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劳动的开端教案 劳动的开端教案中班优秀

2023年劳动的开端教案 劳动的开端教案中班优秀

时间:2023-06-25 12:17:35 作者:曹czj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年劳动的开端教案 劳动的开端教案中班优秀篇一

1 、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体会课文中比喻句在文中的用法。

3、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坐在教室里安心地读书、学习,衣食无忧,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在旧社会,那些和大家同龄的孩子却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背负起生活的重担,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让我们一起走近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

板题,齐读课题。

二、汇报任务一。

通过昨天的预习,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学生汇报交流。

(1)“我”很懂事。

出示: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心里像油煎一样”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心里很难过)

你能读出“我”难过的心情吗?

指名读。

(2)“我”很要强,不服输。

“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

你从“像个瘦猴子”、“扁担”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根本挑不动煤)

师: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小赵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为了能让小赵带“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以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你能读出“我”的好强吗?生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我”很聪明。

出示: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来看,问中的“我”是一个多么懂事、要强、聪明的孩子啊!

三、汇报任务二。

过渡: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上学读书的孩子,那些本该像我们拥有幸福、快乐和理想的孩子们,却要过早地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12岁的吴运铎,因家境所迫,只好去挑煤,这其中的艰难时可想而知的。

学生汇报交流。

1、 路远难走。

(1)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2)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了车站,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

(3)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带着我们的想象和感受读一读。

2、人小担子重。

(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同学们,当我读着这句话,我仿佛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越来越沉,仿佛自己的肩膀越来越疼痛。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这句话吧!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一份艰难的劳动啊!这担子对一个大人来说也许不算重,但对12岁的吴运铎来说那真不堪重负啊!对小小的吴运铎来说这是多么艰难的劳动啊!

(2)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3)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4)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

课文中四次写到了“我”的肩膀,通过这四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肩膀越来越难受你,越来越疼痛。

谁能将“我”肩膀的这种疼痛个变化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受侮辱。

出示: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调,矿上的办事人开磅称煤了。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比喻“我”突然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说明“我”摔得很重、很痛)

这里的“抽调”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抽调”表明矿上的办事人态度冷漠、动作粗暴,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的人的死活,从中可以看出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穷人是没有地位的,到哪里都受到欺侮。)

4、受伤。

出示: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酒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了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哪些词说明“我“的伤势较重?

指名读。

师:作者劳动的开端就是从12岁第一次挑煤开始的。为了谋生,半夜动身,直到太阳落了才带着满身的伤痕,挑着空筐回家。第一次挑煤使他饱受劳动的艰难与辛酸。其实,在那样的时代,又何止是吴运铎一个孩子如此呢?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旧中国的黑暗与罪恶。

文中还有一处地方生动地描写出了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难?

学生汇报。

出示:工人进出连腰也身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从两个“像狗一样”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在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劳动繁重、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读了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就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

请把这两个词送入文中,读出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汇报任务三。

过渡: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

出示:汇报任务三:默读课文第22—28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1、 母亲是含着眼泪的,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辛酸、无奈、心疼、痛心的泪水)

2、我对母亲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此时此刻,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小运铎?

(自强自立、懂事、坚强、体贴母亲、有顽强毅力……)

五、引导想象,填补文本。

出示:填空

小运铎半夜起来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 ),他的生活却是如此地( )。但他并没有屈服,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

师小结:这就是面对揭不开锅而用劳动解除饥饿威胁的吴运铎,这就是打算用自己力气去挣几个小钱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仍然咬紧牙往前走的吴运铎。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六、小练笔。

瞧,小运铎正挑着煤向我们走来,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练习写,班内交流。

2023年劳动的开端教案 劳动的开端教案中班优秀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应该培养语感,穿透语言的模糊性,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的精妙;引发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课堂真正的主体是思维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这篇课文是学生所学的课文中最长的一篇,如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短,读透,进行简要复述是需要着重进行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3、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策略与手段:以读为主,培养语感,穿透语言的模糊性,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受“艰难”

二、精读课文,研读艰难

1、课文写了作者几次挑煤?详写的是哪一次?

2、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是写“我”“第一次挑煤”的。

3、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我”心急的句子。

4、出示“我心里像油煎一样”这一句话,指名读一读,体会一下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这一个句子。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9、如果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在比较中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爬进去挖煤,又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11、“只好”能说明什么呢?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的?

四、感情升华

1、作者又是如何面对这一切的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向前走。”

2、激情引读;(这时候他不顾、这时候他忘了、这时候他忍着)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作者挑起的难道仅仅是一担煤吗?

3、课文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吗?

教学反思:

本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经过。重点是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家里有电脑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很多小故事与大家分享。我还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这两本书课前借给学生传阅。

在讲解时,提问: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艰难?整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同时,让学生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体贴父母。

2023年劳动的开端教案 劳动的开端教案中班优秀篇三

记得我12岁那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萍乡煤矿四面是高山,在东北方的深山里,煤藏离地面很近。土煤窑星星点点,到处都是。土煤窑完全靠人工开采。窑主随便挑个地方,挖一个斜洞,就算是煤窑。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把煤从山里运到外地去,也靠人工。挑脚的一担一担地把煤挑到车站。

我看见比我大点儿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

我找从小在一起玩的小赵商量,想叫他带我去。

“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

“我不跟你摔跤,你要去就去吧,明天早点儿起来!”

要去挑煤半夜就得动身。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母亲知道我要去挑煤,心里当然舍不得,可是她也不愿意眼看着孩子们挨饿。她半夜起来不声不响地送我到门口。我约上小赵,匆匆忙忙走了。

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哪知来得太早,还没有一个人影,小煤窑办事的地方门关得紧紧的,里面没有灯光,人都在睡觉。

屋檐底下有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帐用的。我看天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瞅着了。睡得正熟,我匆忙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时辰,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我爬起来揉揉胳膊,心想,出门做工真不容易,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我很想多挑一些,试了试,挑不动,又去掉一点。

矿上办事人不耐烦地说:“你要不挑就算了,别打麻烦!”

我一睹气挑上就走。

我挑着煤赶路,一开头还跟得上人家,可走了不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右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哪知挑东西走路,越歇越想歇,越歇越觉得担子重。不一会儿又要爬山。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脚擦破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一进门,我一头倒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饥饿和疲劳把我压倒了。

母亲走过来轻轻地问道:“孩子,你怎么啦?”

我说煤没挑到站,都扔在半山腰了。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

我怕母亲见了我的伤口又要难过,不肯下地洗脚。

我对母亲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母亲问我:“你吃过饭了吗?”

我回答:“我不饿。”

第二天一早,我喝了野菜粥,又翻过高山去挑煤。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我想应该趁力气还没使尽的时候,先多赶几步路,免得磨到天黑又误事,就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

从此我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

2023年劳动的开端教案 劳动的开端教案中班优秀篇四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

2,复习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3,"开端"是什么意思 作者第一次劳动是做什么 (挑煤)

二,列提纲,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1,课文第二部分详写"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请同学们浏览这一部分,然后画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半夜 天亮后 午后 太阳落山)

2,按词语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a,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b,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d,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时间)看着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为了谋生,天不亮就动身,直到太阳落山了才挑着空筐回家.)

作者当年只有十二岁,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他的这种生活体验吗

(板:历尽艰辛)

三,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在旧社会,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就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背负起生活的重负,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当时挑煤艰难的句子,把它画下来,多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感受记下来.(作批注)

2,交流句子.

出示句子: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这是个什么句子 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什么

感情朗读.

这里两个"像狗一样"突出了什么

感情朗读

从作者"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随机再练习朗读)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

感情朗读

(4)"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从作者这个打比方的方法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感情朗读

这里用"跟水烫过一样"比喻什么

感情朗读.

(学生自读,读后让学生有选择地读)

(饥饿和疲劳,遍体鳞伤.)

5, 除此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挑回来了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子的对话.(齐读)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且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哭了,而吴运铎没哭,只是轻轻地告诉母亲: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你再想一想,挑回家的仅仅是饥饿与劳累吗 (板:意志坚强)

(1)"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齐读)

"从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把这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四,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五,课后作业,

六,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七,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历尽艰辛 第一次挑煤 意志坚强

教材分析: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后反思:

一.课前准备,为教学活动作铺垫.

二.整体把握,理清条理.

三. 以读代讲,抓文眼,悟中心,个性体验.

2023年劳动的开端教案 劳动的开端教案中班优秀篇五

上一学期,我在双流县中和小学讲过观课议课的话题,讲课结束,我记得一位老师给我说过:“很想听陈老师给我们的学生上一节课。”我记着这件事。

这一学期,刘校长希望我做一次现场的观课议课,他们原定的计划是我观察两节课,然后由我引导和组织老师议课。在他们和我交流计划和设想时,我说我也可以上一节,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为了避免自己上课离学生实际太远,耽误了学生的时间,我希望先观察学校的老师上课。

中和小学的程主任传来了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劳动的开端》,我们都上第二课时。读了几遍教材,没有找到好的感觉。上网看一看其他老师的处理,对比喻句下功夫是很多老师共同的选择,于是琢磨比喻句如何处理。

要根据文本样式和风格教课文,这是我的想法,也是我的实践。这是传记文学《把一切献给党》中的选文,虽然写的是事,但“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形象是需要解剖的。另外作者的时代、作者所经历的事件,要今天的小学生再经历一遍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比如在认识作者曾经的艰辛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再像作者那样艰辛一番,重要的是面对艰辛的态度和选择。这是我思考的拉近学生生活与文本的距离的方法。也就是说,认识过去的社会,不是去过过去的生活,而是从过去的生活获得未来生活的启示;拉近读者与故事人物的距离,不是拉近生活环境和生活故事的距离,而是拉近美好人性的距离。

基于上述思考,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检查和巩固上一节课的识字成果;体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通过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和他人的生活;了解人物形象(第一课了解故事的结构),体会小作者为家庭担当、不怕困难的品格,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和亲情。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文本中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意识,就我的想法,是学生提出来了,就根据作者原意说一说,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我不愿意有意播种“斗争”哲学。毕竟,为家庭担当、不畏艰辛、母子亲情更有益,也更普适。

想好了目标,再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取舍。我想,自己要尽可能把文字中的东西想得细一点,多一点,要争取在学生出不来的时候自己有东西给学生。

然后设计教学活动,总体的教法是“不会才教,以教导学”。老师走进教室要“弱者道之用”,“有”似“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无中生有”。

因为是第二课时,就不必在教学导入上多下功夫,而是在复习上要做足功夫,主要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计划巩固和检查识字成果,让一同学念生字词,找两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写,其余同学自己在被子本子上写,写完以后自我对照检查,不会写的生字词再写一次。第二环节是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总——分——总” 教学中的第一次“总”。这两个环节可以说是复习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主要设计这样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写得生动形象?准备你勾画的句子和思考与同学们交流。”主要目的在于引出和分析比喻句,是学生体会比喻的作用,学习如何比喻。这是“总——分——总”的“分”,是对语法和表达的精细分析和语言文字的品悟。

学习活动二:“读一读,想一想,你在文章中‘我’和‘母亲’身上读出了什么品质”,主要目的在体会人物形象,学习文中人物美好的品质。这也是“分”的过程,是对人物感情的深刻剖析和感受。

学习活动三:“说一说,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和体会”,这又回到了“总”,是对收获的梳理和整理,同时要学生感受“学有所得”的快乐——“让学生高高兴兴回家”。

这样设计好了,内心就充满走上讲台的渴望。

这时我想到了另外的问题,那就是另外一位老师的课如何议,学校请我到学校组织观课议课的目的如何达到。原定的计划是第一节叶丽老师上,第二节我上,第三节、第四节议课。我想我上过了,大家的注意力很可能就转移到我的课上来了,议课的目的就不能实现了。

7号下午我才想到这一点,想过以后,我给程主任打电话,建议作出调整。我说第一节叶老师上,第二节议课,第三节我上,第四节请大家议我的课。并请程主任早一点接我,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召开观课前的课前会议。

8号一早,程主任接到了我。到学校7点40,我们召开观课前的会议。执教的叶丽老师和参与议课的四位语文老师与会。针对参与教师紧张的现象,我首先明确了这次活动不是讨论这节课如何上,不是要对这节课下评语,而是利用课的平台研究和解决平常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的活动定位。接下来是确立和协商观课议课主题,大家的意见是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和有感情地朗读句段”和“如何处理长文短教”。然后是主题分解,大致分解成这几个方向:“课文中的哪些文字最需要深刻理解,并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研究;“促进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教法有哪些”,这是教法的研讨;“学生深刻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效果和原因”,这是相关效果的研究,体现以学伦教的思想;“长文短教的取舍办法”(这个问题因为实践的原因,后来没有讨论)。课前会议本来还应该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说明,但考虑到参与的教师曾经做过集体备课,这一个环节减省了。

我们到上课地点,参与的不仅仅有中和小学的语文教师,双流县三十多所小学也各派了两名语文教师,看起来济济一堂。叶老师上课前,我询问了我将执教班级的语文带班老师,打听了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观课和议课的情况省去不说。我自己的教学情况也不说(后面我将整理教学实录),让人高兴的是,在我询问学生“这一节课,老师教了你们什么”时,一位同学毫不犹豫地说:“老师什么也没有教我们。”在问到收获的时候,学生说到了学会如何“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等等。课是在同学们依依不舍中结束的。

上课结束,我做教学设计和实际实施的说明,然后由老师提问交流。老师们大致有这样一些问题:“简单教学背后的深刻如何来?”“还有那么多同学在举手争取回答问题,你就把教学引导了下一环节,会不会让学生受打击?”“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这样的形式效果如何?”“以读带悟,如何体现读的层次性”……我对这些问题诚恳地做出了问答。我相信这些回答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这就到了十二点多。

下午休息一阵,从4点到6点,讲《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把准备的周雪峰处长的一首诗做进ppt。这样的失误在过去从来没有过。交流结束,我说:“我来参加的是和美论坛,只有我发言,就不叫论坛。我希望有老师提出问题和批评。”有一位老师上讲台拿起了话筒,看他的意思是要批评我,但在发言中又两次说到“如果你的讲课是面对小学教师,你的两次讲课我都要给你100分”,我始终不知道他要批评什么,后来我尝试着梳理:“你是不是认为我讲的故事太细腻?”他也不置可否。我还是对他的参与表示感谢。下来后,我向其他老师讨教,他们说也没有完全清楚意见到底是什么。

需要的资料没有放进去,把注意力放在已经结束的讲课中,没有课前的再一次检查,这才是我需要检讨的。

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