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篇一
杨绛文集里第二、第三卷收的是杨绛散文。
喜欢看杨绛散文。有趣生动细致。
“据钟书说,自己阅读的孩子都有一肚子‘白字’(错别字),有时还改不掉。我们两个常抖擞出肚子里的白字比较着说,很有趣。”------名家说别字觉得“有趣”,如我等凡人说时就该觉得羞耻了,因常有人要来纠正------孩子就经常要来纠正我说的白字。难怪我一肚子的白字,原来都是自己阅读的结果。这时才恍然大悟:我常常念白字,甚至不知念什么音,只知其大意;又不去查字典,只知囫囵吞枣。然而名人读白字有趣,并不代表我亦可读白字,我们读白字,徒然丢人现眼,显基础不扎实而已。
《我在启明学校上学》、《回忆我的父亲》这两篇我特别喜欢,印象也深刻。
看《我在启明学校上学》,发现那时的校规也有很宽松,很人性化;寄宿就象个家庭似的,姐妹居然可以一起住。“姆姆”(是修女罢)居然在考试时帮孩子作弊,还帮孩子织手套等等,想起来是很可怀念的罢。解放前的学校居然是这样,有点惊奇,与别人的所说的似乎很不一样。或许是教会学校,又是非学富即贵的人家,待遇亦好,不象简。爱的那间贫民学校,还有张爱玲的。杨绛的童年想必很趣,或许跟冰心差不多(记得冰心的童年也很幸福),但写得比冰心有趣多了,冰心的文章似科教书化。
反而人们称道的文印象平平。或许期望过大,反差亦大。
从文集的相片里看,杨降年轻时不好看,年纪大了反而更好。钱钟书真是一帅哥,从年青到老都一样的好看。一博友的博客写道:林肯的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一个人担任一个职务,林肯拒绝了。朋友问原因,林肯回答说他长得太丑了,朋友惊呼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林肯的回答是:“一个男人四十岁的时候就该为自己的长相负责了。”
奇论,倒也有些道理。一个人到了四十岁,总会有些什么留在脸上。
有人说钱钟书是一个真正的才子,所以有资格狂傲;杨绛才气不足,似乎没有傲慢的理由。又听说杨绛脾气不大好,跟邻居都相处不好,据说还跟第一大才女美女林徽因曾大打出手,言下之意当然是杨绛不对。我想,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一定就是杨绛不对呢?林美女就没有责任了吗?没有看过林徽因的文章,只听说是个大才女。从杨绛的文章里看,她与钱钟书的感情十分好,如果是人们所说气量狭窄之人,钱钟书又是如此狂傲大才子,互相能容忍一辈子么?当然,也仅是一家之言,没有其他的佐证。
然而我常想,如果没有杨绛写的这些自传性的散文,大才子钱钟书的许多资料(尤其生活方面)旁人都不知道,后人也无法研究他的生平事迹了。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篇二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篇三
郁达夫是20世纪初期中国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既有现代小说,也有散文作品。其中,他的散文作品以“林花落了春红,太匆匆”、“荷塘月色”、“秋思”等描写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深厚的感情色彩和清新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第二段:探究郁达夫散文写景的特色
郁达夫的散文作品以写景为主,他将自然景观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他的写景手法多样化,有描写性、抒情性、哲思性等,让读者能够在文学作品中沉醉、感悟自然之美。他最拿手的就是把自然的美景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通过自己的感触来表达对景物的真实看法。
第三段:分析郁达夫写景散文的艺术造诣
郁达夫的写景散文自然流畅、优美动人,其背后的艺术造诣是有目共睹的。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抽象的自然景观变得生动具象,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到了自然的美妙。同时,他的用词恰当且具体,避免了泛泛而谈或者陷入俗套。这种写法既不显得突兀生硬,又不失真实感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启示。
第四段:剖析郁达夫写景散文的审美意义
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承载了丰富的审美色彩,它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读郁达夫的散文,不仅是在欣赏景色,更是在感受心灵的净化、平静与愉悦。这与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日益追求物质利益的现象迥然不同。因此,郁达夫的散文可以被视为一种与现代社会艺术审美价值产生反差的写作方式,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日渐迷失的美好情感的回归,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第五段:总结
在今天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心灵开始逐渐荒芜。而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散文写景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心灵美的回归。郁达夫是散文写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文学创作。通过学习和欣赏他的散文作品,希望我们能够深刻领悟散文写景的艺术创作精髓,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回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篇四
最近又好好读了一遍这本书,我读书有个小时候就留下的坏习惯,囫囵吞枣,大概看看。人家问起,我就说,那个啊,看过看过, 好象自己读过很多书似的,其实呢,早就忘记得无边无际。
后来长大些,就不读书了。 原因很可笑,就是避免成为书呆子,和周围人没法沟通。
不废话了,转正题。
高中时候看过《围城》,还买了一本,让我弄丢了现在。看的时候就挑有趣的章节,乐着看的。然后注重看结尾是不是大团圆,很失望。很不理解为什么方鸿渐不争取唐晓芙,糊里糊涂地要娶孙柔嘉,结尾还过的那么凄惨,很是郁闷。呵呵。可见我从小是个完美主义者。
(ps电视剧里的苏文纨的演员我很喜欢,而且比书里美好多了,让人惋惜。唐晓芙没有书里美好,不够有魅力。)
可以安慰的是,作者的人生不是悲剧,这已故老头儿婚姻美满,事业成功。
他的妻子杨绛,一个近代少见的大家闺秀,两个人很相配。非常幸福。
最先看的是杨绛的《洗澡》,感觉没意思,确实她没有钱钟书幽默,恩,这种才华绝对是天生的。
后来看《我们仨》,大概知道了他们的生活,这两本书都没有我现在说的这本《杨绛散文》好。
《杨绛散文》里面包含了各个时期她写的散文,记事(“干校六记”、“丙午丁末年纪事”、“第一次下乡”),写人(“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记杨必”、“顺姐的‘自由恋爱’”、“老王”)等等。
丙午丁末年纪事里,是文革时期受的迫害,这个印象特别深刻,她没有特别写那些害她的人,十分怀念那些给过温暖的人。看了以后,感觉很舒服,特别安静的感觉。再八卦一个,好象在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写钱锺书特别淘气,帮他家猫猫打架,提过和他家猫猫打架的是邻居林徽因家的,感觉两家关系不好,因为杨绛说了很多好朋友,但是只提过一次林徽因,还是邻居呢。
顺姐的‘自由恋爱’读起来很好玩,其实写的是一个苦命人,但是在她笔下,就很有趣,并不是她不同情,但是在这个经历了太多的老人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可惊奇和愤怒的了。读回忆我的父亲,可以知道她的成长环境,为什么她那么有爱,因为生长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里。父亲是让人敬佩的,母亲是贤惠的。安静快乐地长大,命真好啊。第一次下乡也很好玩,当时和在干校里不一样,她是因为好奇农民生活才去的。还有一篇写猫的“花花儿”,我也喜欢。读个幸福的人写的书的时候我也很幸福。
这次我是真的好好地读了书,不容易啊。一个字一个字看的。
那一代的学者,作家剩下的不多了,现在也没什么好的文学作品可看的了,十分怀念。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篇五
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入在每一篇文章里。看她的作品更像是去了解一个人的心灵和她的喜怒哀乐。
在她的散文《第一幅画》中,她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描写。从写作题材而言,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当她运笔时却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将这个南部的小城描绘的有声有色。之后,她逐渐深入主题写道尽管儿时家境贫寒,她依然苦中作乐,将上铺空间取名为“桃源居”,并在墙上挂上画。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的恶劣,内心都应充满阳光,因为精神食粮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了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长场面十分温馨感人,接下来甜蜜中有了伤感。最后就变成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描写的活灵活现,仿佛知晓世间所有的秘密。
张晓风听着她的名字总让我觉得她是一个碧玉的弱女子,但是读了她的文章却发现不是这样的。比如在《酿酒的理由》中“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字里行间留露出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这一篇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生命它每一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要向生命变得精彩无比,我们只有靠自己,遇到困难时是灰色的,但当你打败困难时,就会变得五彩缤纷了。
张晓风独到的眼光令人钦佩,令人信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