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8篇)

最新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2023-10-07 13:24:56 作者:飞雪最新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8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泰勒斯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洛克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伯格森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胡塞尔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尔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尔德林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卢卡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罗素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雅斯贝尔斯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布迪厄

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柏拉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

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孔德

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马基雅维利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卢克莱修

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帕斯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伊壁鸠鲁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休谟

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二

当我捧起这本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三

9.0

谈谈方法

[法]笛卡尔/王太庆/商务印书馆/-11/

8.6

道德情操论

(英)亚当・斯密/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商务印书馆/-12/

8.7

精神分析引论

8.6

悲剧的诞生

8.8

恶心

[法]让-保罗・萨特/杜长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3/

8.5

哲学简史读后感篇四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而不是飞上天。若是没有思考,又怎会成功?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五

整个假期,都在悉心研读学校发的两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和《西方哲学智慧》。我从最初的雾里看花到最后的深入思索,我深深被东方哲学的“出世”和“入世”思想所折服,同时被西方哲学家们对人性的追问所震撼。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令我叹服,也引起我对生命的意义的深刻思考。而且他指引我去深层感悟我读的一些作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墙上的铭文,道出了人类的心声。“你是谁?”“人为什么活着?”这些追问象当头棒喝让人振聋发聩。从柏拉图到叔本华,思想家们不停地探索,终于解答出了人生存的本质问题。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生活在比较富庶的家庭,但生性忧郁。他的“生存意志”论集中表现在《作为意志和表象》这本书中。他厌弃传统哲学以理性为凭借的乐观主义,突出强调生命的悲剧性和悲剧意识。叔本华认为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生命的都是现象,即表象;表象只有当我们感受到的时候才存在。所以才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另一方面,一切表象都有着共同的本质,这就是意志,意志是自在之物,它的客观化就是表象,即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所以又说“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求得生存的意志,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人一生下来,就受制于生命冲动的摆布。因此可以说,人的全部本质就是生存意志,人就是这种生存意志的外在显现。由于人的一生都要受到生存意志的左右,人就要一刻不停地去实现自己的生存意志,就要不顾一切地去满足自己的生命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产生痛苦;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不可能持久,并且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所以,生命的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人生除痛苦之外没有别的什么目的,不幸是个普遍的法则。人作为一切生物中欲求最多的生物,其痛苦也就达到了顶峰。叔本华还指出,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大基本因素,人生如同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因为人的欲求一旦得到满足而不再追求,空虚和无聊便会立刻袭来。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和无聊呢?叔本华认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创作和佛教的解脱三种途径达到暂时的解脱。

叔本华的思想对西方文学和我国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欧美文学方面,如福克纳的《喧哗和骚动》,这本书的书名《喧哗和骚动》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一句台词:人生就是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都没有任何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这本书所蕴涵的悲观主义情愫。现代派的另一领军人物非茨杰拉德在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渗透了悲观主义色彩。德国著名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城堡》《审判》都或多或少流露出宿命的色彩。

而我要谈的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对我国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作家的影响。我比较喜欢余华的作品,他的作品我都一一读过,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活着》,再到《呼喊与细雨》,以及前几年出版的新作《兄弟》。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活着》里的福贵的悲剧人生。他由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变得一贫如洗,再到亲人们相继离去。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整个故事充满了宿命论思想和悲观色彩。

既然活着有那么多生存压力,有时还要面对生老病死,失业,失恋,亲人去世,种种困惑。现代人充满焦虑。因此抑郁症,自杀率在上升。那么人应该怎样活着?记得高中时代读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一句话记忆犹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从地坛里认识的史铁生就是这样的勇士。在文章里流露的思想曲折地印证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彻底地打动了我,我几次热泪盈眶,进而潸然泪下。除了文中洋溢着的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愧疚让我动容,更让我受到启示的是他对命运的思索,以及对不幸的清醒认识。有些语句堪称生活的真谛。史铁生说“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细想想,多精辟。当命运之神将他在“活的最狂妄的年龄”击倒的时候,他由最初的不甘心,异常暴怒,憎恨命运不公,到后来的平静思索,直至最后用写作撞开了一条通向辉煌的道路。地坛成了史铁生真正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荒芜并不衰败“历尽沧桑在那等了四百多年。”仿佛就是为了等他,为了给他一个平静的地方,为了让他能在这座城市里难得的宁静中去思索自己的命运。“为了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整整十五年,史铁生摇着轮椅在园中沉思,冬夏春秋,四季轮回。他的轮椅印记遍布整个园子。他终于想明白了生死之迷,对自己残疾的坦然接受,及人生的意义。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史铁生在厄运面前选择的是面对,而不是逃避,是的,他曾经绝望,他诅咒命运将他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痛苦万分,但是通过他的思索,他终于获得解脱,他救赎了自己,超越了苦难,他悟出了人生的本质,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苦难也有了深刻的见解。他不虚美,不隐恶,他的思想有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感人力量。“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既然世界上一定要存在着苦难,那么谁去充当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公众度化了佛祖。”他是切肤之痛,因此感人,他是现身说法,因此更动人。

关于命运的追问,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了这样一个人:一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逊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个拉板车的工作,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苦闷到了极点便练习长跑。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了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群众场面的照片。一个诙谐而真实的故事。命运面前,只有一句话: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哲学简史读后感篇六

当我拿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七

因兴趣所致,爱上阅读哲学,而没有深入的了解。我觉得哲学不是那种艰深晦涩的理论,而是对我们生活的本质做出深刻的回答。

哲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简洁的,最初的西方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独领风骚,对世界的本源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可以说是现代科学的原型,虽没有真正准确的解释世界,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苏格拉底如同济公,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可却能深入的思考事情的本质,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活却仍然保持独立的思考;柏拉图仿佛唐僧,通过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写出著作《乌托邦》,希望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制造出一个完美的社会和制度,消除人类的痛苦,可现实是残酷的,漂泊苦行一生却未能实现;我最感兴趣的是亚里士多德,真的是一个学霸,在当时科技水平如此落后的时代,竟能写出如此多的著作,研究的领域广泛的惊人,就如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一般,从一个无名鼠辈逐渐成长为一代巨侠,亚里士多德在有前人的发展铺垫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钻研,研发出许许多多科学的理论。

但一个思想的巨大影响也会带来负面效果,那就是当有新的理论出现时,会被旧的思想所阻碍,影响越大,阻碍也越大。在进去公元后的发展时代后,神学开始兴盛,从犹太教到天主教再到基督教,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对神学的研究,并顺便发展了占星术以预测未来。这个时期的哲学几乎没有很大的发展,宗教和政治开始纠缠不清,权利纷争的`故事一直上演。

在宗教时代,哲学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是出现倒退现象。在进去文艺复兴时代,又恢复到了犹如希腊和雅典一般的辉煌。这个时代诞生出了许多影响深刻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这个世界,世界的本源,社会的组成结构,道德伦理,逻辑和语言等等,浪漫主义的卢梭,形而上学的黑格尔,辩证唯物论的马克思,还有分析哲学等等。其实,每种哲学都是在一定时期,在一定制度和环境之下,人对于社会和世界本质的思考,提出许许多多的理论去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回答这个世界最本质的问题。

罗素说过,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学科。既不是诉诸权威的上帝论,也不是一切以理论和实验为依据的经验主义,而是在超脱当前环境,却又不失客观实际的约束。我觉得哲学家很难提出合适的理论来从根本性的解释世界本源,人的出生和成长总是受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提出的理论也会受环境文化的限制,因此总会存在缺陷。

但正是这些哲学家的不断努力,在讨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主观认识重要还是客观实际关键”这个问题就争论了千年,不断的探讨和调整,才延伸出如今的科学,才有了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科学理论再如何进步,也会有这种思维体系的弊端,只不过在如今这个时代,很适合这种思维方式。就如同牛顿力学在当时被奉为经典,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后来发展的量子力学将其打破,人类在微观角度上的认识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所以,不管何时,哲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指导人类发展的方向,也推动着人类前景的脚步。

哲学简史读后感篇八

近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掩卷沉思,意犹未尽,遂决定为案头书,之后可常习也。

不知什么原因,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只是没有机缘深究。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延伸知道了一些费尔巴哈、黑格尔之类,浅尝辄止而已。后来,曾读了一点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感觉到了一些哲学的奥妙,便耿耿不能忘怀。后来,也曾探究过一段希腊哲学,也只是兴趣而已,未得要领。

关于中国哲学,只限于文化层面,感觉始终不得要领。总觉得,只有西方的哲学称其为哲学,有一套严密的体系,而中国哲学,似乎是凌乱的,在体系上也不明晰,我的认识也是浑浑噩噩的。当然,现在看来,这纯粹是自己的无知。这似乎也和我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有关,也和文革破四旧否定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有关。还有,由于西学东渐,哲学界一些研究西方哲学的人,以西方哲学的标准来比附我国先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持一种否定态度,也混淆了人们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己对中国哲学的认识还是近于无知。如果说知道一点的话,也是很肤浅的。

这次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算是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我的头脑里算是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框架。看到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另类特色的哲学体系。当然,这种认识还很不到位,还需要再读书再学习,争取有一个通常性的了解。不求深通,但求明白。中国哲学也是东方哲学的代表。我还曾读过一本有关印度的哲学书,当时也很觉得了得。其实,每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有其精华的东西,我们切不可片面。世界之大,源流之多,精华之深,我们都应想到。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开阔的视野。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的哲学大师,人们并不陌生,也是中国文化哲学史上少有的几个有自己哲学体系的大学者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就职于清华大学。《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是其代表作。冯先生称《中国哲学简史》为小史,是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导引。

该书主要阐述了先秦哲学思想,不外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以及后来的新儒家、禅宗、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梳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最后简述了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关联和特点。可以说,这本书给我们绘制了一幅中国哲学由古至今的发展网络图。其中,对涉及的要点进行着很好的解读。使我们不仅知道了其然,而且知道了一些所以然。是一本简明扼要的中国哲学读本。

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文化和哲学混为一谈。这也不足为奇。所以,我们知道了许多中华文明史的东西,往往缺少哲学性的解释。哲学是从深层次寻找原因。是文明发展的内在的逻辑力量。是一种认识、观点和精神的向导。如果我们有了这种思考,我们就会明了许多社会现象。为什么是这样发展而不会是那样发展。就会明白,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它体现了哪些源流。

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收获颇丰,自然不用概述。但读书中的许多火花还是有必要记述一下的。虽然属于挂一漏万。比如,中国哲学精神对人的主导,以儒家为例,主张入世,主张成为圣人,其人格特征为“内圣外王”。“内圣”是其修养的成就,“外王”则是在社会上的功用。所以就有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道家主张出世,但道家也没有不问世事。《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于内,道家游方于外。这个方即社会。外也好,内也好,都以“方”为坐标。所以,儒道两家正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两面,既强调入世也不排除出世。这就使得中国人具有了入世和出世良好的平衡感。知识分子最为典型,有句话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入世出世的生动写照。

再就是“知命”和有为无为的问题。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曾有一个很好的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而是探究叫做“道”的真理。这里的立,是指“立于礼”,是说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就很得当。这里的不惑,是说这时成为智者,论语云“智者不惑”。而“知天命”则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有人不可违的东西。就是知道了哪些是人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人不可以改变的。在儒家看来,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人在能控制的范围内要竭尽全力,对于命的东西,也就是无法控制和不可避免的东西,人们只好平静地接受。这就是“知命”的意思。这就引出了有为和无为的的问题。我们知道,儒家讲究有为,道家讲究无为。道家的无为是强调顺其自然,而儒家的有为也不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人定胜天”只能作为口号,鼓舞士气,真正天数定了的东西,你是无法战胜的。儒家主张的是在知天命的情况下的有为。有一种说法,叫尽人事,听天命,表现为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

还有,程朱的理学和陆王的心学。朱熹讲万物归于理。所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认为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是其理。举例说,人发明舟、车之前,已有舟、车之理。有如西方哲学抽象之规律。理,看不见摸不着,形而上也。但它主导者万物。所以,人只能是理的奴隶,只有顺从理而行事。陆王的心学则把目光拉回到人自身。王守仁认为,宇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世界。用句通俗的话说,无我即无世界。像西方唯心主义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万理只有与人相交时才有意义。不相交时,对于宇宙或对于人都是“归于寂”的。应用于社会,人的行为归于“良知”。

最后,说说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人生在世,做人做事,冯先生认为有四个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就是人只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所做之事并无觉解。二是功利境界。意识到自己,为自己做各种事。但并不总是利己,往往是利己又利他。三是道德境界。了解到社会的存在,意识到是社会的一员,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具有道德的意义。四是天地境界。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还是宇宙的一员,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构成最高的人生境界。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也就是在功利境界,争取做的好一点。在利己的同时,多一些利他的事。再就是争取上一个层次,到道德境界,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至于天地境界,我们仰望就可以了。冯先生说,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大家都见贤思齐吧。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记者的收获和感悟(大全9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
  • 10-07 最新政治读后感(模板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政治读后感
  • 10-07 手机控的看法 手机阅读我主沉浮和我主沉浮的读后感(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
  • 10-07 最新煤矿读后感(模板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 10-07 最新三剑客读后感(大全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
  • 10-07 最新围城读后感(精选9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
  • 10-07 2023年樱桃树的故事读后感 樱桃小庄读后感(通用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
  • 10-07 樱花的读后感(实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樱
  • 10-07 2023年读后感结构提纲(汇总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
  • 10-07 最新光明听后感 向着光明远方读后感(优秀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