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最新航天英雄演讲心得体会(优秀5篇)

最新航天英雄演讲心得体会(优秀5篇)

时间:2023-06-23 18:17:37 作者:曹czj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航天英雄演讲心得体会篇一

昨天我自己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做《烈火英雄》。

《烈火英雄》讲述了滨港消防支队在面临港口特大火灾时,全体消防员们不惧危险逆火而战,最终成功扑灭大火保护了全市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故事。

消防员是个伟大的职业,他保证了我们生命财产安全;消防员是个危险的职业,火随时都可能要了他们的生命;消防员是个重要的职业,他们时时刻刻都准备着赶往火场,解救危难中的人群,赴汤蹈火,保家卫国。

他们是一群可敬的人,他们工作在水火之间,生活在半醒半眠之中,生存在生死各一半中,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职责之所在,他们将人民的安全放在心中的第一位,抛开个人私欲,一心为公,英勇无畏。他们在危难时挺身而出,救人出火海,在你无助无援的时候出现在你面前的人,冲向火海抢救生命财产,却不求一丝回报。

通过观看电影《烈火英雄》让我对消防员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

航天英雄演讲心得体会篇二

今天,迎着昔日东升,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壮观的发射场面令人振奋,正在印度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的中共中央、第一时间发来贺电,令人鼓舞。

航天梦,连系着中国梦。此时,我们更敬佩航天英雄们为国奉献的追梦精神。这次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他们将在“天神”组合体中生活、工作30天,创下我国在轨驻留最长时间的纪录。特别航天员景海鹏,他曾经执行过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此次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是他第三次太空飞行,也是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三次进入太空,这也许算不得什么奇迹、或壮举,但其步入太空的足迹却很伟大,绝不亚于一次“长征”。景海鹏,是山西人民的骄傲,值得我们学习。

人们都羡慕做航天员的光彩,但可知他们光彩背后有着多少多大的付出?首先是亲情的付出,与家人聚少离多,特别执行任务时,相当长的时间里回家都不能回的。其次,是艰苦汗水的付出,航天飞行对航天员的素质,包括身体、技术、心里素质,要求特别高,近乎于苛刻,因此,被选上航天员仅仅是第一步,真正步入太空还需苦练基本功,需要一个长久艰苦的付出。其三,是耐心的付出,太空生活决不是“嫦娥飞天”“九天揽月”那般诗意和美好,狭小的空间,失重的环境,枯燥的生活,真正是度日如年,没有足够的意志和耐心,是难以胜任的。

可见,做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意志和爱国奉献的理想追求。景海鹏在与记者的见面会上讲:“人的这一辈子,是由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不同的梦想串联起来的,因为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梦想,把各种梦想串联起来,就形成这一生。”“人要是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梦想,就太可怕。”他如此认识如此说,也是这样做的,从20__年第一次执行飞行任务,神七到神十一,每四年一次的太空飞行,又恰好随奥运会的节拍,所以他将此视为自己的“奥运会”。奥运会是什么,就是体育健儿的拼搏,一届接一届的拼搏,像王义夫那样,参加了九届奥运会,坚持了四九三十六年的拼搏,这是何等坚强的拼搏啊,只因心中有目标、有理想、有梦想、有祖国。

其实,将航天员的太空之路比作“长征”更合适,从地上飞向太空需要克服的艰难很多很多,意志稍有松懈就难以走下去。看央视听一位百岁老红军回忆长征,天上飞机炸,地上敌人围追堵截,一边与敌人打,一边赶路前进,长征的艰难是今人不可想象的,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一天也走不下来。中国航天能走到举世瞩目的今天,岂不是每个航天人在坚强中拼搏出来的?航天精神就是对长征精神的最好弘扬。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长征”。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就是要景海鹏那样,争做“追梦者”,用行动践行红军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胸怀伟大祖国,敢于攻坚克难,不屈不挠,迎难而上,一往直前,还如景海鹏所说:“时刻接受祖国的挑选!”这样,我们在追梦的道路上,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伟大的胜利,为国争光。

航天英雄演讲心得体会篇三

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么一群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努力拼搏,题目就是时代的先锋,时代的楷模,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时代楷模——航天员的事迹吧,赶紧看看吧!

有一群这样的人——“轻”,让他们的梦想更接近星空和宇宙;“重”,让他们的脚步更加豪迈壮阔。

他们就是中国航天员。

20xx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在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当航天员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舱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此后,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每次凯旋后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祖国托举我飞天!”景海鹏记得,为了研制我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女设计师张万欣先后7次赴俄罗斯参加学习培训,不仅刻苦钻研技术原理,还主动参加操作训练。由于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气加压后的舱外服,关节活动非常吃力,每次训练结束后都浑身湿透,累得瘫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来……俄罗斯专家十分惊讶地问:“她不会就是你们中国选出来的女航天员吧?”科研人员把一天当作两天用,硬是靠着这种坚韧执着的拼劲,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8年才能干成的事。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自豪地说:穿着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觉真棒!

面对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荣誉属于祖国,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20xx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社会,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宣传航天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完美的太空一课让“教师”成了航天员王亚平的第二职业;这些年,她到过全国近百所学校,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课,点燃了无数中小学生心中的航天梦想。一个孩子在给她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的梦想也是当一名航天员,请放心把接力棒交给我吧!”王亚平觉得,这是除了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记忆。

计利只计国家利,留名只留集体名。“归零,归零,还是归零……”发射前的读秒倒计时没有“零”,但每次任务结束后,航天员们的心里都会补上这个“零”。“归零”让他们一次次放下个人的成绩、经历、得失,轻装上阵,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从航天员公寓到家属楼,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成了“最远的距离”。10多年来,除双休日外,航天员都按规定集中管理、训练,经常过家门而不入。

“他们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大家;他们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一位航天员家属这样说。

王亚平报名参选航天员之初,爱人决定放弃自己钟爱的飞行事业,专心陪伴妻子踏上飞天征程。那段时间,细心的王亚平体会到了他的不舍,她说:“你就自由自在地飞吧,我能照顾好自己。”如今,夫妻二人虽然见少离多,但却正如他们约定的那样,在天空和太空比翼双飞,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人生的精彩。

“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不要我了?”在备战“神十一”任务期间,航天员陈冬的爱人为了让他专心训练,不得已,将双胞胎儿子中的一个送回了老家,经常“失踪”的爸爸让孩子心里“犯了嘀咕”。听到电话那头稚气的疑问,陈冬在愧疚之余,只能极力克制自己,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训练任务中,用完美的33天太空表现回馈家人。

“太空真的很神奇,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心灵却不会。”20xx年来,这句话深深铭刻在每一位航天员的心里,激励着他们接续奋斗,一次次地在“重与轻”间做出人生无悔的选择。

航天英雄演讲心得体会篇四

查看《烈火英雄》,感受——,致敬英雄!

电影《烈火英雄》与其说是灾难片,不如说是主旋律英雄。如果不是这部电影,你会想到天津滨海新区的大事件,大连输油管道事件,让人安心的119号电话,还有这些“超级英雄”.不管电影院的空调再开,你都会被震哭。

影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剧情,还有震撼人心的一幕,而是敢于战斗不怕死的消防员精神。我周围还有低沉的啜泣声。我转过头,发现他们都在偷偷抹眼泪。其实不管影片真实与否,不合理之处只有一个初衷,那就是“向烈火英雄致敬”。

这部电影最大的泪点在于大灾难来临时生命的无奈与脆弱,生死存亡的倒退。

在郑智为救中队战友牺牲,被熊熊大火烧伤的那一刻,他把头盔扔向队长,大喊“给我妈”,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母亲拿着儿子的头盔哭到晕倒,还有姜立伟在关阀的最后一刻被大火牺牲的那双疲惫的手。我甚至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和儿子绝望的心情,突然觉得消防员的生命有时候是那么脆弱,多么无助。救援成功后,士兵们坐在地上吃鸡腿。队长把鸡腿放在郑智的头盔前,痛哭起来。剧中的感情线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写作至此,才发现片中的人物,想写的东西很多。舍命保护自己生命的郑智,舍命保护大家的许,事发前发生争吵后悲痛欲绝的,一群提前记录遗言以防牺牲的消防员,把队友骗到安全的地方自己关上阀门的姜立伟,以及胜利后伤心欲绝的,都成了他心中的泪点。这些能打动人的东西,总会教人改变主意。

也许,影片中大部分人的自我照顾会让人失望。面对孕妇的软弱,那扇永远关着的门,让人感到疏远。然而,如果一个方莉不放弃,千千将会有成千上万的方莉。

因为只有火才有英雄。

只要有火,就会有英雄。

航天英雄演讲心得体会篇五

杨利伟的家乡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这是山海关外一个依山傍海的美丽县城,今年38岁的杨利伟曾经在绥中生活了长达18年的时间,可以说,杨利伟的童年、少年以及一部分青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平和的小镇度过的。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爸爸后调到县土产公司)。小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让他到房后头拿木棚上的地瓜,他试了再试,半天的时间过去了,额头和小鼻尖上都浸出了汗水,却始终不敢登上离地面不到15米高的木梯。面对小利伟的胆怯,在镇学校做教师的父母担心地说:“这孩子的性格不改变,怕是长大后不能成事。”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署假日,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县东六股河去游泳。

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9岁这年秋天,在绥中镇北巍巍的燕山山脚下,经父亲鼓励,小利伟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松上,当从大树上下到地面的时候,浑身被汗水浸透的小利伟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高声喊道:“爸爸,我成功了!”孩子少有这激动的高喊声,似乎击落并摔碎了他性格上的怯懦,高喊声,震憾并回荡在幽暗的山谷。看见孩子第一次勇敢地战胜自己,父子俩人竟喜极而泣。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嗄》、《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带领“红军”攻克“白军”山头阵地,活捉了“胡汉山”、日本皇军头子“龟田”。他还常率领伙伴在学校的操场上“飞碍阻”、练习投掷铁饼、跑百米。在亲人的眼里,小利伟真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