨贵妃也曾迷恋于龟兹乐舞,唐代著名音乐家白明达就是龟兹人。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篇三

该洞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回鹘、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显得漫漶。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壁画为回鹘和民国时期绘制。

值得关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时期(公元11世纪70年代至公元12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如前室的坐佛、普贤变、药师变及窟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的说法图。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多以说法图或佛、菩萨、罗汉等尊像画为主,其布局特点是人物稀疏、结构松散、描绘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绘制一铺说法图,画面大但人物寥寥无几,人物的形体被增大以填补壁画空间。在洞窟各种建筑结构的顶部(窟顶、甬道顶、龛顶),几乎绘满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团花图案,相对于说法图和尊像画而言,图案则显得结构紧凑、色彩艳丽、描绘工整精细,使人感到这一时期对装饰画的重视甚于佛教人物画。至于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点,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气质,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回鹘佛教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北魏时期,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有直达窟顶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礼的通道,上方为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佛龛,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虽已残毁,却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透出肢体的轮廓,却又是宽松的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浅阶梯式,流畅自如。造像的表现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两种特点,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画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宫栏墙内绘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态、生动活泼的天宫伎乐。中部大面积绘千佛,下部绘金刚力士,这些力士个个体魄健硕、动态夸张、粗犷有力。窟内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期壁画相同,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饰,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人物面部与身体的立体感,色彩质朴厚重,多用石青、石绿、在土红底色的映衬下,显得庄重热烈,宗教气氛浓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较为独特,呈纵向的圆拱形顶。正面开一大龛,龛内现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时期的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神情肃穆、肌肤丰满圆润,衣纹繁简适度、色彩素雅,颇有唐代造像之风格,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原塑十六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

据史料记载,南朝的张僧繇、唐代卢楞伽、王维等人都曾画过十六罗汉像,但直到五代时期,关于十六罗汉的画像和塑像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此窟十六罗汉像的出现,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此窟的壁画均为五代原作,正壁龛内绘了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等内容。东西两壁自顶而下,都绘了罗汉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绘塑结合的手法在一个洞窟中表现如此多罗汉像的并不多见,因而此窟被专家称为罗汉堂 。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篇四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5篇甘肃西千佛洞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西千佛洞第4窟

该洞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回鹘、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显得漫漶。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壁画为回鹘和民国时期绘制。

值得关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时期(公元11世纪70年代至公元12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如前室的坐佛、普贤变、药师变及窟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的说法图。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多以说法图或佛、菩萨、罗汉等尊像画为主,其布局特点是人物稀疏、结构松散、描绘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绘制一铺说法图,画面大但人物寥寥无几,人物的形体被增大以填补壁画空间。在洞窟各种建筑结构的顶部(窟顶、甬道顶、龛顶),几乎绘满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团花图案,相对于说法图和尊像画而言,图案则显得结构紧凑、色彩艳丽、描绘工整精细,使人感到这一时期对装饰画的重视甚于佛教人物画。至于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点,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气质,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回鹘佛教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北魏时期,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有直达窟顶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礼的通道,上方为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佛龛,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虽已残毁,却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透出肢体的轮廓,却又是宽松的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浅阶梯式,流畅自如。造像的表现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两种特点,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画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宫栏墙内绘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态、生动活泼的天宫伎乐。中部大面积绘千佛,下部绘金刚力士,这些力士个个体魄健硕、动态夸张、粗犷有力。窟内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期壁画相同,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饰,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人物面部与身体的立体感,色彩质朴厚重,多用石青、石绿、在土红底色的映衬下,显得庄重热烈,宗教气氛浓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较为独特,呈纵向的圆拱形顶。正面开一大龛,龛内现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时期的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神情肃穆、肌肤丰满圆润,衣纹繁简适度、色彩素雅,颇有唐代造像之风格,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原塑十六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

据史料记载,南朝的张僧繇、唐代卢楞伽、王维等人都曾画过十六罗汉像,但直到五代时期,关于十六罗汉的画像和塑像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此窟十六罗汉像的出现,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此窟的壁画均为五代原作,正壁龛内绘了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等内容。东西两壁自顶而下,都绘了罗汉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绘塑结合的手法在一个洞窟中表现如此多罗汉像的并不多见,因而此窟被专家称为罗汉堂 。

在我国美丽辽阔的大西北,不仅仅有戈壁荒滩和那苍茫无边的孤烟沙场,而且还有许多如诗如画的风景名胜,如那颇具盛名的鸣沙山。远远望去,晴空万里,山体恍如一条横卧着的黄色巨龙,绵延柔软平滑似镜,山脊如刃峰若削,好一派罕见的流沙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人要上山只有赤脚踏沙,人行沙中,顿感一种细软滑圆,踩入沙坑,表层蒸热里面凉爽又是另一番微妙。登沙山虽无惊险却很艰难,沙流软绵绵,进一步偏又下塌半步;踩着他人脚印好像省点力气,偶尔也小跑一阵往前冲刺。如此这般向上攀登,虽汗水淋漓,但也其乐无穷。

登上山峰,举目远视,天苍苍,沙茫茫,一览无遗,令人心旷神怡。远处层层叠叠的峰峦,挥洒出道道优美的曲线;近处沙浪萦回,看似澎湃汹涌却如波涛凝固。“鸣沙”之说更给此山抹上一层神秘色彩。阳光下掬沙细撒,指缝间倏然流下,五彩俱全,晶莹闪亮,沙脊两边阴阳分割呈强烈反差。一边是黑乎乎清凉凉,一边呈金灿灿热腾腾。真是东边日出西边凉。

再俯瞰山下,沙山环抱的荒漠中,一形似月牙之泉透露着粼粼波光;泉边芦苇垂柳摇曳,湖中轻波涟漪荡漾。据说,自东汉以来便有此泉记载,千百年来,不为流沙淹没不因干旱枯竭,创造了沙泉共存的奇迹,无愧于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美称。面对着蓝天、沙海、碧泉,和谐恬谧相映成趣,人们无不赞叹着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神奇。

下山时,不妨滑沙而下,虽有几分惊险但也有几分刺激、几分好奇。只需坐上竹条板,顺坡而下,两手一伸似双翼展翅,沙浪滚滚如山洪奔腾,耳边风声阵阵好似沙鸣声声,恍然犹如全身腾空而起,惊心动魄一刹那,即已到得山脚下,真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飞流直下之飘飘然感。

敦煌,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中西文化融合的交汇点,因此产生了灿烂辉煌的敦煌古代文化和民俗文化,其中墓葬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敦煌市城东六公里处的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是敦煌汉唐文化的一个缩影。现在已挖掘面世的三座墓为西晋至东晋时期的墓葬,其中一座的明确纪年为年号,为东晋咸和4年公元3建兴20xx年,是东晋时期凉的20xx年。

西晋是一个矛盾异常突出,变革空前急剧的年代华夏大地没有形成稳定的中央集权,而是军阀割据,风烟四起;但处于西部边陲的敦煌却未受中央集权更迭的影响,保持了人民的休养生息与经济的相对繁华。西晋画像砖墓的内容则是这一时期敦煌人民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的一个侧面。

敦煌画像砖墓与嘉峪关、酒泉的不同点是:其一:前者以墓葬照墙为施画区域兼及内室,而后者以墓室四壁为施画区域;其二是前者以神龛灵兽及历史故事为主,而后者以生活和生产的场景为主。他们的共同点是二者均饰以复杂的仿木构彩绘砖雕,以象征高坞深堡的庄园门阙。从砖画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民间绘画的技艺以达到相当纯熟和普及,也反映出敦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各种宗教文化的影响而非常的活跃。这也为佛教文化的发展与敦煌莫高窟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通过下面的参观,一块块古朴的画像砖,将把您带到遥远的天国,让您亲身感受一下古代敦煌民俗艺术的神奇与魅力。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篇五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经历了形成——繁荣——衰落的过程。第17、18两窟,为公元6一7世纪南北朝后期开凿的。第16号窟凿于中唐。第20号窟壁画,绘制有回鹘高昌王和王后的图象。第33窟后壁,有一幅表现佛涅槃后众弟子默立举哀的致意图。第38窟,是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洞窟。第51号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第69窟,是第20号窟的窟中之窟。第82、83号窟,是公元10--11世纪高昌回鹘王国强大时期,专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纪念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主要景点编辑

吐鲁番的石窟寺群多达十余处,合称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龟兹石窟,以敦煌石窟、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齐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支代表之一。

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它曾经是高昌回鹘国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北约 40公里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

“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 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始凿于麴氏高昌国〔499-640年〕时期。其中18、29、48号洞窟属于这一时期。18号洞窟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该窟群现存能看清壁画内内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高昌回鹘国前期重新修绘,仅隧道上部和顶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画内容,即绘斗四式平基图案,侧壁绘着圆领通肩式袈裟的千佛,两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势有别,顶部和侧壁交界以写实的手法,仿木结构绘出檩、枋等形象逼真。

在历经了麴氏高昌王国的发展之后,柏致克里克在唐西州时期名叫“宁戎寺”,是新疆地区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负胜名。北庭大都护杨袭古曾重修寺院,从这一事实说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当时已发展成为西庭地区的一处佛教圣地。属于这时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号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十一世纪以后重新修绘的,这一时期壁画题材主要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大型经变画。盛唐的新画风进入了高昌石窟,将用线造型的艺术技巧推向高峰,画面线条简洁流畅,刚劲有力,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高昌回鹘国时期,宁戎寺成为王家寺院,历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高昌回鹘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属于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 41、82等窟。壁画题材比以前更丰富,有诸佛,千资百态的各种菩萨像、大型经变画、说法图、千佛洞、供养菩萨行列,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像、供养人和供养比丘像及各种装饰图案,并出现了反映释尊前生无数世诚心供佛,终于自身成佛的本生因缘故事,塑绘结合的“鹿野苑初转法”以及密都诸题材。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篇六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五华里的大云山上,是安岳石刻的重要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环山怪石凌空,古木参天,藤萝挂壁,古为县城官绅纳凉之所,文人读书之地,被称为“千佛寨森林公园”。这里是一个由西向东呈狭长形的天然岩寨,整个造像区长达705米。它得名不完全是因石刻造像多之故,而与所刻的“千佛龛”特别多有关。据统计,在现存105龛3061尊雕像中,刻有千佛的就有8处,其尊数在20xx左右。

千佛寨摩岩造像是安岳200多处石刻中开创最早的一处,也是造像时代延续最长的一处,从隋朝开皇年间直到民国20xx年的1300多年中,各时代都有不同规模的代表性作品,而以唐开元至南宋的庆元的640多年为该处石刻营建的鼎盛时期。

千佛寨的摩崖造像充分展示了我国石刻艺术各时代的风格和特征,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研究价值:一是“西方三圣”、“三世佛”等雕塑有明显的隋代遗风,面部略呈长方形,额部广阔,高鼻深目,鼻梁隆起通入额部,眼大唇薄,下腭宽大突出,头部螺结小而矮,衣纹深而稀疏,无华丽缨络装饰,线条粗犷,总体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实为明显的隋代遗风,隐约包含着西方犍陀罗雕刻艺术痕迹。二是此处盛唐雕塑所占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丰富。从地理位置看又大部集中在南岩。如现在保存完好的21个“释迦说法龛”,不但龛窟大小形状基本相同,而且内容也完全一致。正中结跏趺座释迦牟尼佛,两边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排列有序,龛的左右及后壁上部均雕刻着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摩喉罗迦、八紧那罗等“天龙八部神将”。这些造像面部都圆润丰满,肌肤润腴,肉感十分强烈,佛头多着高发髻,穿袒肩袈裟,菩萨头戴宝冠,有少量缨络装饰,衣摺飘逸,线条柔和流畅,佛头上均饰以华蓋流梳,两侧有菩提树衬托,显得十分庄重华丽,具有典型唐代龛窟造像特征。三是北岩造像多着通肩袈裟,身体修长,挺肚束腰,臂部微向右扭。装饰华丽,缨络满身,线条细腻,衣摺浑重,充分表现出五代和北宋艺术风格。至于明清民国时期的造像相比艺术质量就较差了。

千佛寨石刻不但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与安岳其他石刻区相比还有其显著的特点和风格。

千佛寨造像龛以小型、平顶、桃型唐龛为主。龛高、宽一般在1.5米至2米之间,深1米左右,龛楣为桃型、龛沿以六瓣莲花装饰,这种龛窟造形明显不同于安岳其他石刻区。莲花,在中国开始作为一种观赏花卉为人们所喜爱,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被赋予圣洁美的属性。印度更崇尚莲花,据说,拯救世界的大神毗显奴,以肚脐中生出梵天,梵天是坐在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佛教更与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佛陀出身时就伴有莲花。在早期的佛教雕刻中,常用一朵莲花来代表佛陀本人,通常借助莲花来形象地唤醒大地苍生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才能达到至高无尚的解脱境界,所以该处龛窟外沿以莲花图案为饰,与宣传佛教教义引诱众生归依佛法有着密切关系。

千佛寨雕刻内容南岩以“释迦说法图”为主,占21龛,北岩多造站立的佛、菩萨群像,这一方面可能与时代有关系;唐多造“说法图”,而五代、宋以至明清多刻站立的五佛、七佛或千手千眼观音、明王经变故事相等题材。另一方面可能与佛教的宗教有关,唐代禅宗盛行而安岳西北方面的石窟寺如卧佛院、青竹寺、云峰寺、寂光寺等多为禅宗著名道场。五代和宋特别是从北宋开始佛教密宗也逐渐影响县城以北,因而千佛寨五代以后的雕刻内容就不是那么规范统一了,单是“千手千眼”观音像就有四处,二佛四菩萨或五菩萨站在一起的也不少。

千佛寨力士雕塑特别多,而且十分精美。据统计现存的各类型力士就有42尊,特别是唐和五代的造像龛外,左右都雕刻有不同风格的力士。力士作为佛教的护法神祇,起着拱卫护法摄服邪念的特殊作用,在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中有着明显的艺术特征。千佛寨唐龛外的力士,高一般不超过1米,头顶着高发髻,脸部为椭圆形,唇薄、鼻翘目深,横眉怒目平视前方,上身祼露,发达的胸部肌肉分成大小不等的数块,腹部略突,十分合符人体胸大肌理的解剖原理。腰部以绳作带紧束腰间,下身着短裙,那有力的双腿隐约可见,这系我国盛唐时期流行的所谓“褒衣博带”服饰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的反映。用力的小腿青筋突出,双脚赤踝作斜八字站立,大有虎视眈眈,跃跃欲试的雄风。显示出力大无穷,征服一切邪恶的神威。这些精美的力士雕像具有很强的力度感和艺术感,无疑是千佛寨数千雕塑中的珍品。

千佛寨北岩的“药师佛经变”龛,具有独特的造像风格和雕刻手法:药师佛结伽趺坐正中金刚坐上,左右雕有药师八大菩萨站像。龛后壁上方华盖飘逸、菩提辉映,两侧二男性飞天对衬,显得十分庄严华丽。药师佛本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称号,为东方净土琉璃国之教主,据《药师经》载:“以此善根,顾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时,有八菩萨来示其道路。”这就是药师佛左右八菩萨的来由。佛座下并排站立药师十二神将,又称十二药叉,为药师如来的守护神。像高80公分,手执各种法器,摆着不同的姿势、攥拳怒目,情态十分森严,雕刻也颇为精美。更值得注意是此龛的左右二壁上,分别刻有12组浅浮雕小像,高不盈寸,以生动形像的组合画来展示“九横死”和“药师十二誓愿”的经变故事内容。这些画面,形象地勾画出千百年前的社会风貌和世态人情,是一幅刻在石壁上的历史画卷,从雕刻艺术上来看别具一格,全用圆刀作浅浮雕精工细琢而成,造型生动,设计精美,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石窟艺术中又一风格之珍品,这样完整的“药师经变”摩崖造像,不但在四川其他石窟中未有,而且在中国石窟雕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篇七

该洞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回鹘、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显得漫漶。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壁画为回鹘和民国时期绘制。

值得关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时期(公元11世纪70年代至公元12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如前室的坐佛、普贤变、药师变及窟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的说法图。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多以说法图或佛、菩萨、罗汉等尊像画为主,其布局特点是人物稀疏、结构松散、描绘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绘制一铺说法图,画面大但人物寥寥无几,人物的形体被增大以填补壁画空间。在洞窟各种建筑结构的顶部(窟顶、甬道顶、龛顶),几乎绘满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团花图案,相对于说法图和尊像画而言,图案则显得结构紧凑、色彩艳丽、描绘工整精细,使人感到这一时期对装饰画的重视甚于佛教人物画。至于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点,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气质,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回鹘佛教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北魏时期,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有直达窟顶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礼的通道,上方为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佛龛,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虽已残毁,却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透出肢体的轮廓,却又是宽松的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浅阶梯式,流畅自如。造像的表现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两种特点,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画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宫栏墙内绘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态、生动活泼的天宫伎乐。中部大面积绘千佛,下部绘金刚力士,这些力士个个体魄健硕、动态夸张、粗犷有力。窟内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期壁画相同,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饰,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人物面部与身体的立体感,色彩质朴厚重,多用石青、石绿、在土红底色的映衬下,显得庄重热烈,宗教气氛浓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较为独特,呈纵向的圆拱形顶。正面开一大龛,龛内现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时期的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神情肃穆、肌肤丰满圆润,衣纹繁简适度、色彩素雅,颇有唐代造像之风格,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原塑十六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

据史料记载,南朝的张僧繇、唐代卢楞伽、王维等人都曾画过十六罗汉像,但直到五代时期,关于十六罗汉的画像和塑像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此窟十六罗汉像的出现,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此窟的壁画均为五代原作,正壁龛内绘了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等内容。东西两壁自顶而下,都绘了罗汉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绘塑结合的手法在一个洞窟中表现如此多罗汉像的并不多见,因而此窟被专家称为罗汉堂 。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篇八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河流阶地上,它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东距库车县城约69千米。据考证,库车县在20xx年前曾是亚利安人建立的古龟兹国所在地。龟兹国在汉唐之际是西域36国中的大国之一,境内曾居住的民族有羌、塞、月氏、乌孙、匈奴、 突厥、回纥和汉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逐渐融合成了龟兹人。

在进入景区之前呢,希望大家注意,不要将摄像机带入景区,因为在文物景区内是不允许摄像的,大家可以把摄像机放在车上,我们的司机可以先替大家保管。在游览过程中请不要四处攀登,更不能在文物上乱刻画。为了大家的安全,请不要去未开放区或悬崖边游览。

大家请看,前面就是克孜尔千佛洞了。它始建于公元三世纪前后,现有编号的洞窟236个,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石窟寺建筑以及雕塑毁坏严重,仅有一部分壁画保存较好。目前存有壁画的洞窟大约有80个。壁画的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了小乘佛教思想。建筑风格是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壁画的绘画艺术突出了晕染法、对比色、菱形结构图等古龟兹风格。克孜尔千佛洞按照自然区域可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后山区四个区。总体延伸大约有3公里。

大家请看在我们前面的这一尊塑像,就是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出生在古龟兹国。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又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去迎接他,并专门为他铸造了金狮子座,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

公元420xx年,鸠摩罗什到了长安,秦王封他为国师。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 对我国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克孜尔千佛洞按艺术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现在就请大家与我随阶而上,一段一段的游览。大家现在看到的是47号窟,它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大的一个。建于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初,大家可以看到里面的壁画有禅定、涅槃以及天宫伎乐图。它代表克孜尔千佛洞的初创期。

我们进入的38号窟是一个音乐窟,壁画上绘有大量的龟兹乐舞。大家可以欣赏一下。这个洞窟建于公元4世纪到5世纪末,代表克孜尔千佛洞的发展期。

代表繁盛期的洞窟是8号窟。这里面讲的大部分是因缘故事。大家请看这个菱格因缘图,有谁能给我们大家讲一下这幅壁画的内容是什么吗?这上面画的是猴子捧着蜜献给佛,佛说蜜里有虫,猴子就把虫从蜜里面取出,然后又献给佛。这时,佛又说蜜太浓了,猴子就在蜜里加泉水减小蜜的浓度,再一次的把蜜献给佛。这一次,佛和他的众弟子喝了猴子捧来的蜜汁。所谓乐极生悲,猴子开心的不得了,一不小心,跌入了水坑,淹死了。因为他前身奉过佛,来生就生于富贵人家做了富人。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这一时期的内容反映了小乘佛教思想。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18号窟,它是克孜尔石窟衰落时期的代表。在这一洞窟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汉题以及遗物。由于受到中原大乘佛教思想影响,加之库木吐拉石窟寺群兴盛,龟兹佛教中心也随之转移至龟兹都城。并且在伊斯兰教取代龟兹佛教以后,克孜尔洞窟便湮没了。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破坏较为严重。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破坏。在克孜尔千佛洞,外国的一些“考古家”不仅盗走了很多雕塑,还用胶布粘走了大量壁画。据有关文物部门介绍,30年代初,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考古队的勒柯克,从这里盗走的壁画、塑像和其它艺术品,以及手抄或印刷的汉文、梵文、突厥文、吐火罗文的文书,就达上百箱!还有英国的斯坦因等人,也来新疆盗走了大量壁画。破坏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整体美,留下了惊世遗憾!

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建造最早的大型石窟寺群,也是新疆石窟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堪称“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克孜尔千佛洞的这些壁画深刻反映了当然古龟兹佛教的盛况,代表了龟兹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它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 佛教文化以及中西方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篇九

克孜尔千佛洞是新疆的有名景点之一,很多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参观,导游也要做好克孜尔千佛洞景点的详细介绍。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的范文,欢迎阅读!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 “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公里。 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 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 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属于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 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有研究石窟的专家指出,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龟兹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

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 ;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规则的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见,当年克孜尔千佛洞是龟兹地区一处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

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根据导游的介绍,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窟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 “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后,应按顺时针方向进入后室,观看佛的“涅盘”像,然后再回到主室,抬头正好可以观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弥勒菩萨说法图。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河流阶地上,它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东距库车县城约69千米。据考证,库车县在20xx年前曾是亚利安人建立的古龟兹国所在地。龟兹国在汉唐之际是西域36国中的大国之一,境内曾居住的民族有羌、塞、月氏、乌孙、匈奴、 突厥、回纥和汉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逐渐融合成了龟兹人。

在进入景区之前呢,希望大家注意,不要将摄像机带入景区,因为在文物景区内是不允许摄像的,大家可以把摄像机放在车上,我们的司机可以先替大家保管。在游览过程中请不要四处攀登,更不能在文物上乱刻画。为了大家的安全,请不要去未开放区或悬崖边游览。

大家请看,前面就是克孜尔千佛洞了。它始建于公元三世纪前后,现有编号的洞窟236个,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石窟寺建筑以及雕塑毁坏严重,仅有一部分壁画保存较好。目前存有壁画的洞窟大约有80个。壁画的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了小乘佛教思想。建筑风格是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壁画的绘画艺术突出了晕染法、对比色、菱形结构图等古龟兹风格。克孜尔千佛洞按照自然区域可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后山区四个区。总体延伸大约有3公里。

大家请看在我们前面的这一尊塑像,就是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出生在古龟兹国。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又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去迎接他,并专门为他铸造了金狮子座,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

公元420xx年,鸠摩罗什到了长安,秦王封他为国师。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 对我国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克孜尔千佛洞按艺术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现在就请大家与我随阶而上,一段一段的游览。大家现在看到的是47号窟,它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大的一个。建于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初,大家可以看到里面的壁画有禅定、涅槃以及天宫伎乐图。它代表克孜尔千佛洞的初创期。

我们进入的38号窟是一个音乐窟,壁画上绘有大量的龟兹乐舞。大家可以欣赏一下。这个洞窟建于公元4世纪到5世纪末,代表克孜尔千佛洞的发展期。

代表繁盛期的洞窟是8号窟。这里面讲的大部分是因缘故事。大家请看这个菱格因缘图,有谁能给我们大家讲一下这幅壁画的内容是什么吗?这上面画的是猴子捧着蜜献给佛,佛说蜜里有虫,猴子就把虫从蜜里面取出,然后又献给佛。这时,佛又说蜜太浓了,猴子就在蜜里加泉水减小蜜的浓度,再一次的把蜜献给佛。这一次,佛和他的众弟子喝了猴子捧来的蜜汁。所谓乐极生悲,猴子开心的不得了,一不小心,跌入了水坑,淹死了。因为他前身奉过佛,来生就生于富贵人家做了富人。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这一时期的内容反映了小乘佛教思想。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18号窟,它是克孜尔石窟衰落时期的代表。在这一洞窟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汉题以及遗物。由于受到中原大乘佛教思想影响,加之库木吐拉石窟寺群兴盛,龟兹佛教中心也随之转移至龟兹都城。并且在伊斯兰教取代龟兹佛教以后,克孜尔洞窟便湮没了。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破坏较为严重。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破坏。在克孜尔千佛洞,外国的一些“考古家”不仅盗走了很多雕塑,还用胶布粘走了大量壁画。据有关文物部门介绍,30年代初,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考古队的勒柯克,从这里盗走的壁画、塑像和其它艺术品,以及手抄或印刷的汉文、梵文、突厥文、吐火罗文的文书,就达上百箱!还有英国的斯坦因等人,也来新疆盗走了大量壁画。破坏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整体美,留下了惊世遗憾!

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建造最早的大型石窟寺群,也是新疆石窟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堪称“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克孜尔千佛洞的这些壁画深刻反映了当然古龟兹佛教的盛况,代表了龟兹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它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 佛教文化以及中西方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很高兴您能来我美丽的家乡新疆来做客,我们正行走在库车----------这个古代著名佛国龟兹的大地上。此时我们正追随玄奘大师的足迹,直抵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克孜尔千佛洞,来品味石窟艺术的佛国古韵。

关于库车石窟的历史,想必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库车一带古称龟兹,她是当年西域36国之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池。20xx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来访过这儿。汉宣帝时,龟兹国王绛宾就实行了与汉友好的政策,数次前往长安朝贺,那时的龟兹国“一如汉朝礼仪”。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龟兹归汉。

东汉末年,汉朝势力不再角逐在西域政治舞台,龟兹作为一个独立王国进入佛教文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龟兹吸收印度文化、健陀罗佛教文化形成本地灿烂的民族文化时期,今天我们看到的库车、拜城等古龟兹地域内的千佛洞和其他佛教寺院遗址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开凿营造留存下来的。中国古代杰出的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也是那个时代的著名高僧。到了唐朝,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于公元659年,移安西大都护府于此,龟兹重回大中华。那时,龟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龟兹乐舞,在中原大地上非常盛行,中原乐曲及唐诗宋词都从中借鉴不少。与此同时,龟兹佛教文化也进入了与唐王朝佛教文化相融并存的安西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佛教石窟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后龟兹几经历史变迁,佛教文化也逐渐被伊斯兰文化所取代。14世纪后,库车王朝变更频乃,一直到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库车才渐趋安定。回顾库车的历史,可以看到古龟兹与中原大地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古代的龟兹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市,各国商人云集其间,从事在龟兹过境的东西方土特产品的买卖,这样,在龟兹就出现了一种中介型经济,在这种型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龟兹的开放型文化,而佛教文化最具代表性。龟兹是以小乘佛教为主,她的小乘佛教是吸收了克什米尔、(牛建)陀罗等地的佛教文化而成长起来的。龟兹佛教艺术中出现得更多的则是(牛建)陀罗文化的内容,例如骷髅仙、脱皮白骨等典型的(牛建)陀罗文化形象在龟兹壁画中随处可见。在谈到龟兹文化中兼容并包含着印度文化、伊朗文化、中亚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古代中原地区汉文化在龟兹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如龟兹石窟壁画中“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出现,是古代中原地区盛行净土宗以后,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在佛教艺术上的反映。龟兹以中介型经济产生的开放性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9公里的戈壁悬崖下。石窟背靠明屋达格山,前面有渭干河蜿蜒流过,隔河屹立着乔尔达格山。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大地开凿最早的石窟,她的开凿年代,大概从公元三、四世纪开始,到公元九世纪结束,先后持续长达五、六百年之久。作为龟兹石窟的代表,克孜尔石窟可以说是开中国西北石窟艺术之先河。龟兹在西域各国中最早派僧人来中原传播佛教的。随着佛教的流行,龟兹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中原西北地区,为中原西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开凿提供了模版。而且龟兹艺术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西北地区古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使之从世俗艺术逐步走上了宗教艺术的道路。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个地区开始出现佛教石窟。

根据专家考证分析,龟兹石窟的建造原因有三点:一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宣传来麻痹人民,以维护其阶级利益;二是佛教徒为了进行礼拜、供养等宗教仪式的需要;三是僧尼的的苦修必须要有洁净的环境。因此克孜尔石窟的形制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佛殿,是佛教徒礼拜的地方。一种是僧房,是僧尼修行的所在。在克孜尔千佛洞已编号的236个石窟中,有64个僧房,172个佛殿,由于年代的久远,外国列强的掠夺破坏,大部分塑像已荡然无存,壁画也残破不全,现在只有75个窟形较完整,壁画比较完好。一些石窟存有汉文、龟兹文题记,个别还有塑像残躯。

下面我们绕过铜像进入鸠摩罗什等古代高僧曾经修行、诵经的佛窟区了。从现在236个石窟的建造设置上,我们可以看出克孜尔石窟的宏大规模。石窟群呈儿字形分布于苏勒特泉水沟内外的山崖上,以峡谷为界,分谷西、谷东、谷内及后山四大区域。谷西区从1号到80号,保存着比较多的早期石窟。谷内区从81号到123号集中了一批中期石窟。谷东区从136号到201号到227号则保存着大部分汉文、龟兹文题记。整个石窟排列在东西约两公里的沙石山壁上,如层楼叠阁、错落有致,甚为壮观。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东方佛教艺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克孜尔石窟类型主要有支提窟和毗珂罗窟两种。

支提在印度梵文中的意思大致是陈列圣物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神殿或塔庙,所以克孜尔千佛洞中支提窟是僧侣巡视观像和讲经说法的地方,有大像窟、中心柱和方形窟等多种类型。大像窟是佛徒的膜拜中心,主室宽大,正壁塑有高数米或十多米的大立佛像,左右侧壁也塑有数尊佛像。后室及侧壁绘有彩画,后壁下方凿有巨大的涅pan台,台上塑有涅pan像。中心柱窟主室为长方形,纵券顶,后设方柱,柱前开龛塑有佛像,有左右甬道通后室,窟顶和窟壁都绘有彩画。中心柱窟是(牛建jian)陀罗风格的佛教艺术向典型的龟(qiu)兹地方风格迈进的最佳载体,其形制简明清晰,体现了龟(qiu)兹建筑的民族特征。方形窟是僧人讲经之所,所塑佛像是中型立佛,主室为方形,窟顶有覆斗形、弯斗形窟窿形和横券形等,绘满彩画,华丽无比。毗珂罗窟是僧人生活起居和面壁入禅的地方。主室为长方形或方形,横券顶,前壁凿明窗,侧壁凿有壁炉和灶坑。毗珂罗窟往往凿于支提窟旁,组合成一个单元。

现在我们进入47号窟,这是克孜尔石窟中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大像窟。大像窟始创于阿富汗的巴米羊,龟兹石窟中的大像窟就是以阿富汗巴米羊大像窟为模特儿开凿而成的。石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高16.8米,左右两窟各凿有五行方孔,这是木建筑窟檐的遗迹。壁面底部凿出一条高约50厘米的石台,台上壁面凿出嵌有木橛的小孔。根据壁面上残留的这些方孔、石台,可以相见当年的两壁是何等的富丽堂皇!如果我们把已经塌坏了的47号窟的前室复原一下,可以看到:前室正壁是一座15余米高的大立佛像,巍峨壮丽,高大雄伟。左右两壁各有五行雕饰华丽的木建筑窟檐。中间是一座座饰金敷彩的浮雕佛像,最下部分是一躯躯小立佛。这样,整个前室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佛的形象,加上雕梁画栋式的木结构建筑,这里成为一处既庄严神圣,又富丽华绮的佛的世界,成了一个极富于宗教神秘感和感召力的地方。47号的后室高8米,长8.2米,宽10米,靠后壁的这个宽2.2米,高1.2米,长10米的石台,就是涅pan台,台上原塑有一躯涅pan佛。

大家注意到这些异彩纷呈的壁画了吧。克孜尔石窟艺术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壁画内容包括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和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占有突出地位。本生故事是指释迦诞生在净饭王家为太子之前的许多行善积德的故事。佛传故事,是描绘释迦降生印度净饭王家为悉达太子到出家成道的故事。在克孜尔千佛洞,佛传故事画面最多的是“妙转fa轮”、“降魔成道”、“精进苦修”等三个场面。在敦煌,本生故事采取连环画的形式,即把本生故事的每一个情节用画面连续不断的表现出来。与之不同的是,克孜尔石窟画面所表现的只是本生故事中的一个关键性情节,因此一副画面就代表着一个故事。这样,在一处壁面上,有时可以出现十几个以至几十个本生故事。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中,这种杰出的处理方法独树一帜,在其它石窟难以见到。

龟兹石窟壁画中以人物形象居多,而对自然景观以及花卉鸟兽表现较少,这是受了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还有大量反映当时龟兹人生活情况的作品,如商旅负贩、二牛犁地等。千佛洞壁画中男供养人不剪发,且戴有巾帽的是当时龟兹国王的画像。在有关波斯人习俗的文书记载波斯人留剪发、齐发,可见,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剪发垂项”的龟兹人形象可能是受伊朗文化的影响。龟兹石窟壁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许多裸体人像,其数量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特别是随处可见的男性裸体人像,在所有裸体人像的80%。存在这么多裸体人像与佛教是从热带和亚热带的印度传来有关。

我的个人见解:在这里,关于男性裸体人像,我认为是受了希腊人的影响,因为希腊文化中向来用男体来表现力与美。当时有一个中亚古国名大夏(又名巴克特利亚bactria)。是由一些希腊贵族的后裔建立的,他们侵入印度河流域,占领(牛建)陀罗,为了缓解和被侵略者的矛盾,他们改信佛教,从而创造出(牛建)陀罗佛教艺术。我个人认为,龟兹石窟中的大量男性裸体人像与此有关。

现在大家看在这47号窟的壁画,在前室纵券顶窟顶上画着的是大飞天,后室横券顶窟顶上也是大飞天。她们上身赤裸,披挂璎珞、宝带,下身着裙,在腰间有两个衣结。她们的身体伸得比较直,只是以双脚分开,一屈一伸来表示飞的姿态。在涅pan台西头紧靠着涅pan佛头部的西壁底部,这里面有一副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本生。在这副画面上,萨陲那太子不像在其他龟兹石窟里表现的那样,一动不动的仰躺在地上,听任着饥饿的老虎来吃他。在这里,萨陲那太子却是用一手撑着地,使上半身离地稍微仰起,另一只手则伸向天空,似乎他正在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和作出极大的牺牲。因此,这副画与其他画相比较,有动感,富于生气,产生出更巨大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从壁画的风格和技巧来看,克孜尔石窟虽然不像敦煌石窟,一个时代的壁画和另一个时代的这么泾渭分明,但也是可以看出一个大概的发展过程的。早期壁画依风格而论,整个比较粗糙。人物是用极粗的线条画出轮廓,在用手涂的笔法表现人身和衣纹细部。慢慢地人物画的轮廓线变细了,出现了“屈铁盘丝”式的细线条。人物的肌体运用了深浅不一的晕染,产生了质感,这种表示物体阴阳明暗的晕染,使画像充满了立体感,特别是把人体的肌肉显示出来,使画中任务呼之欲出,这种绘画技法明显受了jian陀罗文化的影响。到后来,壁画风格有了更大的进步。如任务的轮廓线有了粗细相间的线条。在轮廓线内又加以晕染,特别值得提的是在用色方面,克孜尔石窟的壁画多以土红、大绿为主,相当接近于莫高窟中晚唐壁画的颜色。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80号,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心柱行支提窟。是克孜尔石窟群里的主体石窟。在龟兹的所有支提窟中只有中心柱形支提窟最接近与印度支提窟的原形,但是在印度支提窟出入本地后,龟兹的工匠根据本地的自然特点和传统习俗是她趋向与本土化了,建筑了以印度支提窟为范本,又具有本地民族特征的支提窟----中心柱形支提窟。中心柱形支提窟中的中心方柱就是由印度支提窟中的舍利塔演变而来成的,所以,在石窟建筑艺术中又把中心柱形支提窟称作“龟兹窟”。随着佛教的东传,“龟兹窟”也传入中原西北地区,如莫高窟19号窟,即有中心方柱,四面开龛,东西北三壁均画有佛,并四躯飞天;如西千佛洞4号窟也为中心方形柱,四面开龛,龛内各画有菩萨、飞天、金刚、比丘等;再如榆林窟也有少量的中心柱形支提窟。从支提窟的演变我们更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龟兹石窟在佛教艺术东川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看到的窟内侧壁上的壁画,称为极乐图,图中所绘的“舞练”、“击掌”等是现在已知最早的龟兹舞蹈的形象记载。新疆地区的音乐,在我国古代流传已久,影响深远,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有这样的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根据历史记载,横笛、琵琶和筚篥等乐器都起源于新疆。那边壁画上的使乐图和使乐天图等画面形象描绘了各种乐器演奏龟兹乐时的动人情景。龟兹乐时的动人情景。龟兹乐早在汉代以后,就在全国流行,隋文帝时被定为宫廷九部乐之一,也是唐代宫廷乐中重要的一部。据传杨贵妃也曾迷恋于龟兹乐舞,唐代著名音乐家白明达就是龟兹人。

2023年千佛崖导游词实用篇十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圆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总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

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北端山头有牡丹亭,亭内有一碑,据说原碑在湖南衡阳市北的趄嵝山上,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于岳麓书院。兰州此碑,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宽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相关范文推荐
  • 07-12 最新解除固定期限合同补偿标准(通用5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合同范本,欢迎大家
  • 07-12 2023年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五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
  • 07-12 2023年杭州西溪导游词实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 07-12 蓬莱的导游词大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
  • 07-12 2023年中班社会爱的传递教学反思(优质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
  • 07-12 最新一年级品德单元教学反思总结 一年级品德教学反思(优秀5篇)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
  • 07-12 最新苏州园林的导游词十优秀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最新苏
  • 07-12 岛内美容院转让合同(优质5篇)
    随着法律观念的日渐普及,我们用到合同的地方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签订合同必须经过规定的方式。那么合同书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合同模板,希望大家
  • 07-12 介绍西湖导游词优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 07-12 2023年大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反思(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