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古诗草教学反思中班 古诗教学反思(实用5篇)

最新古诗草教学反思中班 古诗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4 17:46:26 作者:琴心月最新古诗草教学反思中班 古诗教学反思(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草教学反思中班篇一

《村居》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在学习《春晓》一诗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喜爱、珍惜之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诗人高鼎眼中的田园乡村中的春天。

在课前预习中我已经安排范读,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注音,这对课堂上对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在上课时,我首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再次体验对诗句韵律的把握,而后让学生自读。但在安排自读过程中,学生总是齐读,方法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要多加训练,让学生明白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读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前一句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而后一句不好理解,这部分我直接进行讲授。但是整体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很泛泛,虽然通过想象进行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美丽有所感受,但不够强烈,说明平时的情感积累不够,也说明情感升华还不到位。

在生字讲解中,我对会认字和会写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了区分,学生能够加深印象;在识字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组词及时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区分、多音字的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学中存在练习不够的问题,我只是在诗文中让学生认字,而没有单独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在会写字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自己体验字的书写,建立写字的结构观念。

在整首诗文的讲解中,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文体验中。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的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有所改善,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习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古诗草教学反思中班篇二

4月12日,本人参加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并执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对这节课,虽然听课老师说还不错,而我自己感觉却上得不成功,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课感。

结合上课和评课,我有几点想法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请指正:

我虽然赞同导师周一贯先生的评价,他说我“授予”的太多,放得不开。但是,我却疑惑:如果是预设出了问题,为什么前两堂公开课却能成功?这次上课,虽然事先有些紧张,但并不害怕,而且充满着信心。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周又作了精心准备,对教学预设又作了深入思考,而且在本校试教了三次,其中二次感觉比较好。

是不是教学内容过于难,学生较难理解和体悟?虽然,前两次公开课我上的都是六年级,这次是五年级,但是我在试教的时候,也都选了五年级,除了一个班感觉不太适应外,其他两个班级还都可以。看来年级也不是问题。学生在我的“主导”下,应该能够理解。当然,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应该对教材、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但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深入理解告诉给学生;学生没有必要理解得这么透,这么深。

其实,同样的情形,并不只有我才遇到过。我见过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是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他来绍兴执教《古诗两首》,同样的精心预设,王老师能够获全国大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但在绍兴却上得很不成功。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分析过原因,这里不再累述。第二个例子是我名师班的同学俞东江,那年我邀请他到南钱清分校上了《夏日绝句》,非常精彩。事后,他对我说在柯小等其他地方也上过,也上得很成功。但就是这样一堂预设非常精心的课,在省阅读教学大赛选拔赛中,在新昌南明小学不慎遭遇“滑铁卢”!

所以,我又对周老师的观点不赞同了。我们常常以课的成败论英雄,课上得成功了,预设就是好的;课不成功了,预设就是不恰当、不合理的。如果这样,如何看待我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同样的精心预设,却遭遇不一样的结果!难道预设还不够精心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在其他地方就上得非常出色?所以问题不仅仅出在预设上。

精心的预设能够精彩生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精心的预设都能够精彩生成。有了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视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临场的调控;学生素质的高低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心情、状态也是一个必要条件……所有这些,哪怕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原有的精心预设而导致没有精彩生成。

第二天的评课时,两位老师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即课堂中只是反映战士孤寂、痛苦的生活而没有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一位教师甚至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文化也是最光辉灿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埋怨朝廷、埋怨国家,似乎不妥。我对他们的意见并不赞同。首先是对于这首古诗教学,我的目标之一即是“体验人间亲情,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激发学生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思想感情。”王之涣虽然是个非常“乐观的人”(评课的老师如是说),写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的意境开阔,格调高昂的诗句。这首《凉州词》中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的苍茫与雄浑,但我个人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远与开阔,正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有力映衬,更加强烈地衬托了“城孤”和“人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的更多是战士(或者说诗人)对战争的埋怨,哪里有什么对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本节课,正像我在设计特色中提到的:“文本、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相融相生。”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许多音乐和图片。目的很明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前的谈话,我播放的是截取的《渔舟唱晚》,我把节奏快的地方删了;教学“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句时,欣赏黄河奔流的图片,我播放的是比较欢乐的《黄水谣》;观看荒凉的玉门关,茫茫弋壁滩时,播放的是《梅花三弄》;诵读描写战争残酷与无情的古诗时,配的是《红豆曲》;出示描写杨柳送别的古诗时,配的是《阳关三叠》;出示亲人思念战士的场景,放得是悲伤的曲子,而交流妻子、老母和儿子对战士思念的环节,我配的是非常感人的《夜曲》,最后结束,点明“呼唤和平”的内容时,我配得是萨克斯管《回家》。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所以我通过图片和音乐进行渲染,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在两所实小上的时候,效果都是出来的,有些学生当堂就流泪了,特别是在亲人思念战士这一环节,尤其明显。这说明,音乐与图片的烘托还是有效的。但是,在这堂课上,学生他们显得很自信,也显得很轻松,显然音乐和图片所创设和情境对他们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当然,我自己就以为描写折柳赠别的古诗嫌得似乎多余,应该还是去掉好,但是我觉得,折柳赠别还是需要。毕竟对主题思想有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这节课的思考还要思考。不成功的课也许更有研究价值。

古诗草教学反思中班篇三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

《古诗二首》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在这两首诗中,都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再现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图。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儿童放学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诗的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春风比作剪刀,赋予巧妙的想象,生动地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我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1)范读引路,感受韵味。先让学生听范读录音,老师再范读。老师范读时,发音饱满,控制速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朗读时要重点关注生字的读音,朗读节奏为“二二三”。学生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

(3)朗读展示,升华情感。学生熟读古诗后,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男女生接读等。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带上一定的表情或者加上动作。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4)熟读古诗,积累背诵。在教学时,我配上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进入画面,记忆古诗。

优点之处: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让学生学会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古诗自主学习。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感知,降低了他们的理解难度,也增强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强化了对想象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在读中想象的形式进行古诗的深入学习,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对古诗意境的感知,提升了感悟、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问题,没能进一步让学生对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进行拓展延伸学习,因而没能让他们进行更多同类型诗歌的拓展与丰富,多少显得有些遗憾。

改进措施:

古诗教学应把字词随文学习,学生理解的词不再重复解释,节省时间来拓展其他同类型的古诗。

古诗草教学反思中班篇四

在昨天晚上,师傅在忙碌中给我修改了最后一遍教案,非常感动和开心。今天的教学反思主要关注到教师讲课语言自身表达的缺陷以及教师评价语的匮乏。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但是,教师语言的不到位就很难去表达出诗词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教学难点很容易去分辨出是写情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勇于攀登,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但是,这个道理不能够一味地说教由老师总结,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去完成情感价值观上的提升,那么这个时候教师的引 导语言非常关键!

在这一段处理的时候,我似乎是在分析前两句写景形式和内容上特点后,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出了诗人的感叹,再解决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义,加上动作神情,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就结束了这两行诗的教学。

到《望庐山瀑布》就要更糟糕一点,因为这首古诗难度比第一首大。诗仙李白善于运用的夸张、虚指、联想等手法很难在教学中落实。我解决的方式是回顾旧知,结合《静夜思》中出现过的“抬头望明月”来理解“望庐山瀑布”的遥看,“疑是地上霜”来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好像。在同课异构中听实习的小伙伴也学习到几点:比如,一个“挂”字的妙,可以通过手势诵读,理解水流之快之急,看上去像静止了一样;又比如一个“银河”,我是通过语言来解释银河和九天的意思,突出山势之高,瀑布似从天降,但可以借助图片让同学们感受真实的银河呀!流的如此快的瀑布,诗人发出了感叹,读!哇,这个时候感觉瀑布怎样的?除了快可以形容出瀑布的特点以外,瀑布还是怎样的?长。哪个词能体现,三千尺。这样一步步有设计感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去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啦!

但是,总感觉缺失了古诗的语文味,该怎么去饱满呢?今天就低年段古诗文学习进行一个记录吧。

低年段有低年段的学情,以生为本,才是教学的立足点和基本点。如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每一句的释疑。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乐于参与,或者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进入诗词意境。在低学年段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反复吟诵,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鉴赏、感知诗词音调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形式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我们怕学生的作文语言空洞,那么老师的评价激励语言也是值得可圈可点的。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一律地说好说坏,而是具体的及时的给予相应的评价,怎么好了,怎么不好了?哦,你把挂字读得有滋有味,仿佛在我们眼前悬挂着的就是三千尺的瀑布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诗歌教学时,曾经把“阅读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他认为:“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受用在此。”其实,不仅诗歌,其他体式的文本教学无不如此。而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需求、阅读心理。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以今天傍晚散步到月亮升起的校园照片结尾,宛如一弯月牙……

古诗草教学反思中班篇五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相关范文推荐