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最新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总结(五篇)

最新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25 16:12:23 作者:曹czj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新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总结(五篇)篇一

最近在看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心灵像一棵重新生长的大树,吸取到了更多的养料。

作为用心心理学的实用书,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里所说的道理,十分浅显易懂。

书中用四种汉堡比喻四种人的幸福观。第一种汉堡是口味诱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埋下未来的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他们只顾及时行乐,不管任何负面后果。

第二种汉堡是口味很差,但能够确保日后健康,吃它等于眼前很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和前者正好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未来的目标,他们被称为“奔波劳碌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此刻没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后也会影响健康。这类幸福观的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期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我们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最后一种汉堡就叫做“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透过目前的行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本·沙哈尔给幸福的定义是:快乐加好处。

信念决定命运。幸福才是人生的至高财富,它不在攀登的顶峰,也不在徘徊的山脚,而在努力向前的一路之上。注重目标,更要注重过程,享受创造着的此刻,才会有更完美的未来。

书还没有读完,我的这种被点化而顿悟的激动,还在继续中。

最新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总结(五篇)篇二

一本被誉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课程”的书,这是一本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真谛”的书,这是一本被称为“带来幸福革命”的书。这本书就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撰写的《幸福的方法》!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泰勒,从理性的角度,探讨研究了一个一般人认为庸常的生命话题——幸福。我们多数人认为人这一辈子总该去做些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不然活着会觉没意义,似乎消解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殊不知,人们很多时候只知做事是为了有意义,却忘记了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我做的事有意义,但我幸福吗?或许有时会觉得,有意义就够了,也就把有意义当成了生活目的本身,也就把有意义等同了幸福本身。事实并非如此。有幸福感才是活着的最大意义。不然不管你从事多么伟大的职业,你做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单是有意义你也不会有真正的满足感。只有既有意义又能让你快乐的事情才会带给你长久的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如何找寻幸福,泰勒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中揭示了幸福的事实,每个人都希望活的更幸福,但往往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幸福的含义和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有不少人把追求财富、名声、地位作为幸福的目标。不少家长还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孩子,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不能赚大钱,没地位。然而近期从媒体中获悉,全国有九位亿万富翁相继自杀。为什么他们终身奋斗,富可敌国,却要选择一条极端的结束生命来终止人生道路呢?泰勒博士的分析也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只追求财富的人通常没办法充分地发挥他们真正的潜能。他们比其他人更有压力,更容易沮丧和焦虑。在身心合一方面,他们显得不健康,缺乏生命力。”泰勒博士因此得出结论:“财富、声望、知名度与其他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终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虽然人们的肉体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但是人们的精神却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里。有的富人,住着别墅,开着豪车,被大家羡慕,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可能只是贫民窟。低层次的幸福在物质世界里,而高层次的幸福却在精神世界中。

泰勒博士说:“我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有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的感受,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然而有的人整天泡网吧、逛街、打麻将、讲吃讲穿。他们认为这样能带给他们快乐,而学习只能带给他们烦恼和痛苦。泰勒博士认为:“我们把工作和努力与痛苦绑在一起的恶习,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获得幸福感。经历困难可以让我们更珍惜快乐,不再认为快乐是理所当然的,对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生命意义和快乐的重要来源。”把努力与痛苦、休闲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其实已经干扰了我们对于自身体验的客观认知。当我们开始把工作中的积极体验负面化时,其实也是在限制自己获得幸福的潜力,因为幸福并不仅仅是经历正面情绪,还要重视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

我在退休后来到上海,在享受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中,也承担了一份必要的家务劳动。由于受到时间、场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想继续绘画和创作是不现实的。只有寻找其他的精神寄托,于是我就尝试着写点文章,运用自己学过的美术专业知识,向大众普及一点艺术鉴赏知识、信息和方法。为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因此我经常在家人晚上睡下后,奋笔疾书,乐此不疲。熬夜是家常便饭,有时是整个通宵。第二天又很早投入正常的生活节奏。当写作遇到困难时会感到苦恼和烦躁,有时还会想打退堂鼓,但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很快就能挺过去。刚退休前,曾担心沉湎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照顾孙辈,会无所事事,降低幸福感。然而现在虽然辛苦但却感到生活更加充实、快乐和有意义。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设定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就像泰勒博士说的一样,信念是自我实现的语言。当我们下定决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许这个目标会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要把它当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要明白任何一个获取成功,或说是追求幸福的人,他必须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要自我和谐目标。所谓和谐目标就是要主动的去选择目标,而不是被加附在我们身上的,是产生于内心深处的的愿望,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物质和名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追随生命的喜悦时,不仅可以享受人生,也会更加成功。

在对“幸福是什么”和“如何实现幸福”的两大命题进行深入解析后,泰勒博士给我们带来了有关幸福的七大冥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幸福强心剂、超越短暂的快乐、自己的光去照亮世界、想象幸福、从容生活和幸福的革命——看起来依然和充满口号和标语的成功学讲坛没有太大区别,但泰勒博士的与众不同在于他春风化雨一般的亲切讲述里,让我们自然而然跟随他的脚步,反思我的“幸福强心剂”是什么?什么领域会因为时间压力而感到幸福感消失?要做出什么改变才能更接近幸福?泰勒博士不仅在讲述在教授,他更多的是以具体化的问题和练习,发动我们一起参与反思,做出行动,在每一个问题都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答案,在每一个练习中找到自己的处理方案,不同的人会在这同一本书里得到不同的幸福密码。

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幸福的方法》让每位读者去反思自己的内心渴求,学习去接纳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让你成为自己幸福的主宰者。

最新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总结(五篇)篇三

你幸福吗?对大多数人来说,说不幸福吧,小日子过的还行;说幸福吧,感觉又没多少让自己真正开心的事情。个人感觉能够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应该不多,很多人其实是越来越麻木、逐渐失去了对幸福的感知能力。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的内容是以色列沙哈尔教授在哈弗大学最受欢迎的积极心理学课程。阅读这本书后,自己对追求幸福具备了清晰的方向。

幸福=快乐+意义。其中快乐是你自己现在的利益,意义是你自己未来的利益。针对时间和利益两个维度,作者提出了四个象限:时间维度上的现在与未来、利益维度上的利益与损害,对应着以下四种类型。

及时行乐型。标榜自己是享乐主义,类比垃圾汉堡,很好吃但是不健康的。瘾君子、赌徒,包括身边严重透支资产消费的人群。

忍辱负重型。小时候总是被教育:“吃了苦中苦,方为人中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长大后很难找到工作的乐趣,或则开心快乐的做事情。骨子里总是认为必须忍受痛苦才能成功。正所谓“欲练神功,必先挥刀自宫。”感觉自己大多时候都是处于这种状态,所以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现在职场中大多数人经常处于这种状态。

无助型。这种状态是最差的,主要是一些主流的所谓成功人士。该有的都有了,别人没有的也有。可以说外界的条件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丝毫没有对幸福的感知能力,进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幸福型。类比理想汉堡,既好吃又健康。处于这种状态,善于享受当下,对眼前的利益收获非常满足。同时对未来、对目标保持一种敬畏之心但不强求,“尽人事听天命”!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是真正幸福的人。

对于这四个象限和类型,每个人都经历过。有时候幸福,有时候绝望无助,有时候忍辱负重,也有时候及时行乐。只是每个人处于每个状态的时间不同而已。反思自己在幸福快乐这个象限的时间就非常少,忍辱负重的时间是最多的,自己经常发脾气很少微笑,在别人眼中也不是那种积极主动的人。所以经后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的状态,运用这个方法让自己更多时间保持幸福型的状态,这样处于其他象限的时间就自然减少了。

读了这本书之后,意识到要想获取幸福,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都需要改善。虽然自己做销售十年时间了,但是真正投入热情的时间其实不多,有经验但是销售方法论只是体系其实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包括与上下级同事之前的关系,反思自己也没修炼好。因为自己总是感觉自己在忍辱负重,所以生活中对待家人的方式也不好,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如何长期保持正念、能够时刻感知自己的状态,这些都是自己需要修炼的地方。

最新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总结(五篇)篇四

前言:不知道是不是产后抑郁在作怪,随着诺诺的长大,我也省心了不少,最近的工作也不忙,也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来支配,但是却越来越不快乐,时不时情绪就会很down。经常会有抽离出来的感觉,看着一个人在随着时间向前漂泊,这段时间是没有光芒的。《幸福的方法》里面讲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意义+快乐,也讲到了如何通过一些改变去提升幸福感。幸福是人一生的终极目标,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究找寻。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四种“汉堡模型“,代表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享乐主义者“,是指为及时行乐而出卖未来人生的幸福人生。追求及时行乐,逃避痛苦。这种类型的人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

“忙碌奔波型“,是指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现在的痛苦,认为痛苦的过程是幸福的必由之路。这种类型的人只追求结果,不享受过程。

“虚无主义者“,是指对生命丧失了希望和欲望,及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这种类型的人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处于麻木无感的状态。

“感悟幸福型“,是指不但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也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回想自己,我以前可能处于忙碌奔波型,包括之前得学习和工作,我期待从一个个的成果中获得成就感而罔顾生活。记得前几年还在和byhan谈恋爱,在谈及要不要在一个城市时,我用了几个证书拖延了几年的时间。那时候,我期待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而这幸福感持续得时间却很短暂。

这两年,忽然觉得以前的生活太累,工作忙到没有生活,所以我渴望放松、舒适的生活感受。其实内心觉得不应该这样,可就是会沉迷。这也是“享乐主义型“的特点,会一直沉迷。

很久以前我对于人生的目标是:27岁之前找到共度一生的人,30岁之前有个孩子。事实上,我做到了。但是短期目标的达成之后,带来的是空虚,似乎找不到生活的抓手。仿佛童话故事戛然而止的结局: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当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有时觉得自己很幸福,有时又觉得很迷茫,究其原因,没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对于幸福的感受不具备持续性。

作者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幸福的误区

幸福是个无限游戏,而我们经常把它作为一个有限游戏进行参与。我们期待一段时间看到结果,我们期待的是结束。然而幸福是个终生话题,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点。换句话说,没有最幸福,只有更幸福。

幸福不是一直情绪高涨,没有负面情绪。只是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直本积极情绪推动,不受制于愤怒或者内疚之类的负面情绪。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负面情绪当作支出,只有当正面情绪大于负面情绪时,才能实现幸福的盈利。

在育儿中,关于学会分享这部分的知识学习中,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大致意思是只有自己这里充盈了,才会自然分享。延申到爱,只有足够爱自己,才能自发地去爱别人;延申到幸福,只有自己感受幸福,才能将幸福的感受分享出去,不怕失去。这与书中现代幸福科学的基本假设:要帮助别人,我们得先学会完善自己有异曲同工之处。

浪漫的亲密关系是幸福真正的基石。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说“无条件的爱“,但是任何付出都不能伤害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核心价值,否则就会变成”牺牲“,而牺牲是不幸福的。亲密关系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个双赢的游戏,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有助于双方的成长,以双方的幸福为标准进行衡量,做一些对两人都有意义并且快乐的事。

byhan昨天晚上接我回来的路上说,他斥巨资让我运动的原因是运动完会产生多巴胺,我开心就会给他一些爱。额,我最近没空给他爱吗?看来,我们需要一起去运动了,一起做有意义并且快乐的事情。

本书中还提到一个概念叫幸福催化剂:那些能够确定符合自己内在价值和兴趣目标的人,更富有效率和弹性,并且会更有创意地把这些优势覆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一个人的与家人共处的时光、运动、阅读甚至独处,都可能让整个生活焕然一新。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召他人也加入这个行列。当我们摆脱自己的恐惧时,我们充满朝气的变化自然也会解救他人。

如何找到幸福的工作

发问才会有答案。我们只有开始质疑自己,才会去探索和征服自己,才能看到一些以前看不到的事,发现一些以前被遮拦的道路。

mps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优势(strengths)。

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这样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育儿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地教育都是“先苦后甜“,过度强调目前所受的痛苦,学习是痛苦的,工作是痛苦,目标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更高的薪酬和职位,所以我们大部人可能都是偏向“忙碌奔波型”。“忙碌奔波型”的想法本身和情商相冲突,更不要说既快乐又成功地生活了。

因此,现在比较推崇的一种学习方法是“玩中学”,我想它的意思就是能够快乐地获得知识,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孩子平衡当下和长远利益,同时获得快乐和意义,即获得幸福的体验。

“我们应该教给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也就是说,父母是起到脚手架的作用,提供环境支持,找寻幸福的最大责任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

在目标和任务的设置中,要注意营造较好的压力环境,如果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焦虑情绪,如果没有挑战性,也会导致孩子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度的把握变得至关重要。

做出一些改变

练习:写感恩日记;记录日常时间分配,并尽量增加给你带来意义和快乐的事情的时间;冥想,往正面情绪引导;在期望做的改变上养成习惯。

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接受真正的自己,把虚荣的东西抛开。我们必须相信幸福是应该得到的,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享受快乐和意义的权利。

尝试: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这些首先做的事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你最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前路尚不明朗,就先从脚下的路出发吧。

最新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总结(五篇)篇五

幸福是什么,不是高大上的物质享受,而是一种与天伦、分享、安稳相关联的感受。作为家长我已能深深体会幸福的含义。但如何让小孩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如何帮助小孩找到幸福的方法,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部分答案。

书中提到“与我们关心的人和关心我们的人在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安抚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乐趣”,小孩要从小学会分享,最初的分享应该是一个玩具、一份小零食、一本书等 。

这个学期与同学们分享了一套书《神秘的快乐家族》,当他开心地告诉我第一册借给某某同学、第二册借给某某同学,4册书他都借出去了。而且收到了同学们与他一样也喜欢这套书的反馈。这时的他幸福满满,我告诉他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已喜欢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开心幸福的事情。

“在母亲身边的小孩要比不在母亲身边玩的小孩更富有创造力。当孩子们在母亲身边的一定范围内活动时,他们的创造力是很惊人的。”父母给予的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力量,等同于给我们建造了一个“幸福圈”。

每天早晨我要陪朱轶走15分钟的路程、坐15分钟的公交车去上学。这30分钟常常是一天最开心的时光,我与朱轶像忘年交的两个朋友一起聊学校、聊电视、聊课外书。

家长的陪伴是小孩最幸福的时光,当然不是待在家里你拿着手机、他看着电视。而是大家都一起参与做一件事,然后一起哈哈大笑、一起思考。所以多花时间陪小孩,让他在“幸福圈”里长大,长大后他也会成为“幸福圈”的制造者。还有养成好的习惯、保持仁爱之心。

每本书虽然没有完全吃透但总有些收获。这本书值得一看。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