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2023年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大全8篇)

2023年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大全8篇)

时间:2023-10-12 11:12:15 作者:薇儿2023年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大全8篇)

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模范作品,给人以参考和借鉴的作用。这里收集了一些优秀个人简历的示例,希望为求职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篇一

《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这些故事里面,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是《铸剑》。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眉间尺的人,当时的皇上给了他父亲一块铁,那种铁很不一般。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是最好的铸剑师,所以皇上叫他来做剑。

眉间尺的父亲用自己的汗水,经过多年才把剑做出来。一共有两把剑:一把是雄剑。一把是雌剑。而他的父亲拿着雌剑给皇上,他知道如果交给了皇上必定会把他杀死,因为这样皇上就没人能再造一把一模一样厉害的剑了。

当天他的父亲走了,走之前父亲告诉眉间尺,你要拿这把青剑来给我报仇。他父亲说的这把青剑就是雄剑。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准备去报仇。

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说你是打不过皇上的,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帮你报仇,但是有两样东西必须要,那就是你的头和青剑。

他信任了这个人,就把自己的头和青剑给了他。之后那个人把头给皇上看还说他要用煮尸,皇上同了。

第二天,那个人就把眉间尺的头丢进去煮后,又叫皇上来看。在看的时候,那个人趁皇上不注意把皇上的头也砍到了锅里。眉间尺和楚王两颗头在鼎中进行殊死搏斗。

眉间尺年幼,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头咬得无声无息。

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无法分出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篇二

因为读《穆斯林的葬礼》时书中多次提到楚雁潮和新月在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所以得暇就找到《故事新编》来读(其实我读的好多书都是这样子开始的,读这本书时书中提到了什么书就找来读)。

故事都比较短,找到稍微长一点的空闲时间就能读一篇,到现在共读了四篇:《起死》、《奔月》、《铸剑》、《补天》。为鲁迅先生幽默诙谐的文笔所折服(以前做学生时没感觉到,对鲁迅的文章有点抵触,大概是因为要考试、要分析文章思想的缘故吧)。

先生又将耳熟能详的传说写得活灵活现,又匪夷所思。读了先生的叙述才知女娲娘娘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女子,累了就将头靠在高山上头发搭在山顶上;因补天(被共工撞不周山而裂的)耗尽所有精气神而死,整支队伍在其肚皮上扎寨;为了点燃芦柴堆(用来融化补天用的石头的)随手从昆仑山上燃烧的森林大火中取了一株大树做火种。

而脱离了身体几日的头仍能做出表情,会唱歌,在沸水中还会舞蹈,会攻击自己仇敌的头,让人读来感觉奇特荒诞,但又感觉有那么点可信,就应该那样。

在《铸剑》中还写了古时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信任,所谓的一诺千金。眉间尺未能为父(干将)报仇即遭国王防备捉拿,一从未谋面的黑色人说“我能替你报仇”,眉间尺就将自己的头颅亲自割下和锋利的雄剑一起交给了黑色人。可见当时的人之间的信任是超出我们今天的人的理解能力的,令今人汗颜。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篇三

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我对八篇《故事新编》情有独钟。觉得它们很耐读,在欣赏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笔的幽默与犀利,读到后来,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树底下给我讲述着不仅仅是“故事”的故事。

在这以前,我不否认我是绝对内容主义的倡导者。因为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唯一的,它所传递的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见地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闪光点。同时,文学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无非就是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除去古老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文学几乎可以清一色的归纳进前者所举的题材中去。而与此同时,至今被我们争相传阅的文学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这才是我们“为伊消得独憔悴”的部分。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剖析中,渐渐地就将它与作品内容彻底隔离,甚至时常将其在思考中忘却。

是先生的《故事新编》将我从意识误区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辩证的思考。是的,正是这八篇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以拾取古代传说为基础,新构人物经历以表达情感的杂文化引发我对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肯定。这种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杂文为基础的写作手法,对于作品的意义,明显已不再局限于类似散文体裁使文章诗化,倒叙使作品充满神秘感等类似的作用。应该说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表达,展现着全新的思考。它产生的作用就像是通过对未来天气的假设性预报来表达当下环保的重要性一样,放大了说,是一种新的视角。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篇四

对胃口的还是对胃口,搁下好久再次重逢还是一样惊喜、赞叹、沉醉,我真心觉得鲁迅是个天才啊。

补天,奔月,铸剑,采薇,非攻,起死,出关,故事翻出新花样来,而且有趣到飞起。他的有趣是不动声色,从人想不到的地方来。比如补天里女娲对着自己创造出来、却在自己面前说些文绉绉的话时惊呼:“什么?”十分诧异;又比如说眉间尺玩弄老鼠,一会儿同情一会儿狠心,最后看到她一脚踏死老鼠时,简直忍俊不禁。立意就能新奇到这种程度。

我总觉得鲁迅是天才,是和杜甫一样,因为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类的形象而显得沉痛不显出天才的飘逸了。然而最有趣的就是从这一类忧国忧民中看出浪漫主义和诗意了。就比如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虽然后面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但也应看到,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之前有这样写景的绝妙好句。忧国忧民的感情不能抹杀文章憎命达的技巧。颓败线的颤动,这也是生活,死,过客,我实在是找不到比这更鲜艳更浪漫更有力的散文了。“青溜溜的一条冰”,“面目皆有黑色的青衣人”,找不出更形象的描述。“两支箭在空中相遇,撇成一个人字形”,“王头又狡猾……”,找不到更具想象力的画面。“伊大约是十分诧异了,问‘什么?’”,“我的斤半红糖,两斤南枣,想不出更有趣更耐人寻味的笑点。”我真是叹服叹服叹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作为一个八卦的人,看了他的很多文章,扒过很多生平事迹,而找不出令我讨厌的黑点的作者,他几乎算是唯一一个了。

有用数第一的那个评论里,说到鲁迅小时候曾为分房的事情苦恼;想到《孤独者》里,魏连殳也是被逼着签字按手印;而魏连殳的外形是“矮,瘦,脸上一团青黑。”《铸剑》里的青衣人也是“眉目都是黑的”,而鲁迅朋友对鲁迅形象的描述是“总之是一团黑气”,这里面大概有什么联系吧。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篇五

《故事新编》是 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的短篇小说集。那么,读完此书,读者们会做些什么笔记呢?一起来看看。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故事新编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鲁迅的小说总是很难懂,这给我的阅读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乐趣。这八篇故事新编语言诙谐但内涵丰富,鲁迅自己说“不免有油滑之处”,也算中肯吧。

《补天》改自女娲补天的故事,将女娲的形象塑造成一位百无聊赖的女子,无聊地造人,补天,最终劳累而死。她喜欢在天地间的自然之美,而她造出的与她相貌相似的人类却越来越多地制造了种种规矩,束缚自己,发动战争。由于反感于当时对文学情感的控制和束缚,特别地讽刺了那些宣扬控制或者克制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流露出来的人。想必以鲁迅的创作观来看,文学就是抒情达意的东西,无需克制或者隐藏。同时,也不赞同对某些神乎其神的东西的崇拜,认为这只是人们愚昧的表现。

《奔月》改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新编的故事中,属于后羿的英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后羿与普通人一样,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打猎,但猎物一天天减少,只剩下乌鸦。嫦娥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乌鸦炸酱面,偷吃了后羿的仙丹去了月宫。逢蒙是后羿的徒弟,其原型则是鲁迅曾经很看重后来却对鲁迅针锋相对的青年高长虹,于是在这篇中与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鲁迅的性格是不吐不快,有别扭的一定要说出来,其实这事并没放在心上。

《理水》改编了大禹治水的神话。飞往奇肱国的飞车上坐的为禹是否真有其人而争嚷不休的学者们,正与现实中的学者研究会相似,各有道理,难以定论,甚至以此来赚钱,凡是都要质疑、研究,找理据,推论,辩驳,却最终难以有结果。考察专员是讽刺的对象,在现实中不难找到影子。禹属于实干派,而且很有主见,也很有办法。

《采薇》改编了《伯夷叔齐列传》,两人形象滑稽可怜,反对“以暴易暴”的行为,认为武王以臣弑君不合于礼,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来食,却不料被婢女将自家主人的话“难道他们在吃的薇,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一句话点破原来故事中的漏洞。

《铸剑》改编《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铸工干将为楚王造剑被杀,其子报仇的故事。这篇故事读起来非常精彩生动,也很怪诞,此篇原故事我不是很清楚,所以将《列异传》原文附下: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一故事在鲁迅的改编中有一种很强劲的复仇的力量。

《出关》我感觉是对老子与孔子主张的一种理解,老子主张无为,话说亦可,不说亦可,又极其聪明,正所谓大智若愚,能够完全看透孔子,并有契合之处。但“譬如同一双鞋子吧,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很分明地看出两者道不同。老子,一个孤独的老者,践行着他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我一向很难理解老子的主张,“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抱朴守拙”,“水利万物而不争”,那是另一个世界的吧,在现实中应该很难实行。

《非攻》改编了《墨子·公输》,改编后的与原故事情节相差不多,不过更生动。墨子以义巧妙地说动公输班,又用一个惦记邻居东西的人的故事巧妙地向楚王进言,还与公输班模拟攻守方法,公输班输了。又告诉楚王即使杀了他,他的学生一样会用他的方法防守,于是救了宋国。墨子言辞的巧妙,令人佩服。但鲁迅在最后又对墨子幽默了一下,墨子很是无奈。君王并不讲义,“义”只是统治百姓的工具,而墨子想让君王接受义,其主张也真难以实现了。

《起死》改编《庄子·至乐》寓言故事,我理解的也不是很到位,庄子与汉子的对话有点对牛弹琴,汉子找的是自己的包裹衣服,毫不在意自己身处何时,弄得庄子很是狼狈。想来应该是对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批判。我对老庄思想都不是很理解。

这些故事中的内涵我理解的还都不是很透彻,看来一涉及到哲学的层面,我的思想也是一片混乱呐。困惑难解,且行且学习吧。

写下这个题目后,发现要开头真的是非常困难。关于鲁迅是基本没有概念的,所涉及的最多的也就是他被选进课本的那些个文章。真正引起阅读兴趣的仅仅只有《故事新编》而已。且读的时候所留意的也纯粹是故事本身而从未想过更多更广的意义。

说真的,不愿意过多的接触与政治有过多瓜葛的文字。而今,在课堂上分析了鲁迅的几个文本后,又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作业,才得需在浅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样一个人,以及他的精神,作品。

不知用这样的浅薄笔触写下这样浅薄的文字,算不算是对鲁迅的亵渎。

但就文学本身来说。鲁迅在世的时候或者是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作品大多还是矜持的一直在赞扬,可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可时至今日,仅仅可以从课本 上被动接触到鲁迅文章的人们,所抱的态度,大约也只是除了思考以外的被动接受以及像中国古代对四书五经义务一样的赞扬,主动的思考所能引起的波澜已经很 小,除了特有的研究圈子外,应该影响不到大多数的脑子。这仿佛与中国刚刚建国的前三十年情况相同。除非特别关注,否则毫无瓜葛。

顺着这个话题,就在不知道几年后,终于在文学上可以给出相对比较自由的批评空间。于是对鲁迅的质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浅陋的所知,好象有 王朔那厮。但那厮自己说自己是流氓,至少没装出一副悲痛欲决的面孔。也就不像其他人,高高在上的做悲天悯人状。再者说,就浅陋的了解,鲁迅大约是对当时社 会太过关注,所以不是纯粹的为文学而文学。他同情所有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人类灵魂倍加关注。这在他几乎所有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但体现的最为明显的,还 是在《呐喊》和《彷徨》中。几乎篇篇有口皆碑,成了生活的楷模和模仿的范本,批评的对象。而《故事新编》历来仿佛几乎被遗忘了。甚至落得的批评过多,或者 被说为是失败之作;或者被说是生活积累没了,就从古书上找辙;或者干脆就是看不懂。

所以说大家应该只分析该分析的,分析大家分析过的,分析多的。研究研究多的。看看能反映某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的。从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麻木精神。以及先驱者的孤独。

所以还是喜欢《故事新编》。不情愿去分析,不情愿去解剖,只想就这样随便说说,就好。

说老实话,真的很“好玩”,“有趣”。

譬如说《奔月》。如果有人问《奔月》写的是什么,大约只会对其中的“乌鸦炸酱面”印象深刻。可大师们会说,《奔月》写的是斩尽杀绝。写的是杀戮。

说真的,大部分人说《奔月》是最好懂的。是民间故事里有的,是大家口头承传的,是白衣飘飘时代的梦想。月下童年时代的画面,古老岁月里悠悠的歌声。甚至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与悲凉有关,与无奈有关,与好笑有关,与孤独尤其有关。但惟独联想不到杀戮之事。

可能是感觉。感觉到整个《奔月》都笼罩在孤独的悲凉中。从纸面上透露出的是一种凉的空气。只有后羿一个人贯穿整条凉森森的路。整个英雄形象给人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孤独的背影。没有功成名就,从来就没有。只有伴随着如迷雾一样的凄凉,散不去。

延伸到现在来看。真的是个孤独的时代,人人都孤独。都在叫嚣着寂寞,或者拿出青春挥霍,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奢侈。而骨子里都感觉到寂 寞。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不愿去的处所太多,无论是天堂地狱,或是黄金时代。有些是可以拒绝的,有些是无形中冲着大脑袭来的,根本无从抗拒。人与人之间从 表象到本质(除了有鲜明时代与政治特征的),本就相差甚远。

然后好玩的篇目就是《铸剑》。那几个头互咬的场面给人一种华丽的诡异感。一直对这个场面的描写有深刻的印象。也并不像一些评论中所说的,给人 感觉荒诞,“不成样子”。只是觉得很动态,很戏剧,很生动,很华丽。文字里浮现的是闹哄哄的现场感,是简洁直接的体现。仿佛直接从文字里击打到人的视觉中 枢。

就是这样的感觉,可以让人记忆深刻。

再来就是《采薇》。《采薇》写伯夷叔奇“不食周粟”,“饿死首陽山”的故事。读的时候只觉得好笑。

后来听说那个时代在存在主义之后,尼采来过一小会儿,后来卡夫卡来过一大会儿,再后来弗洛伊德断断续续的也来过。反正全是发育不全的角儿,将 完整的主角退下了台。自己演绎起来。然后小说必然要讲鲁迅的《孔乙己》。还有别的名篇,比如《祝福》等等,都是归纳人生。相对而言,《理水》《采薇》,有 人说是用了“演绎”,看来不甚应手。

又有人说《故事新编》里“思想大于形象”。这话貌似很行家的样子,不便在浅陋的见识上解毒。看起来不是“误区”,就是“毛病”。读书的时候,总还是要想着故事本身是“以情动人”的,虽然要求思索,可真的要硬着头皮去解剖出忧患的意识,在有的阅读中真的是一种累赘情绪。

比如对《故事新编》,姑且认为,想轻松的读完,最好怀抱这样的心态。至于思索,乃是后话了。

鲁迅先生写的《故事新编》是被我一口气看完,刚看完我就无法抑制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奇怪里面情节的光怪陆离、天马行空及对人物的刻画,在读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被先生书中的幽默及洒脱所感动。

《故事新编》作为一本是在之前的神话故事,及史实记载的基础上创造而来的,其创新性定是难以突破的。但先生却成功的将《故事新编》转型了,并还拥有了自己的固有形象。无论是《铸剑》还是《理水》,其中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写作文笔上都是完美的,最主要的是,先生还把它变成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篇六

鲁迅的小说总是很难懂,这给我的阅读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乐趣。这八篇故事新编语言诙谐但内涵丰富,鲁迅自己说“不免有油滑之处”,也算中肯吧。

《补天》改自女娲补天的故事,将女娲的形象塑造成一位百无聊赖的女子,无聊地造人,补天,最终劳累而死。她喜欢在天地间的自然之美,而她造出的与她相貌相似的人类却越来越多地制造了种种规矩,束缚自己,发动战争。由于反感于当时对文学情感的控制和束缚,特别地讽刺了那些宣扬控制或者克制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流露出来的人。想必以鲁迅的创作观来看,文学就是抒情达意的东西,无需克制或者隐藏。同时,也不赞同对某些神乎其神的东西的崇拜,认为这只是人们愚昧的表现。

《奔月》改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新编的故事中,属于后羿的英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后羿与普通人一样,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打猎,但猎物一天天减少,只剩下乌鸦。嫦娥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乌鸦炸酱面,偷吃了后羿的仙丹去了月宫。逢蒙是后羿的徒弟,其原型则是鲁迅曾经很看重后来却对鲁迅针锋相对的青年高长虹,于是在这篇中与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鲁迅的性格是不吐不快,有别扭的一定要说出来,其实这事并没放在心上。

《理水》改编了大禹治水的神话。飞往奇肱国的飞车上坐的为禹是否真有其人而争嚷不休的学者们,正与现实中的学者研究会相似,各有道理,难以定论,甚至以此来赚钱,凡是都要质疑、研究,找理据,推论,辩驳,却最终难以有结果。考察专员是讽刺的对象,在现实中不难找到影子。禹属于实干派,而且很有主见,也很有办法。

《采薇》改编了《伯夷叔齐列传》,两人形象滑稽可怜,反对“以暴易暴”的行为,认为武王以臣弑君不合于礼,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来食,却不料被婢女将自家主人的话“难道他们在吃的薇,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一句话点破原来故事中的漏洞。

《铸剑》改编《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铸工干将为楚王造剑被杀,其子报仇的故事。这篇故事读起来非常精彩生动,也很怪诞,此篇原故事我不是很清楚,所以将《列异传》原文附下: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一故事在鲁迅的改编中有一种很强劲的复仇的力量。

《出关》我感觉是对老子与孔子主张的一种理解,老子主张无为,话说亦可,不说亦可,又极其聪明,正所谓大智若愚,能够完全看透孔子,并有契合之处。但“譬如同一双鞋子吧,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很分明地看出两者道不同。老子,一个孤独的老者,践行着他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我一向很难理解老子的主张,“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抱朴守拙”,“水利万物而不争”,那是另一个世界的吧,在现实中应该很难实行。

《非攻》改编了《墨子·公输》,改编后的与原故事情节相差不多,不过更生动。墨子以义巧妙地说动公输班,又用一个惦记邻居东西的人的故事巧妙地向楚王进言,还与公输班模拟攻守方法,公输班输了。又告诉楚王即使杀了他,他的学生一样会用他的方法防守,于是救了宋国。墨子言辞的巧妙,令人佩服。但鲁迅在最后又对墨子幽默了一下,墨子很是无奈。君王并不讲义,“义”只是统治百姓的工具,而墨子想让君王接受义,其主张也真难以实现了。

《起死》改编《庄子·至乐》寓言故事,我理解的也不是很到位,庄子与汉子的对话有点对牛弹琴,汉子找的是自己的包裹衣服,毫不在意自己身处何时,弄得庄子很是狼狈。想来应该是对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批判。我对老庄思想都不是很理解。

这些故事中的内涵我理解的还都不是很透彻,看来一涉及到哲学的层面,我的思想也是一片混乱呐。困惑难解,且行且学习吧。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篇七

世界上的故事有很多,它可能是天真快乐,也可能是悲伤、痛苦。

鲁迅先生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了很多作品。《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为题材的短篇小说。

《起死》这篇文章就像一枚印章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庄子正悠然自得地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了一具白骨。心生怜悯,心一软,找来了司命,复活了那堆白骨,那白骨一根接一根连起来,拼成了一个人,长出了肉,渐渐有了润色。转眼间神奇的变成了一个裸身的汉子,那汉子有点儿不知所措,看到此时狼狈的自己,又看到边上的庄子,把矛头指向了庄子身上,误会了庄子。而庄子呢,运筹帷幄,好像早有准备,吹起警笛唤来了巡警,上了马扬长而去......

文中的汉子赤身露体向衣冠整齐的庄子要衣服遮盖时,遭到庄子拒绝,并对他大讲“相对主义”哲学:“衣服是可有可无的……”汉子扭住他不放,他摸出警笛吹响唤来巡士驱赶汉子。

他以自己的前后自相矛盾的言行,揭出了他的“唯无是非观”的相对主义哲学的内在矛盾和欺骗性。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人看问题不能太片面了,不要仅仅相信眼睛看到的,还要用心去体会,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事情。人不能心胸狭小,要心胸开阔,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包容别人。即使别人做错了,我们也要耐心地去告诉他,这便是为人之道。

故事新编的读书笔记篇八

写下这个题目后,发现要开头真的是非常困难。关于鲁迅是基本没有概念的,所涉及的最多的也就是他被选进课本的那些个文章。真正引起阅读兴趣的仅仅只有《故事新编》而已。且读的时候所留意的也纯粹是故事本身而从未想过更多更广的意义。

说真的,不愿意过多的接触与政治有过多瓜葛的文字。而今,在课堂上分析了鲁迅的几个文本后,又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作业,才得需在浅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样一个人,以及他的精神,作品。

不知用这样的浅薄笔触写下这样浅薄的文字,算不算是对鲁迅的亵渎。

但就文学本身来说。鲁迅在世的时候或者是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作品大多还是矜持的一直在赞扬,可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可时至今日,仅仅可以从课本上被动接触到鲁迅文章的人们,所抱的态度,大约也只是除了思考以外的被动接受以及像中国古代对四书五经义务一样的赞扬,主动的思考所能引起的波澜已经很小,除了特有的研究圈子外,应该影响不到大多数的脑子。这仿佛与中国刚刚建国的前三十年情况相同。除非特别关注,否则毫无瓜葛。

顺着这个话题,就在不知道几年后,终于在文学上可以给出相对比较自由的批评空间。于是对鲁迅的质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浅陋的所知,好象有王朔那厮。但那厮自己说自己是流氓,至少没装出一副悲痛欲决的面孔。也就不像其他人,高高在上的做悲天悯人状。再者说,就浅陋的了解,鲁迅大约是对当时社会太过关注,所以不是纯粹的为文学而文学。他同情所有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人类灵魂倍加关注。这在他几乎所有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但体现的最为明显的,还是在《呐喊》和《彷徨》中。几乎篇篇有口皆碑,成了生活的楷模和模仿的范本,批评的对象。而《故事新编》历来仿佛几乎被遗忘了。甚至落得的批评过多,或者被说为是失败之作;或者被说是生活积累没了,就从古书上找辙;或者干脆就是看不懂。

所以说大家应该只分析该分析的,分析大家分析过的,分析多的。研究研究多的。看看能反映某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的。从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麻木精神。以及先驱者的孤独。

所以还是喜欢《故事新编》。不情愿去分析,不情愿去解剖,只想就这样随便说说,就好。

说老实话,真的很“好玩”,“有趣”。

譬如说《奔月》。如果有人问《奔月》写的是什么,大约只会对其中的“乌鸦炸酱面”印象深刻。可大师们会说,《奔月》写的是斩尽杀绝。写的是杀戮。

说真的,大部分人说《奔月》是最好懂的。是民间故事里有的,是大家口头承传的,是白衣飘飘时代的梦想。月下童年时代的画面,古老岁月里悠悠的歌声。甚至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与悲凉有关,与无奈有关,与好笑有关,与孤独尤其有关。但惟独联想不到杀戮之事。

可能是感觉。感觉到整个《奔月》都笼罩在孤独的悲凉中。从纸面上透露出的是一种凉的空气。只有后羿一个人贯穿整条凉森森的路。整个英雄形象给人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孤独的背影。没有功成名就,从来就没有。只有伴随着如迷雾一样的凄凉,散不去。

延伸到现在来看。真的是个孤独的时代,人人都孤独。都在叫嚣着寂寞,或者拿出青春挥霍,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奢侈。而骨子里都感觉到寂寞。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不愿去的处所太多,无论是天堂地狱,或是黄金时代。有些是可以拒绝的,有些是无形中冲着大脑袭来的,根本无从抗拒。人与人之间从表象到本质(除了有鲜明时代与政治特征的),本就相差甚远。

然后好玩的篇目就是《铸剑》。那几个头互咬的场面给人一种华丽的诡异感。一直对这个场面的描写有深刻的印象。也并不像一些评论中所说的,给人感觉荒诞,“不成样子”。只是觉得很动态,很戏剧,很生动,很华丽。文字里浮现的是闹哄哄的现场感,是简洁直接的体现。仿佛直接从文字里击打到人的视觉中枢。

就是这样的感觉,可以让人记忆深刻。

再来就是《采薇》。《采薇》写伯夷叔奇“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读的时候只觉得好笑。

后来听说那个时代在存在主义之后,尼采来过一小会儿,后来卡夫卡来过一大会儿,再后来弗洛伊德断断续续的也来过。反正全是发育不全的角儿,将完整的主角退下了台。自己演绎起来。然后小说必然要讲鲁迅的《孔乙己》。还有别的名篇,比如《祝福》等等,都是归纳人生。相对而言,《理水》《采薇》,有人说是用了“演绎”,看来不甚应手。

又有人说《故事新编》里“思想大于形象”。这话貌似很行家的样子,不便在浅陋的见识上解毒。看起来不是“误区”,就是“毛病”。读书的时候,总还是要想着故事本身是“以情动人”的,虽然要求思索,可真的要硬着头皮去解剖出忧患的意识,在有的阅读中真的是一种累赘情绪。

比如对《故事新编》,姑且认为,想轻松的读完,最好怀抱这样的心态。至于思索,乃是后话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