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2023年老子的心得体会(实用5篇)

2023年老子的心得体会(实用5篇)

时间:2023-06-24 12:23:04 作者:曹czj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一位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也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世界,成为了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名为“老子开讲”的讲座,让我深刻感受到老子思想的魅力。以下是我对此的心得体会。

一、老子思想的根本

老子思想的根本是“道”,或者说是“自然”。道就是自然法则,它无处不在,无形无声。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整个宇宙产生的基本法则,也是万物生长变化的基本规律。道是最高的力量,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遵循这个规律,顺应自然,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和自由。

老子思想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全面思考。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治理国家或者处理事情时,要以柔克刚,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做每件事情,不要强行干预。因为太过强势的干预,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反抗和矛盾。另外,老子也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强调了“言说之为表,志意之为实”的区分。这对于我们平时的交往和沟通,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老子思想的道德品质是从内心开始的。老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质取决于他的内心,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现。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我们要从内心开始,注重自身的品质修养,凝聚自己的思想和信仰,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素质和品德的人,为社会做贡献。

四、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文化日益多元化,我们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思想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老子思想以其独特的思路和理论,成为我们面对现实挑战的一个有力武器。尤其是那些创新和创业的人,在面临重重压力时,通过学习和吸取老子思想中蕴含的精神,就能够更好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五、老子思想的思维感悟

老子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深刻的思维感悟。我们从老子思想中可以看到,人与自然之间是彼此依存的,每个人都是宇宙万物共同演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道心为基础,以自然为准则,以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指导,发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己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感悟,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具有极其广泛的适用性。

最后,老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要珍惜这份智慧财富,认真学习感悟,并将其贯彻到实际生活中,让这种智慧在我们身上落地生根。我们应该拥有辩证思维,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不断汲取老子思想的精髓,从而成就更加优秀、卓越的自我。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二

《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言辞简短,略为晦涩难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经过后人不断发展延伸成为我国本土的第一门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学说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更加注重个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仙风道骨”也正是由此而来吧。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

记得高中老师曾经讲过,说青年时期尽量要少的接触《老子》,毕竟它的内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适合情绪应该激昂向上的年轻人,如果看得太多影响过深可能会缺少应有的朝气。但我想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冲突,当我深入了解了《老子》这本书之后,发现其中许多道理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处。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却越来越忽视精神财富的积累,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存在的各种诱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许能够给出答案: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生的三个不同心态层次。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觉得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而有为则指的是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老子,想要了解这位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的思想,思考人生、修身养性、处世待人等问题。我作为一名读者,也深深被老子的思想所吸引,不断读着他的著作、思考他的教义。在这里,我想分享我的阅读老子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回归自然,摆脱功利

老子不只是一位历史上的人物,他所倡导的“道”比起现代意义的道更具有抽象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了解到理解宇宙本原的方法。老子的主张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思想,他反对人为干涉自然,让自然生发张扬。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明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世间万物是徒劳无功的,唯有“守静深,以见其端”,才能真正领悟到宇宙的本质规律。他反对崇尚功利主义,倡导心灵与生命本源的自由。

第二段:安心守真,裨益修身

“又欲赤其和,与其练丹,强自为之,犹显得偏颇”。老子询问自己是谁,求得自身之真实,得其神秘而不矫揉造作的自然,是“修身”的开始,是“道”的途径。老子提倡匀和自然,顺应而不争,不求奢侈过度,在这种状态下才能达到自家的本性。在现代社会,我们时常会因为外在的压力或者社会对自我的期望或价值观所限制,无从去了解或探求内在真实的自我。是因为我们心中对于道的理解不够深刻。安心守真,裨益修身,既能理解做如是的道,又能感受道的不可思议。

第三段:换位思考,化解矛盾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倡导的不是某种自习自私的思考,而是一种放下自我心态的思想。老子非常注重换位思考、曲柔屈曲的处理方法,他认为这会消除他人与自己之间的矛盾,并会变得更加亲授。在常人学问中,我们经几或多次掉进感触的坑里,我们的情绪会在个儿或经验中发生极大的千变万化。而老子在道与自我的鞭策下,以一套德性体系的优美,使得我们把它们摆在一边,确定和应对正在经历的重大题目留出空间。

第四段:追求公正,尊重自然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两,两生三,三生万物”,这体现了老子的深刻思考和对宇宙微妙本质的认识。老子提倡尊重自然,追求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对于任何事情,老子都认为要让它自然而然的发展,并且要尊重这一发展的规律。在今天的社会,很多人往往会忽略自己身处自然的环境中,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原本就意义深远时间、地方的塑造。因此,老子提出了“尊道而达志”的观念,这是一种愿人如初的自然精神,使人们走出困境,更能够找到康庄大道。

第五段:思考人生,明辨世道

老子对于人类社会、人际关系、政治、宗教、道德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天下皆知章,每人自以为聪明”,这意味着人的自大和贪心导致了社会的愈演愈烈。老子强调了世界观的人文思想,提醒我们不能忘记人性的善良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平,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明辨世道。在当今社会,一些人总是在对生活失去信心,内心苦闷,孤独无助。而老子的哲学思想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明辨人生,认清人生的价值,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结论

在老子的大道幸福前,我们总是会思考这道幸福究竟在哪里?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牢记老子的教诲,逐步领悟老子的思想,我们一定能够在波澜起伏的人生中走得更加自在、更加幸福,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但当我们在理性分析老子的道理时,可能比较容易看到老子教育的观点与现代的矛盾。所以,我们应该深入钻研,将他的思想融入每一个细节,更好的去理解老子的思想,这样才能体会到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四

所为,有所不为,是我读完《老子》后的最大感受。辩证的“祸福相依”同样出于此部经典伟著《道德经》,另有许多的哲理成语,诸如“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来。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致虚守静----平淡处世《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我理解,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我想,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虚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个不分善恶美丑的观点,让我们不用好和坏,美和丑去评价别人,他认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为恶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还有丑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还有恶的一面。不仅如此,还认为困难与容易,长与短,高与低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音与声相互谐和,前与后相互追随。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我们不应该太去在乎它。只有这样我们看事物才能更为全面。

老子觉得学道的人应该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弯曲一些。出门做事就好像在别人家坐客一样,与人说话就像对待自己的上级那样,行走在外看起来毫不起眼。他举例说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别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汇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以土垒之。只有这样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觉得老子的不争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其实并不是这样,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种方法进行竞争;不但如此,他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你在竞争的同时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随时在提醒我们自己应该做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在人生、社会中的定位是什么。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本质。

每本书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处。如《论语》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义,《庄子》的虚幻不切实际。《道德经》中也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否认古典的经、史、子、集历年历代给中国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心灵的释然,以生活的动力,以处于天地之间行动的规则。每一种道理也总不能囊括世间万物,合众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与不同世界观的人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五

老子学作为一门哲学学问,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通过研读老子学,我深深体会到其思想的深邃和智慧的卓越。老子学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处世之道,其核心观念主张“无为而治”,以及追求“道”的境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得到了知识的丰富,更是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认识。下面我将从“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无欲则刚”、“惜精勤思”等几个方面,分享我对老子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无为而治

老子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做事时不刻意去追求,不陷入过于急躁和焦虑的状态。这样做事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实践中发现,有时候过于努力追求某个目标,可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适时放松,顺其自然,能够在舒缓的状态下更好地完成任务。此外,无为而治还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行动方式和选择,不过于干涉和干预。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矛盾和纷争,还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优势。

第三段:道法自然

老子学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皆有其规律和秩序,而人类应该秉持与自然相合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我们可以从自然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善待大自然、舍弃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和,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通过学习老子学,我深刻体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物质的欲望常常让我疲于奔命,身心俱疲。而通过借鉴自然界的法则,我慢慢学会了如何从容应对困难和挫折,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

第四段:柔弱胜刚强

老子学主张“柔弱胜刚强”。我们常常认为强者胜,却忽略了柔弱的力量。老子认为,柔弱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有更强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而太过于强势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与人发生冲突和矛盾。柔弱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灵活和善于思考,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柔弱也可以使我们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第五段:无欲则刚

在老子学中,“无欲则刚”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无欲则刚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坚持和纯粹,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所困扰,无法专注于内心真实的需求。而学习“无欲则刚”的思想,可以使我们摆脱欲望的束缚,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平静。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总结:

老子学是一门古老而宝贵的学问。通过学习老子学,我领悟到了很多人生真谛和相处之道。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无欲则刚、惜精勤思等思想让我在琐碎纷乱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宝贵的指引和力量。通过学习老子学,我逐渐学会了如何顺应自然,如何以柔弱之姿战胜问题,如何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淡定。这些体会和心得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成长的财富和指南。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继续运用老子学的智慧和成果,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