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条据书信>2023年礼品店教案反思(模板7篇)

2023年礼品店教案反思(模板7篇)

时间:2023-09-29 18:42:48 作者:雁落霞2023年礼品店教案反思(模板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礼品店教案反思篇一

一、区域活动内容:调制泡泡水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变化。

2、引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活动准备:

小碗、水,汤匙、洗洁精、蜂蜜、积塑、吸管、示意图如下:

教师提出要求:看着示意图动手试一试,看看会变出什么?

教师一介绍完新工作,黄博舒、施敏捷、何世昌、冯雨菁等四人选择了这个活动。首先一起围着看示意图,并看明白了要加水、加洗洁精,但看到第三步加蜂蜜时,对“蜂蜜”两个字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再看看旁边有一只蜜蜂,施敏捷说:好象是蜂蜜。大家一致同意了。接下来看到最后一步时,对“吹”字也不太认识,一个幼儿说:好象是吃,另一幼儿马上反驳说:不会吧,洗洁精又不能吃的。想了一会也没有一个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教师在旁边做了一个吹气的动作,所有的幼儿立即领悟。于是几位幼儿开始操作。施敏捷边操作边帮助每位幼儿的碗里加水,看看图,又加点洗洁精和蜂蜜,然后大家各自开始试着吹。吹不出就用积塑搅拌几下,当何世昌吹出第一个泡泡时,开心地大叫起来:“哇,太好玩了。”施敏捷和黄博舒一直吹不出,看看别人的,又看看示意图,不知怎么办?这时,教师轻轻地对施说:“为什么吹不出来呢?是不是什么东西放太少了?”她立即醒悟说:“一定是洗洁精放太少了。”她又再放入一些洗洁精,教师提示她搅拌之后她试着一吹,真的吹出泡泡来了,敏捷开心地笑了。然后她兴奋地告诉黄博舒说:“你要多加点洗洁精就能吹起来了。”

这是通过示意图的投放,引发了幼儿之间的讨论式互动。在活动中,教师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就是示意图,并通过材料的引导使幼儿之间发生互动,而教师并不需要语言的指点,幼儿只要按着内化在示意图中的“指路”线索进行操作即可。只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才介入并通过“吹”这一简单的行为进行暗示和言语提醒。幼儿对于活动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都是在与同伴的讨论式互动中得出的,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但对于一些在活动中幼儿能力所没有达到的知识技能教师应课前丰富,比如:对汉字“吹”“蜂蜜”的认读。

在课后研讨时,有教师提出:应在示意图上给幼儿一个量的表示,这样幼儿会根据示意图上的量进行调制,就能吹出泡泡。结合研讨意见,第二次活动时,教师调整了示意图如下:

第二次活动时,有梁紫薇、冯雨菁、叶乐乐、余阳丰四位小朋友选择了这个活动,他们一起看了示意图后,马上跟着示意图的步骤,拿出碗加上水,再跟着图上的提示,多加了洗洁精和蜂蜜。但幼儿并不会去思考和观察水所发生的变化,只是急于用积塑搅拌后就吹起来。由于教师在吹的材料中还增加了“吸管”,这时叶乐乐拿吸管对着碗里的水吹起来,碗面上冒起了很多泡泡,他高兴得叫起来,其他三个孩子一看,也都学他的样子用吸管伸进碗里的水中吹,结果在后面的活动中,孩子们仅限于这样玩,而没有一个孩子吹出那种漫天飞舞的泡泡来。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只调整了引导性材料,使材料的线索更加明朗起来,即将整个制作的过程都展示在纸上,幼儿不需经过思考和讨论,各人只要按着示意图操作就可完成,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以及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却淡化了。相同的活动,只是引导性材料上的些微变化,产生的互动效果却大不相同,我想,科学活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幼儿主动的探索、发现,但这次的活动幼儿缺少的正是这种主动的探索与发现,幼儿仅仅满足于操作的过程。为此,我们提出尝试使用第三种示意图,并给幼儿增加了观察记录表,希望能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还撤掉了“吸管”这一材料的使用,考虑在后期的活动中再投放。示意图如下:

第三次活动时,有游若昕、刘馨懿、付水林、甘成武等四位幼儿选择了这一工作。四人一起先看示意图,很快就都看懂了图意。游若昕说:要加水,加洗洁精,加蜂蜜。说完几个人就动手操作起来了。甘成武按着示意图加了一遍后,试着吹一吹,没有吹出泡泡来,他自言自语地说:太少了。师问:你发现什么太少了?他说:蜂蜜和洗洁精都太少了。师问:你刚才加了几勺洗洁精和蜂蜜?他想了想,拿起笔在记录表上记下了3勺洗洁精和2勺蜂蜜。然后他又加了2勺洗洁精和2勺蜂蜜,再搅拌后试吹,真的就吹出一个大泡泡来。他高兴地说:老师你看我吹的大泡泡!

付水林跟着也多加了点水,再加少一点蜂蜜和洗洁精,结果也吹出了很大的泡泡。

刘和游一直不成功,看看他们的,仍继续试,不断地加洗洁精和蜂蜜,也忘了记录了。刘说:为什么我一直吹不出来呢?她们俩在不断地加蜂蜜和洗洁精,终于吹出一点泡泡,她们大叫起来:我们终于成功了!

但付水林和甘成武玩了一会后,看到别人在加水,他也跟着加水,结果反而吹不出泡泡来了。于是教师结束活动。

在以上案例中,就这一科学活动通过三次改变引导性材料所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是不相同的。其中,最值得反思的是教师的指导思路:教师在第一次投放材料时,已能引导幼儿很好地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却认为没有给幼儿一个量化的标准,所以在第二次活动时对引导性材料进行了修改,在第三次活动时还增加了记录表,反而干扰了幼儿的操作活动,更让幼儿无所适从,显得画蛇添足,所以才造成了第三次活动幼儿越来越吹不出泡泡的结果。如果这种记录表在幼儿对调制泡泡水已掌握得很好的情况下再投放,也就是有层次性地投放这张记录表的话,则会引发幼儿新一轮的探究活动。

的确,将教育目标隐性地蕴涵在材料之中,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大特点。而提供示意图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以这种易于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呈现给他们,就促进了幼儿之间的讨论式互动,幼儿也能很好地探索和操作,并且能从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而调整操作,最后获得成功。为此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时更要考虑到目的'性、层次性、引导性。在第一次投放的示意图中,教师所投放的材料是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和教育目标的。至于加多少洗洁精或多少蜂蜜能吹出泡泡,我想对于量的精确度并不是这一活动的重点,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已使幼儿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了共同学习和发现的乐趣。

单就一张示意图的变化,却引发幼儿三次不同的互动结果,可见,引导性材料的投放也是促进幼儿之间有效互动的因素之一。投放的材料要能有利于幼儿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讨论、互助,要给予幼儿操作的范围和创造边界,要能指明幼儿如何完成操作任务。如第一次投放的示意图,对于幼儿来说,是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探索成份更多,互动机会也更多。而在后面的两次投放的示意图,画得太详细了,反而让幼儿失去了探索和互动的空间。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就是为孩子打开一扇门,让孩子知道如何开启这扇门,只要孩子对现象感兴趣,不一定要对现象背后的道理感兴趣。对于成人来说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对幼儿来说只要“知其然”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百分百正确,但我觉得有道理。

礼品店教案反思篇二

1、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重点)

2、能够让沉下去的物体通过改变形状后浮在水面上,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难点)

3、体验做实验的乐趣,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

一、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大班孩子会在科学区做很多实验,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有趣的实验。

出示硬币,提问:请你们猜一猜如果硬币放进水中会沉还是会浮?教师验证幼儿猜想,硬币会沉入水中。

二、幼儿观察并讨论记录表的使用,记录自己的猜想

1、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

2、出示材料引导幼儿讨论,提问:请你们猜一猜它们能不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

3、出示记录表,提问:请你们想一想记录表怎么使用?

讨论上下箭头代表含义,提醒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沉和浮。

4、展示记录表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第一次探索,感受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实验要求:不要洒水弄湿衣服,每种材料都动手试一试,做好记录。

2、动手操作,验证结果,并进行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发现沉浮原因。

3、展示记录表,互相交流发现,问: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呀?

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是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四、幼儿第二次探索,探索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出示球状橡皮泥,提问:你们认为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沉还是会浮?教师进行实验,球状橡皮泥会沉入水中。

2、提问:橡皮泥也想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你们有什么办法?

3、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操作。

4、请实验成功的幼儿交流自己的经验:

(1)捏的薄薄的

(2)不能进水

(3)轻轻地平平的放到水面上,轻轻地放上硬币

五、幼儿第三次实验操作让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

铁块也是通过改变形状后浮在水面上;生活中还可以借助木头、救生圈等让自己浮在水面上;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潜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到水底?(潜水艇可以自己吸水、排水)

幼儿在科学区尝试制作潜水艇模型。

礼品店教案反思篇三

纸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它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如:写字、画画、环境布置、包裹东西等等。平时孩子对白纸、皱纹纸、蜡光纸了解的比较多,但纸还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粗糙程度不同、厚薄不同,用途各异。为了丰富幼儿对纸的名称、用途、特点、以及特殊纸的用途等方面知识,我分别从感知不同纸的质地、纸的特性、用途,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纸》科学活动。《纲要》指出: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为主,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幼儿的“学”,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操作、体验和感受,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动情,突出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求发展的思想。为此,我确立了我的研究问题: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让幼儿了解纸的特性过程中,我以幼儿为主体,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建构着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

本次活动我给幼儿分别准备了蜡光纸、报纸、牛皮纸、皱纹纸、吹塑纸、卡纸,包装纸等等。在这几种纸中,我发现幼儿对蜡光纸、皱纹纸、报纸都比较熟悉,对吹塑纸、牛皮纸、不是很熟悉,在分组活动中,让幼儿感知这几种纸的质地,比较不同,其实在平时的玩纸活动中,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有关纸的知识,因此在看看、摸摸、比比中,知道有的纸很光滑,有的纸很软,有的纸皱皱的,我也特地把牛皮纸和卡纸让幼儿做了比较,让他们从厚度、软硬方面进行比较,知道卡纸比牛皮纸要厚,牛皮纸比卡纸要软,从而来加深他们对这两种纸的印象。 在让幼儿了解纸的特性的环节上,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有趣的游戏《天空中少了谁》《给老爷爷贴胡子》《花手绢》。通过在幼儿自主操作中,让幼儿感知纸易折、易撕、可吸水、易燃的特性。在实验操作这一环节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能动脑筋、想办法,而且孩子们对水火都很感兴趣,我投放几种材料制成的花手绢,使幼儿能在操作中感知纸的吸水性,使幼儿能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知识。

在认识特殊纸的环节中,我运用幼儿的已知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并故意留下课程延伸——复写纸的秘密,使幼儿有探索的欲望。

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这一环节中,幼儿发挥各自的想象,向大家介绍纸在我们生活上、学习给我们大家带来的用处,幼儿也说了很多的纸做的制品,我也为幼儿准备了很多纸制品,这些都是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熟悉的,他们觉得非常的新奇,大家都仔细的观察着,交流着,从而宽阔了幼儿的眼界,知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纸制品。幼儿在和纸的各种亲密接触中了解了纸的特性;了解了纸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人的生活、学习离不了它;节约用纸就是节约资源;纸可以反复利用,废纸入篓,不乱扔纸屑;书是我们的朋友,喜欢看书,爱护图书。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从整个过程看,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是今后要注意和改进的:一是讲解语言要简练准确,语音语调要高低有致,在情绪上要达到调动幼儿积极性的作用。二是在活动中教师的示范要准确严谨,如:点燃纸张时要用酒精灯与镊子。要给幼儿以正确的感官认知。

在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中,我将继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及时调整着自己的教育策略,寻求更适于幼儿发展的科学教育途径。在满足幼儿需求的同时,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及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礼品店教案反思篇四

《鸟兽大战》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了解鸟兽的基本特征,积极调动已有经验大胆标书与分类。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教学课件让幼儿更能够直观的感受鸟类与兽类之间的异同。在本次活动开始之前,我就让幼儿去了解了一些关于鸟类和兽类的有关知识,因此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幼儿的兴趣就非常的'高,每位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大胆的表达。但是在问道,蝙蝠到底是鸟类还是兽类的时候,班级中出现了较大的分歧,这让教师的活动开展有了一个很好的承前启后的效果。因为是多媒体直观感受,所以幼儿的关注力非常的强,都能感受并指出鸟类和兽类他们各自的特点。

在最后的自主填写的时候,我给他们了一些图片进行操作,分析、评论,让他们对整个故事和鸟兽的区别有一个整体性的巩固。在活动的尾声,有几个小朋友提出了几个问题,例如:鲸鱼是鸟类还是兽类啊?袋鼠是鸟类还是兽类啊?鸵鸟呢?针对这几个幼儿提出的问题,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个整体学习,首先是找到图片,让他们观察这些动物的形貌特征,然后再根据他们的哺乳现象进行一个细致的观察,最后由孩子们自己得出结论。

孩子们对自己所得到的成果表示非常的开心,感觉自己突然间变得非常的出色,有非常自豪的成功感,所以我觉得这个活动是非常的成功的,让孩子们得到了经验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良好的自我感觉。

礼品店教案反思篇五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礼品店教案反思篇六

在团队执教《磁铁的秘密》后,我进行了一些初浅的反思。

本节活动定位的班级为大班,目标定位为两点:第一点为知识目标: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磁铁的三个特性,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与生活的关系。第二点为情感目标: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设置了城堡的游戏场景,为幼儿探究磁铁秘密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有效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环节由三个小游戏贯穿其中,让幼儿充分探索了磁铁的三个特性。第三环节观看一段录像让幼儿初步感知磁铁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并留下悬念,拓展延伸了本次活动。

在备课和试教过程中,我始终遵循着科学教育的三个关键词即生活化、科学味、人文性。

先说说生活化:

1.内容的选择生活化。磁铁在幼儿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老师上课经常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触,而在大班下学期的教材中也为幼儿安排了此类的科学活动。其实在生活中人们也享受着磁铁的磁性所带给我们的方便,如冰箱门的封条、门吸、磁性黑板甚至电表、电话等等。可以说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既从“从教材中挖掘了生活化的活动资料,又利用了幼儿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使幼儿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提供的材料生活化。在活动中我尽量采用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操作材料。大家都能看到我提供的纸、积木、硬币、钥匙、杯子、回形针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材料的使用也是环环相扣。如幼儿找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后进行了分类,分类后的材料又为下一环节“吸住不能被吸住的物体”而服务。其实在第一个游戏中我还可以尽可能多的在活动室内提供更多生活中的材料,让幼儿充分去探索、实验、交流,从而发现更多的铁制物体使探索活动不断深入,保持持久的'兴趣。无奈设计的环节多,容量多,时间来不及。

3.实施的过程生活化。本节活动设置了孩子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闯关游戏,引导幼儿层层闯关,这样沟通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能够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活动过程中我没有强调反复地观察和讲解,而是让幼儿亲身体验。通过实验引导幼儿说、做、想。从三个小游戏中大家可以看出来,幼儿先探索,其次说出自己所看到的现象,最后提出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以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游戏中学会了本领。

其次说说科学味:

科学性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核心。我在活动中逐步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比较、记录、实验及反复验证等方法探索发现了磁铁的三个特性,并初步感知了磁性和生活的关系,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第一个游戏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相应的记录表格,让幼儿在记录卡中用数学符号记录实验信息,并能根据记录内容进行相应的分类,总结出哪些物体含铁,磁铁能够吸起铁制品。在准备这节课时,我的起始设计里提供的钥匙、硬币都是含铁的,都能够被磁铁吸起来。但在收集幼儿操作材料时,无意中我发现有些钥匙和硬币是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的,才猛然想起一些钥匙和硬币是不含铁的。于是我将活动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探索的挑战性,投放了两种质地的钥匙和硬币,当有的小朋友说钥匙、硬币能被磁铁吸住,有的说不能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再次通过验证一起得出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会是什么原因呢?最后总结发现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都是含铁的这一科学道理。

在感知磁铁的穿透性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时的特性时我都是提供材料,提出要求,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发现结果。大家都看到,整个活动中我让他们充分的玩,充分的探索,并没有去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孩子需要帮助时进行适时地指导,最后帮助幼儿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总结出科学现象。当他们用想尽办法将不能吸住的物体吸住时;兴奋地告诉同伴和老师相同颜色的磁铁碰在一起时会互相推开,不同颜色的磁铁碰在一起时会紧紧吸住时,那种由于科学探索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真是溢于言表。第三环节让幼儿观看录像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最后留下悬念,鼓励幼儿继续去探索磁铁的秘密。

最后说说人文性:

整个活动中,时刻以“一切为了孩子发展”为中心,树立幼儿主体意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都特别高,如十分认真地用磁铁去吸各种物体,并将操作结果做记录;利用身边提供的材料,想出各种办法吸住不能被吸住的物体,大胆和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操作活动由易到难,目标层层深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同时通过验证、实验,帮助他们从小树立了科学的态度,尊重事实、尊重别人。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亲自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过程,观察能力、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执教后,发现1.孩子对生活的观察不够,对生活中磁铁的运用没有生活经验,只能让他们观看录像来解决。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还应该让他们知道事情都有两面性,磁铁给人们带来方便,同时对有些东西却是有害的道理。2.在感受磁铁第三个特性时我引导的太多,没有充分放手,准备的公园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调整。3.设计的闯关、城堡一些情节可以删掉,直接可以开门见山地玩磁铁,这样可以更生活化。4.回想起来,我是先设计活动,然后再去看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词,用关键词来指导修改活动环节。听了唐主任的讲解后,才知道这样是不行,恰恰是和真正的研究相反了,这正是我在以后的活动和研究中所需要克服和改正的。

礼品店教案反思篇七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辅助材料探索使铁块浮起来的办法。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铁块浮起来的位置,并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螺丝;泡沫、尖叫瓶、气球、塑料碗、积木;面包线、气球夹;白纸;笔活动过程:

二、交代任务。

3、出示材料。

5、幼儿回答。

二、让铁块浮起来。

(一)、出示记录表。

1、讲解记录表的使用。

(二)、幼儿操作并记录。

1、引导幼儿运用自己想的办法进行大胆尝试。

2、提醒幼儿养成记录习惯。

三、小结。

1、把螺丝放在泡沫板上,螺丝就浮起来了。

2、把螺丝放在瓶子里,螺丝就浮起来了。

3、把螺丝放在小碗里,螺丝就浮起来了。

4、把螺丝绑在积木上,螺丝还是在水底。

四、延伸活动。

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材料可以放螺丝浮起来吗?回家试一试吧!

反思调整:

1、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始终没有想到用气球吹大来使铁块上浮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