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

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

时间:2023-06-23 17:47:25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篇一

男,农工党党员,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肇庆市端州区华佗医院主治医师,工会副主席。

2018年1月,响应粤桂扶贫协作/医疗结对帮扶号召,黄灿均医师受端州区区委、区政府、区卫计局派遣,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担任车田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医工作。车田乡是高寒山区,平均海拔705米,是广西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贫困乡,人口约2.4万,辐射两水、河口两个苗瑶贫困乡。

医疗支援工作刚开始时,黄灿均医师面临着各种不适应,雨雪夹杂的低温天气、辛辣饮食和时不时停水停电这些生活难题不说,单是语言障碍就给他带来很多不便,当地居民多是苗、瑶等少数民族,且以留守老人儿童为主,老人大多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询问和了解病情只能靠陪同的年轻人、儿童或者卫生院的同事进行翻译,没有翻译的时候,为了防止误诊、漏诊,必须要对每个患者都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之后还要反复讲解多次才能告知病情。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热情细致的服务态度,他迅速赢得了资源县五排三乡(车田、两水、河口三个少数民族乡)人民的信任,很多车田乡及周边的患者慕名而来,到目前为止,共诊治门诊患者1000余人,120出诊50多次,接诊冠心病、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危急重症10余人,安全的把患者转送至资源县人民医院及桂林市医学院附属医院,为患者的救治赢得了时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8年1月以来,黄灿均医师坚持每天上午带领住院部值班医生对住院患者进行查房,在床边对住院部医师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手把手传授诊疗技术要点。对每个病患从询问病史了解病情开始,到全身体格检查,再到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以及病历书写要点都一一细细讲解。同时,针对基层医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对全体车田乡卫生院医务人员及车田乡乡村医师进行培训,有针对性的讲解心肺复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诊疗指南。如此一段时间后,遇到常见病和多发病,先让住院部值班医师接诊,询问病史了解病情,拿出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案,然后他再复诊,比对结果后再对值班医师进行指导。虽然过程很麻烦,但却提高了卫生院医师的诊疗水平。遇到危急重症抢时,召集住院部医师回院,言传、身教同时进行,这一年来,黄灿均医师共诊治住院患者200余人。

医疗支援一段时间后,黄灿均医师产生了一个困惑,到医院来就诊的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为什么病情不严重的时候,他们不及时来院就诊呢。原来车田乡是高寒山区乡,30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都是山区,分布着12个行政村2.5万左右的人口,一半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大多数村民都居住在山里。当地人都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座上的人家叫对面山上的人家来吃饭,从对方答应到出现在家里,要一两个小时。村民从村里到乡卫生院要一两个小时,从乡里到县里还要一个小时,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公路,只有小土路,冬季遇上大雪封山,出行就更加困难,乡里到县城的道路也会中断,很多小病就是这样被拖成大病的。而且资源县的大部分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车田乡,无钱看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时有发生。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为了能让当地群众享受到医疗援助带来的便利,黄灿均医师主动每月跟随卫生院公卫科人员走乡入村,1年以来,走遍车田乡12个行政村277个村民小组,为当地8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健康体检。通过体检发现,这些老人多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不服药或者不规律服药。通关交流询问后发现,除了因为经济原因不服药外,大部分竟然是因为取药不便而停药。取药不便是因为村医诊所、卫生院降压、降糖药物配备不全,而到县城取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针对这种情况,黄灿均医师回院后向卫生院领导反映情况,协同卫生院院长、药剂科清查药品清单,完善药品配置,入库厄贝沙坦片、二甲双胍等一批常用降压、降糖药物,解决村民取药困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黄灿均医师仍坚持每月下乡入村,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宣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管理知识,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同时在卫生院内部每月开展处方点评,规范处方用药,减少不合理用药,减少诊疗费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

为期一年的医疗支援工作就要结束了,车田乡卫生院的医师们也逐渐成熟了,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可以独立诊断诊疗,村民们也能在家门口把小病看好,黄灿均医师也可以放心地返回肇庆端州了。

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篇二

镇巴县自2016年健康扶贫开展以来,创新推行“2+2+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互联网+健康扶贫”信息化服务载体,全面实施“四步筛查”精准识别法,建立健全“一二五”健康扶贫工作保障机制,坚持控增量、减存量“两手抓”,扎实推进疾病预防“八大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荣获“全国健康扶贫先进县”、“全国优秀签约医生团队”、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等殊荣。

由镇巴县委宣传部、县卫计局组织发起了健康扶贫先进典型事迹巡讲活动。从2018年6月20日开始,由县卫计局制定巡讲方案,鳞选出9名同志组成巡讲报告团,他们当中有年高的卫计办主任和村医,有年轻有为的卫计专干,有县镇医疗卫生单位的普通医生和护士。镇巴县卫计局爱卫办主任刘春玲等同志,多次加班加点修改指导巡讲材料;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修改讲稿;邀请专业演讲人员集中强化训练。并于2018年9月19日晚7点,在该县卫计局举行了首场巡讲,从而拉开了全县巡讲序幕。2019年1月8日在该县中医院十四楼多功能厅组织召开了镇巴县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暨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会上黄姗姗等同志进行了汇报演讲,标志着镇巴县健康扶贫先进典型事迹巡讲圆满收关。

镇巴县中医院

健康办主任黄姗姗

山野里,留下串串足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我叫黄姗姗,来自县中医院,是一名普通护士,也是一名家庭签约医生。

大家知道,眼下,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健康扶贫紧锣密鼓。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承担着自己的特殊使命———为贫困户送去健康,送去温暖,送去希望和信心。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以自己的一颗心,一点专长,为贫困户及时解除病痛,助力脱贫攻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献爱心,捧真情,行进在山野,进出于土培房,送医送药,嘘寒问暖。这中间产生了多少故事,闪现了多少个感人的镜头,留下了多少动人的画面,没有人刻意去记录。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这些白衣天使们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

去年4月,镇巴县健康扶贫工作启动。我们中医院不但承担了渔渡镇东王庙村的帮扶任务,同时还肩负了西片区八个镇的健康扶贫工作。领导们及时筹划,大家伙儿整装待发,先后组建了八个健康扶贫小分队,院领导分片包干,带队深入村组,开始了别样的工作和生活。

2017年,黄叶飘飞。针灸科护士长王运玲冒着秋雨,拖着患感冒的身体,带领家庭医生团队在泥泞中艰难前行。5个小时后,她们终于到达了青水镇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丁木坝村。此时,她们彼此才发现身上的“白衣”早已变成了“泥衣”。但她们连淋湿的头发都顾不着擦,开始入户,为一个个老人、一个个妇女、一个个小儿检查身体,宣讲政策。5天后,下山回到镇卫生院,王运玲打开手机,哗哗哗,多个未接来电、一大堆信息。“妈妈,雨大路滑,山大沟深,你又感冒,一直没有你的信息,你还好吗?担心中……”“妈妈,你手机两天打不通了,我很担心你,你看到短信,一定尽快给我回信,别忘了!!”“妈妈,我好想你。爸爸说扶贫事大,让你不要担心我们,我已经会做饭了。等你回来,我给你煲鸡汤。你在外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啊!”看着女儿发来的一条条短信,她竟“扑哧”一声笑了,笑得那样平静和安心。

时间回到今年5月,儿科医生甘勇和他的团队在去花园村一户贫困户的路上,由于连日下雨,本来就很少有人经过的山坡土质变得更加疏松。大家时而走,时而爬,走到一个拐角时,甘勇突然脚下一滑,瞬间跌倒了,一下子滚下山去,头部撞在树根上,满脸是血。同事们说,要不是被那并排的3棵树挡住,后果真不堪设想:下面是丈多的悬崖和深涧啊……受伤后,甘勇被紧急送回医院进行了清创缝合,病床上的他头上缠满了纱布,但是依然没有停止手上的工作。在他的扶贫日志中记载着:花园村贫困户126户377人,入户随访104户,剩余22户中有高血压患者、脑梗患者、精神病患者等等……”。至今,他的脸上还留着永远也抹不掉的疤痕,但他依然继续投身在扶贫工作中。

这就是我们卫计人,一群救死扶伤的白衣,一群顽强拼搏的勇士。这就是我们走在扶贫路上的故事,一个个情暖花开的故事。在我步入健康扶贫的五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南丁格尔誓言得到了践行——“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记得那天是中午一点多吧,一阵阵急促的来电铃声接连不断,全是幼儿园打来的。我的心突然被揪了一下,“你的孩子发烧了赶紧接到医院去看一下!”,听到电话那头幼儿园老师焦急的声音,我的脑子顿时一片空白。爱人在外地出差,“怎么办!怎么办!……”但是,一想到我还要给老百姓宣讲健康扶贫政策,我果断打电话给年迈的婆婆,然后又打给医院的同事,拜托她们照看一下孩子。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同事打来电话说,“不要紧,你别着急,有我们在!”看着同事发来孩子的视屏,那一刻,我流泪了……作为母亲,没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刻赶去陪伴,我内疚;作为一名护士,为有这样一群好姐妹,我感动;作为医务人员能为老百姓宣讲国家政策,我自豪!

还有,我们的小谢护士,她叫谢才艳,承担着三元镇凉桥片区的健康扶贫县级联络工作。她为了给新晋的一户贫困户及时送去签约协议,不耽误村上工作,在错过班车之后,她竟步行五六公里及时把资料送到贫困户家里,缴到包扶干部手中。外科丁福超主任刚刚从乡下归来,又忙着为科室住院的贫困户范大爷过82岁寿辰。急诊科钟运遥主任废寝忘食,一手端着方便面,一手还拿着笔挑战肾病医学难题,为使镇巴的健康扶贫走在全市前列,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这些故事说也说不完,这些身边的人物讲也讲不够。

这一幕幕,是那样平凡,平凡得几乎可以忽略。但它展现出的是奉献,是责任,是不抛弃不放弃。

健康扶贫,神圣而伟大。那些贫困户,只要有了一副好身板,就不愁弄不到一碗饭吃;只要没有病,就不愁找不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我们这些白衣天使就是去斩断病魔、拨掉穷根。我们感到无限欣慰;“治病救人”这份天职,我们实践在山间;“救死扶伤”这份诺言,我们镌刻在田野。

有心人,天不负。我们县已经走在了省市健康扶贫之路的前列。一树葱茏已长成,一卷图画渐展开。

如今的中医院,新的平台已经搭建,新的图景已经展现,新的起点已经开始。我们将整合医疗资源,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新的形象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只要我们发扬能吃苦、乐奉献、会战斗的精神,健康扶贫这场硬仗就一定能打赢。

各位朋友,乡村振兴需要我们,脱贫攻坚召唤着我们,那一双双贫困户的眼睛在呼唤我们。我们行走在山间,我们奔忙在农户,我们的足迹留下一串串。

那是白衣天使的身影,那是妙手回春的记录,那是与在脱贫路上奋进的人永远的“签约”!

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健康扶贫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大山里的乡村医生  村民健康的守护者

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李丽在很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熏陶,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因父亲是一名乡村保健员,从小看到父亲经常半夜三更穿梭于乡间小道,为生病的人看病,父亲常常教导儿女:医生要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念。耳濡目染下李丽从小在心中种下一颗成为医生的种子。长大后看到了农村由于极度贫穷闭塞,经济极为落后,村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人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加坚定了学医的信念。于1998年9月,为了实现这一信念,她用三年时间参加了县职中开办的卫生函授班。在学习期间,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地多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2004年,她到乡卫生院实习,实习期间,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卫生院的老师们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发奋,先后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和乡村医生执业证。

情系群众一心一意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很普遍。还记得在2016年10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十点多,劳累了一天的李丽刚刚睡觉。突然间,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来电称果园组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哮喘病发,病情十分严重,急需救治。李丽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备齐药品,不顾一天的疲倦,立刻出发赶到现场,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脱险了。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她来说真的是太多了。十三年来,她共接诊病人两万余人次,出诊几百人次,却从没有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这十三年来,李丽跑遍本村和周边民主、新建等村每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道,熟悉了本村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2017年云南省开展健康扶贫以来,谁患过哪些慢性病、哪些重大疾病,谁家有几个小孩,在她心里一清二楚,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规范管理,李丽坚持每年4次面对面随访、至少两次家庭随访,对于病情控制不满意者及时进行转诊治疗。由于工作繁忙,她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完整的节日,常常端着饭碗,接到病人的电话就背着药箱出门了。

签约服务落实到位

作为乡村医生,李丽同志把党和政府健康扶贫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称赞。

健康体检扎实细致。为签约服务村民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免费测血糖量血压,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一次生化体检,对卧床不起的老年人开展入户体检服务,同时为他们发放老年人保健知识资料。2017年末,为了在过年前保证为所有老年人提供体检服务,李丽连续一个星期入户体检,由于天气寒冷、道路湿滑,她患上了严重的感冒,手脚也生了很多冻疮,仍然坚持工作,终于在大年三十前完成了所有工作任务。

健康教育宣传到位。她定期对村民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在卫生室张贴健康教育宣传栏,分别写着“高血压患者管理情况”、“高危孕产妇管理动态表”、“儿童管理动态表”以及“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管理动态表”,这些表格内逐一登记着需要关注的文广村村民的姓名、上次检查时间、健康状况及服药情况。作为国家提供经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她免费为所有签约村民测血糖量血压,同时做好登记和随访工作。在接诊和出诊时,积极向村民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包括医保倾斜政策、大病救助政策、大病兜底政策等,做到了全村村民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

;

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篇四

__县__镇20__年被列为___深度贫困乡镇,而__村作为距离镇政府最远,地处__山地区的村庄,受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被确定为20__年__县易地扶贫搬迁村,整村搬迁至经济条件较为活跃,自然条件较为宜居的浩门镇集中安置。20__年4月,___受组织委派接任__镇__村扶贫第一书记。自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李书记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惠农支农政策,建立健全扶贫工作台账,积极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协调帮扶单位及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计划、认真履行帮扶职责,积极联系对口部门争取项目。同时,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夯实党建根基、筑牢战斗堡垒,不断坚定群众脱贫信心。

调查研究,做好扶贫政策的“讲解员”

为提高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扶贫工作的满意度,他总是习惯入户向贫困户宣讲扶贫政策,告诉他们已经享受和计划落实的帮扶措施;住院看病如何报销;教育阶段子女享受的政策等。他不仅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政策宣传,也对非贫困户进行宣传,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建立群众微信群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广大党员、群众中广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使精准扶贫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及时了解群众诉求,进入角色,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两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重点走访了贫困户、种养大户、五保户等家庭,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整理,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在村委会中集中讨论,结合村里实际,对“症”下“药”,研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职能,一心扑在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上来,不断争取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支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力量。

立足本职,做好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担任第一书记后了解到贫困户李某某长年患有风湿疾病,家中没有劳动力,生活困难,他便主动提出作为李某某的结对帮扶对象,并主动与联点帮扶单位___藏医院联系提供免费治疗三次,自己多次为李某某购买相关药品,生活必须品等。20__年5 月,村里开展养老认证工作,用手机app进行认证,村里年轻人少,大多数人都不会用手机认证,他就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办公室里老百姓络绎不绝,堆的满满的都是找李书记帮忙办事的群众。几年来,李书记为群众办的一件件微小的事,但却感化了老百姓的心。2020年伊始,面对来势汹涌的新冠肺炎疫情,从大年初二开始,李书记主动放弃假期,回到__村组织村“两委”抗击疫情。__村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在县上有尚未全部建成但已有部分群众搬迁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村内五个社分布在三条沟内,人员居住分散、覆盖面广、村社路口多,难以集中力量进行防控。面对这一困难,他明显感到仅靠村两委干部难以完成这么大的防控任务,他提议成立了__村党支部党员抗“疫”先锋岗,同时积极动员组织村内返乡青年、大学生成立“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把守在村内和易地搬迁安置区的主要巷道路口,开展劝返外来人员和车辆、维护秩序、防护宣传、入户排查、劝返点执勤等工作。针对与__村相邻的__村和__村在入村路口上存在交叉防控、重复劝返的情况,按照“严防死守、科学应对、群防群控、依法防治”的疫情防控要求,李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主动与__和__村干部沟通协调,建立了在关键路口的联防联控机制,在更好更高效的完成劝返工作的同时,坚定了三个村共同抗“疫”的信心和决心。由于群众对疫情知识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慌,在偶尔休息时,他还会将__日报、__新闻网、__日报等官方媒体发布的辟谣信息发到村里的工作群,引导村民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全力维护村内和谐稳定。

产业兴农,做好产业扶贫的“带头人”

作为扶贫第一书记,他既是贫困户的帮扶人、引路人和贴心人,也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责任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技术特长,他多次与__县涉农企业、合作社进行对接,提出因村施策、因人施策,多措并举,一产带动,扩大劳务,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工作思路,依托已建成的__县绿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原生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合作社效益最大化,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__村产业到户资金、互助协会资金、镇村推进资金、村集体经济资金、中粮集团投资资金、州财政支农资金等470余万元投入到绿键养殖专业合作社、光伏电站、购买商铺等,截至目前各项投入资金都按相关规定已实现分红。为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根据镇政府按照“就业一人带动一户”的思路,李书记积极组织村“两委”成员商量开拓公益性岗位事宜,采用“村聘+村管+民用”模式,为转移就业困难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使他们稳定增收,变身成了“工薪族”,目前__村增设保洁员、档案资料管理员、工程质量监督员等近20个公益性岗位,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易地扶贫搬迁,做好安居工程的“监督员”

__镇__村、__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打消群众疑虑,尽早实现全村___户___人的搬迁入住,在施工现场总能看见他带着村内监督值班人员检查施工质量、督促施工进度的忙碌身影。建档立卡户的房子建成后,怎么样搬进去成了他一直忧心的事,和他一起驻村扶贫的扶贫队员商量后与对口帮扶单位主动进行了协调联系,为搬迁户争取了微波炉、生产生活资料等,在搬迁入住当天,组织建档立卡户帮扶联系人主动为鳏寡孤独者帮工帮劳,实现了建档立卡户和特困户的全部搬迁入住。

用真心换真情 获得群众好评经过两年的驻村工作,他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村民成为了朋友和亲人,村民们还亲切地称他为“山沟里的亲民书记”。他还将继续扎根农村,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在精准扶贫一线磨炼,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抓落实,强基固本促脱贫,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懈努力!

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篇五

“这是我见面次数最多的人大代表,三天两头看到他往村里跑的身影。哪个村有多少贫困户?家里情况怎么样?哪家小孩上不起学?哪家老人看不起病?……他都了如指掌,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们排忧解难。他心里时刻牵挂着我们老百姓,真是我们的好代表、好书记!”**村委高安村村民郑兴全如是说。

这位村民口中的“好代表”“好书记”正是县人大代表、崔家乡党委书记**。**,男,汉族,出生于1978年6月,199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扎根基层工作十余年间,他始终带着一份对基层事业的热爱和村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重托,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带领党委班子一班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全乡人民群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赢得群众“好口碑”。

为民解忧办实事,铺就造福百姓“致富路”

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深知自己肩负着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重托,刚到崔家乡任职的他,心里装着一个问号:为什么距县城仅有8公里的乡镇,经济却带动不起来?带着这个问号,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所有自然村,挨家挨户熟悉了解情况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要致富必须先修路。崔家乡是个典型的农业乡,种养殖是当地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坑洼不平的道路给农作物的销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于是他带着党委政府一班人着手规划村庄道路,由于地形比较特殊,他经常拿着地图反复研究,并到村屯实地查看。为解决资金问题,他还常常奔走在上级单位争取项目。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全乡实现了道路“村村通”,水泥路直接铺到了家门口,不仅能够把农作物及时运送出去,还能引进批发商上门收货,解决了村民们头疼多年的难题。如今在有条件的村道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勇于创新善作为,履职尽责当好“领头羊”

“人民群众既然选我当代表,我就要依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好他们的‘代言人’”。作为县人大代表,**深知带头和表率是最具说服力的语言。他经常带领党委一班人深入群众家中进行走访调研,切实掌握村情民意,了解村级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他包里时常装着一个小本子,只要是群众反映的问题,能第一时间解决的他就马上现场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他详细记录下来,通过与班子成员共同研究或请求上级给予解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年经他成功调解的矛盾纠纷近百余起,成为了群众心中最值得信任的人大代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未停止过追求创新的脚步,在推进“平安崔家”建设过程中,他主张投入50余万元打造“天网工程”,实现了92个自然村全覆盖监控,保护了一方百姓平安。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他积极探索“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工作新模式,充分应用“互联网+”思维,与中国移动开展合作,率先在全县启用乡、村两级视频会议平台,让广大党员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党性教育和学习培训,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为改善村委办公条件,他还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建成了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并完善了办公用品、党员活动室等配套设施。在脱贫致富道路上,他更是广拓思路,在全乡积极树立致富典型,培养了唐新全、唐林华、宋兴龙等一批种养方面的致富带头人和示范户,组织贫困农民学习先进模范的致富经验和创业历程。同时积极引进银杏源酒业、万盛元生态农庄、泽源丰茶油基地、东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优势产业,不断推进产业融合,带动乡域经济发展。

倾情相助度难关,做贫困群众的“暖心代表”

“家中小孩上学有困难吗?”“3月养的猪现在多少斤了?还差猪苗吗?”“今年冬天烧黑炭了吗?销售有困难吗?”……这是人大代表**在走访贫困户过程中经常说的一些话,他把每一位贫困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关心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身体上的疾苦,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蒋成林是他其中一个结对帮扶对象,因家中有小孩上学,又缺乏身体力行的劳动力,以致没有经济来源,因学致贫。当他得知其女儿在开学时学费还有困难,二话不说拿出12000元作为助学金让其顺利入学,除此之外,还自掏腰包帮助蒋成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赵中富是他另外一个结对帮扶对象,砍木材烧炭是他们冬天的主要经济来源,却时常因为没有销售渠道而滞销,他每年都会从赵中富家中自行购买两三百斤拿来家用,同时还发动身边亲朋好友购买帮其解决销售难的问题。**用真情做困难群众的“暖人心”、“贴心人”和“引导人”,不忘初心他们是否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还密切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动态。初春为他们送去鸡苗、猪苗、柑橘苗,深冬为他们送去棉被、大衣、木炭等,用贫困户的话说就是“比自家亲人还亲,比自家亲人还关心”。在他的带领下,2018年全乡共有31户112人脱贫,崔家村委顺利通过自治区“四合一”核验,实现脱贫摘帽。

当人民的代表要有一种奉献精神,为百姓代言,为百姓谋利。**正是以脚踏实地丈量着民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他身上,民本是其思想基础,实干是其公仆情怀,创新是其不懈追求。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他从不止步,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真抓实干,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篇六

我叫林荣花,出生于1962年7月,闫家屯村民,丈夫刘占河同是本村村民。

我与丈夫的结合有段很曲折的故事。丈夫刘占河原是阳原县人,1978年来我村做了上门女婿。从此刘占河与张秀花和她的父母组成了一个新家,他们四口开始了新的生活。刘占河一边种地一边打工养活全家,日子过的也挺舒心幸福。不久他们生了个女儿,小日子过得越发红火。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惜他的妻子张秀花生病了,他东奔西走,各处求医问药,几经医治花了好多钱,从没有想过要放弃治病。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还是没有挽留住她的生命,离开了人世。为了不让二老和不懂事的女儿伤心,他更对二老和女儿关怀备至,悉心照料。啥活他都抢着干,有好吃好穿的总先让着老人和孩子。他的事迹,村里的人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称赞他,甚至传到其他村子。

几年后,经人介绍,我与刘占河相识了。对他家的情况早有听闻,也知道他这个人孝顺诚实,可靠勤奋。刘占河与二老商量后并经过他们的同意于1986年与我成了家,刘占河与我结婚后共同赡养刘前妻的老人。一个新家又出现了,家庭情况更加复杂。丈夫刘占河时常提醒我,前妻临终的遗愿,把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托付给他,让他好好照顾。

作为人妻、人母和人媳的我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孩子和老人,关心体贴丈夫,并不因辛苦而有丝毫的怠慢。公公婆婆的生日,我记在心里,放在心上,二老的生日,我总会烧上一手父母喜欢的可口饭菜;逢年过节,林荣花总是不忘给二老买些礼物;天寒了,我给老人做了新的棉衣,让老人心里暖烘烘的。二老年纪大了,我每天要下地干活,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公婆多享点福,她就承担起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义务。因此这个新家还是那样的温暖,文明,和谐,受到村人的赞扬。我和丈夫深知老人丧女的悲痛,孩子无母的可怜,为此我二人主动亲近老人,关爱女儿,将心比心,一视同仁,如同己出般的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多操心,说些心宽的话,做些关爱的事,感动了老人,二老逢人夸奖我们真是孝顺的一对好儿女。孩子也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接受了我这个新妈妈。当女儿第一次接受了我,喊我“妈”的时候,我认为我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快乐幸福,我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几年来组成的家庭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至今,在我村传为美谈。同时和气生财,全家成员各显劳动本领,家庭生活蒸蒸日上,因此我们也曾收到了乡镇府的表彰,多年被评为出席镇,区的文明和谐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男老人因病去世,我俩又按世人的习俗为老人送终,还清了老人看病欠下的外债。后来,我家又添了个男孩,小日子还是那样和和美美,红红火火。又过了几年我的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我和丈夫又圆满的把闺女聘了,如今外孙都八岁了。现在女老人都八十五岁了,现在由于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深怕老人受到委屈一切都是我来伺候,一天三餐,倒屎倒尿,从无怨言。孝顺,不仅仅是养老送终,更多体现在对老人日常生活的关爱。公公辞世后,我怕老人孤独苦闷,常陪伴她聊天,经常带小外孙来看她,让小孩子讲故事给她听,让她感受天伦之乐。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我如同吃了蜜一样的甜。

深知一个家庭,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组成一家既是缘分,能够和睦相处更是不容易,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共同经营,这种经营不仅是指物质上的,更多的还是强调精神上的: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等。家可以不是奢华的,但一定是温馨的。还有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老爱幼、坦诚相待等等。“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缘份。所以经常告慰自己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我这么多年如一日的,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妇女的缩影。只有继承这种光荣的传统才能把生活过的更加幸福美满。

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在文明家庭方面给全村树立了榜样,我们感谢党对我们的关怀。总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夫妻恩爱,老少共融,充满温馨,家业才能兴旺,社会才能富强,反之,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安宁,民富国强又从何谈起?所以我要做一个讲文明,讲和谐的公民,把温暖和爱心献给社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篇七

二十五年以前,我的家还在马河镇易畈村一个偏僻的大山深处,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祖辈世代务农,从未见过大山外面的世界,可想而知,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多么的差,缺衣少食是经常的事。一九八七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们有了搬出大山深处的可能,可是父辈们由于传统思想的缚束,再加上割舍不下对老家几十年的情感,在是否离开老家的态度上犹豫不决,在这个时候,年仅十九岁的我提出了坚决搬家的要求,不久即顺利的在现在居住的地方安顿下来。当时,虽然离开了大山深处来到了与马河集镇毗邻的地方,但我们家里依然是一穷二白。现实逼迫我想方设法去挣钱、去创业。利用帮助镇上一家单位焊接走廊栏杆挣的一百多元钱,我报名参加了荆门的一个摩托车维修培训班,学成后在马河镇街道开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此后赶上了我们国家摩托车产业大提升的机会,积累了一笔创业基金。2000年前后,开始在贵州投资煤炭,此举让我的资产有了质的飞跃。

作为一名先富起来的农村人,我了解农村人民的生活疾苦,当我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后,我把眼光投向了农村的公益事业。与我同住在一条河边的几户百姓长年依靠一条小路和外界来往,生产生活极为不便,2009年,我拿出2万多元的资金,请挖掘机修通了一条长达1000的大路,百姓再也不为打米、运输发愁了,有几户百姓还建起了新房。为解决吃水困难的问题,我投资近一万元接通了集镇自来水的组管道,使一方百姓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我的影响下,弟弟一家也奋发图强,经过努力,取得了“钱江”摩托马河专卖的资格,在城区购买了商品房。

相互尊重是家庭和谐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家庭欢乐的表现。1993年我和爱人结婚,我爱人是当地人,有农村人特有的淳厚心灵,我们夫妻俩在生活中相互照顾,做饭、打扫家庭卫生,从不计较谁多干活,谁少干活。我们俩相互信任。在当今花花世界里从不猜疑谁有什么时候么外遇等。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我有时候很晚才回家,妻子从不埋怨。我们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难困惑时相互开导、相互帮助。我俩恩爱和睦有时双方有怨气时。另一方就忍让,不说话,使对方就无话可说了。结婚20年没有大吵大闹过,虽然我们俩工作性质不同,父母和我们住在一起。农村老人一般很勤劳,两位老人都60多岁了,他们还在田里劳作,我们也再三要求他们歇下来,我们兄弟来养活,可是老人们都习惯了,说要是真的歇下来,保不定会生什么大病也不一定的,只好由他们了。平时我们用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孝敬他们。说实在话,尊老爱幼,对双方老人都十分尊敬和孝顺。比如我外出考察或开会,在外买好吃的食物、好衣服,都给双方老人拿去,逢年过节给老人送上礼物。父母虽然文化不多,但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向他们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我们一大家人,从没出现矛盾冲突,大家能相互凉解。尊老爱幼、民主平等、宽容谦让,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关爱幸福和谐的家庭。

我们夫妻俩不管多忙,都抽时间教育孩子。我们只有一个独生女孩,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加健康成长,我俩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为孩子作榜样。在生活上追求谈泊,不真赶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经常教育孩子只要一菜一饭能吃饱。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全家统一思想,不能娇纵、溺爱孩子,既教孩子学知识又教导他做人。首先我们就给他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宁静的家庭育人环境。为了让孩子从小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我们夫妻俩首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意默化地感染他。在生活中发现孩子对人不礼貌的行为及时教育、引导使他学会辩明是非,改正缺点。从小就培养她独立生活能力,尽量给机会做力所能力的事,孩子现在已经读大学了,在校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回家能做到尊敬长辈,团结邻里。得到了亲朋好友及邻居的好评。

我们一家人都喜欢看书报,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严格遵纪守法。我们夫妻及家人都没有参加黄、赌、毒等违法活动。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当我的女儿满五周岁后,有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主动把生二胎的指标送到我家里的时候,我婉言谢绝了。我希望通过我的带动作用,把计生政策宣传到家家户户,使我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和计生协会工作能更上一层楼。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全家人特别注重搞好邻里团结,相互帮助。

我们一家不管是过去艰难的时光还是好过的现在,从来都不相信封建迷信,在这一点上我都为我父母自豪。多少次有人上门游说家人参加什么耶稣教、天主教等宗教活动,即使我不在家,父母一概回绝,因为他们通过这些年的认识,知道幸福是靠自己拼来的,不是菩萨给的,是共产党的好政策给的。

老人们因为过的幸福,越发想延年益寿,开始自觉锻炼身体,饮食上也分外注意,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想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

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篇八

**自治县**镇**村,地处县城南面,距县城约3.5公里,全村共有人口378户1381人。全村以种植月柿、桃李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2015年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贫困村,通过实施精准识别,识别出贫困户22户78人。2018年底全村顺利通过脱贫验收后,**申请继续担任**村第一书记,把未尽的扶贫事业干下去。

经过深入走访调研5个屯的贫困户、五保户、困难党员户、村干部、致富能手户,熟悉了本村各屯的具体位置和本村的具体民俗习惯及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理清了发展思路。

抓村两委班子建设。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重点抓了村“两委”班子、优秀党员队伍、驻村帮扶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在建强村级班子,提升为民办事水平、加强综合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村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方面,他结合**实际,开展了“三强化三提高”活动(即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群众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有力促进了“两委”班子转变服务方式,有效激发了村班子活力和村干部干事热情。

把村级活动场所打造成为党员群众学习政策、交流工作的平台,参加培训、掌握技能的课堂,组织活动、丰富生活的舞台。

没有肥料,**回到市里,到相关单位及后盾单位寻求支援,他上高中的女儿的费用虽然有部分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还是不够,**又与后盾单位一起帮他联系了国内知名重工企业“三一”重工,该企业为他女儿提供后续的学费和生活费等方面的支持。

依托绿源竹鼠养殖基地,带动**村农户(贫困户)养殖竹鼠,目前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全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土地流转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带动助农增收脱贫的好路子。

健康扶贫典型事迹材料汇总篇九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按照矿扶贫帮困领导小组有关文件要求,我单位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扶贫帮困总体目标,不断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包扶措施,严格履行帮扶工作职责,积极推进包扶工作顺利进行,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促使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明显成效。

这些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时刻牵动着我单位党、政、工的心。帮助他们吃饱穿暖,渡过难关,既是我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事关我单位职工稳定的大局。

因此,我单位把职工的生活当做我们的第一牵挂,对困难职工的工作生活等十分重视。

我单位职工突发重病,住进医院,我单位十分重视,积极向上级部分反映,矿及时给予了救济。

同时,我单位对生活困难的职工进行帮扶,并积极帮助困难职工申请救济金。我队党、政、工还曾多次前去探望因病住院的职工史忠显、刘建伟等,不仅送去了水果等慰问品,更送去了我全队职工的关心与爱护。

扶贫帮困工作是我单位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单位一如既往地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努力使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我矿的快速发展做出我单位的最大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