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不足精选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不足精选

时间:2023-06-23 17:28:46 作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不足精选篇一

教学这一课,我把目标定在学语文,而非简单地学课文;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或写游览类文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看图片、视频只是让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有所了解,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学有所得。我把学生明晰作者游览路线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既让学生清晰本文作者游览的路线,又渗透了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游览路线是个难点,老师心里再明白,如果不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可能糊里糊涂。

1、了解参观颐和园的总的游览顺序

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参观颐和园整体的游览顺序。在第一课时,我就先请学生读书找出四个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这四个句子体现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我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紧抓“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围绕这四个句子标出游览路线,直观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渗透作者突出抓住重点景点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进了、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么多的景点,要抓重点来写,写的时候注意运用合适的动词就能清晰地交代游览顺序。

2、抓住参观长廊的游览顺序

在接下来学习长廊一段时,我先是引导学生学习,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学生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在这一段学生从看似没有顺序的长廊的描写中找到游览顺序,这样能够学生渗透一种理念,只要是写游览类的文章,其实都是有参观顺序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才能将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展现给大家,课下的调查询问证明,学生的确在本课的学习后对长廊的参观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学生也表示,如果参观长廊,也学习作者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参观。

3、发挥表格清晰明了的作用。

对于万寿山一大段的学习,作者观察的方向较多,观察到的景点也较多,当然对于景点的特点的展现也较多,如果牵着学生去学习的话,不但学生感到枯燥,同时学生也会被搞糊涂,因此,我通过设计表格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这样充分发挥了表格一目了然的特点,更能关注学生的实质性的学习。我先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万寿山脚下观察到的景点,学生一步步清晰了作者的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表格自学登上万寿山后的观察顺序、景点、特点以及写作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也许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学生对登上万寿山的游览顺序已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关注到作者抓住重要景点描写、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比喻的手法来突出景点的特点的写作方法,继而让学生明晰在自己写景时,也能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并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

4、借助课文,学习运用。

为了更加深学生对本课的所学游览顺序方法的掌握,课上又设计了片断练习,尤其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学生可分从学校南门和北门来观察,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求深、不求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片段交流的时候,以鼓励为主给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1、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问题,比如,课堂上我只顾教案的完成,没有真正让学生学习昆明湖的部分,有走过场的嫌疑。

2、对于设计的“表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好,下一步要结合指导学生进一步发挥表格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针对片段练习,由于时间不够,最后处理的有些草率,应该让片段练习得到真正的练习,要进一步交流、指导,不能为写而写,要真正让学生掌握写移步换景的方法。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不足精选篇二

20xx年10月,我,一个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有机会参加全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感到十分高兴。在这次优质课评选中,我执教的是人教版现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虽评选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在这次活动中,使涉足讲台不久的我受益匪浅。我观摩学习了我县其他乡镇的16位教师讲授的语文课。通过说课评课,我对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引起了对我所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的反思。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确如此,甚至教师自身需要更多的水。

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备课中查阅了大量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在授课前我又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这一课前活动,我认为能起到培养学生课外独立学习知识和收集资料能力的作用。我自认为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准备还是较充分的。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当我展示颐和园中的长廊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长廊的长时,一个学生问道:请问老师,长廊横槛的大匾上写的什么字?这个问题让我始料未及,不知所措。我自认为准备充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才知道对这样更细微的问题,我的准备还是有疏漏。尽管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关系不是十分大,但在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应该做到问有所答。这也说明了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学要加强。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都可能课前预设到的,要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只有教师课前准备得充分,再充分,对知识的积累丰富,再丰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课程资源的利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这次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每一节课上都有课程资源的利用。

我在参加这次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前,花了很大的功夫收集资料,下载课程资源。课堂上,我展示的一幅幅精彩的图片让学生啧啧称奇。可一节课只有40分钟,十几幅图片展示出来就花掉了不少时间,学生哪还有充足的时间读书、与文本对话?因此对这节课学习目标的完全落实就显得成问题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才认识到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课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怎样写出颐和园的美景的。

课程资源的利用让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先进了,但课程资源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有做到合理地利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回想起我在课堂上把应该板书的内容都由多媒体展示代替了,更感到值得反思。因为这对于学生书写习惯和写字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单从写字这个环节就没有做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是一个进步。今后,我一定会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把课标精神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按照华中师范大学的杨再隋教授所说的,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努力实践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不足精选篇三

教学这一课,我把目标定在学语文,而非简单地学课文;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或写游览类文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看图片、视频只是让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有所了解,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学有所得。我把学生明晰作者游览路线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既让学生清晰本文作者游览的路线,又渗透了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游览路线是个难点,老师心里再明白,如果不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可能糊里糊涂。

1、了解参观颐和园的总的游览顺序

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参观颐和园整体的游览顺序。在第一课时,我就先请学生读书找出四个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这四个句子体现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我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紧抓“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围绕这四个句子标出游览路线,直观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渗透作者突出抓住重点景点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进了、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么多的景点,要抓重点来写,写的时候注意运用合适的动词就能清晰地交代游览顺序。

2、抓住参观长廊的游览顺序

在接下来学习长廊一段时,我先是引导学生学习,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学生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在这一段学生从看似没有顺序的长廊的描写中找到游览顺序,这样能够学生渗透一种理念,只要是写游览类的文章,其实都是有参观顺序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才能将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展现给大家,课下的调查询问证明,学生的确在本课的学习后对长廊的参观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学生也表示,如果参观长廊,也学习作者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参观。

3、发挥表格清晰明了的作用。

对于万寿山一大段的学习,作者观察的方向较多,观察到的景点也较多,当然对于景点的特点的展现也较多,如果牵着学生去学习的话,不但学生感到枯燥,同时学生也会被搞糊涂,因此,我通过设计表格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这样充分发挥了表格一目了然的特点,更能关注学生的实质性的学习。我先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万寿山脚下观察到的景点,学生一步步清晰了作者的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表格自学登上万寿山后的观察顺序、景点、特点以及写作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也许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学生对登上万寿山的游览顺序已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关注到作者抓住重要景点描写、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比喻的手法来突出景点的特点的写作方法,继而让学生明晰在自己写景时,也能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并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

4、借助课文,学习运用。

为了更加深学生对本课的所学游览顺序方法的掌握,课上又设计了片断练习,尤其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学生可分从学校南门和北门来观察,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求深、不求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片段交流的时候,以鼓励为主给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1、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问题,比如,课堂上我只顾教案的完成,没有真正让学生学习昆明湖的部分,有走过场的嫌疑。

2、对于设计的“表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好,下一步要结合指导学生进一步发挥表格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针对片段练习,由于时间不够,最后处理的有些草率,应该让片段练习得到真正的练习,要进一步交流、指导,不能为写而写,要真正让学生掌握写移步换景的方法。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不足精选篇四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不足精选篇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加上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学生,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我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了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到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时间的把握,需要认真思考。在教学“万寿山”这部分时,应缩短时间,花费时间稍多,使得最后的总结有些仓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如何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升华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争做得更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不足精选篇六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美丽、宏伟及它的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我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还让学生结合去颐和园是看到的景物来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答问题较积极,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我在课上能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我知道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从课文的长度,到理解的难度都上升了一个档次,因此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首先我指导学生学习仁寿殿、佛香阁和描写长廊的段落,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方法,并让他们运用阅读方法自学描写大戏楼和十七孔桥的段落,从效果上来看还是较好的`,只是对后进生还需要多关注。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方式连段成篇的。课文后面有一道题是,将这篇文章和刚刚学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从篇章上进行比较接触的比较少,对于它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在将这道题时,我还是给了一些指导,但学生说出的答案还是让我想也没想到,它们好像不知从哪入手,只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说。当时的自己真的有一些无奈。自己只好又对他们再次进行指导,过后我也细细的想了想,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自己刚刚教完六年级,所以自己总是拿六年级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觉得他们能力不行。其实也许自己降低一点标准,多给他们一些指导,也许他们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埋怨学生,有的时候从自身上找一找问题也许会有更加的效果。

其次,通过这道题让我知道,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的方法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每节课能给学生留出十分钟让他们再读一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也就是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或是《比较阅读拓展的册子》,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给我们定的阅读训练。今年的阅读训练时往年单元检测或是考试卷中的短文,针对性很强,但我发现只要孩子回家做就瞎写,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无论你怎么强调,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以后争取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争取做一篇讲一篇,让每一篇短文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年级第一学期虽然没有统考的人误,但只有将这学期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为下学期紧张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会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从各方面都尽快适应五年级的学习。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不足精选篇七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并且条理清楚,异常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终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不足之处:

1、学生开展研究和体验的时间不够充足。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本事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2、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梦想的。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不足精选篇八

通过深入研读教材以及向老教师的学习,我发现本节课不但文字特别优美,而且条理非常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仅仅三十五分钟的课堂,究竟怎样取舍呢?我们决定抓住每处景点的特点,通过老师的点拨,艺术的导学,让学生自己感受每处景点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读。比如学习“长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长、美”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读谈感受,然后创设情境,假如你就站在这长廊之上,微风轻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气爽”这个词,然后再带着这种感觉去读,长廊的长和美尽现眼前。学生自主感受,自读自悟,以读促情,用情促读。另外这里还体现出了三年级段的训练。

《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三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本节课中,我没有包办代替,让学生质疑问难,进行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其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说明了发现疑问的重要性,也鼓励人们质疑问难。在处理字词的环节中,我发现有难读的词语,也有难以理解的词语。备课时我就充分备学生,想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词语不明白,随机处理,有的配以图片说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注释。学生难理解的,也先让其他同学谈词义,自主权放给学生,一切以学生认知为基准。其二,在朗读感悟昆明湖一段处,有一个难点,就是体会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滑”过的“滑”字用的恰到好处。怎样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设计了几种方法。最后的课堂上,由学生体会静字入手,哪里还能感受到湖水“静“,由此找到第二句话,随后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说到平时划船用的“划”字,二者是否可以换一换,为什么?然后让同桌合作探究,议一议,由后半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体会出“滑”字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备课的时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来看、反复读,品味。在处理十七孔桥一段时,原本想找一些桥上狮子的图片来看,却发现还没有想象中的姿态那么多。于是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到“姿态不一”这个词。然后拓展想象,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那么你想象会有什么姿态?在表达的时候,通过教师巧妙地一引:这么多的狮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又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十七孔桥的狮子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刚抽到后,试讲了两次,其余时间都是在反复研读教材,修改教案。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处。课堂上讲到万寿山那一段时,孩子们从图中找排云殿的位置迟迟没有找对,又读过以后,仍然比较模糊。我想如果这堂课再重新上的话,在这个地方,我会从观看排云殿的位置入手,因为是从山下看山上,所以葱郁的树丛掩映住了排云殿。如果站在佛香阁往下望,相信会看的很清楚。这样来进行导学会更好。

紧张的课堂教学结束了,颐和园似乎已经学完了,我却感觉意犹未尽,真想再去颐和园里亲自去体验一下,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去走一遭,相信会别有一番滋味!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