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研究(专业19篇)

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研究(专业19篇)

时间:2024-01-05 05:51:01 作者:笔尘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研究(专业19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作文写法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论文

摘要:从“是什么”“做什么”“怎么衡量”“怎么突破”等方面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相关问题有利于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同时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解决方法。“是什么”解析职业素养的来源、分类和分歧;“做什么”重点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师培养、教学课程、教学节点、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怎么衡量”分析评价指标内容的取舍和体系构建的特征;“怎么突破”则是对现存问题的回应及未来努力方向的预判。

关键词:职业素养;概念;培养;评价体系;展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能力本位讨论的思潮中,高职教育逐渐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启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探索;到现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研究已经进入系统化、模式化的阶段,同时实践探索也步入了归纳总结、提升推广的阶段。为更好地掌握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本文从职业素养的概念、培养、评价等维度去分析已有成果和发展方向。

一种方式是由“素养”推演而来,从素养的养成方式和特性推演出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和基本内涵,进而演化成职业素养的概念。另一种方式是从国外直接引入。一是从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中直接援用了职业素养的概念。二是在探讨“职业能力是什么”时,直接引入“关键能力”,并将其视为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实质上,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领域里的素质教育”。三是在核心素养定义的基础上,形成与职业素养紧密相关的概念“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一种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刘兰明把“职业素养分成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包括资质、知识和技能;隐性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第二种是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陆刚兰把“职业素养分成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括由专业引出的一系列素养;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第三种是根据适应范围不同,蒋乃平把“职业素养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强调从事某一行业具备的共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

(三)是否包括职业技能是理解学生职业素养概念的最大分歧。

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虽然有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去修正这一概念,但其内核,即职业的内在规范性和从业者的品格和能力,始终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同时有人提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内容,由于对概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者对职业素养组成部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从特定岗位所需特定能力的视角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技能;从一般岗位所需普适性能力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不应该包括职业技能。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学能力、增强把握职业发展前沿的能力等,对于培养职业素养至关重要。蒋菁认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强化教师基本道德素质,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遵守教师基本职业规范和狠抓基本业务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理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集于一体,实现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唐冬生、罗敏杰提出实施“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职业人”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马庆发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载体,又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职教课程三维立体模型”。专业课具有明显地针对性、多元性,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专业课内容,能结合各学段的特点逐步展开,实现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阶段性、有序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能够围绕职业素养的重点内容进行有目标的培养,发挥着独特作用。赵莹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构建、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或者以不同领域的课程为主架构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要素。

教学情境设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专业考证等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者着眼于重点教学环节,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王浩主张“创新实训教学方式,搭建情境式集成实训教学平台”,让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培养。有研究者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出发,探析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及其与职业素养融通的价值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职业自然习惯,缩短学生的职业磨合期。吴伟萍提出校企合作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构建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xqhz平台”,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等活动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朱颖提出“要进行活动引领和校园环境的营造,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主题活动,在宣传氛围中点亮职业素养教育”。同时,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身心素质、能力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可以使学生从职业感知——职业认同——职业人格递进,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可分为包括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含职业技能的指标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为主体内容,王浩的“基于情境式集成实训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就是以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级指标,结合具体专业遴选、设立15个要素作为二级指标。杜新安主张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测评内容可由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三个维度构成,但这三个维度仍可分解为上面内容的四个方面,只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内容则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为主体内容,适当增加其他内容。崔奎勇提出的“高职学生基本素养评价体系”中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只有普适性素养指标内容而没有职业技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多样性、针对性。杜新安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李小娟在论述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时,强调了“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结果的.反馈性和导向性等内容”。在各研究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考察要点评价和计分标准”栏中,十分注重将项目考核结果用文字进行评价和用数据进行评分,即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此外,评价构建还要具有学段性,庄军和李毅认为“由于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不同学期学生基本素养教育评价要点也需要有所差别,要体现评价内容和过程的学段性”。

从现有文献来看,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大,其中最大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去理解职业素养的概念,杂乱界定的背后呈现出清晰的思路。职业素养的静态理解一般强调特定的职业岗位须有特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为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是题中之义。职业素养的动态理解一般强调培养学生适用于任何职业岗位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品格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通用性能力。动态理解重点强调着眼于学生持续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特定的职业岗位。从动态的视角去诠释,其实质是力图将职业素养发展成为独立于职业技能之外的概念,即不包括职业技能。而且独立的概念有利于深化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培养途径和载体。因此,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仍将围绕独立的内涵和外延来开展。

系统化是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和载体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者们各自从不同的主体、学科领域及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去系统地探索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从学科领域方面,研究者主要从专业课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公共课领域等方面去探析。职业素养培养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的聚焦点。首先,以专业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专业课程。通过教学课程考试改革,将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合发展,势必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是培养职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公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而单独在公共选修课体系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职业素养培养将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的融合仍是职业素养研究的主要方向。再次,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实践平台,但培养内容的层次、侧重点和聚焦点方面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职业素养的学期分段培养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明显脱节。职业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规范、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现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有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在系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导向作用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并且相关实践经验的研究文献也十分匮乏。基于此,职业素养培养评价可从三个方向努力:其一是职业素养培养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问题,即顶层设计,不单是职业素养培养自身的顶层设计问题,而是一个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解决了此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的生存依据问题。其二是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处理好职业素养的范畴问题。范畴问题事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素及其权重,事关培养途径和参与评价主体。其三是职业素养技能化趋向的问题,即使用通用性技能代替职业素养,用各种证书来衡量学生职业素养的趋向。总之,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现在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参考路径和经验借鉴,同时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也将检验着现有成果的成熟度。当然,一些现有的关键性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要去面对、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键能力——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j].职业与教育,(1).

[2]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1).

[3]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12).

[4]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

[5]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6]唐冬生,罗敏杰.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9).

[7]马庆发.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3).

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论文

摘要: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文章通过调查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并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构建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角度探索加强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和措施。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反映的是一个人在对待工作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态度和韧度,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为了落实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笔者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对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加强殡葬专业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主要针对高职殡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及职业素养教育。在综合众多学者关于职业素养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职业素养可从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品行三方面进行构建。职业知识和技能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职业品行则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意识以及职业习惯等。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笔者首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有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素养教育的文章进行了阅读研究。笔者发现,当今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结合具体的专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职业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2.问卷法。

笔者从殡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来考察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一方面,笔者直接或者通过网络向已经毕业的40名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表(毕业生卷)》,这些毕业生分布在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墓地等多家殡葬单位,收回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93%。另一方面,笔者直接或通过网络向殡葬单位(包括殡仪馆、墓地等)发放了调查问卷《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表(用人单位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

3.访谈法。

一方面,笔者对10位殡葬职工进行了访谈(其中5位殡仪馆职工,5位墓地职工),从行业的角度了解殡葬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以及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另一方面,对10位殡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其中5名殡仪馆职工,5名墓地职工),从毕业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对于当前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意见和看法。

4.分析法。

结合调研结果和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当今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进行了分析。

1.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从调查情况看,学生普遍担忧自己目前的职业素养水平,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改善。数据显示,超过5成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了解。57%的学生对现有的职业素养水平和学校教育效果不满意。在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上,学生选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训学习、学生活动等的分别占24%、23%、15%和14%。

2.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分析。职业知识和技能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最基本条件。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一方面,只有60%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剩下40%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不能完全胜任殡葬行业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或相符的学生才占50%,学生实际工作情况与所学技能不完全相符。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困境能控制自己行动的学生仅占40%。由此可见,学生在职业技能上习得不精,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3.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调查分析。职业道德是具有特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职业人在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中遵循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本文从忠诚、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四个指标来考察。结果显示,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5%的人愿意在现在的单位长期工作;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测评结果也不高,只有52%的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与人合作层面,5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客观处理事物,做好服务工作,很好地与人合作。

4.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品行的调查分析。职业品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意识以及职业习惯等。(1)职业理想是对职业的选择以及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明确,虽然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殡葬行业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但55%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展望;(2)职业兴趣是人们对于从事某种工作的愿望和兴趣。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自己选择专业,因此95%的学生都表示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3)职业意识是指对职业劳动认识和评价的情感态度。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殡葬专业毕业生中,57%的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模糊,55%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不清,44%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相关法律的了解。在对毕业岗位的认识上,高达80%的学生倾向于从事管理岗而不是基层岗位,85%的学生首先考虑工作条件和经济报酬。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职业价值认识不准确,尤其是在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4)职业习惯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认为,对职业习惯的测评是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为依据的,因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层面,只有借助具体的行为表现才能测量出。因而,职业习惯这一维度的数据是由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两个维度的数据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调查还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培养职业习惯。

5.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求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就系统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对于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排名靠前的是企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进入企业一线学习,来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还有30%的学生希望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素养。可以看出,企业实习是学生最期望的职业素养提升途径;从培养内容上,位居前列的是职业化心态和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作为从事特殊行业的殡葬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期望较高。

1.殡葬行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我们发现殡葬行业对实习生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岗敬业,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踏实肯干、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大学生在行业和工作中立足的必备要求。在与企业师傅的交谈中,有的师傅谈到,殡葬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些学生刚入职时可能专业技术不够硬,但是能够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坚韧不拔,最终获得企业的青睐。有个别学生虽然头脑灵活,能说会道,但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最终无法得到行业的认可。第二,吃苦耐劳,有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调查发现,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大学生总是会受到殡葬企业的`青睐。殡仪馆中的化妆、整容、火化岗位,墓园中的插花、刻碑以及销售岗位,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辛劳,因此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才能适应特殊岗位的工作要求。第三,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其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殡葬工作中的防腐、整容、墓碑设计、碑文纂刻等都需要精湛的技术,因此如果想从事相应的殡葬技术工作,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第三,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要求个人在团队中懂得尊重他人,建立并维护团队协作关系,使整合的团队能够产生最佳的业务效益。调查发现,由于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存在人际交往不良的现象。第四,遵纪守法,诚实可信,具有服务意识。作为服务行业,殡葬行业的服务宗旨是“逝者安息,生者慰藉”,这就要求殡葬工作者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当今效益观念盛行、功利行为增多的情况下,曾经出现过个别大学生私收买墓定金的行为,或是不尊重逝者及家属的行为,这也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殡葬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殡葬行业对毕业生总体情况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殡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为90%。在交谈中,殡葬企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工作技能不够娴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学习,但是思想品行却是胜任职业的道德保证。大学生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通过调查,殡葬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愿立足一线工作,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有的毕业生好高骛远,过于看重工作环境和待遇,不安心本职工作,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第二,跳槽频繁,缺乏忠诚意识。有的毕业生对企业不忠诚,思想不稳定,容易受人鼓动,频繁跳槽,一年之内换好几个单位。用人单位对此类行为非常不满。第三,团结协作意识不强,缺乏团队精神。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别人服从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别人,乱打小报告,瞎传闲话,在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第四,职业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差。有些毕业生存在从众心理,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在工作中缺乏毅力,看到现实工作情况与心理预期有差距,或在工作中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打退堂鼓,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殡葬专业教师,笔者参与了大量的专业调查及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编制工作。结合高职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可以看到当今高职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分数轻素质的传统教育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为迎合高考需要,我国传统教育采取应试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都缺乏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难度。尤其是殡葬专业学生,目前中国大陆开办殡葬教育的大学都属于高职教育,选择殡葬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综合素质一般,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二)缺乏系统性设计和统一规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作为社会管理与服务类的高职专业之一,殡葬专业开设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学校教育还是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业特色和职业特色,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殡葬专业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授课教师不一定能够了解学生特点,职业素养教育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企业、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欠缺,难以整体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期望值。

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提升职业素养水平、完善职业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殡葬教育者应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深度挖掘职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学与产业脱节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式,在实现教产结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一是要注重学生形象与企业职业人形象的对接,通过不断的练习塑造职业形象,提升职业气质,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二是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相对接,学校和企业各自指定一位班主任,由两位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辅导;三是班级制度与企业制度相对接,根据企业管理方式,班级管理实行公司业绩考核制,对学生学习、团学活动、宿舍方面的表现等打分汇总,实施达标创优量化考核制度。

(二)将职业素养教育真正纳入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高职教育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和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殡葬专业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将职业素养教育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通过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职业素养的专业渗透。

一方面可以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或有经验的殡葬行业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素养课程的讲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老师的培训。在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明确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及要求,专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对专业介绍、行业分析和岗位描述等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觉修养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殡葬专业在进行职业素养课堂教育时应该采取尽可能丰富的教授形式,除了基本的理论讲解外,可以采取案例教学,从正反两方面举例以教育和启迪学生;另一方面,殡葬专业教师要按照真实的职业情境进行设计和改造,设法满足职业素养对真实职业情境的需求,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学习实训的教育范畴。

(五)创建科学合理的殡葬专。

业学生职业素养考评体系殡葬专业教育要对毕业生做好职业素养信息反馈工作,一方面可以与合作企业取得联系,由学生所在企业对其职业素养进行客观评价,了解其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情况,从而发现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有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品行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鲁伟.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评价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10).

[2]何玲霞,曹正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状况调查研究[j].职业下旬,2013(7).

[3]徐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1).

[4]张箴.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策略分析[j].现代工贸商业,2014(20).

[5]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一直以来都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其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就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说,鉴于计算机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充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广大中职计算机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毫无疑问,唯有切实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能促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中职教育加大了投入,争取提高职业人才的专业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和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是中职教育的重点内容。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我国的中职教育承担着很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培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成为中职院校的重要使命。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第二方面,中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第三方面,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存在问题。

(一)中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就时间来看,我国的中职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学校主要是由中学改制而来的,发展到现在仍然有着较深刻的普通教育的痕迹。就现代社会来看,社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人才,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这样就使得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it行业目前所需要的是专业型的人才,而中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则注重的是对通才的培养,这样就使得就业针对性较差,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能和工作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和市场联系较少,学校埋头于自身办学因而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进而使得技能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不够。

(二)中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

中职院校制定培养和教学目标通常依据的是国家大纲,但是由于大纲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造成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由于生源地不同、地区不同,就出现了中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目标制定过高。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根据大纲,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的层次之间存在差异,目标过高不仅不会起到激励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目标制定过低。过低的目标,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在技能培养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所依靠的主要是上课或者校内实践教学,但是对于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方面涉及的非常少。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不能掌握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这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和就业有关的技能,这样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就很容易变得迷茫,同时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较少,也不利于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而在人才选择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第一方面,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第二方面,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在行动导向理论指导之下的注重对学生学习理论构建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融入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种任务驱动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一个个任务中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进而提升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从而避免由于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合理而造成的问题。同时,通过任务的实施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体系。

(二)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在选择实训地点和实训项目时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训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专业性更强的人才。同时,在选取实训项目时教师要注重对实训内容难易程度的区分,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训。实训内容的安排要具有实用性,只有有实用性的项目才可以更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在选取实训单位时要遵循可实施性原则,尽量将学生安排在和学校有合作的企业当中,选取的企业水平过高或者过低对学生的实训都是不利的。

三、结语。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目前国家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因而抓住机遇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有针对地采取措施,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专业的人才。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

总而言之,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致有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和不合理的考核制度,不能突出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再是中职学生素质低,基础差,导致差等生缺乏自主学习甚至厌学,阻碍了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进步和提高。

1.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实际计算机教学时,教师通常只关注要学生记住操作步骤,忽略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不能有效地激发并调动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就会产生疲惫感,以致沉重挫败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信心。

1.2教学方式单一,考核制度不合理。

当前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式尽管引进了多媒体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依旧没改变教师灌输知识、不看重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有时考虑到有限的教学资源,学生想要及时地在计算机上运用所学知识练习实属不易,致使操作练习滞后,师生交流学习少。考核制度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今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考试标准低、考试内容不够新颖,导致考核质量差学习效率低下。

1.3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学生多是有着不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知识程度参差不齐。因地域不同中职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程度也不同,个别学生可能用不到计算机。实际教学时优劣划分毫无疑问地加重了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中职差等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最终导致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4教学效果差。

一些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却依旧没有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些学生学习不安分心里浮躁,自以为领会了教师讲解的知识,不注意听讲。上机操作练习时,一些学生不能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任务,却偷偷地看电影、打游戏,这些都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论文

(一)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

在传统职业教育看来,获取工作并且胜任岗位的决定因素在于毕业生职业技能的强弱,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强调,真实的工作环境与诸多的教育培训,是快速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对于刚刚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的高职学生而言,企业最关注、最看重的往往是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以及职业心理等因素,这也是高职学生顺利被企业接纳与认可的重要考察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与岗位需求变迁的不断加快,对于求职者职业素养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职业人完善并超越自我的必经之路,职业素养是制约高职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二)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利因素。

所谓就业竞争力,是指高职学生通过教育逐渐形成的、在其择业过程中既能够良好满足用人单位与社会需要,又能够在就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与发展自我的一种独特能力。实践证实,职业素养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各行各业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各行各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却是基本一致的。传统高职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与职业训练的培训,轻视甚至直接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现代高职教育已经意识到这一不足,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职业素养在高职学生就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成败。

(三)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角色定位的重要要求。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当他们初次踏入社会之后,首先要面临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两大角色定位的选择问题。就职业角色定位而言,要求就业者具有较强的奉献品质、敬业精神、服务观念以及规划意识等等,这是高职学生走出“校园”这座象牙塔、步入“社会”这架大染缸必备的能力。就社会角色定位而言,要求高职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尽快地、顺利地融入其中。这是因为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特性更为显著,要求高职学生具备良好、快速的职场适应能力,充分满足市场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积极学习、踏实做事和认真工作中有效提升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总之,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角色定位的重要要求,对自身职业素养具有很高要求。

大力培养人才与良好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国家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着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出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人才。基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得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当高职学生初步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养成大学学习习惯后,开始步入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实质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应积极架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之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操守以及职业习惯的逐步养成,进一步优化教与学。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争夺战愈发激烈,再加上人才流动频率的日益增大,使得企业在招聘和录用人才时对其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等要素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培养与形成,并联合企业、家长与学生,制定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从而为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铺垫良好思想基础。同时,为了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降低行业陌生感,在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管理过程中,应适时、恰当地将企业管理模式融入其中。此外,紧抓新生入学职业培训,将企业职业行为习惯与企业职业道德有条不紊地融入学生日常训练中。

(二)日常行为规范中融入职业素养培养。

实践证实,通过开展一系列职业养成训练活动(如日常行为规范、定期穿职业装等),对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等良好品质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智能。自起,我校开设了国学课程,“国学经典”、《礼仪手册》的学习成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国学与礼仪知识被有效运用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为了促进职业养成行为规范的落实,我校秉承“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建设原则,紧密围绕“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等三方面展开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为了创设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我校以规范师生的学习习惯、日常行为以及礼仪礼貌为入手点,认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如《寝室文明条例》、《教学场所文明条例》、《校园网络文明条例》、《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与评价机制》。此外,以学生为实施主体(如学生会、纪律委员会等),展开文明监督与日常检查,有效培养学生养成注重自身行为、礼仪礼貌的良好习惯,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融合。

(三)实践活动中纳入职业素养培养。

培养“高素养、高技能、高认知”的三高人才一直都是我校良好发展的重要关键。所谓高素养,是指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所谓高技能,是指高职学生具有较精湛的专业技能;所谓高认知,则是指高职学生具有建功立业、发愤图强的崇高理想。为了让高职学生充分体会职业素养在其就业与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方式,通过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学生活动、社会实践、企业家访谈、志愿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其校园生活中初步感知企业、感知社会,在亲身实践中切身感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为此,我校与国内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给予学生于真实企业环境中有效锻炼的良好机会,帮助学生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进一步提升其职业素养。当前,我校主要根据学生在校与企业实习两大阶段展开相应实践活动。

1.在校阶段高职学制多为三年制,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于大一和大二阶段,针对这一普遍情况,我校设计了如下特色实践模块。

2.实习阶段在大二下学期,我校开始定单班,展开定单培养。而对于大三整个学年,是高职学生正式进入企业的实习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与确立的关键阶段。为此,我校主要采取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展开职业素养教育,企业不同,所采取的素养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进入三星公司,将进行三星的企业文化教育;进入联想公司,则进行联想的企业文化熏陶。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特色实践模块设计与实施,促使一名高职学生三年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培养的完美落幕,实现由高三毕业生向一名准职业人的良好转变。

三、结语。

总之,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广大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提升机制,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其高效落实,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养、高文化、高技能的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论文

摘要:化工工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科学,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后期的生产水平。而安全设计作为化工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影响后期安全化工生产的基础,并且安全设计始终是化工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影响化工工程安全设计的因素较多,为了进一步优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高工程设计水平,文章针对目前化工工程设计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

关键词:化工工程设计;安全设计;问题;措施。

化学工程设计主要依据化学工艺流程选择适宜的生产设备,并依据合理的工厂布局,设计满足生产需要的方案,最终建立工厂,并使之投产使用。但是由于现代化工行业强调工厂的经济规模,使得工厂大型化装置日益增加。加之建设用地的减少,使得工厂设备排布出现高密度化、不合理化问题。另外由于生产需要,很多设备运行周期长,无法及时的更新、维护。并且很多化工企业为了扩能增效,不考虑实际水平增加设备设置。除此之外,化工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相关生产技术的培训也不能完善配套,都是化工生产过程中引发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何做到设计安全,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危险隐患,并在建设基础环节,即化工工程设计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安全隐患已经逐步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是由于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化工工程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化工工程设计将安全设计作为核心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也应当在源头上牢牢把控安全设计质量,排除安全隐患,强化化工工程设计。

1常见安全设计问题。

由于化工工程设计规模较大,复杂度较高,因此会存在诸多安全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对化工工程安全实施及后期的使用造成极大影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化工工程设计应用较多,且每一应用都需要大量的参数,其完善与否、科学与否都会对设计质量带来巨大影响,尤其对于工程的安全性。对目前化工工程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主要存在三点安全问题。

1.1安全因素考虑不完善。

化工工程设计需要涵盖大量的设备以及交织的管道,化工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安全因素,必然影响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同时降低了工程设计水平。主要因为工程设计涉及设备多,但是设计人员个人水平有限,因此设计过程中无法做到思虑周全,无法将所有的安全问题考虑在内,加之化工企业对工程设计资本投入有限,安全设计必然会增加投入成本,间接性的降低了化工企业的收益。一些设计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会忽视安全因素的考虑,导致设计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形成安全隐患。

1.2设备方面的安全问题较多。

由于化工设备类型较多,且有的设备往往需要定制,且需要的数量较多,因而在不同的设备连接时,不同设备之间的型号存在的差异较大,此时就会在设备型号方面的匹配性问题受到影响,在设计之中若忽视对其的处理,就会因此形成安全隐患。加上设备自身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而管道作为整个化工工程中的主要设备,所以在连接时,我们需要强化对其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性能的发挥,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管道中的流体介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与可燃性以及有毒性,所以在管道安全方面的需求较高,一旦发生机械损伤后将会导致管道的防护性能失去。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往往由于忽视对其的设计,尤其是忽视其细节的处理,导致设备面临的安全问题较多。

1.3设计资料不完善。

设计资料是保证设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由于化工工程设计需要大量的参考资料,只有以详细的资料为基础才能确保设计的可靠。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往往存在资料不完善,或者资料审查缺陷等问题。而资料的不完全、不可靠,是影响工程安全的关键。并且这类问题是化工工程设计中不可避免的。

2化工工程设计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结合上述化工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工程设计成效的提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2.1加强设计的专业性。

化工工程本身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较高,如果无法从专业技术角度对其予以保障,将很难对设计的整体安全性予以把控,在设计中必然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因此化工工程安全问题的优化必须从根本上对设计专业性进行提升,在提高设计水平的同时,对工程设计安全水平进行优化。只有不断从自身出发,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组织水平,强化其工作责任心,在设计过程中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设计环节和安全问题,结合实际,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设计安全性,才能完成高水平化工工程设计。

2.2保证管道安全设计质量。

在化工工程设计中,由于管道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确保流体间互相连接和输送的通道,也是确保设备得以连接的关键性设备。但是由于管道内的流体介质往往具有的腐蚀性与可燃性较强,管道安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对整个工程的顺利安全实施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在化工设计中,切实强化管道安全设计工作的开展。首先,所选的管道材料应合理,并对管道分界时所采用的金属垫必须在硬度上强化对其的设计,并严格按照线路强化对其的安全设计,确保其得到安全的运行。但是在线路设计过程中,由于其往往可能由于实际的变化而导致设计需要变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

2.3科学选址。

进行化工工程设计的过程必须从全局考虑,对工程进行宏观考量,其中最基础的便是选址和布局,只有结合实际,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才能为工程设计安全性打牢基础。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选择具有充足水源以及便利交通的地理位置,从而方便后期生产中原料的供应以及产品的销售运输,同时还要将环境问题考虑在内,尽量降低化工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合理性是工程布局的核心要点,在工程布局过程中应当首先保证其合理性,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及时得到物资,并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便于人员的生活、产品的输出。与此同时还应当在设计中考虑设备尤其是永久性设备的保护,降低设备危险问题的产生几率,并将设备进行适当的隔离。只有保证布局完善、选址科学,才能提高化工工程设计质量,并有效提升设计的安全性。

2.4加强设计的综合性、全程性。

为了进一步优化提升化工工程设计质量,保证工程设计安全性,不但要完成上述工作,还应当自此基础上整体把控工程设计,从安全性、综合性考量,尽可能找出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全面的分析,落实安全隐患的消除以及危险源的控制。从设计上对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同时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对于设计参数的确定需要依照实际要求,有针对性的予以确定,保证最终设计参数的科学性,以此把握工程设计的安全问题。尤其化工工程设计人员,应当在设计完成后再次对设计进行审查,并同相关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技术交流,对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及时交流和改动。

3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当前我国化工工程设计存在非常突出的安全问题,尤其在设计人员、技术以及质量方面。并且由于工程设计内容广泛、综合性强,设计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设计人员作为化工工程安全性保障的第一人,必须要对其设计负责,切实加强设计水平,尽可能完善设计,优化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安全问题,从个人保证化工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郑颖,石桂珍,卢金帅.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安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5:85.

[2]陈艳.浅析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安全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3,30:276.

[3]孙存山,田颖.针对化工工程设计中安全问题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1:43.

作者:黄晓蕾单位:常州大学化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论文

1.专业教师必须是优秀的“职业人”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想“为人师表”,就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职业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

2.专业教师要悉心研究本专业(行业)的行业规范和国家职业标准。

在国家职业标准中,不仅规定了各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更对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专业教师只有了解、掌握了本专业(行业)具体的规范和标准,并恰到好处的融入到专业知技的学习过程中,才能逐渐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职业人”。

3.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专业教师要在“导”的过程中,巧妙、适时地融入素养的培养,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同时,专业教师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平凡的细节优化和持续的教导和培训,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比如,在专业活动中教师始终坚持督促学生根据课前任务做好实施计划(方案),提前到达场地(实训室、一体化教师)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实施中遵守操作规程、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相互合作、有问题及时沟通,实施后清洁卫生、及时总结等,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符合企业(社会)要求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素养就会渐渐地表现出来了。

1.专业课堂教师缺乏全面育人的意识。

南开大学校长一语“很多教师缺乏职业意识,没有育人观念”道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更是孤注技能的提高,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普遍现象。

2.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职业院校学生在校的时间比规定的学制要短,以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一点,加之公共课不能有效压缩,这样留个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时间就更少了。这种现实情况导致每次专业课内容多、时间紧迫,很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了。

3.部分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够全面。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这些教师的优势是动手能力、做法也更加接近现场实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教学环节有点乱、很难做到将“必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效结合。

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针对化工专业学生的体育教育对其职业素养的养成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整体到具体的将体育教育教学与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联系起来,从而完成化工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育;职业素养;态度。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大院校学生数量规模逐渐变大,教育发展也飞速发展。但是在对于学生的日常培养过程中,学校将重点主要放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层面上,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的职业素养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针对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化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做了以下的探究。

近年来职业素养作为毕业生的一项基本素质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相关教育专家的重视,因为是否具备职业素养决定了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与败。根据对各大企业管理层人员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职业素养主要指一个人在企业中的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标志,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是促成员工良好完成工作指标的关键因素。而敬业精神则是员工对自身所处工作岗位的热爱,无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如何都无条件热爱自己的工作,争取做到最好,吃苦耐劳,勤动脑,使工作高效并且高质量的完成。而针对化工专业的职业特点来看,对于化工专业的体育教学就对站立的持久性、心理的极强的稳定性、手指小关节的灵活性等有一定的要求。

化工专业学生就业后需要很高的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求体育教育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这两个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因而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体育教学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担负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引导作用。

2.1养成严格守时的好习惯。

2.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职场中,团队合作精神至关重要,大部分工作无法由个人完成而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的力量来完成,因此就要求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体育课前整队阶段,要求做到“快、静、齐”。首先给予学生一个量化的指标,要求每一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无法完成指标的时候就由全体成员共同承担惩罚。从而让学生们意识到一个任务并不只是牵扯到自身,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借用此种方式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出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在未来从事化工工作过程中,能与同事融洽的相处,共同完成化工的试验与科研等。

2.3养成完善准备工作的习惯。

“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在企业工作过程中,只有在准备工作充分的情况下才能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上级交代的工作与任务。运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则可以通过在课堂前期对运动所做的准备活动来养成学生完善准备工作的习惯,通过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能够使学生从相对静止的状态逐步过渡到运动状态,而不至于在运动的过程中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能够大脑处于最佳的运动状态,使得运动效果更佳显著。通过此种方式养成学生完善准备工作的习惯,让学生懂得只有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得学生在每次进行化学试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更大的降低试验的危险系数,缩短试验时间,提高试验的成功率。

2.4培养自身积极参与的心态。

在职场中,拥有积极参与心态的员工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与锻炼机会,从而得到更多的升职加薪的机会。因此,就要求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培养学生自身积极参与的心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体育老师可以设立不同的比赛项目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的奖励,从而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投影到职场中就等价于按工作量领工资这一常规模式,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使得自己热爱工作,乐于参与到工作中去,积极完成工作。

2.5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在体育课程的结束阶段,体育老师要带领学生做好拉伸运动,对身体进行放松,在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的同时使得学生们领悟到做事有始有终的重要性,从而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对任何工作与任务都能够做到善始善终。有始有终不仅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严谨的工作态度。

体育教师需要通过重新树立自身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体育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得学生从活动中收获心得体会。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的自身特点,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职业素养,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性化教学。在改变教学模式的同时,增加体育课的课时,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巩固提高所学知识,温习回顾心得体会。

3.1加强职业实用身体训练。

职业实用身体训练是一种通过体育教育的形式,通过体育教育的手段,采取相应的有效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体适应劳动及各项活动所必须的机体能力与运动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以及在独立生产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的职业教育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学生体育的教育掌握相关职业工作中的身体训练水平,灵活并高效地充分运用自身身体机能来参加实际生产活动。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手段,主要采用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以及根据职业的活动特点进行改造和专门设计的练习。但是,如果认为只有在形式上与职业劳动中的动作相类似的联系才可以作为合适的手段,那是不正确的。一般实用性练习,借助它可以形成在一般职业活动条件下和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使用的运动技能。职业使用性体操和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不仅要符合职业活动的要求,而且必须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状况和姿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3.2着眼书本。

当前大部分体育教师来自各大高校经受过四年的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受教经历,因而自身拥有一定的优越感,而进入实际工作环境之后,常常忽视继续采取读书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然而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的更迭速度也随之增快,因此就要求体育教师们抱着孜孜不倦的态度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脚步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固步自封只会使得教学水平不进则退,从而阻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对书本知识的探索中大多为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带着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查阅书籍,从书本中寻找答案;另一种则是从书本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在书籍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去尝试新的教学理念,结合书本知识进行相应改进从而适应自身的教学模式。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到阅读的广泛性,不要局限于体育专业的相关书籍,在阅读自身专业书籍的同时可以兼顾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从而在充实自身的同时也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扩展知识面,进而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其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做到及时摘抄,将书本上对自身有益的内容摘抄下来方便归纳与总结。在体育教学书籍的基础之上应多阅读化工专业相关书籍,了解化工专业的职业特点,从而根据职业需求而从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培养,使得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自身环境。

3.3重视教学基本功。

基本教学能力是对体育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指教师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对教学内容的规划能力、组织比赛与裁判的能力以及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指引能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针对这些教学基本功进行一定的训练,从而使得这些基本功能够充分运用到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基本能力是日后在教学领域中不断进步的基础,在掌握基础实践本领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基础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内容,从而在体育教学中游刃有余。

3.4实践中积累经验。

实践出真知,因此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经过自我反省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进而积累教学经验,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逐步发展为骨干教师。书本上的知识只停留于理论内容,要想要真正提升自身能力就要求教师注重之间,在其过程中只有领悟者才能获取教育理念的真谛,对自身教学过程进行一系列的剖析,勤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省与思考,从中发现自身不足,进而对其进行总结,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积累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成果。积累教学经验要求教师坚持写课堂总结,对自身的课堂进行客观评价。把每一节课当做一次教师测评,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分析与记录,在经验中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方式,此种方法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不断的积累与总结,将零散的感悟加以记载并归纳总结才能使得感受转化为经验理论,是教学成长之路的一次升华,使日积月累的经验成为教师自身的宝贵意志品质。结合化工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体育教学的教学经验,从中挖掘出其相同点不不同点,加以总结与归纳,从而从中找出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针对不同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学生自身修养的良好结果。

3.5加强课题研究。

高水平的教学必须具备其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就要求教师提高对科研的重视,将教学内容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离不开科学研究,科研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升职加薪也有利于教师在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对课题的研究是教师成长之路的重要因素,是对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要求,也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除了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水平,还要求教师能够潜心钻研,拥有一定的科研水平。教学是分享知识,而科研则是创造知识,是对教师自身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挑战,只有在课题研究层面有所建树的教师才是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真正结合,并且切实反思教学过程的优秀教师。课题研究水平也反应了教师本身作为一个创造的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课题研究也能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挖掘教师自身潜力,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师质量,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自身素质。

4结论。

职业素养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必要基本素质,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下,采取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来提高化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此过程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思政老师、心理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体育老师都也担负起这一责任,从自身思想深处加以转变,提升自身的责任心,不断钻研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论文

摘要: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技工院校学生将来融入企业、走向社会非常重要。

本文以技工院校电气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专业实训场地建设、全国技能大赛和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原则等四个方面探索了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电气专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年来一直在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气专业涉及各行各业,小到家用开关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

现在技工院校的学生不仅聪明而且有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优势来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

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等。

传统课堂教学重视每一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但没有突出学生的自我操作水平及工厂中的应用。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方式为主导,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

“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试行时,仅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实习,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

学生无法在工厂中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学习专业技术。

笔者学院电气专业教学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是按当地企业的招工需求和学校学生就业专业趋势来确定。

学生在必备的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心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电工基础、电工技能训练、电机与变压器、电子电路的焊接与调试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电气专业领域在工厂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端正世界观和价值观。

专业和课程充分体现当今人们生活的需求。

笔者学院电气工程系新设置了两个专业: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和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

现在淄博市的高层小区越来越多,电梯行业的检修和维护将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

笔者学院根据广泛的市场调研后增加了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和维护专业,为今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现在很多家用电器需要连接无线网使用,具备在异地用手机app控制的功能,工业机器人技术也由此更加广泛地融入了日常的家庭生活。

现在淄博市城区的高档小区已经开始打造智能小区,即每家每户都会配有一个机器人来操作这些可以连接无线网的家用电器。

工业机器人技术以后的平台也会越来越广。

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学习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时围绕专业知识实训,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以电气专业就业为定向,培养电气专业技能强、职业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

笔者学院学生毕业后还可以取得“维修电工中级技工”“维修电工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在工厂工作中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学生从事电气专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二、专业实训场地建设。

笔者学院的实训中心是电气工程系下设实训场地之一,筹建自,一期投资四百余万元,是集无线电调试、电子设备装接、机床维修、数控机床维修、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训场地,主要用于校内技师班、高级班等高年级学生的日常实训教学,同时面向校外承接企业培训和省市各级技能大赛。

场地建成之后,先后承接了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国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共计三次省级大赛八个项目的比赛。

电子设备装接工场地主要功能是教给学生通过电脑软件画图、制作电子线路板、焊接元件,并实现电路的某种控制。

机电一体化设备模拟了工厂企业里自动化流水线的控制过程。

由于设备先进且颇具规模、培训能力强、参赛成绩好,笔者学院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两个项目已经被省劳动厅确定为省级大赛培训基地。

专业实训场地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加强校内实习与生产的融合,提升产学研互动融合的能力。

三、全国技能大赛。

全国技能大赛吸引了全国技工院校师生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

技能大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学院要用技能大赛促进大赛培训,用技能大赛促进日常教学,用技能大赛促进教师培训,用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就业。

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除了表现为高超的技能技巧以及过硬的基本功外,还在比赛中表现出稳定的心理状态、规范的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

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增加了自己的阅历,提高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还可以为其他学生做出榜样,鼓励大家都参与进来,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能大赛过程对职业素养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影响。

参加技能大赛过程中,学生培养形成了认真、务实、拼搏的精神和规范、严谨、安全的职业习惯。

同时,参赛选手们也见识了其他学校的高水平竞争对手,理解了裁判员和教练员的苦心。

选手在比赛中遵守纪律、服从裁决,才会在比赛中放平心态,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参加技能大赛培训的学生,暑假耐着酷热在实验室学习,寒假不顾寒冷来突破自己的一道道难关,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

笔者学院在大赛中也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将进一步强化核心团队建设和要素保障,坚持专家主导、选手主体的建设思路,把握好训练标准、规则要求、技术规范、训练考核、信息收集、管理保障等核心要素,充分发挥了学院外聘教授专家、技术顾问、合作企业的作用,努力做到精准集训,打造高水平的训练团队和比赛团队,为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齐鲁工匠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原则。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我们用木桶理论来解释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木桶由很多木板组成,有一块木板是职业素养。

要想木桶装更多的水,不仅要提高专业水平,还要增加职业素养。

《资治通鉴》中提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我们要培养有德有才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中心,以一体化教学为突破口,通过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职业素养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笔者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原则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坚持全面发展,不仅掌握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要鼓励学生们多在平时学习中培养职业素养。

比如课本要保持干净整洁,实训时实验台最后要打扫干净等。

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三要坚持学习、生活、学校活动等多方面的结合。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方面,还要结合他在宿舍卫生等情况表现。

教师要多鼓励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把学生职业素养考核变成多元考核评价。

在坚持这三个原则的前提下,学生的职业素养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

教师在上课时需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总览教材,挑选满足中职教学和符合学生特点的用书,突出教学重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1调整教学内容,选用实用教材。

按照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符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最新的考试大纲,极大化的落实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讲解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在调整教学内容时,要秉承培养职业能力和注重职业应用的标准,选出教学内容新颖、迎合本校教学需求的教材。

2.2对学生因材施教。

中职学生学历程度不尽相同,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度参差不齐,因此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信心等各个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于是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知识时掌握计算机技能出现特别大的差别,严重的会导致产生两极分化现象。鉴于此种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提出层次有高有低的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恰当地增加些难度稍大点的任务,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多亲自动手操作练习。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任务的追赶下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易到难逐渐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来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时要注意:注重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根据学生个人特点不同,把握好操作任务的难易。老师在安排任务时要面面俱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不同因材施教。以科学作引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恰当地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善于归纳总结。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是把一个新知识拆分成若干个子知识,新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分散开来逐一学习,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对子知识进行联结,系统地完整地掌握整个新知识。

问题教学法,教学内容取自于实际复杂但有意义的问题并融入于情境中,学生通过带着积极的心态研究问题领会于问题中隐藏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问题教学法实施时要注意: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设计问题,该问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重要的是设计的问题要依附于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要新颖,创新性的问题既能鼓励学生去创新,又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学生为根本设计问题因材施教。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培养世纪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旨在通过分析当前科技教育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合适的实施对策,以提升农村小学科技教育活动,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农村小学;现状;对策。

科学技术素质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对小学教育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精神。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初步的科技知识和能力是基础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实施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就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因此,探索科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分析。

1.不重视科技教育的大环境。

(1)许多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事实上,科学是从小培养学生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人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们的科学课常常把它叫做“副科”,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而是由其他教师担任。

2科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1)教师队伍不稳定,工作量大。由于教师调课频繁,特别是农村,科学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兼职教师有的由音体美教师、课时不够的其他任课教师、年龄较大的教师或者行政后勤人员担任,有的甚至临时安排没课的教师看管学生。教师知识面窄,对《科学》课知识点把握不住,实验操作难度较大,即使教师有主动性,但也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2)师资欠缺、经费不足、评价不公等。

二、对策与建议。

1.对策。

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科学教育观。科学观与科学教育观是两个密切联系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科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科学教育观。例如,《自然四字经》里,开篇就是“自然规律,多已发现”,“掌握规律,改造自然”,等等。这里暗含的科学观和科学教育观既不符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状况,又容易使学生养成唯科学主义的态度,还忽视了科学创新的精神。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岂是“自然规律,多已发现”呢?如果学生从小就形成了这种科学观,即科学仅仅是一种已经为人类所发现的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只要学习它就够了,哪来新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科学岂不是停滞不前了吗?()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学哲学研究的深入,科学观和科学教育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的,它随着人们对更多事实的了解而发生变化,由于未来可能发现的信息,当前为人们所接受的理论或许有一天被改变,甚至被放弃。科学规律不断被改变是‘为了它们更真实地代表事实’”这种开放的科学观对当代科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建议。

(1)提高认识,促进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首先全社会应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还科技教育本来面目,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其次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应将科学技术教育工作纳入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对农村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要有统筹安排、检查督促和评估奖惩,使科技教育活动真正在各校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2)创设条件,加强管理。农村中小学领导和教职工要将科技教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努力创设条件确保科技活动专职教师到位、固定经费到位、专用器材场地到位,强化活动管理做到期初有计划,期中有记录,期末有评比,使科技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其实科技教育并不是学校的额外负担,而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过程中,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有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高尚品德,又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还可与勤工俭学、职业教育等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促进中学教育的结构改革。开展好小学科技教育工作利人、利校,利教,是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2]郑志权。试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作用与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1(x2)。

[3]陈显文。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保证体系和有效途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个别调查法和座谈法,对本校05级教育技术学生的信息能力作了一个初步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目前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培养。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转化速度加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需要具有对信息的查找和创新能力。

1信息能力的含义。

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信息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信息交流就是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人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关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每一年无数的技术型人才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宗旨。而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而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说,其过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其走向社会之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就给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培养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仍然能够称得上是应用型的人才。

而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理念上的误区,认为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而学生的学习重点也都放在文化课和专业课上面,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计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算机学习考查仍旧是以书面的考核为主,很多学生具备了不错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上的一个失误。计算机是人类发明用来使用,而如果将这种应用型工具停留在书面上,则这门课程的教学将会彻底失去意义。

一、革新理念,恢复计算机教学的真实意义。

如前文所述,计算机被人类发明出来是用来应用的而不是作为理论知识来研究的,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要还原其真实的意义,让学生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最终学习目标。在培养学生这种求实的学习精神之前,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以书面考核为全部内容的考核方式,要将书面考核和实际操作水平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不断地去尝试实际的操作和应用,虽然计算机理论是固定的,但是换在不同的操作环境和操作系统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理论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学生时刻注意这种问题的存在,时刻提醒自己以实际操作为准,从理念上培养学生应用为先的学习态度。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相结合。

虽然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高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讲解依然是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的基本方法,一些基本理论仍需要教师做详细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把握得当,及时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把知识的重难点落到实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讲与练,教与学相结合,创设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有效教学。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启发者,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效教学。

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1.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运用。

例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让学生的机器与教师的机器展示一样,教师对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地演示,同时精细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知识的理论性,并能更快地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基础差而无法上普高的学困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习好的学生得到提高。

3.加强示范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计算机程序操作的教学中,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自己不同的个人习惯和理解习惯,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到位,导致学生由于个人习惯的不同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步骤错误、环节偏差以及顺序颠倒等失误,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偏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示范作用,亲自为学生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先让学生照样模仿,在学生熟练了之后再允许学生有个人的发挥,甚至是发明出更简练更有效的操作方法来,这样,不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得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和互补,让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功效都能够发挥到极致,这种有机的方法结合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融入自己的元素,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以不断创新的姿态来完成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

总而言之,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为最高教学目标,通过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具备高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时代的就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应该积极的加强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但是,随着市场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相关的需求,不能培养出一些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所以,积极地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中,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改革的重点,但是,实际的改革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1]。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一些相关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相关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低下。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计算机人才专业不强,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2.相关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一些严重的教学弊端影响了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就目前来看,我国中职计算机教育发展具有一定不均衡性,严重影响了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相关的基础社会分布不均衡,有些地区的计算机教学器材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操作、有的地区的教学器材不符合相关的教学要求,导致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良好的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另一方面,在一些中职院校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设施,但是一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不够重视。

3.相关的教学不符合一定的时代性。

在不断发展的科技中,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保障良好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计算机更新较快,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的.所采用的设计还是以前的设备,导致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接受新的知识,这样所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4.相关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和市场需求不符。

积极进行相关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是为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因此,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以市场需求为标准,才能保证良好的市场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中职院校和市场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导致和实际教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发展。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措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中职教学不断发展。因此,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市场的良好的发展势在必行。

1.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在实际的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还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2]。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应该积极进行一些新的理论教学,并且还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实践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综合素养。

2.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相关的教学设施分配不够完善,导致了教学质量过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加强对基础设计的利用率,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还应该严格的对学生的上机进行考核,不仅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保证教师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积极的进行改正,能够有效的促进中职教学的发展。

3.保证相关教学内容的全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科技更新换代比较快,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通过网络,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应该积极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保证相关的计算机人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促进市场的平稳发展。

4.把握良好的市场情况。

在不断的发展中,相关的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进行调查,保证对新的变化了如指掌,这样才能保证市场需求和学校培养的有机结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模式企业的相关环境,保证在学校中能够感受到企业氛围,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适应新的环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院校应该积极的从企业角度着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

5.加强校企合作。

在目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因此,在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还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另外,还能帮助学生快速的适应市场环境。

三、结语。

基于市场需求积极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能促进中职院校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因此,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积极规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良好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濮中.基于市场需求的中职计算机教学[j].教书育人,(30).

[2]夏欣荣.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j].中学课程辅导,(5).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

理念先行。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指引专业(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航标,只有形成正确而核心的办学理念,才能塑造出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学生素养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要。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企业环境中的学校”和“学校环境中的企业”的专业文化建设理念,“上善若水”、“以德立身、以能立足”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着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核心目标,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的建设水平,确立了“为专业建设塑造专业精神、营造专业氛围,创建校园专业文化精品”的专业文化建设目标。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引进企业化管理环境,实施“6s”管理,塑造规范、优良的实训环境;加强成本核算,节约实训耗材;以企业为蓝本制定学生实训的岗位规范,加强学习,严格计算机操作规范;鼓励团结互助,发扬团队精神;让学生参与管理,让他们学会现场管理,学会服从管理。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提供了良好的专业文化理念。

3.2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环境建设、氛围建设、专业特色建设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精神,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专业文化的熏陶。

加强职业环境布置。环境布置精心安排,每条走廊、每堵墙都会“说话”,内容上体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取得主要成果;二是往届优秀毕业生事迹;三是专业领域著名的技术能手、技能标兵;四是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趋势;五是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六是专业领域的名人格言警句。

加强职业氛围营造。根据职业岗位(群)特点,各教学、实验实训场所精细营造企业氛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实训室建设,做好真实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的营造;二是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精神;三是安全生产规范,按行业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流程、安全规程;四是生产流程介绍;五是企业的管理方法,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上岗实习。使计算机的教学场景与现代企业生产场景相接近,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体现现代文明的专业特色和个性化育人环境,积极营造“学校环境中的企业”和“企业环境中的学校”。

强化专业格言、创意和标识设计。根据专业理念,精心设计各具不同、极具创意的励志格言、凝练出计算机专业格言、设计专业标识,并将之应用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各种载体,图文并茂地宣传计算机的职业理念和专业精神,培植学生的职业情感和道德,用优美的环境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多策并举,打造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场所。专业文化建设内容必须通过合适的载体呈现出来,其主要载体有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具体可分为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实验实训室、走廊楼道、学生宿舍等。

3.3强化制度文化建设,保障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

加强组织保障机制。为保证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成立专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专业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指导、检查。把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明确专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主要负责人员,形成有序的工作体系。

制度保障机制。根据it行业和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着眼于专业文化建设的未来,通过宣传发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分析等工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方案;制定专业文化建设工作制度和规范,提高专业文化建设效率;制定专业文化建设的教育学习制度及考核、奖惩制度,调动师生员工对专业文化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物质保障机制。建立专业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做出资金预算、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落实到位,为专业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强专业文化建设的硬件实施建设,完善专业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师生员工文化活动场所、图书资料等专业文化设施;充分利用和完善专业文化建设的传播媒介,丰富和优化专业文化载体设计和运用,比如:专业文化手册、专业简介、实习实训安全操指南、宣传栏等。

3.4完善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计算机专业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中,按照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等要求,特别是项目教学的`特殊要求,打破传统的模式,进一步研究实验、实训室的布局安排、流程设计、设施配备、环境布置等,创设有利于课程实施的教学情境。利用网络,消除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上所受到的传统时空限制,创造有利于培养师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创新活动的教学环境。

围绕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考证,设计理论、实践课程合二为一,理论、实训指导教师合二为一的教室、实验、实训一体化的组合式教学区域,做到边教边练,边学边练,边练边考;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只有当教师具备了创新的品质,勇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活跃思维的过程。年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良好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出信息社会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行为文化指师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具体表现在学生行为养成、教师行为示范、岗位管理规范等方面。

学生形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是行为文化的关键。如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管理和计算机实训室“6s”常规管理,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等都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并接受管理和考核。

教师行为示范应包括教师形象、语言表达、行为礼仪和工作作风等,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细节,往往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行为示范在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各种行为和语言对学生行为养成、职业技能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计算机实验实训室是学生学习、操作的实训场所,对学生操作岗位应该从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各个环节,参照企业标准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要求师生要规范各类设备操作流程,适应岗位管理制度。在管理上要将学校的教学管理转变成完全的企业管理,在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标准、安全规程制度等都应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来制定和执行。如进入实训室应统一着工装,岗位6s整理、上下课考勤等。

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教师及专业的发展,提升了师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推动了计算机应用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虽然我们“以校为本”的专业文化建设正在起步,还在摸索阶段,但它已给了我们许多的收获与思考,这将激励我们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苦乐相伴,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

引言。

中职学校是我国培养技能型与实用型人才的基地,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定制性”,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中职学校应依据社会实际需求,来科学合理的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而开设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初衷也正是基于此点。中职学校应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利于快速高效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1.模块化教学所具有的优势。

第一、在模块教学中,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模块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就业针对性。因此,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过程当中会感到困难较大,而应用模块化教学,其重点即为可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划分为许多的模块,并进行分步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第三、由于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存在个性与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而应用以往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程,难以较好的满足此种差异性。但是应用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的应用教师、教学设备、网络等多种教学资源,而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出“可选择、多元化”的设计特点,能够让学生较好的展现自我的个性,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设计出具有实用性教学大纲。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应用课程模块化教学,必须按照模块化的理论知识与操作的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来设计出具有实用性教学大纲,再编制出相关的教案。理论知识教学大纲,应重点围绕知识的实用性以及等级考试涵盖的考试内容来展开,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原则;实际操作知识教学大纲,则要按照职业岗位与学生专业水平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实际操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2.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化之后,在公共必修的模块当中,能够让所有教师来进行统一授课,一起来对此模块的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如此一来,即可在教学当中进行开放式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而在选修模块当中,教师在教授此模块所有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当中,能够让教师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技能,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另外,中职学校应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当中进行工作岗位的`学习与培训,也可邀请企业当中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培训讲座与实训指导,让教师在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当中,获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效提升。

2.3构建任务指引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应用实际案例来进行学习指引,在教学的实际案例当中合理的导入模块知识点,并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出相关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高效的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并依据此模块的目标任务来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相关任务的指引下,来自主学习此模块知识;并在教师适时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紧密结合实际案例与任务指引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高效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2.4应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

在教学当中,应尽量选择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如此一来,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在应用案例时,必须围绕该模块的知识点来展开,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例如excel模块,应用案例时可建立与编辑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表,在这个现实生活的案例当中涵盖了以下的知识点:文本的输入、合并和拆分单元格、数据排序等方面,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可由学校安排所有的教师统一编制教案与课件,并尽量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应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较好的学习效率。

2.5应用模拟岗位的教学方法。

应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必须有效的接近技能岗位,可应用现场案例教学方法,来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模块,可安排学生以拆装计算机的现场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用性教学方式,既可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也可让学生学习与掌握计算机的实用性技能。

2.6构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对于模块化教学当中所有的知识模块,可应用分模块的课堂考试的方法:教师在教完一个模块之后,围绕相关的知识点来设计整体性案例,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来完成,围绕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来进行课堂考试,学校采用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在进行等级考试时,必须将教学与考试分开,通过考试来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公正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能够持续关注实际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客观全面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教师能够立足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当中来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考核学生职业化办公技能水平时,可应用例如参加计算机操作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来进行考核,通过计算机类的职业资格认证的理论与实作的两类考核,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在计算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技能。

3.结语。

总之,将模块化教学导入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所具有的部分问题、并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已经极为普遍,而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将占据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极大一部分。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条文,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中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但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分层次教学、实践结合理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每一年无数的技术型人才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宗旨。

而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而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说,其过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其走向社会之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就给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培养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仍然能够称得上是应用型的人才。

而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理念上的误区,认为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而学生的学习重点也都放在文化课和专业课上面,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考查仍旧是以书面的考核为主,很多学生具备了不错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上的一个失误。

计算机是人类发明用来使用,而如果将这种应用型工具停留在书面上,则这门课程的教学将会彻底失去意义。

一、革新理念,恢复计算机教学的真实意义。

如前文所述,计算机被人类发明出来是用来应用的而不是作为理论知识来研究的,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要还原其真实的意义,让学生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最终学习目标。

在培养学生这种求实的学习精神之前,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以书面考核为全部内容的考核方式,要将书面考核和实际操作水平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不断地去尝试实际的操作和应用,虽然计算机理论是固定的,但是换在不同的操作环境和操作系统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理论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学生时刻注意这种问题的存在,时刻提醒自己以实际操作为准,从理念上培养学生应用为先的学习态度。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相结合。

虽然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高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讲解依然是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的基本方法,一些基本理论仍需要教师做详细的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把握得当,及时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把知识的重难点落到实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讲与练,教与学相结合,创设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有效教学。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启发者,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效教学。

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1.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运用。

例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让学生的机器与教师的机器展示一样,教师对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地演示,同时精细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知识的理论性,并能更快地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基础差而无法上普高的学困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习好的学生得到提高。

3.加强示范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计算机程序操作的教学中,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自己不同的个人习惯和理解习惯,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到位,导致学生由于个人习惯的不同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步骤错误、环节偏差以及顺序颠倒等失误,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偏差,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示范作用,亲自为学生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先让学生照样模仿,在学生熟练了之后再允许学生有个人的发挥,甚至是发明出更简练更有效的操作方法来,这样,不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得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和互补,让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功效都能够发挥到极致,这种有机的方法结合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融入自己的元素,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以不断创新的姿态来完成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

同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为最高教学目标,通过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具备高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时代的就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国计算机中职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

在职业教育中计算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为国家、为社会不断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摘要: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个体等因素的差异,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不尽相同。

现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学生学习现状,就如何打造趣味课堂进行研究,对课堂教学中不尽人意的地方进行分析,研究在新课改下提高课堂教学趣味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趣味课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启蒙基础课,也是一门将知识、技能、实训融于一体的课程,更是其他计算机后继课程学习的基石。

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操作计算机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方法。

下面我将从学科的特点、学生现状、提高趣味性三个方面来分析。

1.学科的特点。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

专业文化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灵魂,是专业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优化以校为本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在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中对专业文化的优化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成果在实践中逐步显现。

1专业文化的界定。

专业建设在职业学校内涵建设中的重点地位决定了专业文化建设势必成为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专业文化作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该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专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

计算机文化代表一个新的时代文化,它已经将一个人经过文化教育后所具有的能力由传统的读、写、算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即计算机运用能力(信息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计算机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得到实现,在职业院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就是其真实的写照。

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作为计算机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既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其内涵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文化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性”、“专业性”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吃苦、任劳任怨、虚心学习、对人有礼貌,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尤其是英语)表达能力。

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精通一到两门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程序开发软件,为新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有良好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素养。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理解力,通过学习快速掌握新的技术,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很重要。随着信息技术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中职校不仅要对毕业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言传身教,更应向学生传授最新的教学理念与创新精神。

在激烈竞争的时代,综合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养都与计算机专业文化相契合。在中等职业学校重视计算机应用专业文化的建设不仅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自身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整个学校的专业建设乃至内涵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范文推荐
  • 01-05 冬奥辅警心得体会及收获(优质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传承经验,将经验变为宝贵的财富。在下方,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指导。
  • 01-05 2024年大学生职业规划(精选23篇)
    职业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市场需求等多个因素。在职业规划中,我们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目标,同时也要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
  • 01-05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报告(热门16篇)
    教师总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秘密武器,通过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成功经验,以供大家
  • 01-05 vbse财务经理个人总结(汇总17篇)
    做个人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为自己的进步提供动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以便更好地了解个人总结的写作方法
  • 01-05 财务业务心得体会(优质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心得体会中汲取经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们所在的小组是党员成绩查阅小组,是要通过整理其他
  • 01-05 调查岗位的心得体会版(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前进动力和勇气。接下来的范文是一些写得十分出色的心得体会,相信能给您提供一些撰写方面的灵感。岗位调查研究,是一
  • 01-05 半生雪学生版合唱(专业18篇)
    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要点和结构。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星期六,学校举行"迎元
  • 01-05 苹果技术员工作总结(精选20篇)
    技术工作总结应该注重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提出,以便于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工作能力。除了自己的总结,还可以参考其他同行的经验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 01-05 最新南水北调学院学习心得体会(优质12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一段经历或一项任务的思考和总结得出的个人感悟。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参考材料,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第一段:引言(100字)。公安学
  • 01-05 公益拍卖会主持词(优质19篇)
    主持词应该具备一定的幽默感和风趣感,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些优秀的主持人表现,他们的精彩演出将为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我是拍卖师——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