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兰亭集序课教案(模板16篇)

2023年兰亭集序课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0-31 05:24:39 作者:ZS文王2023年兰亭集序课教案(模板16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编写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兰亭集序》课堂讲解

20xx年元旦假期结束,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迎来了一顿精神大餐,聆听了县教育局赵主任给我们带来了一直迷惑的课堂观察,为我们来指点迷津。

通过赵主任的讲解,我收获很多。我知道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三个转到:第一要从关注环节转到关注细节;第二从关注他人转到关注自身,平时养成及时反思的自觉性;第三从关注现象转到追寻的'意义。赵主任说了课堂教学语文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听、说、读、写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三个原则(整体-部分-整体);四个关注点(兴趣、方法、能力、习惯);五项技能(感受、理解、品味、积累和运用)。在这些地方我感触最深的是从关注他人转到关注自己,从上学期开始我们联校一直在搞名师带徒活动,很荣幸我是其中的一员,通过几次活动,我发现我们这些人在活动中成长很快,不再是光关注讲课教师的活动,而是从讲课老师讲完后谈他的教学到自己如何处理课堂,这应该就是从关注他人到自己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应该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感觉自己应该是在提升,活动的开展真的在成就我们。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赵主任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敢于直面不合理的地方,勇于创新。的确我们平常都太受专家讲课设计的思维框框,有时是刻意的模仿,有点东施效颦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所突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要像赵主任所说的敢于大胆的整合教材,敢于取舍教材内容,而不要迷恋教材。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整些没用的,要实打实的干。让学生多读书、少做题,读整本的书。让学生知道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把书读好。对于学困生赵主任也给我们指点了一个例子,建议降低难度,先抓基本的字词,阶梯式的教授,让每个孩子都有所学。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知道了自己以后课堂上更应该注意哪些细节,更侧重哪些,让自己的教学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为早日让自己迅速成长,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兰亭集序》教案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_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_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兰亭集序》课堂讲解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兰亭集序》教案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1课时。

一.课文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课堂小结。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_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_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文档为doc格式。

《兰亭集序》课堂讲解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作品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作品思想。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初中语文《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剧、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

(放映幻灯片,局部放大)。

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觉这幅字画总体上比较有气势,有劲有骨,给人感觉比较整齐。

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部书法作者是谁?

生齐:王羲之。

师:大家会写吗?找一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注意“羲”字的写法。

(一学生出错,找另一学生纠错。)。

生2:王右军。

师:为什么称他为王右军呢?

生2:因为他曾经官至王右丞将军。

师:很好。还有呢?

生3:还可以称他“书圣”。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他喜欢书法,并且书法的成就很高。

师:很好,以后提到书圣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什么?

生4:逸少。

师:对,他字逸少,对于这些名人我们要多了解相关的信息。请把这些名字写在课本教材中的作者简介下面。

师:今天我们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读百遍,这节课我们读四遍,平时我们学习古文采用四步诵读法:

(放映幻灯片)出示:

四步诵读法: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读懂句意;。

三读,读出感情;。

最后读出心得。

让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师:我们开始诵读《兰亭集序》,第一遍诵读,大家听录音,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

(听录音,学生跟读)。

师:好,听完录音,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2: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嘛?

生2: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2:“俯察”应该是“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4: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4:是“痛快”吧?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6:第二段中“虽趣舍万殊”中“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即使”?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7: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

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

生8:第一段“仰观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时间的意思,“时间”如何去“观”?

师:好,这位同学钻研得很仔细,把“宇宙”分开来解释了,这种钻研精神值得表扬。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时候是无法做到这样细的,这里应理解为“观察大大的宇宙”。

生9: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提问到这儿,下面进行第二遍的诵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诵读)。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

生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改一改。

生2:优雅的志趣。

师:不错。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

生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生齐说:简洁、简练。

师:对,这表现出了语言的简洁。

板书:

简洁。

更多。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课外延伸

创设浓郁的英语氛围,每天让学生沉浸在英语小世界里,对学生高效率的学好英语非常有益,我想在教学当中做以下尝试:

1、教室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不知不觉带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鼓励学生在校园里,教室里用英语打招呼,交流。并作为一项硬性的要求。时间长了,学生不再觉得不好意思,把说英语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些都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换。小学生对这样有趣、奇妙的英语园地情有独钟,在他们眼里,这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而是趣味无穷的游戏活动。

2、创设家庭英语氛围。

英语氛围的创造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许多农村学生家长接受的教育很少,英语更是一知半解。我们可以发动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英语、说英语。学生也非常乐意当小老师。学生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家庭成了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应用英语的场所。

还有一种方式是让学生做一个“英语百宝袋”每天把自己学会的单词和句子写成小纸条放到百宝袋中,积累财富。教师定期让学生拿到课堂上来展示,说出每个单词。学生真的会把他们作为自己的财富,从而体会到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

《兰亭集序》课文原文及翻译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它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到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才被唐太宗派人到云门寺来骗走了真迹兰亭集序。云门寺当时是绍兴最有名的寺院了。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萧翼看见辩才的这个《兰亭》,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兰亭》偷走了。

从此,《兰亭》在世界上消失了,据说《兰亭》跟李世民一起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里了。

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打开了,当他打开时候,下令将昭陵里的所有东西都罗列在一本书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兰亭》。

今天《兰亭》真的就消失了吗?不,有的学者说了,这个《兰亭》不在别处,就在陕西著名的名胜古迹——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被盗过的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里面,很有可能,《兰亭》就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下面。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指唐太宗),决不会如常人所想,随随便便把一件自己认为是珍品的书法艺术品藏于暗无天日的地下。后人找不到可能是其收藏极其隐蔽。毕竟太珍贵了。

初中语文《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序:非常感谢我们组的小陈老师,不吝力气,竟以实录的方式记下了我的这堂课,使我有了平生的第一个教学实录。我又凭着记忆,略作整理与补充,张挂于此,留作存照。自然,因记忆力有限,还多有遗漏之处,尤其是学生的发言、以及若干旁逸的细节很难尽现。但我已是感动异常!

师:徐老师布置预习了,你们有没有预习啊?

生:预习了。

师: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

生:好。

(教师指名)。

生:我感觉文字很朴素。

师:这是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觉得好?我也觉得好。

生:我说的是不好。

师:我刚为作者感到高兴,以为他又找到了一个知音了。没想到……。

(从零星回答中已感到学生没有很好的预习)。

师:你们真的读过了?

生:嗯。

师:我相信你们读过了。这篇课文谁写的?

生:王羲之。

师:知道这个人吗?知道多少?

生: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

生:他被后人称为“书圣”。

生:他又叫王右军。

师:为什么又叫王右军?

生:右军是他的官职。

师:对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个习惯,对做官的总以官职相称,比如,我要是做了校长,你们就应该称我“成校长”了,不过现在还不是。

生:我还知道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他们王家与当时的东晋皇族又非比寻常的关系。

师:确实,王家那时可称得上是除皇室之外的第一家族,声名显赫。

(投影显示关于王羲之的图文介绍和兰亭集序的书法)。

(问了几个后)。

师:读了这篇兰亭集序后,难道你不认为王羲之也可以称得上一位文学家?王羲之的文学修养很深,《兰亭集序》千古名文,称得上“书文双绝”!

师:大家到底有没有认真预习?我担心有些同学没认真去读,甚至根本没读。我想起一句台词:“曾经有一篇美丽的文章放在我面前,我不知道珍惜……”说的就是某些同学。我们先看看同学们读得到底怎么样。

(指名分段读,教师点评)。

师:(对生1)没有预习吧?这么好的文章读得急急巴巴,王羲之泉下有知,多伤心!而且还有几个字读错了。哪几个字?(对生2)你读得比她(生1)好。(对生3)你读得又比她(生2)好。不过呢,都没有我好,我呢,又没有他(指多媒体)读得好。

(放多媒体)。

师:他读得又没有我想象的好。你们听完了以后,有没有新的感受?有没有听懂?

(学生齐读)。

师:读书要提纲挈领,找到关键点。你认为第一段哪个地方最关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好想想,想好了,把你们的小手举起来!

生:我以为是“引以为……畅叙幽情”。

师:为什么?

生:(表达不太流畅清晰)。

师:刚才读的这一句你能不能理解?什么叫“流觞曲水”?

生:(迟疑)。

师:什么叫流觞?

生:(迟疑)。

师:什么叫“觞”?

生:酒杯。

师:“流觞”呢?

(略)。

师:“丝竹管弦”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指音乐。借代的手法。

师:“一觞一咏”什么意思?

生:喝一杯酒,吟一首诗。

生:我以为是“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师:为什么?

生:(表达不太流畅清晰)。

师:这一句什么意思?什么叫“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生:就是抬头看到浩瀚的宇宙,低下头看到万物生机勃勃。

师:“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呢?

生:用来。

生:开畅胸怀。

生:纵展眼力,张眼看。

生:……。

生:天人合一。

师:对!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状态!还有没有人认为关键句不是这两句的?

生:我认为是前两句:“永和九年……群贤毕至”。

师:为什么?

生:这两句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情。

师:什么事?

生:“修禊事也”。

师:什么意思?

生:一种祈福的活动。

师:不准确。

生:农历三月三,在水边,举行的祈福仪式。

生:第一二句。

生:记叙为了抒情。

师:如果以事为中心,那么再看看,这一段仅仅是写事吗?还写了什么?

生:写景。

师:哪一句?一起读一下。

师:除此而外,还写了什么?

生:……。

师:第二句写什么?读一下。

生:写人。

师:都是一些什么人?

生:贤人雅士。

师:可谓“谈笑都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是“谈笑有鸿儒”。

(生自由发言:乐在其人,乐在其事,乐在其景,乐在饮酒作诗……)。

师:现在看出来,哪一句是中心?

生:最后一句。

师:浓缩一下,哪几个字?

生:信可乐也。

师:再浓缩一下,哪一个字?

生:乐。

师:多美啊,多快乐啊!当时要是有我就好了,不会写诗,讨杯酒喝也好啊。事隔一千多年,我们还能真切的感受到彼情彼景,心生向往之情。读书可以与古圣贤对话,读书可以濡养性情,这么好的文章放在面前不读,都可惜啊。所以,要对自己说“以后上天再给我这样的.好文章,我要读你,一万年!”

(这时出了一个意外,后退时差点被讲台的台阶绊倒,惹来哄堂大笑)。

师:我是差点倾倒在王羲之面前了。大家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好不好?跟刚才应该不一样了,这次应该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出来,读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雅士之乐来!

(学生齐读)。

师:下课!下节课我们继续!

跋:我发现,阅读整理这篇实录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两节课上完,自我感觉很不错,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反响似乎也不错。但是,对照实录再来回顾,我感到这节课至少存在着三大缺陷:1、在已经意识到学生预习相当不充分的情况下,没有加强语句的理解,使分析架空。2、自我陶醉,肢体语言太多,反客为主,虽能活跃气氛,感染学生,但也会冲淡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和体验。3、第二节课学习文章的后两段,思想性更强,我的挖掘过深,学生有点眩晕,没有从学生出发。至于其他的可取或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批评指教!

再次感谢小陈老师!

【文学网小编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初中语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晋代人。他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真迹现在已没有了,但见过他真迹的唐人说是尽善尽美的。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比较纷乱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羲之的祖上有个叫王导的,司马皇帝见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现在在国外我们都称自己是汉人、唐人,因为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国力最强的朝代。

二、朗读课文。

点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文言文里的词语有些已经死去了,比如这篇文章里的“修禊”,现在已经不用了。还有一些现在变成了双音词了,如“畅”,现在说“畅快”。

同学们看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来。

现在看黑板上的题目:

或因寄所托相如因持璧却立这两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

故列叙时人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客语这两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

辨析词义,总结:

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三、现在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形式。

它是一篇骈文。骈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庾信《哀江南赋序》:

“孙策以天下问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殳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岸无藩篱之固。头会萁敛者,合纵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四、了解文章的意思。

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

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思。

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

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常常独自驾着牛车在野外乱走一气,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识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

当时的文人就用这样的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里的郁闷。

五、比较阅读: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比较两个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学生讨论。

王羲之对生命的理解还是很执著的,不是像老庄那样无视生死,麻木不仁。

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长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终会令人厌倦呢?

王羲之面对优美的山水,心里生发的是对生命的痛感,这就有了壮美。深切的痛感带来壮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曹操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里的思考已经超出了自己了,那个时候作者已经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思考者,超越了痛与悲。

六、比较作品真实与审美意义上的差别:普希金《别离》。

当幸福的最后一刻来到时,

当我面对深渊念泪惊醒,

颤抖着,已是最后一次。

在你的手上轻轻一吻——。

是的,我全记得,我的心在悸动,

但是我压下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我说过:“并非永恒的别离,

如今把全部欢乐带往远方。

而痛苦将淹没在梦幻里,

我们会忘忧,致命的苦闷和忧伤。

不会来拜访隐士栖息的幽居。

诗神将前来平息我的忧悒,

我会心宽——安详的友谊的目光,

将驱散我心头冰凉阴暗的郁结。”

可是我对爱情和心灵多么无知!

一时接着一时,一天跟着一天逝去,

但是并没有给痛苦带来安慰,

也没有送来可以浇愁的忘忧之杯。

啊,亲爱的,你到处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忧郁,并暗暗地悲伤。

无论青山外的白日是否发光,

也无论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爱的朋友,我总在寻找你,

在梦乡里你使我浮想联翩,

朦胧中唯有你出现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唤你的芳名,

我屏息凝神,便听到你的声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间,

他们的高声谈话我却听不见。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

冰冷的眼神竟无法将他们辨认!

啊,竖琴,你和我一起伤心,

我的痛苦灵魂的难得知音!

你琴弦的低沉声调万事俱备其凄怆,

唯有爱情的声音你没有遗忘!

啊,忠实的朋友,和我一起忧愁,

请用你随意的低吟曼唱。

倾诉我心中的忧郁,

让那些郁寡欢的姑娘。

在你铮铮的琴声下叹息。

《兰亭集序》课文导读与分析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全篇主题鲜明,脉络清晰,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它先着力描写琵琶女精湛卓绝的演奏技艺,又叙写她令人心酸的悲凉身世,进而联想到作者自己凄苦冷落的贬谪生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种沦落感,既表现了诗人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抑郁不得志的感慨。诗中刻画的琵琶女形象和作者的遭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白话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语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众):老师好!

生(众):学过。

师:那我们谁能说说看,我们过去学的“序“是什么?说一说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序”的知识。

生(王斌):“序”大概说的是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所加的一个“序”,交代这部书主要记载了什么东西。

师:现在有没有这么用的?

生(周哲):《送东阳马生序》。

师:(拿学生自制的桌牌看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姓名)你这个字我看起来真费周折。(生笑)。

《送东阳马生序》的“序”和这个“序”一样不一样?

生(周哲):不一样。那个是记事的,这个是书序。

师:噢,那个是记事的,叫什么?

生(周哲):赠序。

生:……。

师:课前读过吗?

师:那他跟我们学的书序一样吗?

生(周哲):不一样。

师:那他跟《送东阳马生序》一样不一样?

生(周哲):不一样。

师:区别在哪里?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生:……。

师:没想过没关系,那我们一起听一下这篇课文的朗读。

师:我想请大家带着我刚才的问题——它是不是书序,或者它是不是如《送东阳马生序》的赠序,带着个问题,把这篇课文自己朗读一遍。读出声音。

(师视学生阅读情况与个别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阅读感受)。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他像我们所熟悉的书序吗?

生(王斌):我觉得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不像我们平常所写的书序。王羲之不只对《兰亭集》中的内容做了简述,还对这次会稽山“修禊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加进了自己的感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内容更加深一些。

生(王斌):不大像。

生(刘高源):这篇序当中他叙事的时候写了景,将作者的感情写到了景中,然后寓情于景。

师:噢,还写了景。同学们赞成不赞成?(生:赞成),那你能不能找一找这篇序中最具代表性的写景的句子?(师板书:景情)。

生(刘高源):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二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这是不是写景,同学们?

生(刘高源):是。

师:如果我们想在写景句子中找出最具景物特征的,在原文中可以找出怎样的句子?(引导)就你读的这个句子,我如果让你找两句,让你把整篇当中最能代表当时聚会景象的句子的话,你找哪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大家可以找找。你先请坐。

生:(找句子)。

生(郭映彤):我觉得应该是“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生(张鸿程):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噢,你觉得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好!

生(徐皓东):我觉得应该是它下面那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几句了?

生(徐皓东):信可乐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刘高源):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然后再加上“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师:你现在已经几句了?

生(刘高源):四句。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还有。

生(黄译加):我认为应该是“素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好,我想请刚才发言的同学讲一下你选这几句的理由。你先来。

生(黄译加):因为我觉得他们当时坐在兰亭上,那里当时的环境就是那样。

生(黄译加):应该是失望吧。

师:找到了呢?

生(黄译加):找到了就开心。

师:找到了就开心,也就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询问第一生)你为什么找这句?

生(徐皓东):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师打断)。

师:你找的是哪句?

生(徐皓东):“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我觉得这句就是写他们到了兰亭以后,他们通过这些东西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就是他们通过这些景,得到一些感受,我觉得这个是主要的。

师:他们这次的聚会是一件很开心、很温暖的事。请坐。这边这位同学,你说。

生(郭映彤):我觉得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它是对这里景色的高度概括。

师:你觉得是这句,你为什么觉得是这句,它仅仅是写实吗?

生(郭映彤):还有一点表达了个人的心情感。

师: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很赞同他选的这个句子。为什么?心情、心境,它不一定要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笔下景物就融入了作者情感。后面那位女同学,你说说你的意见。

生(郭映彤):我觉得他前面写景象,他写景的原因就是为了引出他后面那件事儿。

师:后面什么事儿?

师:还有议论,什么议论?

生:……。

师:有没有议论,同学们?

生:有。

师:有。(板书:议)。

生(郭映彤):就是他议论一些人生的态度。

师:如果让你选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句子,你选哪句?

生(郭映彤):“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师:你觉得是这句吗?确认吗?

生:……。

生(众):赞成。

师:为什么赞成?因为我是老师?

生(众):(笑)。

师:是不是因为我是老师,我赞成这个,你们就赞成这个?

生(众):不是的。

师:那你们为什么也赞成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如果没有我的观点,你们赞成不赞成?

生:……。

生(众):不是的。

师:不是的,因为景致是跟人的心情一致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写在这儿。(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刚才同学讲了,它(文章)是叙事,叙了件什么事?

生(众):修禊事。

师:修禊事?是什么意思?

生(众):做禊事。

师:可以这么说,但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句子,就是很简单很直白的一句,在哪里聚会?

生(众):会稽山的兰亭。

师:那是哪个句子?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那如果要选择,是这句,还是下面那句?

生(一部分):下面那句(修禊事也)。

生(一部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看标题。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生(众):是。

师:但整个文章读下来是不是很高兴呢?

生(众):不是。

生:……。

师:没关系,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是我放录音,还是自己读?

生:自己读。

师:好,大家再读课文。(学生读课文,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师:有没有找到?

生(徐皓东):我觉得是第三段第二行“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如果让你从中选最精确的句子,你选哪一句?你自己再读一遍。(提示:)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抓“关键词”或“中心句”。如果要找关键词、中心句的话,在你读的这么多当中,你选哪个?或者大家替他选择。

生(徐皓东):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请坐。

生(梁媛媛):我感觉是第三段最后一句“死生亦大矣”。因为找中心句一般不都在段子的前面或后面吗,这段前面是分着写的,后面是总写。

师:你从行文的结构来说,认为这是一个总结句。请坐。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第四段“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他从前面不高兴了,到后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句有些悲伤的意思,但是他没有一直悲伤下去,因为悲伤到一个点上,痛定思痛,会有一些感悟,所以他思考到这个地方,他思考出一个……他可能拐到一个死胡同里,他只能把这次写的诗记录下来,流传下去,让后世人也和他一起思考,可能会“悟”出一点,他说“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一怀”,也就是说,他和古人一样是有相同的思想情致的,但是并不能揣摩出古人的意思,于是他觉得每个人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所以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后人看一看他们怎么想的,然后“亦将有感于斯文”。

生:……。

生(孙铭):带着问题去读。

生(邢乃中):从文章大意开始,然后顺清脉络,联系上下文。

生(邢乃中):我觉得虽然他思考人生何其短,时不我待之类(的问题),但是他到后来,他想通了,虽然他不能活很久很久,但他的文章可以活很久很久,所以他把他的文章留下来,让后人一块去想。

师:就是让后人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他的心境?

生(邢乃中):嗯,就像他理解他的前人一样。

师:他前人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他怎么理解的?

生(邢乃中):他觉得他读文章时是“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以怀”,他觉得他前人也会有一种天地苍凉的感觉。

生(众):应该。

师:那我们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有同学举手。师:不要急,把课文读一遍之后再来谈)。

师:刚才我看两位同学讨论的很热烈,你们谁做代表?

生(王斌):我认为老师的问题依我来看,应该是第四段第一行末“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觉得这一段真实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因为在这段中表达了作者否认“把生与死看作同等,把长寿和短寿等同”的观念,特别在第三段“死生亦大矣”表达的是古人的观点,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他自己什么观点?

生(王斌):并不是生与死是一样的,长寿与短寿是一样。是有差异的。

师:就是说同样的生,同样的死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徐皓东):我是从第四段与上段末尾来看的,上一段末尾是古人怎么想的,后面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后面是把这篇文章写下来,让后人看。就是说,一个是古人,现代、后人,一个顺叙的结构,里面有他的观点。

师:哪个是他的观点?

生(徐皓东):就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同学们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生(众):明白。

师:那我们来看,就整个行文而言,(示意板书内容)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致的?

生(众):不是。

师:有什么变化?

生(刘高源):开始时作者看到兰亭周围美丽的景色,感到非常快乐,后来由于快乐到了极点,就产生了一点悲伤,感慨人生为何如此短暂,然后再后来,作者就看破了,看懂了,看透了。

师:看透了什么?

生(刘高源):看透了生死。其实(面对生死)这个问题可以不必那么困扰,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以文章的方式流传下去,让后人继续思考,只要享受有生之乐就可以。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

生(众):是。

生:……。

师:(有同学犹豫要不要发言,师提示)抓着话筒。要养成这个习惯(主动发言)啊,我建议同学们,机会是自己抢来的,机会是均等的,我发现我们同学有一个习惯不好——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显得自己姿态高,这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好,你来说。

生(徐皓东):我的想法是,当作者在赋诗时感到很快乐,他不想错过,所以想把时光保留下来,不想错过这段美好的时光,他就想到生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但死了就享受不到这种快乐了,所以就把它写下来,就会感到一些悲伤。

师:(疑惑的表情)后面这位同学。

师:你谈到《赤壁赋》,你为什么想到《赤壁赋》?

生(邢乃中):因为《赤壁赋》里面那个也是“与客曰……客曰……”(学生记不清《赤壁赋》里面的句子》)。

师:《赤壁赋》大家学过吗?

生(众):学过。

师:那他里面的行文变化与本文一样吗?

生(邢乃中):有些相似。

生(众):读薄。

师: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邢乃宗,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没有说完。

师: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这儿想到了人生短暂的悲苦,从人生短暂的悲苦又联想到自己,“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就是看到古人的文章,后人又看到他的文章,想到即使他的人生短暂,那他文章的“章生”不会短暂,那他即使……(此处不太会表达)。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昔人”和他感悟的那个同样的问题。

师:同样的什么问题?

生(邢乃中):人生苦短。

生(邢乃中):前面的古人。

生(邢乃中):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师: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生(邢乃中):我再说两句,(轻松幽默了一下)平时上课抓不着话筒。

师:(笑)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一开始的悲,到后来的伤悲又有点乐,其实他不是悲,他是看透了,然后就是觉得人生短暂又有什么呢,思想流传下去就行了,然后就上升到一种博大的情怀,不像我们一样活在物质里,他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认为如是精神是不灭的话,那人的灵魂可以跟精神一样永远流传下去,那就没有什么人生短暂不短暂的事情了。

师:大家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我觉得你今天的发言,质量高,频率也高。我们给她一点鼓励。

生:(掌声)。

生:(找书)。

师:没学过?那我们看发的讲义《滕王阁序》,用我们刚才读《兰亭集序》的方法来读它,没有注释,大家放声读,读完后我们体味一下它怎么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作方法上与《兰亭集序》有什么共通之处。我们今天不谈不同之处,只谈共通之处。好,大家放声去读。

师:(了解阅读情况后)其实,这个情况下我们要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去读,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人们要用这种方法先整体感知,然后带着我给你的问题“这篇文章与《兰亭集序》有没有相通之处”去读,至于词语理解不理解没有问题。

生:(继续读)。

师:有没有读好?

生(王静):我认为相同之处是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议论。

师:也是写景、议论、抒情。那它表达的感情变化一样不一样?

生(王静):一样,都是兴尽悲来。

生(众):不担心。

师:好下课。

生(众):老师再见。

师:谢谢同学们,再见!

初中语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师:王羲之作为一魏晋士人的风范我们在读本“魏晋士人”单元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集书法文学于一体的精品兰亭集序。

师:这学期古文字词训练我们的原则是温故知新,探问求源。本课老师要看同学们在古文字词的温故与知新探问与求源的能力方面训练到了什么程度。

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右军是官职名,同学们通过古文学习目前知道多少官职名?

生七嘴八舌谈到了司马司徒工部太守拾遗翰林大学士,我强调下来可以做一个小卡片。

师: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中很明显出现一些误读错读的音和句读)。

师:同学们再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听你读的和老师读的哪些地方不同?

(老师朗读中一些学生小声跟读)。

我们采用火车头形式由这组同学依次谈谈你听到的老师朗读和你所读的不同的地方。

生1:岁在癸丑,癸丑的癸字我读成了葵字。

师:大家读一遍岁在癸丑。

生2: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会稽山的会字我读成了会(hui)。

师:前一个是会集聚会的会,后一个是专指山名的会稽山的会。

生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咸集的长字我读成了长(chang)字。

师:这个多音字的音可以从少的读音推断为长,长幼,少小长辈,老的少的。

生4:趣舍的趣应该读为取,我现在知道它在这里是通假字。

生5:游目骋怀的骋字,我读错了。

师:哦不要读成聘字,注意它的后鼻韵。

生6: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的悼字我读错了。

师:读成什么了?

生:掉。

师:哦。(我其实很诧异,这个应该不是认不到字,而是不熟悉还是语感问题?)。

生7:我听到的不同他们都说了,没有了,

师:那我问你,流觞曲水的觞字和殇在读音上没有区别意思上有什么区别?(老师板书殇和觞)。

生7:偏旁不同,觞是酒杯的意思,殇是未成年就死去。

学生们七嘴八舌,老师叫大家查词典。

生8:读词典中滥觞的词条,学生记笔记:现在指事件的缘起。

师:这个词语现在使用频率挺高的,请同学们注意,还有殇字我们听到的有国殇河殇。

还有这个句子的节奏同学们读得不明显。模糊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大家再齐读。

学生在读刚才提到的这些字词时,有意做了重读。

学生在惊叹,

师:不过这是赝品,(板书赝品,但是我故意写错赝字,少了一个单人旁)。

生9:被烧掉了,他的真品。

生10:被唐太宗埋了。

师:唐太宗珍爱到把它做了陪葬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赝品啊。注意这个赝字。现在假冒伪劣太多,要分辨清楚。学生写下这个赝字。

生11:(小声说)老师你写错了。

师:是吗?怎么错的?哦,大雁的雁,里面应该是双人旁,大家再从形声字角度理解这个字的构成,谢谢你啊,假冒的字被你看出来了。

以后老师的知识点出了问题大家要大声的提出来。

好,这个珍品中以什么字最为书法奇观啊。

生:之字。

师;对,大家数数封面上几个之字?

生回答4个5个6个的。

师:共6个之字,写法各个不相同,难怪同学们没有数清楚啊。

回到文章我们一起在书上归纳之字的用法,在本文语句中进行圈点,(作助词用的很多句子,特别是及其所之既倦中的之作动词讲)。

好,之字的用法要经常熟悉,不要成为你古文阅读和翻译的障碍。

现在大家勾画注释,按照老师教给大家的注释法进行。

刚才那组同学的火车开得很顺利,现在我们请这组同学来谈勾画所得。

生1:我勾画的是书圣,由此我旁批了诗圣。

学生下面有呼应画圣酒圣草圣等。

师:圣之评价很高,从孔子开始。

生2:我勾画的是癸丑,古代干支纪年的方法名称我想下来归类。

师;好,很多词典后面都附带这个纪年表。

生3:少长咸集的咸是都的意思,我旁批了一句咸来问讯。

师:哦,是初中《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生4:我勾画的是列坐其次。次,是水边的意思。这里不能看作其次第二次的意思。

师:属于我们应该掌握的什么现象?

部分学生回答是古今异义现象。次还有编次的意思。

生5:一觞一咏,我认为觞是活用为动词,喝酒的意思。

师:很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活用现象,这个同学看出了这个词在这个地方的用法。和流觞曲水的觞用法不一样了。

生6: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不是表因果的连词,这是古今异义。

师:那骋呢?

生6:一样的,没有变化。

学生都在说:驰骋。

生7:怀抱,是胸怀抱负的意思。虽世殊事异的虽是纵使的意思。

师:哦,不得了,同学们的眼睛厉害了。

生8:修短随化的化是自然的意思,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很好,这组同学都有自己的所获,特别是作到了温故知新和探问求源。这种方法要经常用。

那么文章中还有一词多义现象,也要边看边归纳,比如本文一字出现了三次,三次意思不一样啊。

学生在迅速找。

老师板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样)。

一觞一咏(一点)。

其致一也(把、、、看作一样,做动词用)。

师:对,这些四字的两字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所以我们读起来并不吃力,了解这个特点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难度不大了。大家再次品读课文。我们分男生和女生来各读一句。

下来的作业是课后第三大题和准备背诵课文。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课外延伸

“死生亦大矣。”对于生,死,我们都有不同的看法,奇迹般的我们来到了这繁华的世界上,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奋斗着,然而,上帝对待我们都是很公平的,他不会刻意的去偏袒某个人,让他有足够的时间享受于世间。

对于生死,我们都应该乐观、积极的去面对,只要在有生之年,能够有所作为,即便没有什么重要的、突出的贡献,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就不会后悔,也就死而无憾了。

生,这是奇迹,然而我们应该在奇迹的基础上再创造出奇迹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神奇的色彩。“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我们或许没有爱迪生的创造力,没有安徒生的想象力,但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平凡的事业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那么,你此生也是很成功的。

死,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把我们从世俗中解脱出来,免受世间的煎熬,但这仅仅是对于那些饱受人间折磨和压迫的人而言。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人来讲,死也许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我们不能如此轻生,因为世间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人和值得留恋和回忆。因此,即便是死,也要死的有意义,有价值。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也许没有刘胡兰死的伟大,没有张思德死的有意义。至少,我们也应该为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未来而死,给生命话上完整的句号。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有死才有生,有生才有死,生命的轮回也许不全是伪科学的,重要的是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这个有限的生命,奉献出无限的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 10-31 优质借用资质委托书(汇总20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写作上的不足和问题。接下来是一些写作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xx-xx公司:鉴于:我
  • 10-31 最热春节联欢晚会主持稿单人(汇总16篇)
    诸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非常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活动,感谢大家的到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彩演讲摘要,大家一起来欣赏吧。章来源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稿
  • 10-31 专业镇卫生院工作计划(通用20篇)
    一个科学合理的卫生工作计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卫生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转眼间又要进入新的一
  • 10-31 热门聘用退休协议书(汇总17篇)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聘用是涉及到招聘、选拔和录用等环节的过程。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的聘用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兹有因需要,聘用退休人员同志,双方协商一致,签
  • 10-31 最新损坏学校公物检讨书(模板19篇)
    通过写检讨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检讨书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尊敬的老师:您好!我为我当初的所作所为而后
  • 10-31 最优图书捐赠讲话稿(模板19篇)
    讲话稿的语言应该具有亲切感和互动性,使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6.通过学习讲话稿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优秀演讲者是如何提出观点和阐述观点的。尊敬的区团委领
  • 10-31 专业七个专项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参考以下心得体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写作的要点和技巧。第一段:引言(150字)专项心得体会是
  • 10-31 实用铁路党员承诺书(通用15篇)
    了解范文范本的特点和优点,对我们的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下面这些作文范本是在思想深度和思维方式上具有一定特点的,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自“客运专线党
  • 10-31 最热申请宣告死亡申请书格式(通用21篇)
    写更多申请书需要注重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要让读者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自己的意图。通过分析范文中的表达方式和行文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申请书写作技巧。
  • 10-31 2023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体会(案例13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思考和写作有所帮助。2019年12月22日至28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