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峨眉山月歌教案范文(14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范文(14篇)

时间:2023-12-26 18:08:27 作者:紫薇儿峨眉山月歌教案范文(14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的,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语文教案-《峨眉道上》初中语文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习。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3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两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11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2.自读课文。a拼读字音:峨、羌、君、渝。

b指名朗读,点评。

c再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d交流。

三、精读课文。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疏通诗句。(主要解决疑难之处)。

教学前两句。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图理解)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教学后两句。

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闭眼,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4)教师描述:

5、指导朗读。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四、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复习检查: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望洞庭》。

1、揭题解题。

(1)理解“望”。(“望”即“向远处看”)。

(2)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现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那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4)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他的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望洞庭》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

要求:(1)拼读“未”、“螺”。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相、和、磨、遥望。

(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1)指读生字卡片。

(2)指名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磨:磨拭,即擦。

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轼的铜镜一样。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同桌互说句意。

2、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3、引导诗的意境。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作者邮箱:gaotian111981@.

峨眉山月歌教案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2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峨眉山月歌教案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四、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五、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听录音,结合注释感知。调整:调整: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课时主备人缪君丽执教老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2、默写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丰富想象,理解诗意,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预案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调整:调整: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

唐代诗人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的出生地现在尚无定论。目前学界有四种说法,蜀中说、碎叶说、条支说和长安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岁时随家人迁涉入蜀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邮)。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离家远行,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在蜀中游历。他出行的路线是从绵州昌隆出发,南下成都,大约在开元九年(公元721年)21岁的时候,李白到达了成都,写出了《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篇。此后又游历了彭山、峨眉、乐山等地,给后人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等传说。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从清溪驿登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他长达近40年的人生漫游。这首短小的绝句,28个字,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是仅见的。“四句入地名五,古今目为绝唱”。表现出李白的诗在青年时代已经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那么,李白所说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现在有峨眉山市。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清溪在现四川楗为县境内。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还有三峡。

提起三峡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现在很多出版物上关于这首诗的注解,也是认为是长江三峡。但是认真想一想,清溪至重庆水路大约600公里,重庆至三峡还有近600公里。李白不可能到了三峡,见不到他的朋友再返回渝州。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是“下”渝州了,而应是逆流上渝州了!其实,从清溪出发,沿江而下在乐山境内还有三个江峡,即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按全诗所描写的地形,李白所说的应该是乐山三峡,而不是长江三峡。这样来理解李白的诗句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思君”句,有人认为“君”是指峨眉山月。思君不见是指从清溪到渝州的路上,因月亮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不能见到,所以思念。我认为这首诗应该是李白写给友人的,思君句应是指朋友。初秋的夜晚,李白从峨眉山东北的平羌江岸边的清溪驿出发,路过了黎头、背峨、平羌三峡到乐山一带探访久别的朋友。可是朋友已经离开了乐山。于是李白就顺流而下直奔渝州。

一路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明月相随。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李白离家远行,未免思念家乡,思念亲友,他多么希望故乡和亲友能像天边的明月一样伴随着自己呀。通过峨眉山月来寄托诗人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江夜行图。可谓语短情长,千古之绝唱!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id=62025。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和方法: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1、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2、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二、作者简介。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三、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合作探究。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

四、当堂检测。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在(秋天)(季节)(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峨眉山)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布置。

1、完成阳光学评(本节课内容)。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六、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七、教学反思。

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生:令人心旷神怡。

生:我都不想走了。

师:哦,你是流连忘返呀。那李白看到眼前的这番景象,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能从诗句中读明白吗?提示:诗句中有一个字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试着找出来,想想它的意思。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师笑笑,对她说: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收获。该同学有埋头读文。

(2分钟左右,众多学生举手。)。

生:“思”字,是思念的意思。

师:你知道李白思念谁吗?

一生插言:是思念朋友。

师:你真了不起,想到李白心里去了。同学们,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想到朋友呢?

生:他想和朋友一起欣赏美景。

生:他想和朋友“把酒言欢”

生:因为他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生:父母。

师:是呀,李白他还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学会本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一)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诗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

从何可见?“秋”

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

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影入平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读能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现这种美景吗?虽不是渔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妙处吧!一起读。

3、看看插图,我们的诗人此时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随江而下,结合插图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观察点。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随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们圈画的地名,再读读诗文的三、四行,看看还有什么发生的变化?诗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会不会有变化呢?赶快读读后两行,感受一下。发现什么有变化?(地点发生了变化)感受到什么?(离家越来越远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伟的峨眉山也渐渐看不见了,谁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还有谁读?你读出了什么?(一丝不舍、想念)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渐盛。女生一起读。

继续往下读,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想念与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这里的“君”指谁?(亲人)他会想念亲人的什么呢?

还能见到么?为什么?

是啊,思亲不见亲,还有谁读?

除了亲人,这里的“君”还指谁?(朋友)。

李白一生爱交友,与友人情谊之深,在他的诗中也可见一斑,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你们知道,李白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吗?“喝酒”

是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现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欢啊,请男生读。

5、随着船儿渐行渐远,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渐渐被愈演愈烈的思乡之情所取代。来,请一、二组同学读一二行,三、四组同学读三四行。老师读课题,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来。

是啊,月亮常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诗人行至路上,看到家乡的山月之景,思乡之意已顿然而起。这也是为什么诗文短短28个字,连用了五个地名,但诗题却取之其一,名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让我们齐读古诗,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诵更有效率,自由背诵。

7、李白写“月”的诗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课下,也请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本周四,上了一节录像课《峨眉山月歌》,上课后,将录像后的成品自己看了两次,也借此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综合前期的备课、上课、再备课,自觉本课有如下进步:

第一、依据新课标中对中年段古诗的目标来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标中,3-4年级古诗教学方面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重在情感的体验以及想象力的激发,据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除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的目标外,还有关于“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将目标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

第二、吸收了本学期备课组在古诗教学方面的结晶,流程比较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比较顺利。本学期,区级古典文学现代化的课题观摩会在我校举行,同年级付晶老师要上一节展示课。整个磨课的过程跨度将近一个月,有备课组互听、互评,校长指导、区级教研员下校指导、市级教研员指导。我全程参加了,吸收了部分精华。特别是古诗教学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这几个流程,而且每个流程如何贯彻落实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我的教学中,我吸收了这些精华,并且加以了运用,实现了过程清晰,学生走入了诗歌的情境,领悟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浓浓的乡愁。

第三、教学语言更加精炼,对课堂的操控更加成熟。以前上课时,由于自己没有谱,这个“谱”我理解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理论的研读、备课的准备充分等,由于事先的积累不够,会出现课堂上有废话,操控不了整个课堂,教学重难点没有突破,在一个细节问题上纠结顾此失彼等情况。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以及对教学的领悟力有所提升,表现在备课上,更加有的放矢,上课中,语言比较规范,课堂的呈现也在可控的范围内。

第三、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表现能力较强。这节课本学期曾经上过一次,当时是校长推门听课。第一次上课,我自己对教材吃得不够透,诗中五个地名,没有提出来让学生去发现,甚至自己也没有搞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于是教学中没有呈现。在领悟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阶段,辅助的烘托比较少,比如说图片、音乐都没有,学生出现了地名不会读、背诵不顺畅的情况。这一次上课,备课方面我进行了调整,重备前,反复查找资料,首先自己把诗歌吃透,然后把自己的关于地名的思考加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圈划、思考,一起理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在入诗境悟诗情环节,我加入课图片和音乐烘托,教学效果比第一次上课要好,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但是,本次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入诗境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时是围绕“作者此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复习的过程,对于诗歌已经十分熟练了。完全能否揣摩到我问这个问题的意图,马上就心领神会地说“看到了头顶的半轮月亮,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在这时候,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就带领同学们通过感情朗读进入诗歌描绘的世界。但是整个只有月亮的世界太单薄了,事实上,作者坐船漂流在江面上,是可以见到特别多的景物的,这些景物与月亮在一起,才更有意境更真实。可是,通过两个孩子看似完美的回答,我就将想象的脚步停留在此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打开,是本节课的硬伤。

第二、自身的形象需要再打磨提升。整堂课下来,我虽说有微笑,但是语言不够活泼、肢体语言太过古板略显僵硬,头发也没有整理好。离理想的小学老师外形活泼、贴近小孩子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还有距离,自己平时要试着去调整,多录音录像,对照不足去改。

第三、自身的基本功需锤炼。在教学录像中,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板书很快、而且不够美观,在说话时有时停顿过长、有时会有一些方音出现。一节完美的课堂,这些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要有意识去改进。

通过这节课,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有待发展的空间,今后要落实,离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和完美的教师形象还很远,尝思索、勤调整,朝着目标去。

相关范文推荐
  • 12-26 服务员的培训心得(通用16篇)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的反馈和评价,有助于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值得一读的培训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通过这次酒店服务员培训,
  • 12-26 律师事务所辞职报告(专业21篇)
    辞职报告需要提前与上级沟通,以确保离职手续的顺利办理。这里有一些辞职报告的写作规范,可以帮助你写出优秀的离职信。2013年1月以来,我所在律师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 12-26 乡镇党委党建工作计划(专业18篇)
    范文是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开拓思维,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这里收集了各个领域的总结范文,包括学术研究、工作总结等多个方面,供大家借鉴。
  • 12-26 参加学校社团面试自我介绍(实用19篇)
    在社交场合中,进行自我介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仪,它可以打开交流的大门,为我们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希望能够对你有所
  • 12-26 庆七一主持词四人(模板21篇)
    在新的篇章即将揭开的今天,我期待着与大家一起创造美好的回忆。以下是一些来自成功人士的总结范文,通过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
  • 12-26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总结(精选18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要注意突出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同时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不足。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值得借鉴的月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 12-26 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多篇大全(17篇)
    事迹材料可以展示个人或团体在困难面前的顽强拼搏和不屈精神。小编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事迹材料,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农加贵,男,壮族,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云南
  • 12-26 四年级语文教学总结改进措施(精选19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以供参考和借鉴。时光飞逝,日月交替,转眼之间,一学期的工作即
  • 12-26 财务管理的总结报告(优质16篇)
    在撰写报告范文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收集资料,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对撰写报告范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提升自己的写
  • 12-26 探索月球奥秘教案(优质15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去年寒假的一天晚上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